你想修道吗?就要去行去,要依照这个方法去行去。那么这个「道」字,走字又加上一个首字。这「首」者头也,首就是头,是说修行这件事,是世界上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最要紧的事情。你想要了生死吗?那就要修道;你若不想了生死,那就不要修道。这个了生死并不是怕生死。这个人活着的时候,觉得很欢喜,死的时候,哦!非常的恐怖,这叫怕生死。了生死是想要没有生死,并不是怕这个生死。你想要了生死,第一件事情就要修道,所以「道」用一个首字,你若不修道就不能了生死。
「首」字我们再把它分开来,这「首」字上边两点,底下加一横,这个我们把它先放到一边去不讲它,单讲底下这个字。这是个自己的「自」,是说修道要你自己修,不是叫人家去修,不是光叫别人:「你要修道啊!你要了生死啊!你要做德啊!」不是这样子的,要你自己修。这个道,头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你自己去做,所以用一个「自」字。自己做,做什么呢?这「自」上面这有一横,就找这个「一」。
这个「一」,「一」又有什么用呢?世界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从这个「一」字生出来的。什么是开始?这一就是个开始,有一个然后就有两个,有两个就有三个,有三个就有四个,有四个就有五个,乃至无量百千万万万万那么多,都是从这个「一」字生出来的,所以这个「一」字就是无量。
无量是从「一」字生出来,无量也就是这个一。若没有一就没有无量,没有无量也就没有一。我讲这个道理呀,我相信任何人都没有法子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识数,哈!我懂这个数学。数学就是从一开始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我们现在也不要一,也不要无量;也没有一,也没有无量;也没有无量,也没有一。那么变成一个什么呢?变成什么也没有,就是个「○」,变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一个圆圈圈,在英文就是那个「○」字。这个「○」字包罗万有,真空也在这个「○」字里头,妙有也在这个「○」字里头,这个「○」字从什么地方来的?它就是「一」字的变相。这「一」你把它这么一圈成圆圈,就变成「○」;你把它一打开就变成「一」了。
这个「○」字就是「一」字的本体,它不单是「一」字的本体,也是天地间一切一切的本体,也就是那个大光明藏,也就是那个如来藏性,也就是那个佛性。这个佛性就是这么一个「○」字,中文叫做零,英文叫做「○」字。
这一个「○」,就是代表如来藏性,也就是代表世界上所有一切生生化化,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个「○」字,它没有一个始,也没有一个终;你若把这个「○」字给打破,给割断了,它就变成「一」字了。这个「一」字是什么?就是无明。有了这个「一」就有了无明了,没有这个「一」的时候,这个圆圈还没有打破的时候,那就是一个如来藏性;打破这个圆圈,就变成无明了,这「一」字就是无明的开始。所以方纔我不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一点的烦恼就生出无量的烦恼;无量的烦恼也就因为这一点的烦恼,才生出来这无量的烦恼。为什么你做了这么多的胡涂事?就因为这一点的无明;这么多的胡涂事、这么多的业、这么多的烦恼,都是从这个「一」上生出来的。所以你若想修道,就要把这个「一」字返本还源,叫它变成一个「○」字。变成「○」以后,你就可以返回如来藏性上,返回真空妙有上。
「首」字上面这两个点,代表一阴一阳。《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一阴一阳是个道,若是纯阴就变鬼,纯阳就变神,这叫「偏阴偏阳之谓疾」。这两点也是从这个「一」字又分开的,由这个无明就生出见惑和思惑了,这这两点也就是一个见惑、一个思惑。方才讲这个断这个见惑和思惑?这两点就是见惑、思惑。那么,有了这个见惑、思惑,就生出无量、无边那么多的惑。这么多的烦恼,都由这个「一」字生出来的。
你若想返本还源,就是要把这个「一」字变成「○」字。怎么变法?并不困难,你只要天天肯用功修道,去参禅打坐,就可以返本还源,变回这一个「○」字,得到你的本性大光明藏。有人说:「这种的境界,我不相信!」所以你才黑暗。因为你不相信这个法门,所以无明烦恼一天到晚也离不开你;无明烦恼离不开你,你那儿就变成一个黑气筒,禅宗讲黑气筒。这一个竹筒子里边尽是一股黑气。你若相信这个法门,就可以恢复你本有的智慧,返本还源,得到大光明藏,也就得到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你看!就这一个「道」字的意思,我现在只讲了一点点,连万分万分万分之中的一分都还不到,若是详细地讲,恐怕再久的时间也讲不完。为什么呢?因为它太妙了。因为它妙,所以讲也讲不完。智者大师讲「妙」字讲了九旬,九十天,那么讲这个「道」字,若往清楚了讲,不但九十天,就九十年恐怕都讲不完。你看!我这一生的生命恐怕也没这么长,所以只可以讲一点点。
这一个「道」字,再把它讲一点点。「道」字上边这两点,方才说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就是个「人」字;也就是说,这个道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地狱,也不是在畜生里边,也不是在恶鬼里边,是在人这个地方呢!。每一个人都可以修这个道,每一个人都可以成这个道,每一个人本来就有这个道,不是从外边得来的。你修成这个道就是成佛道,你现在没修成这个道,这个道是不是丢了呢?没有丢。每一个人都具足这个道。所以,这两点若是往天上讲,就可以说是日月,一个点是日、一个点是月;往人身上讲,就是两个眼目。
那么究竟这个道,要用你的智慧眼来修这个道,要有智慧。愚痴的人是不能修这个道的,必须要有智慧;有智慧,你修这个道,把这个「一」字令它返本还源,变成这一个「零」字。这一个「○」字就是如来藏性,就是大光明藏,就是你我共同具足的那个佛性。你能恢复这个佛性,你就即生成佛,不要再等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不要等那么长的时间,即刻你就可以成佛。你为什么没成呢?就因为你不知道这个道,你没有修这个道,也没有人教你这个道,所以你到现在还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死、死了生;在六道轮回里头转来转去,也跑到这个「○」里头去了。跑到哪一个「○」字去呢?跑到六道轮回这个「○」字里头去了。在六道轮回转来转去,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恶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天堂,忽然而地狱;忽然而阿修罗,忽然又做人了,在这个里头轮来轮去,跳不出去这个轮回。你跳出去这个轮回,你打破那个「一」字,返本还源,再回到如来大光明藏,那就是你本地风光、本有的家乡,你自己本有的家乡就在那个地方。
三转四谛法轮运。 「三转四谛」,前面已经讲过,就是三转四谛法轮。「法轮运」,就是来回转来转去,转四谛法门。
七觉八正意念勤。 「七觉」就是七觉支,也就是七菩提分;「八正」,就是八正道分。再加上五根、五力、四如意足、四念处、四正勤,合起来叫三十七助道品。
七菩提分就是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念觉分、定觉分。修行就要依照这七种的方法去修。
一、择法觉分。怎么叫「择法觉分」?「择」就是选择;「法」就是方法;「觉」就是明白,也就是觉悟。对于修行的方法,你应该要有正确的选择,要有择法眼。有了择法眼,你就知道什么是是法、非法、善法、恶法、黑法、白法,有一种选择的力量。你不能以是为非、以黑为白、以善为恶,你若是这样子,就是没有择法觉分,你选择法就选择错误了。
二、精进觉分。你选择了法之后,必须要依法修行去;依法修行,就要精进,所以要有「精进觉分」。你精进,要有正精进,不要有邪精进。正精进,就是无论你是坐禅,或者持咒,或者学教,或者持戒律,或者修忍辱,都要有一种精进来帮着你,不懈怠。你若没有精进,今天坐禅,明天又不坐了;今天持戒,明天又不持了;今天修忍辱,明天又不修了;这就没有精进觉分。有精进觉分,就是昼夜六时恒精进,昼三时、夜三时,常常都是精进不休息的。
三、喜觉分。你有精进了,然后就会有一种禅悦。这个禅悦就是「喜觉分」。你譬如坐禅坐得有一点工夫了,就觉得非常快乐、非常自在、非常舒服,比吃鸦片烟还舒服,甚至比任何事情都觉得快乐,这就叫「喜觉分」。也就是,在这个坐禅得到轻安的境界,是非常快乐的,但是这种境界,有的时候是正确的,有的时候也容易走火入魔。怎么会走火入魔呢?这时候,你若生出一种执着心,生出一种追忆的心,追忆:「我头先那个境界是什么样子的?」总想这个是不错的,就执着了,这时候就容易走火入魔。怎么叫「走火」?走火,就是你一执着,那个魔王就入窍了,就有一种境界现前;。你若没有执着,魔王他就没有办法。
四、除觉分。那么境界现前怎么办呢?这时候你就要用这个「除觉分」。「除」就是审查,审查诸恶觉观,就是不对的要把它除去,对的当然要保存。不对的就是有所执着,要把执着除去。
五、舍觉分。你除了执着,这个时候又有一种「舍觉分」。舍,就是叫你舍去妄想、执着,你如果不舍去妄想、执着,也就不能得到这个三昧了,不能得到这七菩提分。
六、念觉分。舍去这个妄想执着以后,要保存一种念念精进的念,不要忘了精进,总要念兹在兹的,念念不忘地修精进,这就是「念觉分」。
七、定觉分。修精进,然后就得到一种定,也就是「定觉分」。这是七菩提分,又叫七觉分。
八正道:第一个是正见。这个「见」是意见的见,还没有发诸于外,只是在你的意念里边有这么一个见解,这个见就是见解。你的见解要正确,要正当,如果不正当就容易走入邪途,见解正当就走到正当的途径上。怎么叫正见?譬如佛法是正当的,我应该去学去,这是正见。什么叫邪见?譬如去学习赌钱、学习游手好闲、学习懒惰、学习害人,这都叫邪见,所以正见是很要紧的。
第二是正思惟。「见」是意见刚发现,有了见了,然后就要有正思惟。有了见解,然后就要想一想,这是对呢?是不对?譬如:「我想学佛法是人生最正确的一件事,没有错。」这是正思惟。邪思惟呢?「我想学佛法这件事情,恐怕没有什么用处。现在都科学时代,这佛法讲来讲去的,都是教人做好事、做好人,现在哪一个人是好人呢?没有什么人做好人的,都是做坏人。他做的事情也不好,然而他又有钱用、又有酒喝,什么他都有了。」这一想学佛法没有那么好,于是乎就跟着走上邪路去了。若有正思惟就不会这样了。
第三是正语。有正思惟然后才能说「正语」。正语就是所说的话都是正确的,不会引人入邪途,入那不正当途。说出的话都很正确,也不讲一些好像醉话似的,或者好像那个疯癫的话似的,就讲很正确的这种语言,令一切的人听见,都很欢喜听,很愿意依照着去做去。
第四是正业。「业」是指身口意三业所造出来的业力,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行为,不但要正语,而且身和意也要清净。身口意三业都清净,业也就正了。
第五是正命。正命是指正当的活命职业。正当的职业就是一般正常人都适合的职业,不是那一些个犯法的职业。你有了正当的职业,生命也就正了。
第六是正精进。你做正当的事才应该精进,做不正当的事就不应该精进。
第七是正念。第八是正定。这是八正道。
四如意足就是: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四念处就是:念身、受、心、法这四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就是:还没有生的善根令它生,已生的善根令它增长,这是从善的方面来讲;从恶的方面来讲,还没有生的恶要令它不生,已经生出来的恶念令断,要令它断了。
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之根,也就是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种的根生出来了,就会产生五种的力量,信有个信力,进就有个进力,念有个念力,定有个定力,慧有个慧力,这就叫五力。五根、五力合起来是十个;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这是十二个;再加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十五个;共成三十七道品。
一旦贯通成圣果。 你修三十七道品,有一天就会豁然贯通,忽然间你就明白了,明白就证得圣果了。
偏真有余乃化城。 你可不要住到偏真有余的涅盘上,因为偏真有余涅盘是化城,是变化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城。偏真有余的涅盘不是究竟的涅盘,所以你还要往前去修行。
无智亦无得
藏教菩萨事六度 圆修妙觉理顿明 无智破执空诸相 不得非证了法融
于一毫端现宝剎 坐微尘里转法轮 此语说出鲜诚信 未悉知音有几人
「智」就是智慧;「得」就是证得的果位。那么到这种的境界,智慧也不要了,所证得的果位也没有了,什么希望也没有。我们一般学佛的人都想要学智慧,有了智慧,就证得佛果。现在这个般若智也没有了,所想要得的佛果也没有了,无所得了,这是空了。但这不是没有智,也不是没有得,就是没有这种执着这个智慧,也不执着我要有所得了。
藏教菩萨事六度。 这一个阶段,是说的这个藏教菩萨,藏教菩萨就是三藏教的菩萨。藏教菩萨所修的,是有智、有得的法门,这叫事六度。有事六度,有理六度。理六度,就只有一个理,没有事相,没有执着了。事六度,就还有所执着,执着什么呢?执着有众生可度,执着有佛道可成。执着有众生可度,这是有智;执着有佛道可成,这是有所得。那么现在是无智,没有执着这个事六度了。
什么叫「事六度」呢?事六度就是:
第一、以布施度悭贪。你若布施人,行这个布施度,你就不能悭贪,你若悭贪就不能布施了,所以你这一布施,把悭贪心就度去了。
第二、以持戒度毁犯。你受持戒律,就没有染污,非常清净,好像宝珠那么样光明。你若不持戒就染污,染污就是肮脏,也就是不洁净、不干净了。你不持戒,就好像一张白纸染上黑墨,越染越黑;你持戒,那白纸本来就是白的,是清净的。所以持戒就度染污,染污就没有了。
第三、以忍辱度瞋恚。你修忍辱就没有脾气,你若有脾气就没有忍辱,所以修忍辱瞋恚就没有了。
第四、以精进度懈怠。为什么我们天天要精进、精进、勇猛精进、勇猛精进,因为你这一精进就不懈怠、不懒惰了。不精进就是懒惰,精进就把懒惰给度过去了。
第五、以禅定度散乱。修禅定修的时间久了,有工夫就会定住了,有了定力,就不散乱了。
第六、以般若度愚痴。般若把愚痴就给度过去了。这是事六度。
事六度就是有事相可见,有形象可表现的。譬如你布施就不悭贪了,但还有一个执着,「我这回做布施,我就没有悭贪了。」你若是行理六度,根本就施而未施,布施也就像没有布施似的,无所执着了。这理六度也就是圆教修的「无作六度」,一点执着也没有,作了等于没有做一样。所以叫「无作」。施而未施是可以,但是不能说未施而施,不能说没有布施也就是布施了,不能这么样子讲的。你布施了然后像没有布施可以,不能说没有布施就是布施了。这事六度,是藏教菩萨所修的,所以说「藏教菩萨事六度」。
圆修妙觉理顿明。 圆教菩萨修理六度,圆教菩萨也就是妙觉菩萨,和别教菩萨都是修的理六度,所以能「理顿明」,他即刻就明白这是施而未施、度而未度,所以说「无智亦无得」,根本就没有事六度的执着了。
无智破执空诸相。 「破执」,无智就是破还有般若这个执着。「空诸相」,一切相都空了,所以说「无智亦无得」了。
不得非证了法融。 「不得」,就是无所得;无所得,也就是不执着证得佛果,就是「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这不是说没有众生可度,只是度而未度,虽然灭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没有一个众生是他所度的,这就是没有执着。「无智亦无得」,就是不要执着这种的智和得。这个「无」就是一个大圆镜智。在大圆镜智里没有一切执着,这就叫「了法融」。
于一毫端现宝剎。 证得这个境界,就可以在一个毫毛的梢上现出来一个宝王的剎,这是小中现大。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坐在一粒微尘里,可以转大法轮,这是《楞严经》上的道理
此语说出鲜诚信。 这种话说出来,很少人能相信的。
未悉知音有几人。 既然很少人相信,可不知道有多少个是知音人,也就是说明白这个道理的,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虚老说:「走遍天涯寻知己,未知若个是知音。」「天涯」就是天的边,走到天边去找知己。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朋友。「未知若个是知音」,不知道哪一个是知音的。怎么叫知音呢?就是知道我说的这个话的意思,这叫知音。我说出的话没有人懂,这就没有知音;有人明白这个话的意思、道理,这就有知音了。有人说:「法师!你这一讲呀,我明白你说什么了。」那你就是我的知音。若说:「我不明白!」那你就不是知音了。或说:「我也明白,也没有明白。」那你也是知音,也不是知音。知音、不知音,在什么上看呢?我说偈颂,讲道理,谁依照这个道理去修行,谁就是知音;谁不依照这个道理去修行,谁就不知音。知音、不知音,就是你信不信,你信我所说的道理,就是知音;不信我所说的道理,就不是知音。我所说的是什么道理?是「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在一个毫毛的头上现出一个诸佛国度。宝王剎就是佛说法教化众生的一个国度。「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坐到一粒微尘里边,在那里边说法教化众生。这些境界都是小中现大的境界。你明白这些境界,就是知音;若不明白,就要学佛法,等你也可以坐到微尘里转大法轮的时候,就明白了。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无修无证无所得 有相有为有尽时 菩提萨埵悟斯理 依据般若彼岸齐
心无罣碍离报障 性具真空泯言思 寄语来贤求诸己 头上安头最愚痴
前边讲了无智亦无得,「无智」,没有这个藏教菩萨事六度的智慧;「无得」,无得二乘有余的涅盘。
「以无所得故」,「无所得」是本经的宗趣,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什么宗旨呢?就是破去你的执着,令你没有执着有所得的心,没有执着证果的心,要证而无证、无证而证。怎么叫「证而无证」?你证得这个果,不要有得果的这种执着;没有这种执着,这才是真正的得到究竟涅盘。所以「无所得」是本经的宗旨。
「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依照般若波罗蜜多这种深智慧的法去修行。修行得到什么呢?得到「心无罣碍」。我们人所以不能自在,就因为有所罣碍;有所罣碍就不能自在;无罣碍就得到自在。无罣碍就能破除报障。现在讲到本经的宗趣和力用了,「无所得」是本经的宗趣,「破除三障」是它的力用。本经的宗旨就是以实相无所得为宗。现在因为「无所得」的缘故,「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他依照深般若这个法门来修,就破除报障了。障有三种:报障、业障、烦恼障。「心无罣碍」就能破报障;你有所罣碍,这个报障就破不了。无罣碍就是怎么呢?就是得到人空、法空,证得人、法二空这种境界。
无修无证无所得。 到这种程度就无修了,为什么?修完了。也无所证了,为什么?已经证得了。他已经「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了。他所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大事已毕,所以叫无证、无所得。那么无修、无证是不是能有一个所得呢?也无所得。你若有一个所得,就有所执着。
有相有为有尽时。 你若是着到相上,或着到有为法上,都会有穷尽的时候,不会永远无尽的。你若想无尽就要无修、无证、无所得。你什么也无所得了,这时候就是无罣碍了。
菩提萨埵悟斯理。 Bodhisattva 、菩提萨埵是一样的,什么叫「 Bodhisattva 」呢?在中国人叫菩萨,具足就叫Bodhisattva ,这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 Bodhi 」翻成觉,「 sattva 」就翻译成有情, Bodhisattva 就是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什么是有情呢?这个「有情」不是单单指人说的,凡是有血、有气、有生命的都叫有情,没有生命的就叫无情。菩萨觉悟一切有情,是要令一切有情都得到和他一样的觉悟;也就是他自己会念〈楞严咒〉,也愿意其它人念〈楞严咒〉,不是说单单我自己会念就好,不欢喜其它人念,表示自己和其它人不同,不是这样子。也就是自己得到什么利益,也欢喜其它的人得到什么利益;我自己听经得到听经的好处,我明白做人学佛的道理,我也劝我的亲戚朋友都来听佛法、学佛法,都得到同样的好处,这也叫觉悟有情。
「菩萨」又有另外一个讲法,是有情中的一个觉悟者。这个菩萨他原来是什么来的呢?原来也是一个有情的众生,不过他觉悟了,成为众生之中的一个觉悟者。因为他在众生之中得到觉悟,所以现在他也要觉悟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的意思。
菩萨又有通教菩萨、别教菩萨、圆教菩萨、藏教菩萨,藏、通、别、圆四教都有菩萨。你心量小,就是藏教的菩萨;你心量再大一点,就是通教的菩萨;你心量再发得广大一点,像普贤菩萨或者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这就是圆教的菩萨;你若比圆教差一点,就是别教的菩萨。又有十地菩萨: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四地菩萨、五地,乃至十地菩萨。菩萨也有很多种,不是只是一种菩萨;菩萨里边又有千差万别,就好像我们人有很多的阶级一样。总而言之,菩萨觉悟前边所说「无所得」的这个道理,他明白「心无罣碍」这种的法,所以他「心无罣碍」了。
依据般若彼岸齐。 他依照这个深般若,登到彼岸。「彼岸齐」,就是波罗蜜,就是到彼岸了。
心无罣碍离报障。 你这个心没有罣碍,就离开你这个报障了。什么叫报障呢?我们这个身体就叫报障。为什么我们有这个身体?就因为有所罣碍。你若无罣碍了,也就是苦乐一如,也无苦、也无乐;也就生死一如,也没有生、也没有死,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生死都无动于衷了。苦乐一如也就是顺逆一如,在顺的境界是这样子,逆的境界也是这样子。总而言之,没有什么可以把他的心给摇动的。为什么不能摇动他的心呢?因为他无罣碍了。有所罣才有所碍,无所罣就无所碍。
这「罣」是怎么样呢?就是吊上,在这儿挂着。「碍」,就是有所障碍。你若无所罣,根本就没有一个罣,又怎么会有个碍呢?你能无罣就无碍,所以说「无所罣碍」。无罣碍,也就是了生死了,这时候是「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二乘人在他没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你就告诉他:「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他就慌上来了,就要跑了,说:「我从来没听见这个法,怎么『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这个我不相信!」二乘人不相信这种道理,所以现在说的是菩萨。
菩萨悟得「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只要你能回头转身,能以一回头就是了;就是你一转、一转身也就是了。为什么我们不明白菩提?就因为我们背觉合尘,你再能背尘就合觉了。心无罣碍这个时候对一切生死、苦乐、顺逆的境界都无动于衷,这就无罣碍。这个时候就离报障了,这个身体的障碍就会离开了。我们为什么离不开这个身体?因为我们把身体看得很重。所有的人求名、求利,日夜奔波忙碌,为的什么?就为了这个身体。想法子给这个身体做个好好的奴隶,做个好好的马牛,不愿意对不起这个身体。可是这个身体对你毫不客气,为什么呢?你对它再好,啊!好像那个波斯匿王在孩孺的时候,肤腠也润泽,气血也充满;等到老的时候,就「发白面皱,逮将不久」了,发也白了、面也生了水波浪了。面上的皱纹就好像大海的波浪似的,在这脸上一层一层的走。「逮将不久」,很快就会死了。这都是因为有罣碍,罣着这个身体就有报障。你若无罣碍了,不执着这个业报的身,就是无我了,无我就没有报障了,所以才说「心无挂碍离报障」。
性具真空泯言思。 你这个自性,你这个佛性,具足真空实相这个道理,但是你若达到自性的真如本体,那就没有什么话可讲了,也没有思想可思了,这叫「泯言思」。
寄语来贤求诸己。 「寄语」,我有一句话要告诉将来的贤人、将来的修道人。怎么样呢?「求诸己」,你若想要无所得、无罣碍,就要求诸己,不是向外驰求,不是到外边去找这个道理。「无修、无证、无所得」这个道理,是要你自己回光返照、反求诸己,才能得到的。
头上安头最愚痴。 如果你向外去找,到外边去找这个道,那你就是一个最愚痴的人。就好像在这个头上又安一个头,这是不是最愚痴呢?这是最愚痴一等人。不要头上安头再向外驰求,要回光返照,回头转身。回头,就回过头来;转身,你就把身转过来,就得到了。你若转不过身来,那你就得不到。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无罣碍名真放下 再无恐怖业障除 远离颠倒生相破 梦想粗细沙惑如
三障消融圆三德 六根互用证六通 会此妙理亲受用 知者易悟昧难途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是说你若是无所罣碍,就没有恐怖,就不怕了。没有恐怖,就能远离颠倒梦想,一切的颠倒、梦想都没有了。没有恐怖就破除你的业障,没有颠倒梦想就破除你的烦恼障。
这个「无罣碍」是很不容易做得到的,好像说我什么都不想,我就想我的父亲、母亲,不错这是孝道,虽然是孝道但这也是罣碍。或者说我什么都不想了,我就想着我的儿子和女儿,这是一种慈悲心,虽然是慈悲心也是一种罣碍,这是好的罣碍。又或者说我有个朋友,很久没有见面了,我朝思暮想,早晨也想、晚间也想,虽然这么想,但是就见不着面,这也是罣碍。总而言之,你放不下的就是罣碍,你能放下就是无罣碍了,所以说「无罣碍名真放下」,这才是真正的放下了。
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我在中国的时候,在苏州灵岩山遇到一个真正放下的和尚。我在去年暑假的时候讲过一次,不过有很多人没有听过,所以再讲一次。这个和尚是参禅的,一天到晚参禅打坐,他的名字叫大休。这个大休禅师,他专门参禅打坐,以后他真放下了。怎么放下呢?我告诉你,他写了一幅对联,他说:「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休自了自安排。」无大,也没有大;无小,也没有小;无内外,也没有内、也没有外,你说这是个什么?「自休自了自安排」,我自己休、自己了,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他安排什么事情呢?很奇怪的,他在那个石壁上凿出个窟窿来,这窟窿正能坐下一个人。他又用石头做了一块石门,这个石门又用铁凿上,可以开、可以关的。他就自己坐进那石壁里,把石头门关上,就圆寂了、入涅盘了,就了了!你说这多简单。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