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莲池大师简介

发布时间:2023-03-11 18:25:36作者:心经原文网

  云栖祩宏(1535(乙未年)-1615(乙卯年)),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生平

  大师杭州仁和人氏,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生于望族世家。父名德监,号明斋先生,母周氏。初习儒业,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居俗家时,邻家有一老妪,日课佛号数千,
 
  大师问其所以,老妪答言:“先夫持佛名,临终时无疾而逝,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宿根深厚,闻语深为感动,信佛法之不可思议,遂寄心净土。曾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以自警策。后来因为父母相继去世,悲痛无比,由此对于佛家生死无常之理体会更深。于是与妻子汤氏诀别,决志出家修行,言之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并作七笔勾词(表示世间名闻利养、儿女私情等等,一一舍去勾消,以明出家志向,其词分为七节故名之),遂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投西山无门寺性天和尚落发,在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处得受三坛具足大戒,此后便杖策游方,遍参四处贤善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入京师参访笑岩德宝禅师,亦有所省悟,在向东昌的归途上,忽闻樵楼之鼓声而大悟,并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大师功德

  隆庆五年(公元1571),入杭州云栖山,见山水清幽,易于安居修行,逐往山中结茅舍居之,常去山脚村落乞食以资养命。山中时有虎患,村民深受其苦,大师慈悲为

\

作施食佛事,不久虎患便绝。时岁又逢亢旱,村民恳请大师祈雨以解灾情,大师手击木鱼,率众绕田埂念佛,一时顷,所及之处,雨下如注。村中民众欢喜踊跃,对佛法生大诚信,并自发组织力量,为大师建造禅院。自此之后,师于道场中大弘教法,普度群萌。四方佛子闻风而至,海众云集,共修净业,逐渐成为一大丛林。
 
  大师主持道场后,注重真修实行,以戒律为基石,以净土为皈依。禅与净土兼提并重,弘宗演教常年不衰,此时南北戒坛久废,为使戒法不绝,便令受戒者自备衣钵,于佛前为作证明而受具戒。并著述有关律制,轨范文例,如《沙弥要略》、《具戒便蒙》、与《菩萨戒发隐》等,以便信众学习戒法。提倡戒杀放生,于寺中开设放生池和放生所,所著《戒杀放生文》风行于世。同时又修订《瑜伽焰口》、《水陆仪规》、和《朝暮二时课诵》等佛门法事仪规行文。这些仪规,一直沿用至今。
 
  在生活上,简朴清淡,始终以麻布素衣蔽身,一麻布帏用几十年,日常行作都自力亲为。著有三十二条自警以律己。待人接物心怀慈悲,外显威仪而不失温和,为道场与大众不辞劳苦,以大悲心平等摄化一切有情。

  圆寂

  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土法门,主持云栖道场四十余年,言传身教接引无数佛子同归净土,临终前半月预知时至,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六月底,先往城中别诸弟子及故旧等,后归寺中具茶汤设供话别众僧。七月初一,上堂对众曰“明日吾行矣!”。晚上,大师示微疾,瞑目静坐于丈室。次日夕,诸弟子等请留遗训,大师睁眼开示:“大众老实念佛,莫捏怪,莫坏我规矩。”言毕向西念佛而逝。师世寿八十有一,僧腊五十。弟子奉其舍利入塔于五云山麓。自七祖省常大师生西,至莲池大师行化于世,其中间隔五百五十余年。此时间内教法式微,净宗不振,虽有高僧大德出现,弘扬净土念佛法门,以救道法之衰落,然收效匪著。证诸史册,自身行持谨严,度众不遗余力,莲池大师当为最为出色者之一。

  莲池大师生于法道式微的明代末年,以自己的真修实学,重振莲风,其净土思想,别成一格,二百余年,流韵犹在,兹概述有三。

  提净土汇各宗

  大师是从永明延寿以来,融禅净教律为一体之大成者,主唱禅净不二,念佛含摄万法之旨。大师痛念末法众生,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教下讲师,依文解义,说食不饱。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弥陀疏钞》十余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莲池大师诠释"一心不乱"云:一心者,专注正境也;不乱者,不生妄念也,一心不乱,有事有理。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如前体究,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非有非无,离于四句,观力成就,获自本心,名理一心,属慧门摄,诸妄消亡,故兼得定。此一心即实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萨念佛三昧,即达摩直指之禅,即是转识成智。故知念佛总摄一切佛法。
 
  有人诘难大师:智人宜直悟禅宗,而今只管赞说净土,将无执著事相,不明理性?大师回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且汝既了彻自心随处净土,吾试问汝,还肯即厕溷作住止否?还肯就犬冢牛马同槽而饮啖否?还肯洗摩饲哺伽摩罗疾,脓血屎尿诸恶疾人,积年累月否?于此数者,欢喜安稳,略不介意,许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其或外为忍勉,内起疑嫌,则是净秽之境仍分,憎爱之情尚在,而乃开口高谈大圣人过量境界,拨无佛国,蔑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似近而远。似难而易,似易而难……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陀含犹一往一来,况凡夫乎?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净土疑辩》)
 
  莲池大师以正法眼藏与净业功行,破斥邪见,开导迷茫,发人深省,于净宗的弘扬,厥功甚伟。

  念佛含摄功德

  大师以华严一即一切的圆融理念诠释念佛法门,认为念佛是大总持法门,含摄菩萨六度万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义。由是,大师不主张阅藏,应一心念佛。《示阅藏要语》云:"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即定也;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云栖法汇》)大师对机而施教,亦不可死执。
 
  大师道隆德盛,当时,李太后遣内侍赍紫袈裟白金问法要,大师书偈答曰:"……修福不修慧,终非解脱因,福慧二俱修,出世世第一。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

  重戒普劝

  大师深悲末法众生,业深垢重,教纲衰灭,戒律松弛,此时修行,应以戒律为根本。因而,大师整饬清规,在南北戒坛久禁不行的情况下,大师令求戒者具三衣,于佛前受之,大师为证明。已受戒者,半月诵《梵网经戒》及《比丘诸戒品》。其住持的道场,规条甚严,出《僧约十条》、《修身十事》等示众。各堂执事职责详明,夜必巡警,击板唱佛名,声传山谷。布萨羯磨,举功过,行赏罚,丝毫无错。大师策厉清规,严明梵行,以救末世疲弊之习。由此遂成大师净土思想一大特色。
 
  大师深感净宗念佛法门乃至简至易,普摄诸根,仰赖佛力,圆证菩提的无上大法,故殷殷普劝念佛往生净土。

  例子

  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以上法语字里行间,洋溢着大师的悲心与智慧,精辟地点示各色人等诸种境遇,均是念佛求生的契机。大师的言传身教,证悟境界,不愧一代祖师的风范。憨山大师曾盛赞莲池大师说:"惟莲池大师的才具,足以经邦济世;悟性,足以传承心印;教理,足以契合根机;戒律,足以护持正法;操守,足以警励世人;规约,足以疗救时弊;若不是法身大士来开朗末世重重昏暗,谁又能做到这些呢?"蕅益大师亦赞曰:"此是云栖老汉,肚里最多思算,谛观末世法门,百怪千奇没干。绕他梵语华言,不出威言那畔。所以旋转万流,直指西方彼岸。只图脚底著实,何必门庭好看,八十余年暗室灯,闻风犹使顽夫惮。"这些恰其如分的评语表明莲池大师的德学风范,堪称净宗八祖的称号。

  思想特色

  大师于净土诸经中,特重《佛说阿弥陀经》。师以《阿弥陀经》的持名念佛,为至简至易、最为要约的法门,认为依《阿弥陀经》而行,即可以念佛之心而入佛之知见。师于所著《阿弥陀经疏钞》卷一中,列出佛说此经有十义:1.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2.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3.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4.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5.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6.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7.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8.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9.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10.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由此可知《佛说阿弥陀经》,实为世尊大悲本怀的流露,是为末法苦恼众生,所开示的出离生死之唯一捷径。
 
  大师据华严五教的教判,将《阿弥陀经》判为顿教所摄,亦兼通终教及圆教。因正摄于顿教,所以此经,虽薄地凡夫,但能持名念佛,即能往生净土,得不退转,以即身成办生死大事,故迥异于渐教要以历劫修行,始能位隺不退;兼通于终教,所以念佛生于净土,然后才能逐渐成佛;分通于圆教,所以此经述说净土的水鸟树林,皆演妙法,处处尽是如来的化现,这就是华严别教一乘的事事无碍境界,《无量寿经》说,能于宝树中见十方刹,阿弥陀佛常在西方而亦遍于十方等等,亦含此意,故两经均正摄于顿教。
 
  大师认为修净土者,必须具备信、愿、行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师以《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为行持之要,念佛的功能在一心不乱,数目多少则无关宏旨。
 
  一心不乱,当分“事一心不乱”及“理一心不乱”两方面:
 
  事的一心,在于执持名号时之忆念,即是口中称佛名号,耳中闻佛名号,心中常忆念佛的名号,字字分明,念念相续,行住坐卧,不间不断,除此佛念,别无二念,因此将贪、瞋、痴等烦恼杂念,一律排之于心境之外。能达于此,即已得信力成就,即可调伏烦恼,但还不能破除烦恼。
 
  理一心为闻佛名号之时,不唯忆念常念,更应反观审察此忆念之根源,达于极点,则能于自本心契合根源而为一心。此理一心,可分二个阶段:1.能念、所念更无二物,即在能念的我心之外,别无一个为我所念的佛在;除了所念的佛外,无有心能念佛,了知惟有一心。2.能念所念均为非有非无,离四句,言思路绝,无可名状。即于一心之中,能所情消,有无见尽,契合清净本然之体。此不涉事相,为纯理观,此观力成就即入见道位,可破除烦恼杂心。
 
  望月信亨之《中国净土教理史》谓:“此理一心正是《文殊般若经》之一行三昧,《华严经》之一行念佛、一时念佛,《起信论》中观佛之真如法身,毕竟得住正定所说,均有此理一心之意。又《观经》之至诚等三心,《起信论》之直心等三心,《往生论》之清净等三心,乃至华严十心、宝积十心,此一心中无不具足。《净名》之八法,德云之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亦不离此。此名菩萨念佛三昧,又名达磨直指禅,亦说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实指此理一心而言。”
 
  由此可见念佛虽然容易,其理实深不可测。莲池大师所见之念佛法门,是极其简易而又极其精深,在简易的实践之中,含有精深的哲理思辨。近人有以念佛法门为接引初机的浅薄之教,则是一种未能深入净土教理的蠡测之论。
 
  莲池大师又据宗密大师之《普贤行愿品疏》,分念佛有称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此四种念佛后后胜于前前,以称名念佛最浅近,实相念佛最究竟,而此实相念佛就是理之一心。所以,仍可首尾兼顾,并非别出方便。
 
  莲池大师之净土思想特色,亦即在于此。关于一心不乱可分事、理二种一心来解释,虽从净觉仁岳以来即有此说,但仁岳及以后之天如、性澄等大师,均是以天台教之立场,说出理一心,以释一心三观之义,是以此义作为倡导台净融合的立论根据。莲池大师体究理之一心,即是体究审察获自本心之意,此亦即达摩所传的当下直指的禅,大师即以此为禅净合一之理论根据。但此说不同于永明延寿等诸师,永明等师为救一般浅薄禅徒的空腹高心而不事实修者,故劝以兼修念佛,仍以禅宗、净宗为两门。而到莲池大师,则倡导禅净不二的同归之说,而不是兼带或双修了,此可为其特色。

  著作

  祩宏禅师生前著作很多,著名者当推《阿弥陀经疏钞》、《沙弥律仪要略》、《禅关策进》、《缁门崇行录》、《往生集》、《竹窗随笔》等。

  文集

  《西方发愿文》、《西方发愿文解》、《弥陀疏钞事义 问辩》、《弥陀疏钞续问答 答问》、《答净土四十八问》、《净土疑辩》、《劝修净土三章》、《僧训日纪》、《皇明名僧辑略》、《正讹集》、《直道录》、《警策》、《戒杀放生文》、《普劝戒杀放生》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