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南无娑婆世界~三界导师~四生慈父
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五福临门
福慧增长宏开善门
《尚书·洪范》有五福之说:“曰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世人谓之洪福。”在古人眼里,“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为五福,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庚子新年,祝你五福临门。微信今细说如何得长寿。
自古以来,寿命就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问题。除非在心智上下过功夫的修行人,否则谁都不知道死神什么时候会跟我们碰面,也许二十年后或者明年,也许是今天或者下一分钟随时可能有车祸、地震、心脏等意外灾害,真是太可怖了。因为我们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所以把“朝不保夕”这句成语用在我们身上,直是显得格外贴切。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告诫弟子“从命只在呼吸间”,意思是说,一气不来,便属隔世。我们谁也没有把握这有生之年,趁活着的时候,努力学习,积极行善,用功的修行。
察觉“人命无常”的事实,对我们有很大的益处。因为体会到生命无常的人,便不会再放荡和贪逸了。因此,对于生命无常的觉醒是智慧的开端,也是解脱苦海的第一步。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摘自《佛门日课》
长寿的因和缘
世间的成就不一定和生死有关。财富、学识、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干的。纵使富贵如王侯,世俗的学识渊博如大海,地位高如公卿,容貌美若西施,大难来时,仍不免手忙脚乱,一命呜呼。假如佳人才子就可以长寿,那么就不会有“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说法了。所以不可因美丽的容貌而生骄傲。
寿命的长短跟财富、地位、常识、美丑等无关。可是跟“慈悲心”却大有关系,俗话说,“仁者寿”。这话一点也不错。宅心仁厚,宽于待人一定有好报。今生长寿的人,一定是过去世或今世对人类和动物慈爱的结果,今生短命的人,必然是前世或今生杀害动物的结果。
长寿的因
仁爱心,慈悲或救护所有动物,放生、宣扬放生戒杀的原理,施舍饮食。
长寿的缘
心平气和,不动怒,生活有规律,调节饮食(不暴饮暴食),足够的营养,不过度劳累等。
释迦牟尼成佛已经几千年了,并且把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真理都告诉了我们,比如怎样获得长寿,佛已把其中的原因留在佛经中。可惜我们众生或者不闻佛经,或者不信佛法,不种长寿因,欲得长寿果是不可能的。
佛言:“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
一者自不杀生。二者劝他不杀。三者赞叹不杀。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五者见彼杀者,方便救免。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八者见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九者见诸急难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以是十业,得长命报。 ”(摘自《佛说业报差别经》)
我们娑婆世界人寿再长不过百年,并且是苦多乐少,百年后还要轮回,绝大多数人都要进入三恶道。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获得无量寿的净土法门,只要深信切愿阿弥陀佛及其极乐世界,老实念佛,人人都可以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在那里寿命无量,直至成佛。
小沙弥救蚁延年
《譬喻经》上记载:从前有五个人在离城不远的森林里修行,其中一位老师父证得了六神通,他的弟子是一个八岁的沙弥。那老师父因为有宿命通,知道小沙弥的寿命只剩下七天了。他心里这么地想:“如果小沙弥在这里死了,他的父母一定认为我照顾不周,才发生意外,心中就会怨恨我的”。
因此,老师父就告诉小沙弥:“你的双亲很想念你,你可以回去探望父母,过了八天以后再来。”小沙弥很高兴地顶礼,辞别了老师父。小沙弥走到半路,天上开始下大雨了。他看到雨水快要流进一个蚂蚁窝时,他急忙用土把雨水堵住,使雨水没有淹到蚂蚁窝里去。
小沙弥回家后,一切都很好,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到了第八天的清晨,他又回到师父那里,老师父看到小沙弥能够平安回来感到奇怪。他就入定观察原因,才知道小沙弥因为救了蚂蚁而延长寿命了。老师父又说:“你做了大功德,你自己不知道吗?”小沙弥说:“我七天都在家里,那里做什么功德?”老师父又说:“你的寿命本来只能活到昨天,因为你救了那么多蚂蚁,所以寿命可以延长寿命到八十多岁。”
小沙弥听了师父的这番话,对于“善有善报”的原理更加相信,当然心中也很欢喜。于是他就努力用功修行,从不懈怠,后来也证得了六神通的圣果。(摘自《譬喻经》第七卷)。
慈悲心是各种善行的根本。慈悲大致可分为两方面,第一种是救贫苦,第二种是戒杀放生。第一种是对人,第二种是对动物。
一个人如要长寿,不但要救济贫困的人,而且要慈心爱护所有的动物。例如:飞蛾赴灯,小虫被捕,鸟雀受伤,蚂蚁被踏,鱼虾被网,走兽被逐…..都应本慈悲的智慧,尽心尽力加以方便救护。要把仁爱心充分发挥,就必须要“放生”和“施食”。
《优婆塞戒经》上告诉我们:每餐用饭前,应先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跟圣贤结缘;来生则容易亲近他们;接受他们的教化。)供养完毕时,应以专用的小汤匙盛七粒米饭或一寸的面,拿到外面去供养鬼神。
施食得七种福报
《施食获五福报经》上说:布施饮食的人,今生或来世可以得到五种福报“寿、安、色、力、辩。
”第一是是寿命会延长。
人类和动物都靠着饮食来维持生命,施舍食物等于间接在延长众生的生命,所以施者会得长寿的果报。
第二是身心得到平安。
人类和动物缺乏饮食时,身心都会烦燥、紧张、痛苦和不安。有了饮食,身心就会安宁和愉快。所以布施饮食的人,一定会得到身心安宁的果报。
第三是获得较美好的身材和容貌。
人类和动物缺乏了饮食,身心就会枯瘦,容貌就会憔悴,所以布施饮食的人,一定会得到美好的容貌和身材。
第四是身体较有力气。
人和动物缺乏饮食时,就会四肢无力。布施饮食等于间接供给别人充分的气力,所以施者今生或来世一定会得到孔武有力的果报。
第五是得优秀的辩才。
人类和动物都需要有充分的饮食做后盾,肚子饥饿,口里又干燥,虽有唇舌,也很难发挥说话和鸣叫的功能。布施饮食等于间接在帮助别人的口才。所以施舍饮食的人,今生或来世一定会得到较好的辩才。
除此之外,施舍饮食,还可以得到富贵的果报。因为用恭敬诚恳,没有傲慢的心布施饮食,今生或来世可以感到出生尊贵的果报。而且因为食物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东西,或用钱财买来的。布施饮食等于就在施舍财物。施舍财物的人,今生或来世一定可以致富。所以布施饮食也可以得到较多的财富。
【印光大师开示】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以长寿,命终可生西方。(待续)
南无普陀山 琉璃世界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
广大灵感~千手千眼 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婉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接引导师 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 …… ……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
念佛的功德利益
一、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
二、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三、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四、念佛之人,光明烛身,四十里之遥。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悉皆不受;
五、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七、夜梦正直,或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喜欢、礼拜;
十、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
腥膻垢秽尽蠲除~令此坛场悉清静
…………————————————…………
摄心念佛 :
浊浪涛涛生死海~尘心恋恋几时回
莲花步步娑婆远~佛号声声归净土
…………————————————…………
惟愿法界众生~同登华藏玄门
惟愿吾土吾民~共入毗卢性海
…………————————————…………
四生九有~同归净土法门
八难三途~共入弥陀愿海
…………————————————…………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
念佛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
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
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离五浊,曲伸臂顷到莲池。
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
开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
身 ~身净意乐道为先
心 ~心印妙旨三法宣
安 ~安己守性德彰显
顿 ~顿悟般若净法船
感恩一切善知识
菩提觉悟路上 感恩满满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清净大海众诸佛菩萨
感恩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
南无普陀山 琉璃世界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
广大灵感~千手千眼 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