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师恩归云间 佛法留人间——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纯一法师

发布时间:2024-12-09 01:38:24作者:心经原文网
师恩归云间 佛法留人间——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纯一法师

(纯一法师主法 老学/摄)

华声在线1月12日讯(记者 何婷 瞿建波) “恩师一诚长老,潜影双林,入大涅槃,千颗舍利,慈悲应世,行满功圆……”2018年1月10日,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一诚长老圆寂三七之期,一诚长老的众弟子在纯一法师的带领下,云集长老故里、出家道场——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洗心禅寺,庄严举行传供法会,沉痛追思,感恩缅怀。

本次法会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南昌佑民寺方丈、一诚长老的大弟子纯一法师主法,佛教文化导师、洗心禅寺首座妙华法师,洗心禅寺方丈悟圣法师,以及江苏悟空寺住持能照法师、江西宝峰寺监院纯良法师、贵州般若寺住持寂然法师、江西南昌白马寺住持纯源法师、寂空法师、照斌法师、照闻法师等同门师兄弟从全国各地赶来陪同共供,四众弟子和信教群众数百人,同赴法会,诵读经文,众人传供,稽首百拜,拈香祈福,念佛回向,祈愿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传供法会供品 曹跃东/摄)

洗心拾忆 梦回精神家园

法会结束后,在悟圣法师的引导下,纯一法师参观了洗心禅寺慈善基金会展览馆。在一幅展版前,纯一法师久久驻足,注目凝视,只见上面写道:“大慈无悔,大悲无怨,大喜无忧,大舍无求。”悟圣法师介绍,洗心禅寺重建以来,一直秉承一诚长老的慈善理念。

洗心基金会是由一诚长老亲自倡导成立的,也是湖南首家由寺庙发起成立的慈善基金会。在一诚长老慈善理念的指导下,洗心基金会建立起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环保护生、慈善人文四大公益帮扶体系,探索出以“慈善拍卖”艺术品筹集善款的成功模式。值得一提的是,洗心基金会发起的“万名学子助学计划”,至今已帮扶我省53个县(市、区)、529个乡镇的4990名贫困学生。

“老和尚一生爱国爱教,知恩报恩,为社会、为国家无私奉献,形成了一系列宗风鲜明、意义深远的禅学思想、慈善理念、教育思想和外交理念。”纯一法师表示,为传承法脉,传播佛法,未来以筹建纪念堂为开端,将把一诚长老的教育思想、佛学思想、宗风、禅风、慈善理念等各方面思想整理出来,以期形成一套当代佛教人物宗风宗派的系统理念。

(纯一法师参观洗心基金会 老学/摄)

走出洗心基金会展览馆,信步走在寺院的青石板路上,看着山门外的“和”广场、气势恢弘的大雄宝殿、庄严古朴的长廊圆柱,从容祥和的僧人信众,纯一法师回忆的匣子倏地被打开了。

这是他第一次来洗心禅寺,而这里仿佛又无比亲切和熟悉。无数次听一诚长老讲起,他当年剃度出家的洗心寺是个很小的寺庙,虽然小,虽然历史的车轮将它辗为了一片废墟,但是在一众师兄弟的心目中,它就是精神家园、梦中处所,是祖师道场的发源地。

参透一诚长老心中早有中兴祖庭的夙愿,于是纯一法师向长老提出,师门法脉源自洗心禅寺,不忘师恩,知恩报恩,希望寻求机缘重修祖庭。“如今,长老的夙愿已达成,眼前的“和”广场、洗心基金,就像一缕撒向人间的温暖,把一诚长老的正能量、好声音传递出去了。沉浮轮转数百年,现在的洗心禅寺,承蒙中兴祖师一诚长老、佛教文化导师妙华法师、寺院方丈悟圣法师三个核心相得益彰,可以继续延续以佛法教众生的使命和责任,实乃佛门和众生的一大幸事。”纯一法师感叹道。

(传供法会现场 曹跃东/摄)

乌山寻迹 感慨家国情怀

“此次来长沙,我们是怀着报恩的心情,来追思和缅怀恩师的无量恩德,机会难得,一诚长老曾经修禅的地方我们都想去走一走,寻一寻他的踪迹。”带着这样一份情怀,纯一法师一行人来到了离洗心禅寺十里开外的乌山寺遗址。

有文记载,一诚长老俗名周云生,自幼厌于茹荤,十五六岁时,常随同亲友去附近乌山寺上香礼佛。有一天,在乌山寺大殿拜佛时,看到殿内庄严无比尊尊佛像,像前腊烛明燃,滴滴烛泪顺流而下,顿时心里充满欢喜,于是情不自禁地脱囗诵道:“今来乌山寺,皈依古佛前;炉内香烟袅,毫光照大千。”在场的人听到之后很是惊讶,其中有位法师说,这人有佛缘宿根,悟性高,参禅有望成大器。1949年2月19日,周云生辞别双亲,投奔湖南长沙县(今望城区)黄金园乡洗心庵,礼明心为师,剃度出家。

乌山寺遗址地处望城郊区,丛林环抱。众人驱车前往,下车环顾四周,曾经的乌山寺已不复存在,眼前所见是郁郁葱葱的竹林,沿着小路深入竹林,静谧得出奇,大家似乎都能倾听到蓝天里白云飘过的声音。片刻后,一纯法师才默默念道:“这就是长老最初礼法的地方,他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

“长老一生从来没有化缘,他从来都主张佛教自食其力,支持佛教去商业化,走佛教中国化道路,让佛教适应中国国情。特别是他在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期间,发起召开了四届佛教论坛,为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加强两岸四地的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他主张两岸未通,佛教先通,收效颇佳;他联合九大高僧,发起召开了两岸四地两次世界合作论坛,使世界佛教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让中国再次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乌山寺寻迹 老学/摄)

望城区区委常委、统战部长喻霞元对此评价道:“我们望城,素有希望之城、名望之城美誉,就是因为从这里走出了雷锋、一诚长老等一批闻名遐迩的名望之士,而且他们的精神是想通的,慈悲慈善、济世渡人,他们用自己可歌可泣的一生,为望城打造了一张无与伦比的精神名片,是我们如获至宝的财富,也是应该积极弘扬的优秀典范。”

“我在北京曾跟一诚长老见过一面,但是当时他已经不能说话,只能用眼神交流,我能感知长老对这个世界的慈悲。长老为佛教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成果斐然,让中国的佛教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佛教,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谈及此,她不禁流露出敬仰和怀念的神情。

从长沙到江西,从江西到北京,从中国到世界各地,一诚长老一路爱国爱教、重修祖庭、兴教弘宗、广济天下,终于成就一代当之无愧的中国佛教领袖,也跻身世界佛教领袖之一。

巍巍恩师 赋于诗词联俳

2017年12月27日,一诚长老灵骨舍利回归出家之地湖南洗心禅寺安奉。此次来到洗心禅寺,纯一法师特作俳句十二首,颂赞长老舍利,寄托无尽追思。

“一诚长老圆寂后,我写了四首挽联,五首古诗,一首现代诗,十二首俳句,这是我对长老的深切缅怀。恩师慈航普渡,心念众生,德行高远,足为世范,我们一定会传承好恩师衣钵,不负恩师所托。”纯一法师如是说。

(纯一法师主法 曹跃东/摄)

当在《一诚长老舍利赞》中写下:“巍巍云居山,明月湖畔月儿圆慈光摄尘寰……”的诗句,他脑中是否盘绕的是第一次上云居山的当日情形?

1982年9月的一天,纯一法师携带一封由庐山云安禅师所写的没有封口的推荐信,和他亲录并传授的《楞严经》反闻闻自性等经义,专心致志地背诵而熟知后,来到了有着天上云居之誉的真如寺。

当时还是云居山真如寺大知客师的一诚法师接待了他。

一诚法师听到他小小年纪就能背《楞严经》上的核心经文,心生欢喜,便有意想接受云安禅师的推荐,收下他。而且,老和尚当时一个徒弟都没收。为什么呢?因为他总是秉持礼让谦卑、公平公正的精神,作为知客和尚,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上山拜师的人接触的第一个人就是他,但考虑到其他师父也要收弟子,就优先别人了。

而纯一是直奔他而去的,遂收为第一个弟子,但按丛林规矩,还需要经过半年的考验,方可剃度。由于天性纯朴率直,颇具参禅根性,不到半月,一诚法师就提前为纯一剃度,成为师父座下出家众中的首位弟子。

其实,时任寺院方丈听说纯一有文化,经常让他去帮忙处理信件往来,见他表现很好,也想收他做徒弟,但见他已剃度,接受了一诚法师赠予的法名和衣服,因一般刚发心出家之人,在寺庙里,只要穿上了哪位师父的衣服,就说明已有师承,遂颇为遗憾,但同时也为一诚法师高兴。

当在《云中》写到:“佛陀的世界像云一样潜行,无声无息,如宝幢,如六祖坛经,像农民一样耕种,像盐入于水,你已六旬,像不起眼的老藤……”他忆起的是那次开示,还是那次劈柴或上殿?

出家大概半年多后,纯一家里来信,一诚法师接到信后就把纯一叫到跟前,把信递给他,纯一当下打开看后若有所思,师父就关心地问道,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是否要师父帮忙。纯一才告诉师父,原来家人在信里劝他去当兵,认为当兵比出家更好,而此时他自己心里已经对佛教产生了信心。听他这么一说,师父就开导他:“既来之,则安之,出家是大丈夫之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你安安心心在这里比什么都强。”

在师父的开示和引领下,纯一每日坚持朝暮课诵,参禅劳作。最令人难忘的是,冬天寒风刺骨,每天早上3点多都要起来上殿。有一次纯一迟到了,师父就直接去找他了,问:“怎么还没去上殿啊?”纯一就说:“肚子疼。”师父就摸摸他的头,说:“我看看,这都是小事,念完经就好了。”于是就被拉去上殿了。其实,纯一明白,师父知道他是怕冷赖床迟到的,只是不说穿,给他留点自尊心。

回忆起当时参禅之余,每天还要磨豆腐、炒茶叶、劈柴、运水、牧牛,各种农耕劳作全都做过,但正是这些经历,极大地磨炼毅志,正如师父所言:“不磨炼不能成佛,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法会上部分弟子合影 老学/摄)

上承师志 倡导人文佛教

一诚长老平生以朴实禅风为家风,阐禅演教,弘法利众,践行苦行头陀之志向。他始终认为,当前佛教文化要契合时代,面向未来,与社会想通,因势利导地化世导俗,是弘扬佛法的必然要求,也是佛陀出现于世的基本情怀。只有这样,佛教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接地气,从能走的更远。

跟随一诚长老修行,纯一法师始终坚持正信正行,深入经藏,倡导“人文佛教”。问及“人文佛教”的由来,以及“人文佛教”在当代佛教的实现意义,纯一法师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的演变,再到“人文佛教”的提出,清晰地梳理出了一条脉络,并指出了“人文佛教”发展的前进之路。

(华声在线记者采访纯一法师 曹跃东/摄)

他说,在古代中国佛教是度世的佛教,即侧重于经忏佛事,从而将佛教引向了一条消极的路。从千疮百孔的明末清初,到求新求变的民国,在新的文化浪潮之下,佛教也开始思变,寻求佛教用正信正行、正知正见的思想来武装自己,更加关注现实世界,关注人间疾苦,这是当时佛教界的有识之士,特别是以太虚大师为先导提出了“人生佛教”,倡导跳出传统佛教的窠臼。

后来,“人生佛教”又经过印顺导师在学理上的梳理,慢慢衍生了“人间道教”理念。新中国成立以后,佛教在太虚大师和印顺长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以“五戒十善”为基本内涵,以“六度四摄”为根本导向的“人间佛教”的思想。1953年成立中国佛教协会以来六十多年的艰辛历程,一直沿着“人间佛教”的这条发展主线,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提高思想、振兴民族,为心灵净化、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使佛教从理论的高度和繁琐,逐步走向对实现世界的具体关怀,让佛教的思想理念扎根民族文化的沃土。

他继续说道,从农耕时代的男人就是力量,到工业时代的机器就是力量,到当下的普世价值,知识就是力量、智慧就是力量,无一不体现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今天我之所以提出“人文佛教”,是因四十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人民在物质财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精神财富特别是道德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如意触动了我们对“人文佛教”的思考。一诚长老早年提倡的农禅并重,也是“人文佛教”的体现,他的一生,是启迪他人智慧的一生,我此生受益匪浅。

“人文佛教”主要倡导以人为本、以人为载体的精神关怀,是以八正道、四摄法、六度等思想作为基础来武装佛教界,传递正能量,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够感受到佛教的正信、正见、正念、正行,发扬净化社会、祥和社会的社会作用,传播佛教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的思想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构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社会,使“人间佛教”思想更加具有人文情怀,更加具有人文导向。这就需要把佛教的艺术、哲学、环保、共生、缘起性空等理念,为当下的人们带来一些精神食粮和新鲜血液,其表现方式就是通过佛教的诗词歌赋、舞蹈武术、书画壁画等载体将佛教的深奥思想具象化,还可运用动漫、电影、微小说、微电影、微博等新的表现形式,做出积极的探索,让看得见的佛法,为当下的土豪时代带来一丝清凉,带来一丝人文的气息,让佛教更人性、更人间、更人文,即更接地气,让佛教为建设“五位一体”的整体社会构想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的时代,由农禅并重,到文禅并重,以禅修为灵魂,以艺术为纽带,以慈善为回向,是出家人作为心灵高尚的博学导师所决定的,心怀天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引导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的修养,人文精神的重建就是建设新的精神家园。

与纯一法师握手告别之时,他满目慈悲,一字一句说道:“慈能有爱,悲能拔苦,我提倡‘人文佛教’就是希望人间有爱,让人间更加有温度、有情怀、有胸怀、有雅量、有奉献精神。‘人文佛教’是师父的遗志,我将矢志不渝。”

目送纯一法师,望着他的小车朝着远方绝尘而去。弘法路上,任重道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