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座庙
《楞严经·妙藏真如性》第7课
-显见不分-
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因为身是我们的法性身,而不是染浊的五蕴色身,所以叫做圆满遍照,这叫做身心圆明。心是妙明心,是洞彻灵明的心,而不是局限于我、自我的第六意识,第七识末那识以为有我的存在,第六意识每天去向外攀缘,输送与我认知的妄想心。
所以如果这样的话,就能安住在不动道场,于一个毛端上可以现、遍含十方国土。这我们想像都想像不来,于一毛端,现宝王刹。这怎么搞的呢?我们在这里仔细的推究一番。因为刚才讲到了一切包括凡夫也罢、外道也罢,甚至是二乘的小乘的众生也罢,从无始来他都是迷己为物,迷失了我们刚才讲的这块黑板,一下子锁定黑白差别。
失于本心,就会为物所转,忘失掉白板的整个这种境界,那么就一定会为黑字所转。如果你能够体悟一体的真心不为外物,不但为外物随心所转,心就不会被物所障碍。我们一旦被转,就会被障碍。如果你不被转还可以,不但不为它所障碍,还可以转物为己。
现在我是迷己为物,迷己为物就能够障碍我们的本心。这个法义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好比说万物跟我们自己的色身,包括我们的心体,它都是水。它是整个是一体之水,没有任何的差别相。但是突然间水中间,如果我们积水成冰,丢了几块冰,这个冰从本质上它是不是水?
可是它一旦结冰,它就对水会发生障碍,就能够障水,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在这个时候就叫做为物所转了,因为虽然是水,可是结成冰以后,它就能障碍水的流动。
现在我们如果能够返迷为悟,就可以转物,转万物为自己的话,就好比融冰入水,水自然就不至于碍了,是这样的现前受用。在这里,我们怎么样转物,这句话: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在祖师的注释中,把转物这样一种修行次第列了三个方面,虽然我们很可能也没有机会这样有次第的实践,但是在我们平常心往道上会的时候,有时候会起到一些提携和匡正的作用。怎么转物呢?他首先是以观行力,什么叫做观行力呢?就是在纷纷扰扰的世间开始转。
转就是转身,就是窥到了不实在,看到了本性。从缘起万物上,首先我们现在执着缘起,见不到性空,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在缘起上向性空上会,所以叫做忘尘入性。
我们外在的六根对六尘产生的六识,这些妄相、尘境上,先把它屏蔽掉,见到我们本来的面目,入到性空的,往上会,所以先以观行力,就是生活中具体地去作意,时时刻刻去把这个观照起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其中第一个,转物的开始。
其次,以修习力,以性融尘。修习力就是观照久了以后,慢慢一次又一次的积累,就会形成一个我们常说的功夫。这就是一个功夫,久而久之串习以后,会生起一个好的觉受。以性融尘,什么意思呢?发现不是抛开万事万物别有一个空性在,这个性就是我们说的空性,也是我们说的见性,等我们再往后讲显见不分的时候,就开始要讲到这个法义了。
我们现在始终还是觉得,见性是在旁边,好比:我们不是再再的阿难给他显见性不杂、不失、不灭,好像说这个见性是个灵动的东西在旁边一样,可是最后入的是什么呢?这个见性还就体现在万事万物的尘境之上,而且本身万事万物,就是这个性的体现。
也就是尘境跟性,它是一体的两面,就在境上见性,所以以性融尘,慢慢融汇,融到现前的事物事相上,这是以修习力。可能现在有时候觉得体悟不到,因为这里真是甚深的修观法门了。
第三个是以证入力,一个观行力,初体验,再一个修习力,第三个证入力,就是住到里面如如不动了。如如不动了以后会起一个什么妙用呢?叫做会事同理。这个时候不要刻意去追求真理,一切事与事之间的无碍,体现的就是真理。
所谓的不思议,最有名的公案,就是维摩诘,维摩诘比屋子大的座,入到比座小的屋子里面,一个事和另一个事没有障碍,这就叫做会事。同理,既然没有障碍,体现的就是见性解脱的本质,所以叫做事事无碍,就是第三种境界,会事同理,就是这个事和理它是一体的,事和事之间没有障碍,体现的就是这个理。
这就叫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既然能够同如来,慢慢这样修习到最后,同了如来以后才发现,不仅仅这个见性,我们不是一旦再再的给大家讲这个能见的见性,它是周遍法界的,而且,就是现前我们所有自己的身心世界,一个一个都是称性圆明,遍照法界的。为什么我们起心动念,诸佛菩萨悉知悉见呢?难道他是趴到你肚子里面去研究了吗?写了一篇论文吗?他是现前就观照的,为什么在这个《楞严经》后面讲到,三千大千世界外的一滴雨的来龙去脉,就一滴雨滴,来龙去脉如来都观照的清清楚楚,为什么?就是因为一一皆称性圆明,遍照法界,见性打开了。
具体的转物上面,我们怎么转呢?不会一听了以后又觉得,我赶紧把这个物体来回的转,不是这样的,心和物是两分的时候,就是见分和相分同时具足的时候,这个节口,我们的见分就被相分给横转了,就妄想起来了。
见相二分,就跟这两个话筒一样,只要这个见分对相,分不取相只要它不去取相的时候,就蜗牛的两个角一样,你说转的话,它怎么用一个去转另外一个呢?只要这个角上一个见分不去取相分,不着相,自然而然就不转了,就不为所转了,就自然心把它转了。
所以说到根本还是不去取相,无物可转,如如不动,叫做真转。这就叫如能转物,则同如来。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这是什么境界?就解脱不思议境界。有时候觉得我们自己现在能不能够遍至十方国土呢?我们的心性始终就在,但是我们的妄相上局限在这里了,不是不可以,有可能性,但是没有显现出来。所以这叫做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不动道场,如如不动,这个身心不动叫做体自在,身心不动了,,体自在完了以后还有用自在,体自在可以说以观行力忘尘入性,以修习力以性融尘,这是属于体自在,不动了,以证入力会事同理,就是要起用了,起妙用了。
什么是妙用?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为什么这里讲到于一毛端呢?毛端是什么?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毛孔或者汗毛,汗毛顶头,我们身上长的一根汗毛,几乎都看不见了,这个汗毛的顶头你能观照的到吗?很小的,这个汗毛的顶端就是我们每个人,这属于正报。
正报里面的最小的一个范畴,十方国土,也就是说,佛剎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是属于我们依报里面最大的一个范畴。居然依报最大的可以融到正报最小的,佛打的跨度比喻有多大,到两个极端,可是毛端可以含这个国土,这叫做以正报摄依报。
这个国土可以在毛端之中,这是以依报入正报,依正不二,事事无碍,所以叫做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这就叫做广狭自在无碍。在《华严经》的十玄门里,说出来都可以吓一跳的,原来真实的宇宙万法是这个样子的,没有大没有小,没有广没有狭,整个它是相互相融的,在这个毛端里边看国,国也不会变小,小中可以现大,在这个国里边,国外边,在国外边观毛端,这个毛端也不会变大,大中也可以现小。这是什么境界?这就叫不思议解脱境界。
打个比方:好比一尺之镜,就一尺长的这一面镜子,只有这么大的镜子,可以现千里之境,一千里的外在山河大地之境,前一个是镜子的镜,后一个是境界的境,一尺之镜可以现千里之境,而外在的境在这个照镜子的这个镜里边它不会小。那么这个镜子,含了千里外边的境,它也不会大,相摄相融,没有障碍,这是不是叫做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呢?成佛了以后是什么?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诸佛菩萨,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扔到十万亿国土之外,这其中的国土里面的人都不晓得,没感觉,这是什么大的神通妙用呢?何况我们十万亿极乐世界的国土往生一下,大家都不相信,觉得不可能,小儿科,华藏世界,娑婆跟极乐在一个层,都在十三层,这已经太近了。
华藏世界可以随时出,随时入,何况娑婆跟极乐呢?我们一定要相信,虽然我们现在现前不能证入,以证入力,但是要相信我们的心性法尔具此功德,法尔具此威神,就是它天然就具足这个能量,一点都不是强加的给它安立了,或者创造出来这么一种巨大的能量,是法界宇宙的万法规律就是这样子。
远的咱们不要说了,打个近的比方,在佛门里面有一则公案:
曾经有一个江州的刺史叫李勃,他问归宗禅师:你们佛教里面所说的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就是说须弥山可以入到一个像麦儿一样小的一个果实里面,一个种子里面去,这说得也太神了吧!谁相信这样的事呢?有可能吗?
江州刺史当时以学问见长,读书破万卷,读了好多书。这个禅师就问他:听说史兄,刺史您老人家读了好多书,知识很多,是不是这样的呢?
刺史一听说,原来和尚都知道我有学问,马上就得意说:当然是的。
说:那你的脑壳就跟椰子似的这么大,你怎么把那么多的书装进去的呢?
他哑口无言了,马上就悟到这个境界了。
我们的脑壳就椰子这么大,我们每天这些信息能量怎么装进去,怎么能装下呢?这也叫做于一毛端现十方国土,说到究竟处,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就是这个见性,所以这里就叫做显见无碍。它不是随着你的这个容器或者建筑的形状来以为见性也有格局,没有的,它是没有障碍的,遍一切处的,这是显见无碍第七。
十番显见之八,显见不分。显见不分的这一版块内容,开始又要颠覆前面的七种常规常情了,它不但显见,可以说离开我们的身心世界,而且见性就在万事万法之中,它又提升到这一层面了。所以这一品比较重要: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就是前面佛始终在给大众当机者说,认取见性为心,就是这个见性,多处在发明见性超然独立,好像与身与境,自己的色身和外境好像都无关。不断地把这个东西提炼出来,剥离出来,让阿难认识到。
这个时候,立一法生百弊,这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的诟病,听空就执着空,入有就执着有,他始终走不了非空非有的中道。所以显见不还一科里面有一句话,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就是这个见性不是你,是谁呢?
佛是这么表达的,但是我们听起来的话,这个见性不是我,是谁呢?就说明我是我、见性是见性,突然间就有了这么一个隔阂,这是人之常情。在不杂科里面也讲到,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见性周遍,非汝而谁?这个见性不是你,是谁呢?
又这么讲,讲得多了以后,阿难,包括在座的诸位,下意识地一定会从分别心中变现出一种灵明、活活泼泼的东西,湛然盈满在目前一样,好像这个见性,思来想去,法师一边讲,我也跟着听,好像真的有一种见性,就慢慢跟我们的身心分一为二。
我们是不是不断地在学习这个见性?不断地提醒大家有一个见性,下意识我们就会说,这个见性它将始终在,到处去找见性,这是人的下意识。殊不知,这个见性在这里又出了问题了,它并不是跟我们的身心世界截然分开的。见性不分里面要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这里,阿难又白佛言,世尊,说假如周遍万物的见精,必是我的妙性,就是我的妙觉明心。那么这个妙性现在分明就显现在我眼前了,他觉得这个妙性,就感觉到好像就在我的眼前一样。今此妙性,现在我前。
如果这个见性必定是我的真性,假如佛您说的见性,不断地说是我的真性,那么我现在的身和心,它是何物呢?因为好像见性剥离出来,佛不断地说,就是这个,这个才是真的,那么我的身心,它成了何物呢?
而今,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识,我现在的这个身心,确确实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分别的作用,在眼前的见性它并没有分别的能力。
您一直说到见性,它没有分别的能力来分辨我的身和心,如果见性实在是我的真心,若实我心,令我现在的身心才见到它的话。我跟佛对答的时候的我,这个能回答的身心反而不是我了吗?如果见性是我的真我,那我现在跟佛相对,可以跟您沟通,来理解您的法义的身心,难道不是我了吗?
既然不是我了,就跟佛您刚才说的物,能见我这个过失不是一样的吗?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只好惟愿世尊大慈悲,开发未悟之性。讲到见不杂的时候,佛就问了,你说不杂能见我,这个见是物呢?还是你的见?
讲到一个环节,如果见性就是物本身,那么这个物就是见性,这个物应该可以见你。相立在此,如果这个身体,我的身心不是这个见,另外有一个见可以见我的身心,可是我的身心现在又可以跟佛您在这里一问一答,有知、有觉、有见,现在这个身心反而不是我,说见是我,何异于如来说物能见我呢?就是这个见能见我,等于我也可以为见所见吗?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