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圆桌|关于东方风格与美学:从发现佛光寺到古典乐舞

发布时间:2024-07-30 01:36:19作者:心经原文网
圆桌|关于东方风格与美学:从发现佛光寺到古典乐舞

在当下这个时代,如何理解东方精神与风格?

5月29日,《T Magazine China 风尚志》携手成都 IFS在成都举办了的第三届全球风格论坛“风从东方来”,邀请了艺术、设计、建筑、音乐等领域人士共同探讨东方风格的在地传承与全球发展。发言主题从发现佛光寺、蜀锦、古典舞、编钟等。

澎湃新闻了解到,《T Magazine China 风尚志》携手成都 IFS 已举办了三届论坛,第一届探讨媒体交融,细分学术类、生活方式媒体的发展状况;第二届主题则是艺术与城市,设计与城市;今年主题则定义为风从东方来。谈及论坛初衷,《T》总编辑冯楚轩表示,“我们希望能够从中国的文化、技术、建筑、天文、交通、雕塑等各个领域去探讨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的故事。”

论坛现场

论坛嘉宾合影

艺术湿地

闫士杰(红砖美术馆创始人、馆长、企业家、收藏家及策展人):

闫士杰

今天的网络把地球真正的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工业文明200多年人类创造极其高效的机器,可以说是火车拉着地球跑。

1917年,杜尚匿名将工业生产现成品的小便池送到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的展览上,并取名为《泉》。想通过这一小小的另类的尝试,试探当时社会的规则强度和包容度。对杜尚来说他一方面想用《泉》来暗讽传统意义上的观点,同时也依次来来批判当时的艺术家缺乏想像力。杜尚由此解释这一小便池的外延曲线和三角构成,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别无二致;效果和明朗的转换,与古希腊雕刻大师大理石雕像完全一样。如果把小便池当作小便池,那它永远只是一个生活的用品;但如果从另一个维度来审视它,它也能成为艺术品。这一作品打通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史上史无前例的革命就这样产生了。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与西方的朋友们坐着火车一起相聚在网络时代,使我们快速参与到工业文明的进程中,共同面对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时代用几十年的时光发明了储存、交互、联想的计算机,我们的地球在更加高速的运转,我们宗教、伦理、道德、艺术都面临着用网络密码重新改组与编程的可能性。

红砖美术馆的园林一角

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的文明,我们需要对照历史的文化印记寻找前行的力量及启示。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高峰,中国园林的可居可游可守,既是一个家庭的生活空间,也是一个交流的空间,更是一个修心养性的自我空间。而在城市规划中,则是要思考保留几个古村落。随着生态兴乡、文化兴乡,红砖美术馆就坐落在这样一个艺术湿地,茂盛而丰富的灌木、植物与涓涓细流相呼应,建设了怀拥自然,是一座拥有东方气质的美术馆。

当然,我们也逐步的意识到艺术湿地它不仅是自然的、物理的,也更应该是一个真正的艺术湿地的人文生态,湿地是一个图像,每一个像素都是绿色的生命链。艺术湿地的生态链的形成是多维共建的过程而形成的人文生态。将社会的现场与艺术的理论环环相扣,不断探索绘画、研究不同的连接性和相辅相成的特性,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如何通过各种行动,以适应、变化和再生。

发现佛光寺

丁垚(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

丁垚

今天是5月29日,请让我带大家回到民国20年的今天。有一辆汽车从北平的王府井出发,出了朝阳门一路向东,午饭时到了北京东边的冀县,即将穿城而过,车上坐的是4名日本人。在汽车刚刚进入冀县西门即将行驶时,偶尔向车窗外看了一眼,这一瞥就带来了中国一连串现代中国建筑学术史的重要事件,一直到6年之后的佛光寺被梁思成发现。

看到什么呢?就是这样一个画面,有一个巨大的屋顶连接了高墙也没有完全挡住,一位日本人马上断定也是一个很古老的佛寺。进去后发现两座大建筑,一座高阁、一座山门,是辽代的建筑,并是当时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建筑,里面的塑像都是古风格,距今超过了1000年。这位日本人就是当时日本最重要、乃至东亚最重要的建筑与美术史学者关野贞。关野贞几乎看过了日本、朝鲜及中国最重要的古代建筑,所以他才能在行驶的汽车里一瞥之下迅速做出这样准确的判断。这件事发生在1931年的5月29日。

佛光寺东大殿内的场景

因为这样的线索,这一年刚刚回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工作的梁思成先生,在第二年春再次来到冀县,做了非常详细的策绘研究,由此发现了一系列的发现之旅。

一张照片上建筑构架之上看到梁先生安全坐在这里思考。我想梁先生是用不断感觉拉动思考,思考超越感觉的无比自然的状态。这张照片是谁拍的呢?应该是林徽因拍的。

1937年6月30日的傍晚,梁思成推开了佛光寺的大门,盛夏日暮时的光线有异于平时,此刻他们应该暂时忘却了没能去莫高窟的遗憾,甚至可以弥补终身没有去莫高窟的遗憾,因为接下来几天会迎来多年古建筑探访实践中最幸福的时刻。梁思成推开了佛光寺的门,梁先生说这个建筑一看就知道是非常古老的建筑。步入殿内,你可以看到,到唐代时这样的充满拟人化的造像其实已经发展到一个顶峰,也与上面木构架建筑部分非常好的融合在一起。

相机三脚架前的梁思成(左);菩萨像下的林徽因(右)

今天主题叫“风从东方来”,东方大家都不陌生,有孔子的教导,有佛陀的教导,在一个场景空间里,一个画面里能够同时感受到这两者,我觉得这是一个例子。

此外,在四川谈论“东方”话题,我引用一个雅安汉代的实例——高颐阙。高颐阙上面是一个完整的面貌,下面也是一个实体的,既是一致的,也是对立的。按照这样的观看思路,我们可以看见很多类似的简洁几何,是2:1的比例。实际上这是一套非常和谐的比例,虽然当时未必有这样划分比例的设计图,但却可以从中看到很多的比例,与蒙德里安的绘画极其相似,就像是现代主义与艺术运动之后对人感官积极把握与结果。

高颐阙

高颐阙结构比例图

布料的智慧

马黛霞(布料图书馆创始人、馆长)

中国是一个纺织立国的国家,并不是服装立国。曾经我们传播中方文化和交流是通过纺织品,特别是丝绸这样的元素来进行传播的。

布料图书馆成立以来,我们坚持将中国当下被广泛应用的传播的布料进行档案化的归纳整理,让来布料馆的设计师分别阅读布料和了解当下中国成熟的布料工艺。这些工艺也是可以再组合再创作的。

馆藏布料从3年前成立到现在已经达到4000多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加,这是我们能留给中国各类设计师们中国布料工艺档案库。

布料图书馆

我们一直根植于布料,主张布料是可以定制和个性化的,去行业的同质化。设计和剪裁是感性的,布料本身是理性且中性的,而且它并无好坏之分。每个使用者对所见布料的理解和应用布料的智慧是见仁见智的,每一个地域的布料都有自带底蕴和气质,与水土、气候、人文、历史息息相关。中国的布料也因为地大物博而多面多源,有着特别的气息,它是多态多样的。同时,中国的布料在科技感、功能性和人性化等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布料图书馆创作布料其实是一间研发中心,有着自己的逻辑和思考点。希望让大家喜欢的天然材料,拥有更多的当代性,更轻松易打理,并不断探索布料在运用领域里的无限可能性。

我们一直从东方的传统和经典中提取灵魂,提取气息,而并不只是传统的纹样去达到当代生活里所需要的帅气。这并不是一种复制。更有设计空间和竞争的力量,有持久生命力的布料才是我们觉得更有意义的,是中国布料可以带给设计师们更大的智慧空间。

东方符号在当代文化中的挪用与演化

刘岩(舞蹈家,中国古典舞教育家)

论坛现场,刘岩(左一)

我来自于北京舞蹈学院,我是一个舞蹈老师。聚焦于东方文化,结合自己从事的中国古典舞学术研究和教育来说,现在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但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一个时期。

中国古典舞的渊源在1954年北京舞蹈学院建院以来开始有了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开始之前也有一种很好的舞蹈状态,但学舞和教学的体系确实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的。

中国古典舞它实际分了三个流派,第一个是1954年叫戏曲舞蹈的流派,名字来自于戏曲舞蹈,所以整个动作的体系全部是从中国戏曲来的。70年代时,开始有了敦煌舞流派,敦煌的流派支节全部是壁画上来的灵感和素材。最后一个是到2001年,有了汉唐舞流派,大家有印象一支舞蹈叫“踏歌”。这个与前两个流派特别不一样就是它的学术性。作为中国古典,大部分素材都是来自于古籍,并非仅仅是一些画的二维感官,他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尽量还原中国古典舞的原貌。

敦煌壁画

为什么说是好的时期也是复杂的时期,因为中国古典舞蹈没有办法像音乐那样去记录,很多时候我们通过一些残画,就是壁画,包括一些出土的俑,各种汉化像等等,很多思考是要加上现代人的想象创造的,融合了很多元素。所以对中国古典舞来说,是好时期,也是多元的时期,是一个复杂的时期,是一个融合的时期。

踏歌

杜予立(蜀江锦院艺术总监)

这两年关于中国风,关于传统文化的热潮非常厉害。但反过来思考一个问题,不管是今天在座的嘉宾、或是媒体,又或是品牌,我们相对来说是一个更小的比例人群。

我们今天讨论中国的这些东西,是我们在这个行业内的艺术家,或是各种上层团体输出的中国文化,给到民众的讯息是否是被加工、被扭曲的呢?是不是让他们对东方文化兴起的思考认知发生障碍?中国那么多的民众是如何在这个世界文化体系下去认识东方的?这个东西我觉得要可持续的去认识,可持续的去发展,并且是自下而上的逻辑,而不是完全靠一个自上而下的逻辑去传播。

蜀锦

王珏:(美籍华裔装饰艺术家)

10年前,如果问我东方的风格是什么,我只会停留在东方的元素、竹子或者是梅花上。但是通过这几年在中国的生活和学习,我发现我理解的东方风格它其实是一个平衡、一种和谐。

我了解东方手工艺,并用以来做作品,第一是完全出于好奇心,就会对中国很多东西进行尝试,对一些纯手工的东西感兴趣,开始研究中国纯手工的东西,包括其背景、来源和演变。但从中发现,知道这些的人太少了。我便通过我现代表现的手法,能让更多的人甚至是世界上的人知道这一系列的东西。

谈及当下的全球融合,我想说,我是出生在上海,以上海为例子。在去美国前,我记得很多上海的小吃,人们说着上海话,现在回国则发现全世界的美食都可以在上海找到,大多数的语言就变成了普通话。当然,全球文化的融合是一定要有的,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块海绵,快速地吸收各个领域的文化。但是我还是想要强调保留之前的一些东西,保留到我们之前的一些文化和传统。

老锣

老锣(音乐家)

:当代音乐中编钟应有一席之地

在论坛的最后环节,中国新艺术音乐的伉俪龚琳娜与老锣进行了“中国声腔当代演绎”的演讲。老锣谈及了东方乐风、中国乐风。他认为音乐家、艺术家的作品应找出一个新的曲风,当下需要中国风21世纪的音乐。同时,他还强调了东方的元素重在魂,是跟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并以古代编钟为例,认为在当代音乐的发展中,编钟应有一席之地。

曾侯乙编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