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在《安士全书》里面,印光大师也经常提了,讲到这个《阴骘文》文昌帝君一些轮回的故事,故事很长,我们简单的把它分成三块。
那么印光大师他把这个轮回的一些问题,他举文昌帝君的相貌来解释。这文昌帝君的轮回,我们简单把它分成三块。第一块,他的相貌是一个谦谦君子,在《安士全书》上说,说这个文昌帝君在前面十七世的时候,他都是做一个士大夫的,那么它用四句话来解释他的相貌,说是: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说他在这十七世当中,只要有人有急难,他会去救助他;他面对孤独的弱势团体,会尽量去保护他帮助他;别人有过错,他尽量包容他。所以他这十七世当中,他的缘起是善念跟善业的结合。所以我们看到文昌帝君的前半段,这十七世当中他的轮回投胎,他大部分都能够做一些官,可能是一个大官、可能是小官,总而言之他都是一个士大夫,在生命当中相对安乐。那么这十七世的谦谦君子的相貌过去以后,后面产生变化了,第二段就是堕入龙身,他从一个谦谦君子的尊贵果报,变成一个丑陋的一个龙的果报。那怎么回事?因为他后来有一生,他的关键点,他不应该投生在帝王家,因为帝王家是是非之家。那么他从周朝一直到秦朝末年,后来他投生在汉高祖的爱妃,就戚夫人,做她的儿子。那么文昌帝君他夹带十七世的善业,出来的时候那不得了,历史上说这个人有两种的功德:第一个他身具帝王之相,小时候给人家算命,说这个人一定要做帝王的;第二个,他有这种汉高祖很多的个性,汉高祖的魄力、汉高祖的这种智慧,他完全继承汉高祖刘邦的这种智慧跟魄力。所以汉高祖是非常喜欢这个小孩,把他取名做如意。那么这个时候就有问题了,因为当时的太子,就是汉高祖的原配夫人吕后,她生的长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嘛,所以说不是说你有福报,别人也有福报。所以这个时候赵王如意慢慢长大以后,就跟这个吕后的太子就产生了矛盾,当然戚夫人她一再的跟汉高祖刘邦说,希望把刘盈给废了,而立这个如意做太子。其实汉高祖也有这个意思,因为汉高祖非常喜欢如意,因为刘盈的个性,相对比较懦弱、无能。那么这个时候汉高祖就提议要废太子,要立如意了,但是吕后当然不同意了。吕后也不是一般人,她是一个很有心机的女众,所以她就召集了当初跟汉高祖打天下这些老臣,比方说樊哙、卢绾、萧何等等,把他们集合起来,那么就说这个汉高祖这个做法,犯了皇家的大忌——废长立幼!这个从周朝以来,皇上的继承者都是嫡长子继承的,哪有人用这个小儿子来继承的,这会引生夺嫡之争的,也会血肉相残的,所以群臣就反对了,汉高祖刘邦没办法了,就打消了此意。当然这件事情就触恼了吕后了,吕后就认为是戚夫人拔弄是非了,引起这次的夺嫡之争。那么汉高祖当然他也知道吕后的凶狠,他也知道,所以汉高祖在死亡之前,就赶快把如意封为赵王,让他到赵国去上任,就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朝廷,到他的属地去了。那么汉高祖死后,吕后开始复仇了,她等了很久,那么汉高祖一死,当然她的儿子,由刘盈就继承为汉惠帝了,但实际掌权就是吕后了。吕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把戚夫人找来,双手砍断、双脚砍断、把眼睛挖出来,然后几乎她的六根都被破坏了,耳朵也被破坏了,然后就丢到猪里面,养猪的地方去,就跟猪生活在一起了,那么这是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她也害怕赵王如意的复仇,她就用一个理由把赵王如意给召回来。那么赵王如意其实跟刘盈,就是这个汉惠帝的感情是非常好的,他们两个人兄弟是非常好的。刘盈就知道,他母亲可能要对赵王如意下手,所以他就让赵王如意整天跟他在一起,连睡觉都在一起。但是这个汉惠帝刘盈,他有一个习惯,他早上会早起去射箭、去运动。吕后知道他有这个习惯,所以她就利用他早上出去那个时段,那个时候赵王如意还在睡觉就下手了。所以刘盈他去射完箭回来的时候,看到赵王如意已经七孔出血死在床上,他看了以后,吓了一身冷汗,所以刘盈没有多久也死掉了。那么赵王如意,当然合理的推论是被毒死的。那么赵王如意在死之前,他很不甘心,因为他是有福报力来的,他不是一般人,就发了一个毒愿:他说我死了以后,我要变成一只毒蛇,我要吃光所有吕氏的家族来报仇。那么这是一个遍计执性,他把这种邪恶的影像抓着不放,本来这个影像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但事情过了,他心中没有过,把这个影像牢牢的抓住,转成一种邪恶的愿力。那么这个时候的文昌帝君依止邪愿,他要去投胎的时候,他经过一个山上,这个山上刚好有一对夫妇在祷告,这个夫妇年纪很大都没有儿子,就跟山神祷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现在不能期待有个儿子啦,现在他们俩就很虔诚,把一个人的头发,把另外一个人的血,混在一个碗里面盖起来说:希望山神赐给我们任何一个动物都没关系,至少是我们血肉之躯所构成的,不管你给我们什么动物,我们把它当儿子一样的善待它,就回去了。那么他们两个祷告的时候,非常虔诚。那么文昌帝君的神识,经过那个山的时候被他们感动了,就动了一念的同情之心,所以就在他们那个地方的碗里面投胎。投胎以后,这个老夫妇,到了第二天到山上碗一打开:哎哟,一条金色的小蛇!反正它是一个动物吧,拿回去养。那慢慢长大以后,文昌帝君他是不可思议的福报力,神通变化。因为他的投胎不是因为罪业,他只是一个错误的愿力而来的,所以他夹带他十七世的善业力,他能够飞天,变成一只龙。他来到人间,也可以变成一个人。平常就跟爸爸妈妈,人长的一样,但是肚子饿的时候,变成一只龙,就是一只大蟒蛇了,去外面吃东西了。但是有什么问题?这个果报体有障碍,因为它变成一个蟒蛇,就必须要吃肉嘛,而且它跟吕氏又有一些冤仇,所以吕氏有一些家族,刚好也投胎同一个乡村,这个县里面:有些是做人的、有些是做牛的、做马的,它就每一天的去吃一个吕氏的他们的这个眷属,一天吃一个。那么吃其它也就算了,刚好这个县令有一只宝马,非常喜欢他的宝马,它也是吕氏的家族投胎的。那么这个大蟒蛇它就闻得到:喔,这是吕氏家族来投胎的,就把这个县令的宝马给吃掉了。这个时候就激怒了县令,一打听:哎呦,就是这两个夫妇养的,这个蛇是他们养的。就把那个两个夫妇抓过来,他说:我限你们三天之内,交出你们的这个儿子,否则的话处死,那么就把这对夫妇给关起来。这夫妇说我们的儿子是我们的命根儿,怎么能够交出来?宁死不交。后来第二天以后,有一个年轻人来拜访这个县令了,这个文昌帝君就变成一个年轻人,找县令理论,他说这个蛇它去吃这些众生,它有过去的因果,你不能因为它在还因果的时候,去判这两个夫妇,这两个夫妇没有错,他说他们在偿还因果,他就警告这个县令说:你最好少管闲事。作为龙脾气也不是很好,但是县令他就说:我作为一个县令,我一定要主持公道,这件事就这样办了。那么这个年轻人,这个文昌帝君,这个龙就警告他说:你,我看你是死相现前了。讲完以后就走了,走了以后就消失掉了。那么到第三天早上的时候,这个龙就到那个大海去吸了很多的水,就把整个县给淹没了,淹死了两千多人,就把他的父母救起来,其他全部都死掉了。那么这个时候就不是邪愿而已了,这个有罪业,他除了吕氏家族以外,那其他人都是冤死的,所以它这个龙,它就不能再飞天了,从天上掉下来了,它就躲到湖泊里面去了。但是因为它有这个罪业的召感,后来它这个地方也不下雨,就干旱,湖泊也干了,它的那个蛇的皮跟地面摩擦的时候,流出血,长了很多小虫去咬它的身体,所以它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痛苦,那个小虫咬它的这个皮肉。后来有一天早上,因为他过去有一个因缘,他对释迦牟尼佛像很恭敬,就是他在周朝的时候,他遇到一个释迦牟尼的佛像,他很恭敬的礼拜,跟释迦牟尼佛结了一个善缘,所以佛陀现前放大光明,为它开导因果的道理。这个时候文昌帝君的这只龙,就触动它的善念,就痛哭流涕向佛陀忏悔,忏悔以后,就从龙身里面跳脱出来了,后来做一个人,后来慢慢慢慢学佛,受三皈五戒。那么这个地方,我们现在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说生命是怎么来的?就是说我们截取他一段好了,它这个龙身是怎么来的?流转三界中,到底是什么因缘让它流转?遍计所执性!你不能说它是业力,它造的可都是善业,它就是一种坚固的执着产生愿望。诸位,障碍我们往生的不是业力,是你曾经的人生经验里面有些影像,你抓着不放,挥之不去的影像,你心中认为这件事情是有结果的,你对这个影像有所期待,这个是你生死的根本。它龙王就是这样来的,一念的遍计执变现了龙王的果报,一念迷生死浩然。后来它那一念的执着被释迦牟尼佛开导以后,它彻底放下了,转成圆成实性了。知道这个东西是过往云烟,过去就过去,所以心把它放下以后,它龙王果报就消失了,一念的悟轮回顿息。所以轮回的根本,与其说业力,你不如说执着更为直接。没有执着,这个业力不能串成果报的。所以这个遍计所执性,是整个往生的人要面对的。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当中,有些影像你是挥之不去的,它经常在你的心中出现,而且你期待这个影像在来生是有结果的,你违背了缘起法则。缘起法则告诉我们:所有的相状都没有结果。但是你认为它有结果,那就是执着了,因为你违背了真理。佛陀告诉我们,所有的相状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是真相,但是我们把这个相状抓住,我们期待这个相状有它相续的结果,这个就是你相续的力量,你对来生的那种期待就是轮回的力量。就是说本来是无一物嘛,是你自己去惹这个尘埃。人生的相状,人家刺激你这没有错,这个因缘果报嘛,相状永远没有错,是你抓着相状不放。所以是这个遍计执,问题不在依他起。依他起只是在显现过去的业力,这个业力释放完它本来自己会消失掉,那么为什么在你的心中永远没有消失掉?因为你把它抓住了,而这个就是你临终的地雷了。什么叫做颠倒想?就是这个,销我亿劫颠倒想,就是带有执着性的妄想,这种妄想不多,你一生可能只有两三个,但是只要有一个出来,你今生的修行就前功尽弃了,因为你的佛号的力量,绝对不是它的对手。所以我们在修无分别智的时候,诸位要知道,你要破的是什么?破遍计执,不是破相状,破你的执取。你把相状放掉就好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讲无分别智之前,先知道无分别智所对治的是什么。那么无分别智所对治的是遍计执,所要成就的是二空的心性,就是恢复到你内心的平等。你的心本来是清净的,你之所以不清净,是你自己去惹尘埃的,所以破遍计执,开显圆成实,这个就是无分别智的目的。好,那么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