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461集)

发布时间:2024-04-02 01:36:59作者:心经原文网
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461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一O一九页,第四行看起:

「三者不了大乘广智,疑佛不能实度一切众生,复疑一切念佛众生岂能皆得往生净土。故於阿弥陀佛作有量想。对治此疑,故言大乘广智。此智无法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也」。『大乘广智』,是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大乘广智,平等就广了。在这个地方念老说得很清楚,为什么不明了大乘广智?是疑佛不能实度一切众生。我们知道了,想想事实上是不是如是?大家一定都能接受,如是,如是。有几个人能知道,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是实度一切众生,真的,不是假的。

为什么众生这么难度?我们不问别人,回过头来问自己,为什么这么难?这个现象、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能不信吗?也就是说,我们能够不怀疑吗?不可能。从理上讲,佛确确实实能度一切众生,但是事实上要从因缘上来说,众生难度。什么原因?我们想想,最明显的,俗话说从小学坏了。古人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性是真正让我们怀疑,让我们不能在这一生得度,主要的原因。这个就要说到教育了。

古时候的教育、民国初年的教育,或者我们说二战以前的教育,还像个样子,比现在好多了。三宝还有个样子,实质他有没有去做到暂且不论,就从表面上看还有个模样。二次大战之后,变质了,这个变质,我们自己能够很深刻的体会到,十年跟十年比,这个十年不如前面十年,十年十年往下堕落,看不到兴旺。到现在,不是十年了,现在是一年不如一年,太可怕了!怎么能够不疑?

可是我们又知道,疑是根本烦恼,五个,贪、瞋、痴、慢(傲慢)、怀疑,这五个叫根本烦恼。这五个烦恼能断,是小乘四果阿罗汉,《华严经》上所讲的五十一个菩萨,阿罗汉相当十信位里面七信位,贪瞋痴慢疑断了。可是贪瞋痴慢疑的习气断不了,证得阿罗汉果也断不了。什么人能断习气?见思烦恼这五种,往上去,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佛说得很详细,我们统统具足。所以不能怀疑,这就真信了。

几个人不能怀疑?他为什么不能怀疑?第一个要有善根。善根不是这一生修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成累积下来的。如果这个善根一生遇不到缘,不起作用,那依旧是凡夫;遇到缘,闻到佛法了,闻到佛法最重要的,老师。不论这个老师是如法还是不如法,只讲求学生对老师有没有真诚恭敬心,关键在这里。我们对老师,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有百分恭敬得百分利益。那几个老师我们对他真正佩服、真正恭敬?有没有?没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甚至於跟这个老师跟了一辈子,几十年在一起,恭敬心生不起来,这是大问题!为什么自己没有成就?成就在真诚恭敬里头。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他生不起恭敬心的,他修持再好,名气再大,不能跟他。这个法师修行并不怎么样,也没什么名气,人很老实,你就肯相信他,你就得利益。像海贤老和尚,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他的一生从二十岁出家,这年轻小伙子,就值得人尊敬、值得人赞叹,凭什么?凭他的老实、听话、真干。我们自己冷静想一想,为什么不老实?不但不老实,也不听话,也不肯真干,所以学佛学十几年,没有成就,每天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在造业。业有善恶,肯定恶念多过善念,说话,恶口多过温柔,举止,违背戒律威仪肯定很多。这是光阴虚度了,小时候这个根没扎好。

海贤老和尚孝子,生在那个时代,民国初年,有善根,善根深厚,虽然赶不上古来的大德,但是相差不远。不像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一代比他可怜,善知识找不到。他还能遇到传戒老和尚,是真的善知识。传他的法很简单,一句佛号,老老实实一直念下去,不间断,明白了,不能说,不能乱说。师父就传这么几句话给他,他守了这一辈子,依教奉行九十二年,佛接引他到极乐世界去了,真去了,不是假去。他走了,他的《永思集》在,还有不太多分量录像,我看过一些,非常受感动。

所以大乘广智是真的,不是随便赞叹的,为什么?每一个修行到菩萨的地位,特别是证得法身的菩萨,证得法身,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至少也破一分,这些人真善知识。修行在哪里修?不能不知道,在六根门头修。眼在见色上修,耳在闻音声上修,用这两个做例子,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什么?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这里讲的四大类智,是自性的。

圣人,这个圣人,要从断无明证得法身来说的,那就是法身大士,他们清楚、明了,就如同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完全相同。他见到性了,性是什么样子?他用了二十个字,说清楚、说明白了。五祖肯定了他,给他做证明,衣钵传给他,他就是第六代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苦力出身,砍柴卖柴,这个行业现在没有了,二战时候有。我记得我在十几岁的时候,住在福建,城市里面还很落后,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晚上点油灯,烧饭的时候烧柴火。就是专门有人上山砍柴,挑到城市来卖,有人在河边上挑水,挑到城里面来卖,我们亲眼看到的。是这样的人,不认识字,没念过书,这些人都很老实。

社会风气好,有人带头,哪些人带头?知识分子。读过书的人都明了伦常道德,而且都能够落实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这就叫修身。他有没有真正做到诚意、正心,姑且不论,他处世待人做事,他懂得礼,懂得怎样跟人相处。虽然贫穷,也不敢乱来,奉公守法。想起那个时代,虽然很苦、很难,但是比现在好!人心善良,人之初,性本善,普遍能看到。不认识字的人也懂,从哪里学来的?逢年过节休假,每个地方都搭了戏台在唱戏,说大鼓书,那是干什么?那是教育。我也是很多年之后才恍然大悟,那就叫社会教育,他们在表演。读书人、知识分子把伦理道德做出来,用在生活上。虽然二次大战、中日抗战,没有战争的地方,社会都安定,不像现在,现在没有安全感,那个时候有。

所以佛告诉我们,能大师说的第三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一句我们要肯定。具足什么?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外来的,是性德,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有的,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德能,简而言之,我们今天所说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只要见性,他圆满的显示在生活上,不是装的,是自然的,人人皆有。就是要教,不教他,这个教要从小,小到什么时候?小到怀孕,还没有出生,母亲就教他。母亲起心动念,没有恶念、没有邪念,母亲起心动念是善良的、是正当的,正念、善念,没有恶念、没有邪念;言语柔和,没有妄语,不欺骗人,真诚语言;没有两舌,挑拨是非;没有绮语,花言巧语欺骗众生;没有恶口,说话温和;身体的动作没有邪恶。整个社会普遍都是这样的,无论走到哪里,你所看到的都这个现象,好!小孩在这个环境里头长大,有良心,懂规矩,知道分寸。现在没有了,看不到了,家庭破碎了,完全走上名利。

过去的社会真的,老百姓分成四等,士农工商,读书的最尊贵,摆在最上面。商人目的都是赚钱,钱是需要,适可而止,要那么多干什么?不能不知道。今天的社会恰恰相反,商摆在第一,学摆在最下面,颠倒了,整个社会颠倒了,整个世界颠倒了。什么时候这个地球会出现安定和谐大同之治?必须把士农工商找回来,社会就安定了,天下太平了。如果依旧把商摆在第一,商是要争,争利,争名夺利,人人都争,这个社会能安定吗?人人都争,这个世界会太平吗?不可能。

读书人不跟人争,他会教你要让,要不然你书怎么读的?读到哪里去了?读了要管用,懂得让,让不吃亏。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让,孔老夫子五德最后一个,也就是最下面一层的,让,多好!夫子温良恭俭让,变成读书人的标准,温和、善良、恭敬,对人恭敬,对事恭敬,对万物都恭敬,表现在外面,节俭,最后一个让,让有忍让、谦让、礼让。大家看了「六尺巷」这个短片,它弘扬的是什么?就是忍让、谦让。

我们如果懂得温良恭俭让,把这五个字做下来,这个人一生幸福快乐,好!自己做到了,影响你的家庭,家和万事兴;影响你的事业,你会把所有的员工、你手下的人,都会把他们看作兄弟姐妹、至亲好友一样的对待,你的事业哪有不成功的道理?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天下太平,人有享不尽的福报。从哪里来?从让来。如果要争,竞争、斗争、战争,这个人有吃不完的苦头。怎么说吃不完?真吃不完,你一生造的是恶业,死堕三途,三途比人就苦,多少年才能出来。堕到三恶道去,从三恶道再出来的,佛经上告诉我们,「三途一堕五千劫」,吃不尽的苦头,何必呢?真学佛的人,相信因果,相信佛陀的教诲,看到这个字,你能不害怕吗?你敢作恶吗?

书念多了,书念透了,念什么书?念圣贤书,他不但没有恶的行为,恶的念头都没有。见到人干恶事、起恶念、说恶言,不放在心上,听了就没有了,没放在心上,这就是修心。心要求什么?清净、平等。为什么要平等?因为整个宇宙是你自性变现的,就像作梦一样,梦中所有境界、所有一些人物,你遇到一些事情,梦中,醒过来之后完全不见了。要知道我们现在在梦中,梦醒了,这个世界不见了。

所以,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什么关系,要认清楚,一体。谁认清楚了?阿罗汉、菩萨、佛陀,他们都认识清楚,他们完全是一体。所以,看到众生在六道里头搞轮回,做恶梦,菩萨有本事,到你梦中去现身、去说法,用种种方便把你度回来,帮助你觉悟,帮助你醒过来,就这么回事情。所以要相信,自性真正是大圆满,无量智慧、无量功德、无量才艺,一切都是无量的,而且都是本有的,不是从外头学来的。

所以古人读书求智慧,佛法汉朝时候传到中国,传来之后,中国人识货。要知道,释迦牟尼佛走了之后,他的弟子们向四面八方弘扬佛法,不止是针对中国,四面八方你都能看到佛教的迹象。过去我去过爪哇岛,在那边讲经,是印尼的爪哇岛,遇到一个佛教的古迹,七、八百年前建的,同修带我去参观。这个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

四面八方宣扬,中国得到的是圆满的佛法,而且在中国发扬光大,生根了,跟中国的儒释道,共同为中国古文明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派。是什么?中国人识货。外国有些传去不久就没有了,只有在中国,圆圆满满的,大乘小乘圆满具足。小乘在南洋兴旺起来,大乘在中国发扬光大。因,中国人有善根;缘,是中国老祖宗重视教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不能不尊重。人只要从小教,教好了,个个都是圣贤君子。中国是圣贤君子的教育,印度是佛菩萨、阿罗汉的教育,通的,经上讲这个不假。

不但精神上是一体,事实上还是一体,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不能不学,不能不落实。落实,心量拓开了,心量本来是没有边际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是宇宙形成的真因,真因就一个。所以遍法界虚空界跟我们是一体,同一个自性、同一个法身,平等性智现前,大乘广智就是平等性智,广,大了。所以我们要肯定,确确实实度一切众生,能,每个众生本来是佛。所以你度他,帮助他成佛了,心里怎么样?心里干干净净,一念不生。不会想到:你看我现身说法,帮助你成就你,我对你多大恩德。没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错误的。他为什么?他本来是佛,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心就能摆平,造一切恶,不著作恶的相,修一切善,没有修善的相。因为自性里头,不但物质现象没有,一念不生,精神也是一念不生。这里头显示出来定功,用禅定的功夫。

所以,惠能大师第五句话说样子,自性什么样子?「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自性没动过,没有摇晃过,这就是自性本定。为什么要修定?修定是回归自性必须经历的道路。你要回归自性,要修定,读书千遍是修定。你要真的去读书,一面读一面想它的意思,就错了,定就没有了。那得的是什么?妄想,你是打妄想。为什么?经里头没有意思,言语里头也没有意思,念头里头也没有意思,妙!这才真妙。

我们今天,没有意思里头,放下一个意思,南无阿弥陀佛,专念这一句。为什么?请阿弥陀佛在我临终的时候,来接引我到极乐世界,就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六道众生人人有分,只要你相信,只要你想去。我真想去,我希望参加极乐世界菩萨的行列,跟他们一样,像阿弥陀佛普度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诸佛刹土里面的六道众生,好!阿弥陀佛欢迎。怎么知道他欢迎?四十八愿里头有。

四十八愿,古大德给我们讲,有五条愿是最重要的:第一个,「定成正觉」,保证你到极乐世界一生成佛,这个重要;第二个,「光明无量」,佛光没有照不到的地方。诸佛光照我们,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我们有业,造的业,业也是障碍,障碍佛光。业严重的人见不到,念佛、拜佛都见不到佛光;如果障碍薄的人,他能见到。所以我们念佛求的是一心不乱,还是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见到佛光,见到佛光就见到阿弥陀佛,就见到极乐世界。同修们当中,有梦中见到的,有定中见到的,有人多次见到的,见到一次两次的人很多。

所以注解里头又说,「故於阿弥陀佛作有量想」,不作无量,作有量,「对治此疑」,你就会相信佛的智慧无量无边。这个智慧「无法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也」。这些都是我们想的,哪一个念佛人、哪一个学佛的人不想广大智慧,无法不知,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了。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烦恼断了,没有烦恼,不起心不动念,烦恼就没有了。为什么不起心不动念?知道我们境界里头,物质现象不可得,包括身体,精神的现象也不可得,都不是真的。这桩事情,现在的量子力学家发现了,给我们做了证明,不但物质不存在,物质从哪里来的?从念头生的,念头也不是真的,也不可得。我们有理由相信,量子力学再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可能见到,帮助我们回归自性本定。那就是无善不备,无烦恼不断,无法不知。往生极乐世界,就能普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有缘众生。

下面我们念下去,「欲明佛智,无不运载。运载一切,皆入无余,故曰大乘」,这不是小乘法,是大乘法。「其所运载,无限无际,故名广智。又於诸法门知之穷尽,故名大乘广智。」他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他没有一样不知道。你不问,他心是定的,清净的,一念不生;你这一问,他的回应就给你解答。那是自性。碰著自性,整个宇宙是从自性变现的,它是能变能现,万物、宇宙是所现所变,能变掌握到了,所变全解释了,是这么一个道理。

所以末后这段说,「如来大悲大智,於诸有缘,无不运载而入涅盘」,佛为给我们示现的。「开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义」,这两句话比什么都重要。佛是什么?佛就是心,心就是佛,这个心是真心,不是妄心。於诸有缘,无不运载而入涅盘,开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义,「令诸有情以念佛入无念,因往生证无生」。连上面两句,四句话,这一段开示最重要的就这四句,希望我们把它掌握住。如何我们以念佛入无念?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功夫纯熟到极处。所以「能令念佛众生皆生净土」,阿弥陀佛用的方法,帮助一切有缘众生,就是念佛众生,念佛就有缘,不念就无缘,统统生净土。

「又世界非有边非无边」,这给我们说真话。「绝四句」,就是不能说有,不能说无,不能说亦有亦无,不能说非有非无。这都是妄想,这都是杂念,这都是障碍,都是烦恼。把它从自性里头都摆平,统统放下,就回归自性了。自性里头没有这些念头,有这些念头,妄心,没有这些念头,真心,自性现前了。所以末后这个,「佛令众生离此四句,名之为度。其实非度非不度,非尽非不尽」。这两句话你只管念,不要去解释,念多了豁然开悟,你就明白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