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净土法门法师说故事之积善篇

发布时间:2024-03-30 01:36:45作者:心经原文网
净土法门法师说故事之积善篇

一、舜王捕鱼

舜王年轻时,有一次在家乡看到一群人捕鱼,有年轻的、有年老的。鱼多的地方都被年轻人占去了,老人斗不过年轻人,也不愿意争执,就到比较远的、鱼少的地方去工作。舜看到这种情形,他也去捕鱼,实际上他的目的不是捕鱼,而是去感化这一群年轻人。年轻人中也有几位会礼让老人,他就赞叹;有些横行霸道,他也不说,隐恶扬善。过了几年,那些顽固不灵的人都被他感化了。可见只要以真诚心,假以时日,没有不能感化的。如果不能感化,就要问自己,是否智慧不够,耐心不够,方法不够巧妙。

不要说人能感化,就是蚊虫、跳蚤也都会被感化。印光法师传记里记载,印光法师住的房子里没有蚊虫、跳蚤,即使别人住的时候有,他去住就没有了。老和尚一生从不伤害蚊虫、跳蚤,也不把它们赶走,而是以此为鉴,生惭愧心,精进修学,修清净心,修慈悲心,以德行来感化。他到七十岁之后,感化了这些小动物。所以,蚊虫、跳蚤都能受感动,人哪有不受感动之理!(节录自‘金刚般若研习报告’9-23-019)

二、与小动物平等相处

有一位同修是管理高尔夫球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球场有很多小虫、蚯蚓,但是球场的主人丹斯里李金友居士一再嘱咐不可以用农药,不可杀生。他说:‘我总是尽量去做,但有时不得已,还是要杀生,也不敢告诉李居士,怎么办?’我教他要与这些蚯蚓、病害虫加强沟通。那个山很大,球场旁边的树木花草很多,你要叫那些虫搬到那边去,不要进入球场。能否做到?能!做不到,则是真诚心不够。

诸位要知道,这些小动物都通人情,你爱护它,它也爱护你;你帮助它,它也帮助你。我们要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为什么你赶不走这些小虫?首先,你对待它不平等,‘我是人,你是虫’,它不能接受这种态度。你要把它看作朋友,看作家亲眷属,真诚心爱护它,它会受感动。不但动物有灵性,花草树木都有灵性,石头瓦砾也有灵性。为什么它们会有灵性?《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包括植物、矿物,都是一个法性变现出来的,怎么会没有灵性!

我们要把‘杀生’这个念头从内心里拔除,才能真正做到自利利他。我们把烦恼从根本上拔除,我们的智慧就开了,自然就明了对人对事对物应当用什么方法与态度。然后展开经卷,你就能懂得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节录自《无量寿经》2-34-109)

三、放生

早年我们在台北放生,有一次曾经邀请道安法师一起参加。我们在上游放生,下游的人在打鱼。有同修看到就向老和尚报告,老和尚说照放。我们放生是修我们的福,他打鱼是他造业,我们并不是放了故意给他打。所以,各人造各人的业,各人受各人的报。不能看到有人打鱼就不放生,这就把我们的一点善念善行全都送掉了。所以,做事要有定力,才不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节录自《十善业道经》19-14-092)

四、善因善果

宋朝曹彬是一名武将,下江南不冤杀一个人,这个很不容易!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武将善终的不多;曹彬不但善终,子子孙孙都很好,这就是他懂得积功累德,爱惜人命。虽然他一丝毫不妄求,仍然享高官显爵,这是后世应当效法的。规规矩矩的做人,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如理如法,这是积功累德,这才是善因善果。(节录自《太上感应篇》19-12-121)

五、上品十善生天

我小时候住在乡下,大概六、七岁时,我们同一个村庄有一个大户人家,他们家的老太太过世的时候,我也在场,印象非常深刻。老太太临走的时候,让她的媳妇给她梳头、换衣服,整整齐齐,把家里事情样样交代清楚,她就走了。她到哪里去?这个人是善人,一生做好事,决定生天。我那时看到人走得这么洒脱,一点痛苦都没有,在神智、精神上决定看不出这个人要死。以后学佛,想到这个老太太很可惜,没有机会遇到佛法;她要是有机会遇到佛法,决定往生西方。从前社会上品十善的人很多,常常可以见得到,现在很少了。他们死的时候,瑞相非常希有,预知时至,只是可惜没有遇到佛法。(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3-18)

六、安分守己

《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夜晚听到房门外有声音,于是点起蜡烛,问:‘你到底是鬼还是狐狸?’

外面的声音说:‘是狐狸也是鬼。我本来是狐狸,被我的同类害死了,我现在是狐狸鬼,所以说亦狐亦鬼。’

这个人不怕,继续问:‘你为什么不到城隍土地那里去告状?’

狐狸鬼说:‘我不敢去,去了也没用处。’

这个人又说:‘你同类把你害死了,为什么告状没用?’

狐狸鬼说:‘狐狸要修炼成人要炼丹。如果这个丹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炼成,任何人也抢不去;如果是曾经伤害过很多人的性命才炼成的丹,别人就可以抢去。我这个丹是过去采阴补阳,害死了不少人而炼成的,我要是一告发,自己的罪业就不得了,所以我不敢去告状。’

这个人又问:‘那你为什么跑到这里来找我?’

狐狸鬼说:‘你的阳气很盛,希望你搬远一点,我们彼此不相妨害。’

这个人第二天就搬到外面一个房间,与他隔远一点。

纪晓岚对这一段故事的评语,说得很有道理。真正是自己修成的,这是自己的福报,别人夺不去;用其他手段抢来的,不是自己修的福,别人能抢去。因此,这个狐狸不守本分得来的,还是会失去;自己守本分苦练成的,则不会失去。我们想想,这个世间有多少确实是安分守己得来的财富,真的不容易失去,他的福能享一代、两代、三代。如果他是用种种欺骗的手段得来的财物,固然得到很多,来的快也去的很快。

(节录自《弥陀经疏钞》1-2-148)

七、真诚心得大福

我劝勉同学们,福报现前决定不要享受。为什么?过去生中所修的福报很容易享完,享完以后怎么办?我们仔细观察,社会上富贵之人,今天拥有这些富贵都是前世所修的善因;可是一享受就不再修善。纵然他也做一些慈善福利事业,这都是一些小善。

如何知道是小善?《了凡四训》有一个小故事,有位家境清苦的女子,身上仅有两文钱,拿来供养三宝,老和尚亲自为她回向。以后她发达做了王妃,带著千金再到这个寺庙来供养三宝,老和尚叫他的徒弟为她回向。她非常惊讶,向老和尚请教。老和尚讲:‘过去你供养两文钱是出自真心,那个功德大,我不亲自为你回向,对不起你;现在你带的金钱虽然多,你的心没有以前那样真诚,所以布施的钱虽多,福报很小,我的徒弟给你回向就够了。’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什么是修大福?真诚心。凡是大富大贵之人做这些好事,没有真诚恭敬心,都是吩咐下面的人替他去办,所以所修的都是小福。佛经讲亲手布施,诚诚恳恳,福报最大。(节录自《无量寿经》2-34-127)

八、后一代超过前一代

古时候,政府官员戴的帽子称为‘进贤冠’。那个帽子像楼梯一样,前面低,后面高出一层,代表前面是自己,后面是下一代。戴上帽子是提醒自己,希望下一代一定要高过我们这一代,这才是称职,有成就。如果后面一代跟你差不多,你完全失败,没有成绩可言。古人穿的衣服、戴的帽子都含有很深的教学意义,佛法讲‘表法’,要懂得表法的意思,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我最近遇到小时候的同班同学,关长全先生,他是南京一中的校长,培育出来的学生有一些很有成就,像现在扬州大学的校长就是他的学生。我赞叹他:‘你的教育成功’他说:‘怎么说?’我说:‘你的学生做大学校长,你不过做中学校长,他超过你,就是你有成就。’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例子。《了凡四训》中,袁了凡先生提到建瓯(现在的福建)的杨荣。我在建瓯住过六年,这个故事我很熟悉,我小时候去他家玩过。杨荣的曾祖父、祖父都是摆渡的,以此谋生。有一年涨大水,许多的村庄被淹没,淹死了不少人,许多财物随著洪水到处漂流,有些人划著船去捞取财物。杨荣的曾祖父与祖父对于财物一无所取,只有救人,积的阴德很大。到他父亲的时候,家庭环境逐渐就好转了,然后生了他。他二十岁考取进士,官做到少师(太子的老师),位列三公。他对国家有贡献,所以皇帝加封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为少师。这就说明先人没有做到这么大的荣耀,他做到了,他替父亲、祖父、曾祖父做到了。

在佛门里面,老师有行没有证,学生能达到信解行证,这是老师的成就。决定不能说,我的父亲就是这个样子,我还能干什么?我的老师能说不能行,我也能说不能行就可以了,这样就一代不如一代,错了。做学生的千万不能有错误的观念,老师没有做到,我为什么要做?这是个堕落的观念。老师做不到,我要替他做到,这才是好学生,这个学生才是报恩,报父母恩,报师长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自己要争气,奋发向上,从此地学习就对了。(节录自‘善财童子参学报告’12-39-05)

九、改命运

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留的那些老照片,诸位仔细看看,你可能不认识我,因为我那个时候干瘦,一点福报都没有。有不少看相算命的都算我没有福报,而且短命。他们的这些说法我都相信,我确实没有福报,而且短命。我的祖父、父亲、叔伯都没有超过四十六岁,都是短命死的,所以他们算我到四十五岁就要死,我相信。

那时我出家学佛,学得很精进,因为四十五岁就要死了。四十五岁那一年,我在基隆大觉寺结夏安居,灵源老和尚请我讲《楞严经》。《楞严经》十卷讲到第三卷,我就生病了。我知道时间到了,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因为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寿命到了,还有什么好想?所以,就回去老实念佛,等死。念了一个月,病好了,没死,一直到现在都没生病。

我没有求长寿,没有求寿命。学佛之后,大家给我一点微薄的供养,除了生活必需之外,全都印经布施。现在一年印经的费用,以台币来算,总在三千万以上。钱从哪里来的?我也不知道,反正来了就做,做录音带、录相带,布施全世界;其中以中国最多,所以我在大陆的法缘很殊胜。到南洋讲经,我绝对不准他们做宣传,不准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不宣传,听众都有一千多人;宣传之后,道场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只要肯结缘,缘愈结愈殊胜,愈结愈生欢喜心,法缘盛是这么来的。(节录自《普贤行愿品辑要疏》菁华4-8-02)

十、广结善缘

无论出家在家,德行学问有成就时,一样能教化众生。我的老师李炳南居士是在家人,我亲近他的时候,李老师在台中弘法已经十年,台中莲社也建立了。我到台中参加慈光图书馆的筹备工作,一个月后,图书馆开幕。李老师后来又办了两家托儿所、孤儿院,还办医院。台中莲社的莲友有姓名、地址的,有二十几万人。老师讲经教学十年,有这么多的听众。

所以,在家居士在一个地方有如此的成就,凡事就更要小心谨慎。当时遇到一桩事情,有人供养花生给李老师,李老师吃得很高兴,也分给大家吃。后来就传说李老师喜欢吃花生,以后供养的花生就吃不完了。李老师有真实智慧,把别人供养他的东西,分给学生,分给听众。因为吃的东西不能留,留久就坏了,东西是愈新鲜愈好吃。他决定没有贪心,别人供养他,他供养大众,广结善缘,缘愈结愈广,自己结了善缘,也代供养他的人结了善缘,这都是事实。所以,千万不能有嗜好,一切都好,一切随缘,不能说我喜欢这个、喜欢那个。你只要一有喜好,人家为投其所好,供养的东西就来了,麻烦也随著来了。(节录自《华严经》12-17-0668)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