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生为梵天的条件说如何于修行中获得轻安
普门品云:“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那么什么是梵王呢?
《楞严经》中有关梵王的两处描述如下: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耳根圆通》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精研七趣》
这里对大梵天出现几个重叠的描述:一是能够持守戒律;二是身心都没有欲念;三是明悟现前。当然还有两个重要的投生为梵天的条件:一是修上品十善;二是修禅定。
1.梵天及天人的一些基本状况
各位知道欲界的六层天是修各品级十善业就可以投生的,虽然是天人,也有饮食男女的欲望,越高的天人欲望越淡薄,但全部六欲天还是有欲望的。到了梵天就已经彻底没欲望了,身体和心里上的都没有欲望了,以此基础修禅定,就算只进一禅境界就可以投生到梵天里。梵天有三层: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梵众天是刚刚脱离欲界的,还是心有余悸的那种,虽然身心没有欲望,但是约束的很紧张,害怕一不小心又触犯了,属于如履薄冰那种;梵辅天这就是能帮助大梵天推行仁德了,因为他脱离欲界更远一点,对可能重堕欲界的念头已经慢慢的放下了,开始努力向上,所以就会更多地为大梵天服务,亲近大梵天;而大梵天也是一层天,里面的天人是众多的,每层天都会有一个天王,在大梵天的众多大梵天人里有一位天王,就叫做大梵天王了。有的材料介绍:梵众天是归属大梵天王的村民级别,梵辅天是大梵天王的臣老!但是每二层天之间都有巨大的间隔,都各自有各自的天王,说大梵天是余下二个梵天的王,这就稍微有点出入。
经文里表明了一个很重要的基础门槛条件,也就是说修行禅定的最基础的条件是断淫欲,身体和心里上的淫欲都要断掉(见《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才能凭借一禅境界的修行投生在三层梵天。至于是修为有多高、福报多深厚、投生哪一层梵天,这就要看能明白什么道理了,也就是明悟了什么东西了。
还有的介绍说大梵天掌控一个小千或者中千世界,这个部分就不值一驳了。每个小世界都各自拥有独立完整的二十八层天,也就是说这个娑婆世界是由一百亿个小世界组成的佛土,那么就有一百亿个二十八层天的诸位天王了,所以在娑婆的大梵天王有一百亿个,忉利天王也是有一百亿个,乃至其他的天王也是这样数字,各位要知道娑婆众生是非常多的。
大梵天被提到前面来,紧接着罗汉,是否就代表大梵天在二十八层天里更高一些呢?并不是这样的,在经文里介绍过“大梵天王是傲慢成就”。当世界进入劫灾的时候,我们知道劫灾分大小了,小的三劫灾难就是刀兵劫、饥馑劫、瘟疫劫;大的三灾劫难就是水劫、火劫、风劫。这个大三灾劫难的次序部分,我持不同的意见,因为从世界组成的次第来看,也必然是先成就的后坏,后成就的先坏,越后成就的越不稳定,越需要基础支撑,而基础轻微动摇,上层建筑就会迅速感受并被影响。就像我们穿衣服一样,先穿内衣再中衣、外套,脱的时候自然是先外套,再中衣这样的次序脱。世界形成最初是风,然后风起摩擦产生火性,火性蒸腾形成水性的湿润流淌,流淌大的就是水,不大流淌的就成了洲滩陆地。
所以四大元素构成器世界的过程是先风、火、水,最后是地,那么劫灾败坏的时候,也自然先是地坏,然后水坏、火坏,最后是风坏。大风骤起三禅天及以下全部吹碎;劫火发动,二禅天及以下全部焚尽,光音天也不能幸免;劫水发动,一禅三个梵天及以下,包括六欲天、修罗道、人道、地狱、饿鬼,全部都毁坏掉。当这个世界进入到坏劫的时候三灾劫难就陆续开始了。
只有修禅定到四禅福生天及以上了,才能避免三灾的袭扰。对高级别的天人来说,他们可以在遇到劫难时向更高的天逃跑,所以这个大梵天王是最早下到临界欲界的位置,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机缘,他观察自己来的时候,下面的世界是什么都没有啊,一个蚂蚁都没剩下;但是随着他的到来,慢慢的下面开始有众生出现了,所以他就会认为,这都是因为我才出现的,所以婆罗门教把大梵天王当成是创世之神。但佛教认为这世间一切不是神创造的,而是因为众生的不可思议业力招感形成。
所以大梵天王也因为这样的一个误会,就背了一个傲慢成就的黑锅。而天与天之间往往会出现一个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是每层天都会有众生认为这是最好的了,都会有众生不思进取,就想在这呆着了,所以才会出现自在天王、大自在天这类的,就认为自己的天是最高最好的了。
2. 大梵天王修上品十善,还要身心欲望全无,又要修禅定才能获得。
如果有众生达到了这样的基础条件,他也想投生到清净的天里,观世音菩萨就会示现大梵天王的身相来给他说法,说的就是怎么成就大梵天的投生问题。因为这个人的基础条件可以做的很好,就差禅定修行的一些提点,一禅的境界就不算多高了,得轻安就可以了。但是一禅虽然断尽欲望,还是有感受的,所以在一禅的境界最怕就是声音。
到二禅境界了,虽然能听到声音,但不害怕声音了。在一禅境界听到微细声音都像是一万响大地红在眼前爆炸一样,人如果定力差,马上从境界里吓跑出来了,所以这个时候的声音就像尖锐的刺一样,又叫做音刺或者声刺,就是形容一禅境界听到声音时候的那个状态。
轻安是很容易获得的修行感受,不管是以那种修行方式是非常容易获得的。就像我们读经,读的专注的时候,全部注意力都放在经文的描述里了,这个时候自己的身体在哪里,身体有什么感受等等全部都没了,什么腰痛坐不住啊,腿酸盘不起啊,或者饿了、三急等等的感受,都可以荡然无存。在轻安境界里就是轻轻地像羽毛遇到轻微的风一样,慢慢的,柔柔的,缓缓的,身心都会很愉悦。
可能很多同修也会有过类似的感受,这就叫轻安,是属于一禅的境界。但是也会发现不能听声音,哪怕就是在楼下的邻居吐口痰,自己在楼上坐着,都好像要吐在自己脸上了一样,所以出现这种感受的时候,最合适的做法就是离群索居,离人越远越好,人带来的干扰也就越少。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天下名山僧道占”,不是他们不想和人待在一起,我们也知道很多寺院的生活条件很匮乏,但就是那样,他们也不愿接近人群,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声音尖刺的修行障碍。
如果一禅都没办法突破,总是没外没了的被各种声音干扰,就不要说二禅、三禅、四禅了。如果你家是临街的,晚上有人喝多了吼两嗓子,你若在打坐就能被从境界里吼出去,或者有汽车飞驰而过,轰鸣之声长长远远的,这确实是修行很大的障碍。往往很多人会说:“小隐于山,大隐于世间。”这个话粗听是很对的,可是从实修层面,你若没有小隐的修行基础,你想大隐在世间,安心不动于这些繁重的干扰,没有实修基础是不可得的,除非你是骗子。
所以有的人提出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打坐方式,打坐时念佛,以念佛来帮助打坐。我在几年前遇到一个这样的人,也能把自己坐热了,算是很精进的一个小孩,但是他的修行感受从哪里来都不知道。后来机缘之下,就和他说了一下,他才明白原来自己的那些修行感受不是从打坐来,而是从念佛来。随后告诉他如何继续做,没出两个月有突破了,完事就不和我玩了,我这人品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差。
这对实修而言次第、步骤、每一阶段什么表现、什么原因、怎么解,这些实在的问题都是非常细密的。解得开可以继续深入,解不开就会围绕这个问题,很难突破提升。所以在实修的境界里,一层境界就相当于隔了一层天一样的。
这就像《维摩诘经》里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探讨什么是不二义谛,到底什么是不二法门?于是随来的诸位大菩萨就一一地发表自己的解悟,等到文殊菩萨的时候,我们就看得出境界的差距了;到维摩诘居士说不二法门的时候,默无所说。如我们现在人来看他就是沉默了,无语了,卡壳了。可是最后文殊菩萨才算看明白,这才是真的不二法门。想一想文殊菩萨何等人物,在法华经开篇弥勒菩萨马上要成佛了,连佛陀示现的胜相都不明白原因,还要问文殊菩萨的。可这个问题上,维摩诘明显是比文殊又高了一个层次。这一个层次在我们看来就是一点差别,但是在实修面前那就是隔山跨海的距离,往往一个字的拿捏表述,就把个人的修为体现无遗,在明眼人眼里,真是不揉沙子的。
3.修行一禅不难,只要我们把心念能更好的投放在一处就可以了
一禅境界的轻安是很容易获得的,就像我们读经用随文入观,就很容易获得轻安,只是随文入观我们也要把文字障碍做基础扫除,要对经文很熟悉,才能在随经文铺陈之下,我们顺着文字的描述,没有半点阻滞地滑进那个场景,就跑到法会现场,佛就在面前,我们就在诸大弟子听法者中间。所以经文描述的场景,描述的序分不是白做的,我们会读,在那个部分就可以滑进去,让自己出现在法会现场,佛还没开口,我们就已经在下面坐好了。
但是随文入观也依然是害怕被打扰,就像很多恐怖电影可以很吓人,因为前面的种种氛围营造的很好,把我们带进场景和气氛里了,忽然出现一个什么玩意,就足可以把人吓一大跳,就是因为我们融入进去了,这种感受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工作中也会感受到,在专注地做什么事情呢,忽然电话一响,吓一跳。
融入进去了就很容易获得轻安,就算不是靠打坐的形式,所以我刚刚说很容易获得的。就像打麻将一坐几小时,不吃不饿,不喝也不渴,小桌一放啥事都忘,连上厕所都能忘记了,什么腰间盘颈椎病的都没了。这就是在轻安的状态里了,但这都是邪定了,邪定的结果就是出邪智,所以打麻将很好的人,看别人出牌轨迹就能猜出对方要什么,这就是邪智起用了。修行是要避免邪智狂慧的,不是从正确路子来的智慧是不堪受用的,因为邪智的结果不可能是清净的,自然就不可能带给我们更长久坚固的快乐受用。
所以修行一禅不难,读经可以,念佛也可以,打坐可以,观想也可以,只要我们把心念能更好的投放在一处,就这样简单。修净土常常会说念佛、念法、念僧,其实就是把心念投放在对三宝的思维和观察里,注意力全在这里了,对其他周遭的信息就自然屏蔽了,这就是修行里很重要的根尘不偶了。
所以当修行人想投生到梵天,要修行获得轻安的受用,他也希望明白怎么获得,同时他的基础戒律又做的很好,身心上的欲望都断尽了,这个时候观音菩萨就会显示出大梵天王的身相来,给他讲如何做才能投生到大梵天的方法了。
对正常学佛人来说,若各位抱定要出轮回,那么就自然不用去求诸天为王的福利受用。在《楞严经》里提出,诸位天王里,很多都是菩萨慈悲示现的,因为要带领大众修行,而不是带大众享乐,只懂得享乐,这样的天王就该下岗了。
今天的部分就到这里,阿弥陀佛!
摘自幻海迷局新浪博客《普门品析67》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