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一位密宗师兄谈他对“净土法门法师”的多次认识

发布时间:2023-09-20 01:02:43作者:心经原文网
一位密宗师兄谈他对“净土法门法师”的多次认识

转载

对于净空法师这样的影响巨大的人物,不要轻率地下言批评,要批评,也要慎重严谨,就事论事,否则,不仅在别人眼中,显得有我执骄慢的过失,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不顺威仪的。 《华严经》云:「于善知识所有教赦皆当承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莫见过失」,如果我们常能思及此意,那么很多争论也许就能平息。这点,南老【编按:南怀瑾大德居士】曾有过教训。他在年青时,对于太虚法师的许多作法,曾很不以为然,不是南老如此,他的师父袁老也是如此。他们当时认为太虚老是「政治和尚」,没有什么修持,对于他总是直呼其名的。结果有一天,报纸上注销了太虚法师的一首偈子,就是著名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那首,南怀瑾先生一看,大呼不妙,觉得自己以前错了,从这首偈子中就可看出,太虚法师是具大手眼的善知识,绝对有修证。他急忙跑到师父处,说师父,我们以前都看错了。袁老说是的,也很是后悔。从这之中可以看出,南老真是了不起,从偈中就可看出太虚法师原来实有修证,从而理解他以往的一切作法,皆是善巧方便,故非但没有过失,还具大功德。而我们这等下劣根器者,怕是没有南老袁老的本事,一但执着固执,怕是易犯诽谤善师、轻毁资粮的过失的。 净空法师的很多话是对机对境的善巧方便开示,适用于特定的根机对象,如果推而广之,并牢执不放,则有刻舟求剑之嫌,则难免令人无所适从。说实话,我以前对于净空法师的很多做法、很多说法都大不理解,对法师也曾有过批评,其激烈程度怕也不亚于楼上诸君;后询之一位密乘上师,彼也不赞成法师的很多说法,但对于我的批评,彼云「不可」,我说我实在不能理解他,又当如何处之?上师云「当视之如佛」!我当时大惊。上师诫之云「吾等资粮不够,不可妄加评述」。此语我印象极深。四、五年后,读到净空法师所讲《大宝积经发胜志会》(即《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一时心意相契,受用无比,不禁涕泪纵横,于法师生无上信心。从此坚信法师乃菩萨大权示现,善以方便接引众生,而自证境界实不可测。故于以往诽谤深生痛悔。回思《华严》,善知识以种种相利益众生,其大智威权,岂非我等能率尔相论?故《诸法无行经》中,佛言:「师子游步,若人不欲起是微细罪业者,于彼菩萨不应起于恶心,菩萨诸所行道皆当信解,不应起于瞋恨之心。应作是念:『我不能善知他人心,众生所行是亦难知。』」又说,「善男子,如来见是利故常说是法。是故行者不应平量于人,唯有如来及似如来者,乃能知是。是故行者若欲自护其身,慎莫平量于人而相违逆。」平量于人,即是以自己的见解水平,衡量于人;因为唯有佛及相似于佛者,十力中的「知诸根胜劣力」,方可彻底圆满知晓众生根器,了达利生方便。此经中,佛及菩萨广演往事,言及轻语不慎,导致堕落的可怕例子,诸君自可就经而读。万望于佛嘱咐,生警觉心! 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的人固执己见,没能理解净空法师的话,或道听涂说,或师心自用加以修改,或顽执不化自以为是地所谓「专修」,结果出了问题,而且这样的事还不能说少。但这个情况,并不能改变对净空法师的评价,亦不能影响净空法师的形象。可以说,法是没有过失的,过失在人。在于人的执着,在于人的愚痴。佛法即使是正确的,也不能执着,执着就是错。好比说破「我执」,并非要消灭「我」,我者,常乐我净之如来藏性也,没有过失啊,要消灭建立在我之上的执着,「执着」才是真有过失。所以,很多人因为执着出了问题,这帐可算不到净空法师身上。比如说,我有个师弟,是个非常执着的人,他听说「诵《无量寿经》三千遍,得根本智」,于是不顾一切地「专修」,希望早得根本智。当时不仅我,就连我的恩师也多次提醒他,你绝对想错了,净空法师绝非此意,佛法也没有这种道理;但他就是不听。结果诵到一千多遍时,他发现自己的老婆孩子原来都是魔;是来干扰他修行的。我们很多人都劝过他,也为维护他的家庭而努力。诵到二千五百遍时,整个人都不对了。我多次劝他,也多次厉声驳斥,如果根本智是这样能得到的,世尊何必要立止观法,传深广两种般若呢?终于诵满,他发现自己仍是凡夫,结果一下子走到反面,退了信心了。你说,这究竟是净空法师的过失,是法的过失,还是他自己的过失呢?西藏谚曰:高楼美池,都是利益人的东西,但在愚人手中,一样可以害损自己。所以,我们要看清事物的关键,不能因法废人,因人废法。 至于《师子吼》一书,我向来是有看法的。作者是灵岩山明学法师的弟子,我曾和恩师闲聊时说过,明老有这样的弟子,还是「研究会」的会长,也真是后继乏人了。(因明老和我师父相交甚好,我师父在灵岩山佛学院学习时,明老尚是那里的居士)该书很多地方明显地以偏概全,强加罪名,而且对于前辈大德,缺乏敬意。这岂是佛法所为。辩论可以,对于前辈名人语气激昂也非不可,但关键要立之有据,并非一味火气,只图糊弄外行人。当初法尊上师驳欧阳竟无,语气尤为激烈,但并无过失,关键是依于正法,言之成理。但《狮子吼》一书则不同,楼上诸君待火气平息后,自可明眼详察。且末后文中公然以「净宗正宗」以自居,让人对于彼评判净空法师之用意,产生怀疑。嘻嘻,尚有许多话,不说也罢。 另外,楼上有兄评净空法师于戒律不重,这怕也是冤屈法师了。我想,我们对于法师的许多方便之辞,不要执持不放,当知四门入清凉池,不在于方位,而在于结果。我虽对于净空法师的很多话不明出处,也没见过「原版」,但想,本着平静沉稳的心态,少一点敌意,少一点浮躁,也许很多东西不言自明。比如说,楼上某兄在批评法师开许「不醉可以饮酒」时,说出了这样一段话:「五戒许缺支,开中唯除酒,是说五戒可以不全部受,也可以单独受一戒乃至五戒,但其中的酒戒是必须受的,并且是严格不允许开的!」此言挂出后,无一人提出异议,倒有不少附合,这真让我大吃一惊!难道我平素所学,师尊所教导,全是错了?须知五戒中,前四为性戒,后一为遮戒,杀盗邪淫妄语为根本戒,自身是过,故绝不可犯;而酒为遮戒,自身无过,然喝醉可以昏昧良知,而开一切罪门,故须遮止,以遮止故,远离过失。所以我的恩师,在收弟子归依时,只给弟子受四条根本戒,却不给受酒戒,以酒戒非根本,然在家人难持故。我不知诸君是否受酒戒,我是至今未受,以自认难持故。因为受酒戒,不仅自身不饮,而且不可接触饮酒之器,否则将来五百世无手。《梵网》云「以大乘深心……过酒器,五百世无手」这说的是,如果持酒戒的人,替别人拿一下酒壶,酒杯,或端一下,或帮助洗涤一下,每作一次,将来就是一次「五百世无手」。戒律就是这样。所以我的恩师特别慈悲,知道在家人实在难持,「多恶业因缘所缠绕故」(《优婆塞戒经》),因此不为弟子受酒戒,也从不劝在家人受酒戒。所以,楼上某君说,前四戒可以全受或单独受,唯酒戒必须受,真让我吃惊。仔细一看,方知是彼于颂文理解有误,所谓「五戒许缺支,开中唯除酒」,意思是,五戒可以不全受,开中唯有酒可以开,除了酒,均不能轻易开。绝不是指「酒是必须受的,并且是严格不允许开的」,因为出家比丘尚有开之因缘,如治病等,这点,我就不展开讲了。楼上某君显然是对文辞的理解产生歧义了。但我仍不理解,难道您的上师不曾对您详细说过么?难道您的上师也说「酒是必须受的,并且是严格不允许开的」?如果是,我无话可说,如果不是,我们是否也该好好想想,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平静?

至于不食五辛,这当然是佛所制,《楞严》中有明训,因其「生食发嗔,熟食助淫」,且气味令一切神众不喜。但净空法师对于新加坡人曾开示,许其作为调味品,略加一点。这是方便说,以其习气坚固之故,故循循善诱。《大日经》云: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作任何一件事,要看他的出发点,看他的目的,看他最终的结果。如果能接引该类众生生欢喜心,于佛法结缘,乃至渐次入于佛智,则知菩萨悲愿广大,方便无穷。《沙曷比丘经》中,罗汉尊者自现醉相,为令众生于饮酒而生远离心,这是慈悲;《五十三参》中,婆须密多女外现媚相,然令一切结缘者得菩萨解脱,这也是不可思议的慈悲方便。诸兄不是喜谈「菩提心」么?当知以菩提心执持而成之一切事业,无不清净,无不自在,无不解脱。这又岂可以戒律,特别是我们眼中扭曲的「戒律」、误解的「戒律」所能衡量的?例如,玄奘法师在西行路上,曾有一处,缺于素食,全为肉食,法师曾三日不食,后金刚神劝其为大众之利,而善护己身,故法师则开此戒。这不能说有过失,以大菩提心所摄持故。又如,比丘不得与在家人在喜事上相交通,但太虚法师曾为其弟子主持婚礼,这是为什么?因为法师当时观察到,这样做,能令大多数人与佛结缘,于人间净土的人乘佛教生欢喜心,所以就做了,这是大菩提心所摄持的,难道有过?净空法师曾被一中国高层领导所邀请为子女作证婚人,法师当时观察,出席者皆位高权重者,争取他们,对于利益众生大有帮助,故应允。法师自言,为此,他吃了肉边菜,也饮了几杯酒,因为不想令彼不欢喜,但换来的结果,是作了十分钟的讲话。他讲的全是融和世俗的修法,令彼等大惊,原来佛法的真相是这样的,原来佛法并非脱离人道而修的「另类」,原来佛法我们也可以学,去做啊。这十分钟的讲话,其影响,其对众生之利益,又岂是我们所可想向?你说法师他犯戒么?所以,我们要学习世尊的话,行者不可平量于人哪! 我一向是不喜多语的,即使说,也少有激烈言论,今日话说得太直,怕已令部分人不喜,果真如此,则我在此陪罪顶礼了!你们要原谅我,无论如何,我自问并无恶意,亦非好为人师,只是见诸君有的行为,心中着急啊。
(转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