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事
本山佛事,若指依佛法修行之事,则开山之初即有;如指佛教徒依法所行供佛、诵经...
-
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属于世间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
-
授记
授记是一个开悟者必须历经的一个阶段之一,因为对于开悟者来说,授记无疑就是一...
-
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所谓慈无量心,即友爱之心,能与众生安乐之心。悲无量心,即同情他人...
-
五加行
五加行通常为皈依、发心、念修金刚萨埵忏悔、供曼茶罗和上师瑜伽。皈依是进入佛...
-
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为修道之要谛,散说于诸经论中。其中,《中阿含经》卷十八〈八念经〉、...
-
化缘
化缘一词,本极庄严,比如释迦世尊,是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因缘,即为...
-
总持
总持,是把深奥的佛法,或者说义理,经过讲解,对于讲解的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就...
-
共业
共业,佛经中也称同业,就是指一群人共同做的事情,后世会有相同的果报,所谓共...
-
不二法门
《维摩诘经》运用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消解一切矛盾,影响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维...
-
口业
口业之最重者为诽谤以如来藏为根本的大乘法。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中云:心是根...
-
上座部
上座部,印度部派佛教之两大根本部派之一。又译作圣上座部或长老说或上座部佛教...
-
即身成佛
密宗的即身成佛不同于净土宗所说的即心是佛,也不同于禅宗的见性成佛和天台宗的...
-
发愿
发起誓愿之意。又作发大愿、发愿心、发志愿、发无上愿。总指发求佛果菩提之心(...
-
善知识
善知识:劝发菩提心,准法句经云。尔时宝明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是善知识。佛言...
-
法性
法性,和佛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
-
法身
法身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
-
礼佛
礼佛,就是向佛礼拜,忏悔吾人所造之业,以为灭障消灾增加福慧的殊胜法门。它的...
-
具足戒
具足戒又称近具戒、大戒,简称具戒。出家人只有受过具足戒的,才能成为比丘、比...
-
无为法
无为法佛教名词,梵文Asamskrta的意译,略称无为。与有为相对。指不依因缘和合而成...
-
无明
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
-
三皈依
三皈依是指皈依三宝: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也可说为一皈依觉,觉而不...
-
三恶道
三恶道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一切众生造作恶业而生其处。三恶道是可怕的迷...
-
三障
三障是烦恼障、所知障、业障。如果把业障用性障来取代,就会漏掉了业障一法的障...
-
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
净业三福
净业三福分别为: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受...
-
空性
空性,全称闻思空性,是佛教术语。闻思空性的意义,雪歌仁波切开示彼器随生诸功...
-
五欲
五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即财、色、名、食、睡;系指染著色、声、香、味、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