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智亦无得。无智,就是无般若之智可证,无得,就是无佛可成,无菩提果可得,这就是破菩萨的法执。这是这一段的第三个部分了,破菩萨的法执。菩萨修六度万行诸法,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染污,以忍辱度嗔恚,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乱,以智慧度愚痴。由于修这些法的缘故,就执着了这些法,认为有法可修,有般若智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所以有法执,有微细的法见。因为你清净本性当中,是丝毫不能沾染的,你有这些轻微的法见,你心就空不净,心空不净,就不能证得究竟涅槃,必须要究竟涅槃,所以这里面说无智也无得,就是明示菩萨,不要着所修之行,也不要着所证之果。
我们一修行就是我要成佛,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你想怎么样,那就说明你还有一个执,你有这丝毫的执了,那你的清净本性就会有一丝的障碍。我们刚才也已经讲这个道理了,我们学佛,学佛是为了放下,而不是说学佛叫你放下世间的生活,去执着佛法,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千经万论都是给我们讲的放下,你只要放下了,你的清净佛性自然显现。你有一丝一毫的放不下,你的清净本性就有一丝一毫的障碍,哪怕你是菩萨,丝毫的放不下。我们的清净本性本来是空荡荡,现妙有,而我们非得去执着有一个东西,就把我们空荡荡的佛性,有一丝毫的染污了。我们学佛现在就是这样,都是执着佛法,这还是比较好的现象,他去执着佛法,都是在行上去下手,而不是在心地上去下手。好多的居士,师父不是批评谁,我们大家也是互相学习,好多的居士每天也去鞠躬,一见人就先鞠躬,鞠躬以后就说,不学佛将来还是要下地狱,这都是在行上下手,认为行就是修行,它是身口意,关键意也是非常主要的。像我们每天一合掌,空有不二,而我们拼命的执着,连佛法也是空有不二的。我们按照教理去做,心里没有沾染,没有挂碍,这就是空和有不二嘛。不是说我们拿着教理,把我们束缚的死死的,哪怕你是醍醐,它都是诸法空相。我们要把一切放下,佛所说的千经万论,就是要让我们放下,而不是让我们放下外物,去执着善,善也不能执着。像德清大师在《心经直说》中说:“智,即能观智,乃六度之智慧,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若有所得心求之,皆非真也”,你用所得的心去做一切,哪怕是佛法也非真也,就这个意思。就像《金刚经》中说的,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关键是什么,一定要应无所住。我们都是有所住的心,有所住有所得,你有所得了,是诸法空相,清净心里面本来没有一物,但是他可以现妙有,你非得给他加一些东西,这就是染污了嘛。我们只要把他放下,佛讲的千经万论,都是应对我们种种放不下的病。知道我们有这个方面放不下了,佛给我们讲这个法门,你从这个方面放下,我们都放下了,放下了清净本性就现前了。你有那么一种病,从这个方面,来给你阐述去怎么放下,你放下了,清净本性自然现前。曾有人问大珠慧海和尚,如何是生死业?大珠和尚说,求大涅槃是生死业,清净本性当中哪有什么大涅槃?本来就有,你还去求什么涅槃?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清净本性当中哪有一个垢与净?猫来现猫,狗来现狗,饭来现饭,粪来现粪,师父就可以这么说。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这些都是见浊,本来求大涅槃是要解脱成佛的,但是因为见地不正,而生取舍心,有执着了,反而成了生死业,岂不可惜。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