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引导】:学业、道业与事业的相应状态?
相应学习、闻思的请举手?(有十多个同学举手)相应学习、闻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心态上很好乐,行为上能够坐得住,心能安住在学习上。比如说:上自习时,你喜欢在教室里学习,不喜欢出去玩,学一天也不会烦躁,不会疲厌,并且越学越宁静,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感。上课的时候,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想尽办法与师父讲课的“频道”相应,不至于烦烦恼恼。这就是比较相应学习、闻思的状态。
比较相应实修的请举手?(有一两个同学举手)实修是什么状态呢?按道次第来说,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坐上修,一日四座不间断,就是说我们一上座,一个小时不动。喜欢学习的可以坐一天不动,而且越学越宁静,那只是实修的浅阶段,更高的是一日四座不间断。比如说:念佛、持咒,一念几个小时不散乱,还能起观照,慢慢升起缘空的三摩地,通过反复的观修,渐渐会升起道次第各个法类的相应证量,这才叫实修啊!
喜欢做事的请举手?(有十个左右的同学举手)不论相应哪方面,都说明我们过去世,曾在不同的阶段有熏习、有用过功,这些习惯、等流都是好现象。这三种情况很类似师父所说的学业、道业和事业。学业就是与闻思相应的,道业就是与实修相应的,事业就是广度众生,广大承担。它刚好是一个道次第,通过学习慢慢地把整个道次第的知见建立起来。这样不管自己目前在哪一阶段,就不会迷失方向。不然,很容易偏掉,喜欢闻思的碰见有事情心里就烦,心量打不开,没有广大承担心;喜欢做事的若不小心又很容易散乱、攀缘,不能控制自己的心。
【师友讨论】
发心出世间,澄清染浊心
我们常说先出世,后入世。发心出家之前不是在世间吗?发心之后就出世了。出世之后先要把种种的外缘切断,比如,密护根门等,还包括一些规矩,如:不随便打电话等,这些都是在慢慢澄清我们杂染的内心。就好像夏天喜欢玩水的小孩子从脏水沟里出来,初到净水里一样,身上的污浊还没有被净化。再比如,像洗菜一样要在净水里面多淘几遍,明白吗?
亲近善知识,行走大乘道
有一位善知识曾讲:“走大乘道就如同在刀刃上走路。”刀刃啊!一不小心就会受伤的,不然就会从上面掉下来。走大乘道不是那么容易的,福智二种资粮一分都不能偏。怎么做才能既不受伤,也不掉下来呢?
同学抢答:“环境拉拔!”、“戒”、“正知正见。”
法师:“正知正见上面是什么?”
同学:“亲近善知识。”
法师:“对,依师,依师得正知见。这需要善知识引领,才不会出现这两种状况,偏到一方面,把你拉过来;偏到另一面又把你拉过来。反之,不愿依师就很容易学偏。
以戒为基础,策发菩提心。
学业、道业、事业,不管你相应哪一种,都先要打基础,基础在哪儿?”
“持戒。” 同学不敢确定地回答。
“对,以戒为基。”法师肯定道。如果没有戒的话,不管是念佛还是修“人无我、法无我”,都很危险。无我啊!一切都不用管了,一切潇洒自在。一样会堕入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外道修定也可以得到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的。如果现在一个有宿命通的人,可以了知你五百世的生死轮回,你是不是马上五体投地说:“您是我的上师啊!我永远要皈依您。”外道也有止观双运的功夫,也能证到神通。但能断烦恼种子的止观双运唯内道有,但要有戒律做基础,即使我们临终往生极乐世界,或者下一生再来等等,戒律是最基本的保障,戒律是三乘共法。如果没有这个保障,所有的想法都将会变成梦幻泡影。
大乘戒是以利众生为根本。比如我们每天念的“诸佛正法众中尊”,是策励我们发造作菩提心,学习发菩提心,练习发菩提心。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别人怎么恶劣,我们千万不要在内心当中作意说:“你这个家伙我不度了。”这样的话,我们就种了一个破坏发起菩提心的因种。所以先练习任何时候都不能舍弃任何一个有情,这是很重要的。
佛说:“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心虽然变化莫测,无非就是自己喜欢的、想要的—贪。自己想要,但得不到的—嗔。除此之外,就是处于痴相当中,无非这三种状态。反过来,能够不贪、不嗔、不痴,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如《入行论》中讲:“时观念起处,细察己过失。”常常观察我们的起心动念,细细检查我们的过失,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持戒。再往上就是出离心,再往上菩提心。
成办“三业”者,希求与信心
无论学业、道业、事业的成办,必须得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
同学:“为利众生愿成佛。”、“利他心。”
法师:“是,这些都对,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时时都不能忘怀,但是,最基本的心态是从何入手呢?—对法较强的希求心,如果没有这个将一事无成。比如,学业,喜欢学习的,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有因缘闻思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力量,这就是对法的希求心,这个力量导致我们越学越欢喜,坚持下去自然就容易趣入道业,这个力量越来越坚固的时候,承担事业就会如鱼得水。那如何培养这种心态呢?
“思维利益。”同学插了一句。
法师:“对师法友修观功念恩。常常思维优点,内心当下就非常快乐、非常安祥。对师法友产生了信心之后,就会愿意跟他学,这时再看某部经论,就会发现自己能看懂了。过去没有印刷术,很多祖师大德一生就一本书、两本书,还是手抄的,一辈子才抄半部经,可能就开悟了。现在科技发达,在电脑里一搜索,几乎所有的经本都可以找得到。我们呢?还是没有什么证量的迹象,或者是不深。问题在哪儿?有了信心、希求心,修行才会势如破竹,才会与自心结合,然后通过闻思修,智慧就会现前。反之,不管怎样看只是白纸黑字,味同嚼蜡!
所以,大家要多亲近师友。方法已经说了,去不去实践,不是别人所能主宰的。古德讲:“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又如塔乙祖师说:“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修行这条路只有自己去努力、去奋斗,是不是?不要等到十年之后,发现自己身边的人都已经成为大德了,那时已经来不及了。应该十天做一个反省,不要等十年,太晚了。经常反省,最好天天写反省日记。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