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五观——《佛遗教经》(发帖人:心净心安心平)
宣化上人
出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不讲话,而作五种的观想,‘散心杂话,信施难消。’本来说‘佛制比丘,食存五观。’若出家人、在家人很多人在一起吃饭时,可以改成:‘佛制食时’佛制吃饭的时候,‘食存五观’,要观这五观。五观是:(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第一要算一算自己的功德有多少?这粮食用了多少工?自己有多少的功德受人家的供养?这一粒米经过农夫多少的工夫才能有?好像春天种田似的,中国古老的方法,先种下去,然后用锄头把草都铲去,铲完了又用泥巴把它摊上去,这是一遍。过了十多、二十多天,草又长出来了,又用锄头把它铲除一遍,铲完了又摊。每一次种田要铲三遍、摊三遍。你看这费多少人工?所以古来说‘锄禾日当午’。锄禾就是铲地;日当午,太阳正在中午的时候,非常的炎热。‘汗滴禾下土’,出了汗,就滴到禾苗土上。‘谁知盘中飧’,谁知道这一碗饭,‘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来得很辛苦的,由这看来,所以说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忖就是想一想,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什么德行?是不是整天尽打妄想?是不是天天参禅打坐?是不是天天学习佛法?要‘忖己德行’,要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没有德行?‘全缺应供’,或者这德行够了,或者是不够。那么我应施主的供养,我够不够德行?这叫‘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三,你要防备,小心一点。小心甚么呢?小心你这个心,生出一种贪心来。离过,要很小心的,不要教你这个心,见好吃的东西就生出贪心,吃多一点,这也是个过,贪心的过;不好吃的东西就讨厌了,就吃少一黠,这讨厌的心也是过。你贪心是过;不愿意吃,这也是过。等为宗:你要好和不好都平等。好也不吃多一点,不好也不吃少一点,吃饱了就是,不要贪好味。味道一好,就吃多一口,这下子就是贪心,你看就这么厉害。修道是‘差之丝毫’,就‘谬之千里’,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起居饮食上,都要用功修行,找中道,不能在吃的饮食上分别好和不好。所以防心离过,要离开贪的过和不愿意吃的过。贪等为宗,以平等食作为宗旨。(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第四,我们吃饭要拿它当药来吃,它能治我们的饿病。我们的身体像机器似的,你给它吃点东西,它就做一点工。好像汽车,你给它买一点汽油放在里头,它就可以跑;没有汽油它就不跑了。现在(一九七九年)汽油缺乏,汽车也没有那么多,你看那公路上,汽车比以前少了很多。这也是很好的事情,汽车少了,就没有那么多车祸,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什么事情都有好有坏,往好的地方说就有好处;往不好的地方说,现在听经的人都少了,因为汽油缺乏之故。但你往好的地方说,他们在家里不会有车祸啊!很平安的,那不是很好的吗!所以什么事情都有两面的。这个‘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东西就是真正的药,真正治我们饥饿的病。(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们吃饭是为甚么呢?要修行,成就我们的道业因为想要修道、成道,所以要吃食物。因此在受饮食的时候,就要有上列五种的观想。‘于好于恶,勿生增减’:对于色香味都非常好的、美的食物,看了就生了食欲。一看菜青青、绿绿的,真是好吃,贪心就出来了,好像在喉咙里伸出一只手来,想去抓好吃的东西。这是于好,生了贪心;于恶,恶就是不好吃的,看得也难看,很难看的样子,一看就作呕了,不要说吃,就要吐了,这就是恶。你不生分别心,对好吃和不好吃的都要平等,不分别好、不好,不分别好丑。所以修行不是那么容易的,在这一点上就不容易修行,你说那一个老修行能在饮食上不分别?能在饮食上不生贪心?不生贪心,这就是如法;你生出贪心,这就没有功夫。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