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宅寺内香火兴旺(图片来源:中国江苏网摄影:刘浏)
从江宁路旁的这条小巷子可到光宅寺(图片来源:中国江苏网摄影:刘浏)
如今的光宅寺大门(图片来源:中国江苏网摄影:刘浏)
光宅寺大门旧影(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在南京城南江宁路附近的民居群中,隐匿着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光宅寺。它置身居民区里,平时在幽幽深巷中很难被人发现,但是每到农历初一和十五便会开门迎客,只有不少老香客才知道这里。小寺大殿和院落加起来不过一百多平方米,却能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香火很旺。
一探光宅寺
隐身民宅中,连不少当地居民都不知道
尽管查到光宅寺的地址是老虎头44号,记者的寻找工作还是费了一番工夫,甚至两度从门前经过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即便能远远看到坐落于一片瓦房中的带有佛教风格的大殿房顶,还绕了两圈才找到所在。
从江宁路往中华门城堡走的小巷边营一带就是“老虎头”,但是问了多位居民,却没有人知道老虎头44号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周围有一座光宅寺。在周围转了半个多小时,记者才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看到了光宅寺的房梁。不过上前寻找,依旧没看到寺门在哪里,住在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平日里,头一次来的人是肯定找不到这里的,这个寺只有每个月初一和十五两天才开门迎接香客。”
记者看到,这座光宅寺坐落在一片城南的老式民居中央,两人宽的小巷深处,只有一扇普通的红门,与一般人家并无二致。倒是在小巷另一头可以看到一个古色古香的门牌,上写“周处读书台”几个字,才让人确定旁边正是传说中的光宅寺。一位居民告诉记者:“你要是问石观音寺,知道的人可能还多一点,因为里面供奉的是石观音,所以老南京都叫这里石观音寺。”
随后记者登上周处读书台往庙里张望,也只能看见错落的房顶,想一探究竟只能改日再来。
二探光宅寺
开门日香客盈门很热闹,有人从江北赶来
农历十一月初一,记者一早赶到江宁路上,离城墙不远处的马路边已经能看到有人在售卖香火,而火烛摊子一侧的小巷正是通往光宅寺的一条近路。和前日记者来寻找的冷清相比,这里的热闹程度一下子变得有些难以想象,卖香火的,卖花的都排成排,手上拎着东西的香客也络绎不绝。
还是那扇红门,今天却热闹非凡,走去一看,这座寺庙真是小得不能再小。光宅寺一共三进,进门是一个仅能站几个人的小前堂,一旁的墙上嵌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光宅寺”的字样。再往里走是一个露天的院子,香火炉就在这里,倚靠着一边周处读书台的山体,也有一个香火池,阵阵青烟从这里盘旋上升。接着往里走才到了光宅寺的大殿,早上八九点钟的光景,这里挤得水泄不通。各式各样打扮的人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居士、老人、衣着光鲜的年轻人。
大殿里依旧很小,不过百来平方米,除了主要供奉的石观音,还有一个解签处,前后排了近三十个人等候解签。因为占地小,不少香客都要排队跪拜,烧香处也写了因为拥挤切勿点香,许愿过后直接把香扔进炉子。
殿中的观音像坐于一个沉于地下的石窟中,上书梵音洞三个字,据说原来是放置在这里面的一口深井之上。殿梁只比普通民房高出一截,有两个采光口保证室内的光线。
就是这么一座小寺,每到开放日都会吸引全南京的不少市民前来烧香,有市民告诉记者,“这座寺虽然小,但是相当灵验,人口相传之后,不仅下关区,建邺区有市民赶来烧香,甚至有不少江北的市民也会过来。”
市民杨先生解放前便住在这一带,据他向记者描述,这座寺庙从那个年代香火就一直非常旺,至今城南的不少老人也喜欢到这里来烧香。“鸡鸣寺要爬山,老年人不方便,这里走两步就到了,不少街坊都会来这里。”记者还见到一位90岁的奶奶,也赶来烧香。
寺中没住持,全靠居士自发管理张罗
记者看到,从门口开始就有戴着红袖章的居士在自发维持秩序,扫地,整理香灰,贡品等等。寺中平时没有住持,也没有法师,全靠居士自发管理张罗,平日里便是普通民居。在寺中记者见到了在这里常住的洪先生、郑女士夫妇,殿侧的民宅便是他们平时居住。据郑女士说,她的父亲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便住在这里,也负责一些日常打扫,到了特定的日子便起早迎接香客。
“早年这里有一位法师住持,我父亲当年也是和其一起对寺里进行维护。“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把观音佛像的头砸掉了,我父亲便用黄泥依据记忆中的形状一点一点地捏出来复原,经过不断的修改,最终找师傅来贴上金,老人们看了都说和原来几乎一样。”
延伸阅读
典故与传说
梁武帝皇后郗氏在这里投井化蟒蛇
相传原来这大殿下有一口井,井中有蛟龙害人,年年引发大水,后来才在井上修建石观音雕像镇住。史料中也有记载:光宅寺内有井,又称“郗氏窟”。
相传梁武帝皇后郗氏生性妒忌,残害后宫,后因亵渎圣僧宝志大师,遭到梁武帝的当众训斥,羞愤难忍而投井自尽,化为蟒蛇,托梦给武帝。梁武帝为郗氏之死十分追悔悼念,寝食不安,遂册封郗氏为龙天女。光宅寺的所在地,至今民间仍呼为“蟒蛇仓”或”回龙里”。
史料记载
南朝光宅寺是啥样?
南朝的刘令娴曾有一首诗描写光宅寺:“长廊欣目送,广殿悦逢迎。何当曲房里,幽隐无人声。”这首诗描绘了光宅寺置身错落幽深的民居中,静闹相宜的感觉。
光宅寺与相邻的周处读书台及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的芥子园原来连成一片,前为赤石矶,后为白鹭洲,确为风景绝佳的胜地。寺侧旧有古柏庵、西莲庵、接引庵等建筑。今均荡然无存。
明朝光宅寺是啥样?
据明代学者葛寅亮《金陵梵刹志》记述:当时寺庙基址广达五十丈,寺内建筑有山门一座,金刚殿一楹,正殿三楹;右侧有关圣殿三楹,大悲殿五楹。天妃殿一楹,玄帝殿三楹。
地藏殿三楹;左侧有五显殿三楹,观音殿三楹;另有伽蓝殿一楹,祖师殿一楹,藏经阁三楹,禅堂六楹及僧院四房。光宅寺小史
梁天监七年,梁武帝萧衍将同夏里三桥篱门侧之故里舍为寺庙,取名光宅寺。梁武帝将僧祜所造高达一丈八尺的无量寿佛佛像供奉于此。
南唐时更名法光寺。
明永乐年间最盛,名回光寺。此后几经战乱,名寺复成废墟。
清朝一游方和尚在废墟中掘得一尊石观音像,于是重建寺庙,以石观音寺为名。
198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