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卢志丹居士:耐孤独三昧:忍耐孤独与寂寞

发布时间:2024-07-16 01:42:29作者:心经原文网
卢志丹居士:耐孤独三昧:忍耐孤独与寂寞

耐孤独三昧:忍耐孤独与寂寞

摘自 卢志丹居士《日常生活中的佛心》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耐不住寂寞,很难忍得住成功之前的孤独和寂寞,老是被外界的喧嚣所诱惑,老是被自己的各种杂念所困扰,急于求成,总想每天都处在鲜花掌声之中。但鲜花和掌声大多是对长期忍受寂寞、孤独、默默奋斗者的回报。

寂寞最辉煌的前奏。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孤独,乐于寂寞。甘于寂寞的人永远不会寂寞,不甘寂寞的人才会永远寂寞。因为不甘寂寞而忙碌了一年,但一年下来,却是疲惫万分与寂寞。

有一个小和尚,当初来剃度的时候信誓旦旦地向老和尚表示皈依佛门,但才念了不到一个月的经就受不了寺院的寂寞,还俗去了。两个月后,他又说忍受不了红尘的喧哗浮躁,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要求重入佛祖门下。老和尚一时间心软,就答应了。三个月后,他又嚷嚷说佛门冷清留不住人,又一次开溜……

这样闹腾,到今天他上山来“皈依佛门”已经是第六次了。这让老和尚很是烦恼。老和尚索性对他说:“这样好了,你干脆不用信佛,脱掉袈裟;也别到红尘厮混,做个俗人。不如就在半山腰的凉亭那里开个茶馆,也省得两边跑这么麻烦。”

那人听了高兴得不得了,还真的在寺庙门口的凉亭开了个茶馆。他感觉挺好,既可以远离尘世的烦燥,享受寺庙的清净;又可以参与世俗的事务,而逃离寺庙的寂寞。

就这样,他一直在那里开着茶馆,直到死去。

而与这个开茶馆的还俗和尚刚好相反的另一个和尚,却能够耐得住寂寞和孤独,持之以恒,日日修行不辍,诚心求法,最后成为一代高僧,并被后世永远传颂——他就是少林寺的二祖慧可大师。

宁静致远,澹泊明志,是极高远的心态。耐不住寂寞和孤独,就不会有这样的境界。

寂寞,实际上也是一种蓄势。猛兽在捕猎之前,都要静悄悄地占据一个有利地形,然后耐心地等待最合适的时机,才能一蹴而就。做人要学会在忍耐中等待时机,能够耐得住寂寞和孤独。

寂寞是一种内敛的品质,这样的品质,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定力,才能约束自己的心灵,不被喧嚣的俗物所污浊。大凡智者,无不甘于寂寞和孤独。

一位西方哲学家说:“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

古语云:“居不幽者思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即智高者需要静静地同自己的心灵对话,要忍受得往孤独和寂寞。他们保持着灵魂独舞的状态,自由洒脱地进行着科学、艺术的创造劳动。

孤独,能造就大师。这是因为,摆脱虚浮、繁杂的困扰后,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就能自由地翱翔。许多杰出人士,沉潜书斋,甘于淡泊,耐得住清苦和寂寞。有的超凡脱俗,蜗居书斋,杜门避嚣,潜心治学,终有所成。

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题名天下知”。讲的是古代状元、举人们在金榜题名前,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都默默无闻、寒秋苦读。试想,如果他们忍不住寒窗苦读的艰辛与寂寞,如果他们急于求成和浮躁不定,就很难潜心攻读,当然不会拥有渊博的学识,也就不会一鸣惊人、金榜题名了。

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里一坐就是四十多年,鞋底将地板都磨出了两道坑,所以才有《资本论》的横空出世。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沉寂六个春秋,专心阅读和思索,才有了《纯粹理性批判》这一划时代的哲学巨著轰动古今。

再来看看吧:

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0年。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36年。

摩尔根写《古代社会》用了40年。

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5年。

左思写《三都赋》用了10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

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

总之,成功者雄厚的实力和超凡的成就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吹肥皂泡那样轻而易举地吹出来的。它是含辛茹苦的搏击,是耐得寂寞的攀登,是汗水、精力、心血的凝聚。它是集中力量,倾心投入,超常努力后的馈赠。

宋代王安石先生的《伤仲永》这篇文章为世人所熟悉。方仲永五岁的时候就能作诗,被乡里的人评为神童,竞相邀请他父亲到家作客,并出高价钱让小仲永作诗,他父亲目光短浅,经不住诱惑,便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参加宴请。

由于他父亲忍不住寂寞,名利心太盛,所以使小仲永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大好时光,以方仲永的天赋,如果能忍得住寒窗苦读之寂寞,潜心攻读诗书文章,那么假以时日,肯定会名震天下,而不至于长到二十来岁时“泯然众人矣”。

所以无论是学佛修行,还是做学问干事业,一定要忍得住寂寞。忍得住寂寞,天赋不高的人也会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而终有大成;忍不住寂寞,天赋再高的人也会一无所成,与平庸之人毫无二致。

在喧嚣尘世中,耐不住寂寞和孤独的人,实在应该修行佛家的“耐孤独三昧”。

耐孤独三昧,就是忍耐或安住于孤独状态的三昧。关于三昧,《大智度论》中说:“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意是说,心定于一种正念中,就是三昧。《大智度论》中还说:“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大意是说,各种和合的行为,专一无二的都是三昧。例如:专心听课,就是“听课三昧”;专心讲话,就是“讲话三昧”。而忍耐或安住于孤独状态,则是“耐孤独三昧”。

耐孤独三昧,在佛教中本是声闻、缘觉的修法。《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说:“缘觉:佛典中之一种解脱者。此种解脱者并未随佛闻法,而系独自悟道,且性好寂静孤独,不事说法教化,故又称独觉。”

《美难陀传》一书中也赞叹了孤独与瞑想之乐,而言及大乘独特教义之处也不少,如叙述难陀探索他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充满拔众生出苦的大悲心等。这里的瞑想是指忍耐或安住于孤独状态下的静坐瞑想,即忍耐孤独的三昧。

在社会中生活,佛教提倡入世,将自己投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利益众生。但是,每个人也有孤独寂寞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也要忍耐、安住于孤独寂寞之中,而不可心浮气躁,耐不住孤独寂寞。

朋友,在喧嚣浮躁的尘世中,修炼佛家的“耐孤独三昧”,静下自己的心,埋下自己的头,与寂寞为伴,与孤独共舞,锲而不舍地铸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