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弘一法师解答了为什么要成佛这个问题,他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但他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什么样的人可以或可能成佛。
佛寺一那么什么样的人是成佛的人选呢?那些距离成佛只有一步之遥的人是什么的一群人?
还好,《金刚经》给出了答案:稀有之人。
也就是说,要成佛,首先要成为佛说的稀有之人。
稀有之人,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众生少有的人,因为稀少,因为难得,因为这种人身上存在着更多的有利于成佛因素。因此成为稀有之人,具有成佛候选人的特征。
观音像《金刚经》里所谓稀有之人,指的是能悟佛法、能行佛法之人。这样的人,才能真知佛所说的佛法,才能得见如来,才能行般若智慧,才能承担如来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样的人才是佛所属意的真正弟子。因为众生皆趋有相,而独此人不趋有相而向无相;众生闻佛说此经而俱惊、俱怖、俱畏,而独此人不惊、不怖、不畏;众生皆乐小法,只求我福,而独此人不乐小法,而发大乘心,发最上乘心。所以佛说这样的人“甚为稀有”。 这样的人能并得悟佛法,得见如来,能行佛行,
佛书而得无量福德与功德,他就是在世之佛。所以稀有之人,就是佛材,他何止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所以佛说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专为稀有之人说的,是为遇稀有之人、得稀有之人、度稀有之人而说。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得法、承法与弘法者,才是续佛慧命者。
佛就是稀有之人。只有稀有之人知稀有之人。所以佛说此《金刚经》,最重要的是度稀有之人,非不是度众生。用通俗的话说是:佛渡有缘人。
出泥而不染而稀有之人度,则芸芸众生度;芸芸众生度,即稀有之人度。因为惟稀有 之人见芸芸众生,所以是稀有之人;而芸芸众生不见稀有之人, 所以才是芸芸众生。
为什么?因为众生有相,而佛无相。见有相者,不见无相:而见无相者,尽见有相。《金刚经》是非常之经,是众经之首。所以是为非常之人而说,是为成就非常之人而说。
而一个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志,能生非常之智,能 行非常之法,能开非常之境,能做非常之事,才能得非常之利。 若不是非常之人,不能懂此经,亦不能从此经得利益。以故: 欲读此经者,先做非常人;欲行此经者,须是非常人。 读得此经者,即为非常人;行得此经者,得识非常人。
佛饰品《金刚经》之所以重要,因为金刚经是一个验证稀有之人的佛印。
用以验人之资,验人之志,验人之智,验人之器,验人之行。以 要言之:验佛之后继者。 佛为普度众生而广开法门,这是人人都可以进入的;但为传 承佛法仅开高门,这是惟稀有之人才能进人的。金刚经就是这道门。
只有进得了这道门,才是佛所认可的真正弟子,才可以继续佛在人间所开创的智慧觉悟的伟大事业,才是佛也要敬重的人。
佛览众山小虽然佛说普度众生,但众生却不能直接成佛,否则众生就都已成佛了。所以成佛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先要成为“稀有 之人”。具此条件之后,才有可能觉悟成佛。而只有觉悟成佛者,才是“第一稀有之人”。
所以众生、稀有之人,第一稀有之人,这是三个不同的境界阶次。众生只有经过稀有之人的阶段之后,才 可能成为第一稀有之 人。金刚经就是佛对已进入稀有之人这个阶 段的人所讲的经。
唐密佛寺佛所讲的经,可以分为上下两阶:下阶是为众生而讲,上阶 是为稀有之人而讲。金刚经就专为稀有之人而讲,因而它也是一 部稀有之经。所以须菩提才会闻经受震说:“希有,世尊,佛说如 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因此不能 怪众生听不懂此经,因为此经不是为众生所讲的。
如果有众生想 要听闻受持此经,他就要努力成为一个稀有之人,以具备听闻受 持的条件。 既然金刚经是为稀有之人而说,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稀有之人的标准。因而佛不在世之后,此经即为检验之凭证。
佛宙景点所以佛才会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佛 的意思是:佛在世时,佛可以亲自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成为佛弟 子的条件;而佛不在世之后,又凭什么来检验呢?即凭此金刚经。因为此经所在,即同于佛在。
那时,只有真正能够听闻受持此经的人,才是佛的真正弟子,才是佛的继承者。 所以,并不是一个人自称为学佛,就是一个真正的学佛者: 自称为佛弟子,就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自称其所知所行是佛法, 就真的是佛法。因为一切存在都是有分别的,而分别是有标准的, 不能自以为是而是。所以佛与众生是有分别的。
白云寺所以是“乐小法者”,当然也就不是金刚经的言说对象。以此经为标准,这样的人也就不是佛所认可的弟子与“承担如来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 所谓稀有之人,即是佛材。宇宙间的万有,莫不成于其材。 成佛亦须为佛材。佛是人中英华,顶天立地,超凡脱俗,智慧绝伦, 迥异众生。是特殊之才所成就。
佛材,首要在于大志。
至高无上,逢高必登,见有高者, 必与看齐,乃至越而上之,才能学与佛齐,至佛境界,乃至越佛境界。 但众生见高,便甘居其下,徒叹其高,乃至顶礼膜拜。众生自小, 佛必自大。修行的僧人佛与众生本无区别,却因志分大小而有所分别。 有大志,还需有大勇。勇随志生,志因勇立。顶天立地,浩行贯宇,不屈不挠,是为大雄。佛以大雄自居,佛所以为佛。 人们皆见佛智慧,不见佛志勇。其实佛志第一,佛勇第二, 佛智第三。因其有志有勇乃有其智,智是辅志助勇的。故有志有勇者必有智,无志无勇者必无智;大志、大勇者必具大智,小志小勇者能生小智。
佛寺庙二生命之所以是奇妙的,有志且勇于飞天者,终得其翼。 所以稀有之人必具经中所言及之五大,也可以简化为三大,即: 大志、大勇、大智。因而佛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 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因为存大志者,见高不惊,故闻经 而能求;有大勇者,临险不怖,故闻经而能当;具大智者,知难不畏, 故闻经而能行。故以此经验人,便能以其不惊而知存大志,以其 不怖而知有大勇,以其不畏而知具大智。
三大皆具,即为佛所赞叹的“甚为希有"之人。 佛至此境,惟佛识佛。故佛说金刚经,即以此经表明佛是, 留之于后世,以会稀有之人、聚稀有之人、得稀有之人。此为佛之深意。所以佛说,此经所在,即为佛在-“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 即为有佛”;而能听闻受持者,即“若佛之弟子”,这 是佛与未来稀有之人的相会,这是佛也敬重的人。
普救寺佛说金刚经,不仅为度须菩提一人,也为与后世与稀有之人相会,因为他们都是“须菩提”。
因此,凡能听闻受持此经的人,能破越经文的文字障碍而直领佛意的人,即能由此经而与佛相见,即能知佛心而见如来。
但所谓稀有之人,即非稀有之人,是名稀有之人。如此知稀 有之人,才是真知稀有之人;具如此知见的人,才是佛所认可的稀有之人。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