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天门於姓和四祖寺的渊源

发布时间:2024-09-24 01:44:52作者:心经原文网
天门於姓和四祖寺的渊源

闻名天下的四祖寺的大佛殿里,供奉着一个不信佛道的老者,谁啊?你知道吗?此老者,於涟也。

早在晋朝,就有於姓在双峰山居住。据《黄梅县志》载:“於氏,原籍河南黎阳,因避秦朝之乱,落籍破额山下”,是定居黄梅最早的宗族之一。於氏族谱中记述,铎公是居双峰之始祖,他生于晋初,其子於竺,道号飞泉,隐居于双峰山。於竺之八世孙於浩,字来山,与道教名人宋益同朝为官,二人志趣相投,交情颇深,因不满刘裕篡晋,遂归隐破额山不仕(宋益也不满刘裕篡晋而解绶修道,应於浩之邀,千里迢迢来大庙黄龄古洞修道炼丹);隋朝年间,於浩之十二世孙於鹤,与隋炀帝友善,炀帝即位时,授於鹤为节度使;於鹤之曾孙於碣,在唐初率义士勤王有功,因此,唐皇李渊授於碣为白马将军;於碣的孙子名於涟,他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义薄云天。

道信(580年—651年),俗姓司马,永宁县(今武穴)人,隋唐高僧,佛教禅宗四祖。父司马申,公元579年北周占齐昌地,将广济从齐昌县划出,立为永宁县,司马申为首任县令,第二年三月初三日己丑,司马道信出生。道信七岁时,从一僧修戒行。由于其僧“戒行不纯’,道信多次陈谏,其僧不听,道信只好“密怀斋检”,“经于五载而师不知”;十三岁时,因不满其僧的“戒行不纯”,得知有二僧“入于舒州皖公山(即天柱山)静修禅业”,于是“闻而往赴,便蒙受法,随逐依学,道经十年”,十年后,僧璨前往罗浮山,不许道信相随,并说:“但于后住,必大弘益”。从此,开始独立修禅传法。《中国佛教史》记载了道信此后的简历,“隋仁寿四年(604),道信25岁,三祖赴罗浮山,道信到吉州受戒、常住;隋大业十三年(617),道信38岁,赴吉州解林士弘之围;唐武德二年(619),道信40岁,说法于庐陵”。

高祖武德三年(620)应蕲州道俗之请,道信大师携首徒弘忍,离江西泰和县潮山寺,北上回到蕲黄故里。是年,因有山下於涟员外义捐破额山祖产供道信大师兴建道场,道信遂以山之南腰“九龙攒顶燕窝地”为定居地,扩建幽居寺,营宇立像,广纳群机,坐作双修,以农养禅,幽居寺成为中国禅宗第一所寺院。

据《於邱氏宗谱》载:“涟公家赀丰盛,以破额山为大医禅师建立梵剎,实称四祖焉。工费巨万,经营不懈,邑志、郡志俱皆详录,然公虽献山造寺,非信佛也,不过因四祖‘飞身绿古’所谓神道设教之意耳!”可见,於涟不但献山,而且出巨资建寺,为四祖寺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建寺,於涟还迁移祖墓,其远祖於铎,为避秦乱来破额山,祖妣蒋氏殁后葬在破额山,因为建寺,所以将其迁葬到广济凤凰山蓝家庵后。为了纪念其功德,将於涟公坐像供奉在四祖寺大佛殿内,供香客供奉朝拜。

1949——1953年,四祖寺无住僧,仅有一孤老居士以此为家,早晚上香。期间,大河某校教师率学生摧毁四祖寺铁铸千手观音、四大天王像,御赐玉印遗失。1960——1970年,为扩大耕地,劈山造田,四祖寺院外的东、西、北山坡上的三处塔林中的历代僧塔、僧墓,除几座体形较大者外,被全部推倒,构件与墓碑,被运往山下各村架桥造粪池。期间,一些颓废建筑全被拆毁,仅存祖师殿、慈云阁二间,观音堂平房三间,慈云阁作大队部食堂,观音堂作村办小学。寺院荒芜,宅基地全部改为林场果园。十年浩劫,大河红卫兵来四祖寺破“四旧”,本已千疮百孔的四祖寺再遭摧残。至此,千年古刹洗劫一空。1982年,四祖村於姓村民从紫云洞请来觉道法师,住进四祖寺残存的观音殿。周边各村於氏族人及武穴双城驿一带善信,自发前来帮助整理残存祖师殿及生活用房,中断十多年的四祖寺香火又重新点燃。

也许是诚意感动佛祖,本唤和净慧两位高僧先后莅临四祖寺,主持四祖寺中兴大计。经过不懈努力,四祖寺重现昔日辉煌。本焕和净慧大师为四祖寺呕心沥血,先后在四祖寺圆寂。

从此,於涟公所献的祖山上,又多了两位不朽的高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