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熊凤枝,今天给大家说说《天安门》《紫禁城》《》
卧佛寺
卧佛寺位于北京市,初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原名兜率寺。后经元、明、清几代扩建和重修,清雍正十二年,又改称十方普觉寺,寺内的释遨牟尼像是取他逝世时的卧姿塑造的,塑像三面环立的是佛陀十二弟子。据传,释迩牟尼以即高龄在高度拘尸那迩地区逝世,当时他正在从华氏城到迎毗罗卫的路上。这一天,他和弟子们走得很慢,午前来到一个波伐的地方,在这里吃了施舍的饭,饭后觉得腹内不适,但还是继续向前走去,躺在两裸婆罗树之间的一块平地上,他意识到自己就要死去了。在弥留之际,他把弟子们召到眼前瞩托后事,然后伸直艇体,安然逝去,后为纪念释遨牟尼把此寺改名为“卧佛寺”。
天安门
天安门,作为北京和中国的象征,为全国和世界人民所瞩目和向往,它的庄严肃穆的图形是我国国徽的主要组成部分。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它的设计者是明代著名的建筑匠师蒯祥。蒯祥出生于苏州吴县的鱼帆村,世袭工匠。明永乐十五年,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年仅21岁的蒯祥作为朱棣的雇从人员也来到北京。他根据皇帝旨意,经过4年努力,在1421年设计并建筑一座雕梁画栋的木构牌楼,这是最早的天安门,原名承天门。1457年7月,承天门被大火所焚。8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白圭请蒯祥出谋划策,建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明末,承天门又被焚毁。1651年,又重新修建,新建城楼高33.7米,广9间,进深5间,以示皇帝的尊严.并改称“天安门”。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紫禁城
故宫又名紫禁城。禁是不许进人之意。古时候,人们是不允许靠近宫门的,百官到此也要下马等候。紫禁城的来历传闻很多,说法不一。有说古代皇宫宫女巧妆华贵、丰艳媚现,犹如五彩云在宫中以来飘去。再加有宫廷富丽建筑点级,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故称“美如画”用“紫”字来形容。有紫城提法,以后又有紫禁城的说法。但据出土文物资料记载,远在公元400年前的晋朝就有此传。当时的大画家顾恺之,任散骑常侍。
有一次,晋孝武帝司马暇命其在健康瓦棺寺作画。在《维摩洁像》壁画中,提笔一挥光彩照人,跃然壁间,轰动京城。画中宫殿堂皇、卫士威武、宫女娇美,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此壁上方又提“一缕香拱带,仙凡紫禁间”的诗名来衬托画意。当时人称这幅壁画是“传神写照、意在紫禁。”按我国古代人们风俗习惯,将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其中紫徽垣,才能称紫微宫。当时它的位置在北斗星的东北方,被认为是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常常以真龙天子自诩,他们所生活地方,也就变成了地上的权力中心。
而紫禁城的“紫”字,也就是取的天帝之宫之意。又因皇宫是戒备森严之地,严禁百姓进人。紫禁城的“禁”字,又体现了皇家的威严。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在浙江省宁波市东阿阿育王山上。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始建于西晋太康武帝三年(公元邓2年)。阿育王寺不仅因历史悠久、山水秀丽、殿宇宏大闻名于世;更因其保存着佛教珍品释迎牟尼的真身舍利而举世瞩目。相传,周厉王时,东天竺国(印度)国王阿育王造了84000座宝塔,把释迎牟尼的真身舍利藏在塔中,凡遇“八吉祥六殊胜利”就安放一座宝塔。西晋僧人刘萨诃为寻找舍利塔,踏退青山。一天他来到会稽某山,忽听地下钟声隐隐,仙乐悠悠,即诚心祷告,经三天三夜,舍利宝塔从地下涌出,光明腾握,眩人心目。他持宝塔四出化缘,构筑禅堂,然后安放宝塔。晋武帝因东天竺踢释迪牟尼真身舍利之谊,即以印度国王的名字亲踢寺额日:“阿育王寺。”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