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即古代的高柳城,这座塞上古城是华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掘的古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考证,十万年前五名的祖先-许家窑人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了。战国时置高柳城,汉置高柳县、高柳郡,此后历代在此建制。有明一代,阳高墩台林立,营堡相连,内外长城蜿蜒其境内,俨然是一北方雄镇。
云林寺坐落于阳高城内西南隅,当地人俗称西大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阳高唯一现存保护较为完整的佛教寺院建筑。殿宇巍峨,古邃幽深,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沿中轴线一字展开,整个寺院坐北朝南,东西宽六十米,南北长一百米。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把整个寺院分成两进院落,由前至后逐步升高,布局宽舒规整,建筑古朴典雅。金刚殿原为云林寺的山门,现今已被毁,不复存在了。
进寺迎头就是天王殿,内曾彩塑四大天王,可惜毁于文革,现今只剩空空的殿堂耸上。四大天王,既东方“持国天王”着青甲,手持琵琶,原义为用音乐感化众生,皈依佛门;南方“增长天王”,着红甲,手握宝剑,“增长”之义是令芸芸众生增长善根,持剑的目的则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着金甲,臂上缠绕一龙。广目意为用天眼随时观察三界,保护众生;北方“多闻天王”着白甲,右手持宝幡,左手握银鼠。用以制服群魔,保护众生财富。四大天王中尤以北方多闻天王名声最大,据传说,他曾帮助唐朝军队打败了突厥兵。所以唐宋时,在城楼、军营,皆建有天王庙,供奉北方的天王。甚至在军旗上也绘有他的尊容,以振军威,成了军队的保护神。后来,出现的中国式托塔李天王,便是由此演变而成。
穿过天王殿,便是云林寺的大雄宝殿。所谓“大雄”,是佛教用语,意为释迦摩尼就象是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并有神力能降服群魔,故而称“大雄。”大殿面阔三间,纵长19米,进深14米,单檐五脊顶,全部用绿色筒板瓦覆盖,气势磅礴,巍峨壮观。
斗拱更是纤巧别致,联结严实,巧密的结合美学与力学为一体,使建筑轮廓更加秀丽,给人以古朴华丽、雄宏稳健之感。大雄宝殿内塑二十五尊佛造像,正中莲花台上跌坐释迦牟尼佛,面目丰满,宽衣博带,佛祖两眼向前凝视,左手放于盘腿而坐的膝上,右手微抬,仿佛正在给弟子讲经说法,造型生动,雕刻精美,肃穆之中给人以亲近感。佛祖两侧侍立二位弟子,一为迦叶,老成持重,一为阿难,温顺谦恭;二力士左手叉腰,右手握戟,怒目而视,威武勇猛。莲花座是佛教净土的象征,内寓佛祖洁身自处的高尚、圣洁。佛背后装饰的背光,是一圈火焰,中间是一面摩尼镜(如意镜)。火焰中还有七尊小佛,这是佛教所谓的“过去七佛”,其中也包括释迦牟尼佛,前六佛是他的前辈。
宝殿东西两侧分塑有十八罗汉,每侧九尊,体态面貌各异,造型极富变化。有的老态龙钟、有的慈眉善目、有的面目狰狞、有的半人半妖、有两臂生翼的大药叉、有袒腹笑口的弥陀、有赤脚望天的行者、有展卷沉思的书生、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佛门弟子的形形色色、各行各业,更令人赞叹不已的是古代雕塑家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
大雄宝殿内还保存着完整清晰的明代壁画。画面布局精妙,色彩富丽,重彩平涂,以朱红、石兰、石绿为主色调,还兼用黄、白、兰等色,部分有立粉贴金,色彩斑斓,光耀夺目,人物形象生动和谐,细腻传神,显示了绘画者的高超的技术和深厚的功力。画面约有70平方米,分布在两山墙和后檐壁上,共计123组画像,是研究明代壁画不可多得的珍品,就是这些壁画从而使云林寺在古建筑中独占一席之地。
另,大雄宝殿左右配殿各三间,单檐卷棚式,红墙绿瓦,端庄典雅。东西厢房十二间,每边六间,前三间是单檐悬山式,后三间是六檩小式硬山顶。这些小型建筑是研究我国北方古代民居建筑的宝贵实物资料。
张梦章(文博硕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大同作家协会会员 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首部诗集《鸣玉集》即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