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二、净土法门之特色
法藏比丘发了这四十八大愿以后,这个愿望开始创造在法界的时候,对大乘佛法到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这个愿望成立以后,后世众生在修学圣道的时候,其实深受这四十八愿的影响,所以就开始产生很多的判教出来,首先我们看最早的龙树菩萨的判教,有难行道跟易行道,我们先把这二道念一遍:
惟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无量劫,捍劳
┌难行道─忍苦,次第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
│ 竖出三界,历劫修证,是为难行道。
┌┤
││ 仰赖佛力,一心执持名号,得佛愿力加持
││
│└易行道─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圆成菩提,
│
│ 是为易行道。
│
│ ─龙树菩萨─
好,在整个把心力跟佛力判教的最早最早的祖师就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在佛灭度七百年以后,他在《十住毗婆沙论》的〈易行品〉提出一个易行道跟难行道的概念,
他说:我们每一个菩萨的成佛之道,其实是有二道的差别,一个是难、一个是易的差别。
什么叫难呢?
假设你选择的道路是惟靠自力,你修学过程当中,完全仰仗你心灵的力量:持戒对治你身口的过失,禅定对治你的散乱,智慧对治你心中的颠倒,这个时候你完全拒绝存在法界当中这种本愿的功德、完全不要,你也不礼拜他、也不赞叹他、也不观想他。这样子经过无量劫的时间,用你内心的力量,来面对你无始的业力,过去所造的杀盗淫妄,你自己一个人去承当,这个过程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捍劳忍苦,次第的去破除三界的爱见烦恼,也破除界外的无明烦恼,也破除了尘沙惑,尘沙惑就是法执,通界内界外的,慢慢的竖出三界,为难行历劫修证,是道,因为你要单独的面对你的业力,当然这个困难度就特别的高。
第二个选择,你怎么办呢?仰赖佛力,你一方面修戒定慧,把心灵的力量加强起来,一方面拜佛、念佛、忆念佛陀,执持佛陀的圣号,当然就得到佛陀的感应,这个时候你就能够在感应当中,不退转于无上菩提,而且能够很快的成就佛道,这个叫做易行道。
这个难易当中包括了二个差别:第一个是时间上的差别,龙树菩萨说这个难行道的时间是久、苦的,而易行道是速、超的。也就是说当你选择完全靠心力的时候,你的菩萨道肯定花的时间会比别人多;
第二个、你选择难行道还有一个问题,在空间上有险、堕的问题,一个脚没有踩好,很容易就堕落到深坑里面去了,有危险、堕落的障碍,就是我们讲的很容易退失菩提心。
龙树菩萨举一个譬喻说:我们从这个地方要到目的地,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走陆道步行,我用走的,可以,但是很辛苦;第二个、水道乘船,这就比较容易。
这个地方我们要讲一个问题就是说,龙树菩萨当初提出难行道、易行道的时候,跟我们现在的净土法门是有二点差别的:
第一个、他讲的仰仗佛力,这个地方的佛没有单指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菩萨,只要法界当中已经成就的──药师佛、阿閦毗佛……,都可以,你都可以忆念他的圣号,启动他的力量来帮助你;
第二个、在龙树菩萨的概念当中,并没有求生净土的概念,他只是说「仰仗佛力,在生命当中保持我们菩提心的善根,来破除我们的遮障」,所以在这个时候,龙树菩萨难行道、易行道的概念,并没有说是念阿弥陀佛,也没有求生净土的概念。
这是一个最早的判教,就是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存在法界当中的佛力引进来」,也就是说我们身为一个菩萨,我们没有必要单独的面对业障,我们没有这个必要,你有更好的选择,因为你拒绝佛力,对你没有帮助嘛。
所以蕅益大师说:修行人你要理智,修行人不能意气用事,因为你意气用事,你选择一条比较难走的路,其实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我们研究教理,你可以怎么样?
你还没走之前,「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你要怎么走要先规划好。
那这个菩萨道真的有困难跟容易的差别,有这个差别。那这个是我们最早一个心力跟佛力的判教。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