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优秀的禅诗不仅描写自然风光,更主要是阐述自己的见地,而不是纯粹抒发内心情感。一般的山水田园诗只是表达作者淡泊的心境,却并不深层次地探寻禅理。一个人的内心体验若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也无法理解作品的内涵;而一旦与之心有灵犀,则会拍案叫绝。
精舍遇雨
唐代:可止
空门寂寂淡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尘。
卧向白云情未尽,任他黄鸟醉芳春。
可止,唐末五代的一位长寿寺僧,俗姓马,河北省涿州人。唐昭宗干宁年间进诗称旨,御赐紫袈裟。他曾任长寿寺住持,赐号文智大师。当时即有诗名,诗歌结为《三山集》。这首诗描写春雨中清新明丽的自然景象,但主要还是抒发作者淡泊世事,与世无争,潜心隐修的情怀和志趣。
题目中的“精舍”,即可止上人居止修静之所。出家人修行需要安静的环境,远离尘嚣和闹市,但只要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即使耳边纷纷扰扰,也能坐怀不乱。初入门的僧人为了寻道,不惜到很远的地方拜师求经,及至开悟,才发现原来处处都是禅意,正所谓“归来笑牛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可止上人一定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正如俗话所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还是山!没有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就不能从象牙塔中钻出来,多少人一辈子都在塔里转圈,却没有机缘悟道。
所以大师说,“空门寂寂淡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尘”, 在寂静的精舍里,很自然地就把自身的存在看淡了;溪雨微微,却洗尽了身上的征尘。诗人虽然处于尺寸之间,却心游八方,思接四海,整个宇宙都在他的思考范围内。
但是普通人一旦头脑中装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就像一团乱麻,越扯越乱。而大师们就有这样条分缕析的本领,同时他们也知道何时该抛空杂念,何时又该取长补短。“寂寂”二字,客观地表达了空门的氛围,恬淡无为、乐观豁达。他们深深地懂得,生命的色彩,不在于浮华三千,从容坐于方寸之间,一茶一香亦是幸福。“微微”二字,描摹了雨的形态,大师爱惜这蒙蒙细雨,不仅让空气变得澄净,更洗去了心灵深处的灰尘。
虽然佛家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理想的境界与实际的修行还是有差异的,作者并非不懂修心的道理,但这里的“溪雨”也可以引申为一种外界和内在的净化能力,让出家人可以更好更快地进入高级阶段。
前两句谈了客观因素的影响,接下来诗人主要从主观因素进一步理解修行的关键。“卧向白云情未尽,任他黄鸟醉芳春”, 躺在高耸入云的精舍里,顿觉真趣无尽、佛智无边,哪还管这黄莺飞鸣、花草芬芳!诗人在绵绵春雨之中,坐在自己的书斋里,欣赏无限春光、花香鸟语,实在是人生一大快事。
大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修行,懂得了如何做到天人合一,正是“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 以一颗乐观豁达的心,行走尘世,看山山静;以一份宠辱不惊的意,笑对浮生,看水水清。当淡去浮华,静品浅藏 ,禅意的世界就在自己的身边。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