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佛教典籍浩如烟海,这些汉译佛典是古代无数高僧的心血结晶。参与佛典翻译的高僧中,有些来自印度,有些来自西域,他们或者独立翻译,或与中土高僧携手,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很多传奇动人的故事。唐代译经家中有一位传奇老和尚,原是印度得道高僧,受唐高宗之邀,以百岁高龄来中土,在华三十余年,译出经典五十余部,其中参与翻译《八十华严》,独立编译《大宝积经》,为完善大乘五大部经典做出重大贡献。
参与翻译《八十华严》,独立编译《大宝积经》
菩提流志,南印度人,属婆罗门种姓,姓迦叶氏。十二岁时,跟随外道出家,师事波罗奢罗,学习声明、僧佉诸论,对历数、咒术、阴阳、谶纬等,涉猎广泛,无所不通。菩提流志六十岁时,才知外道乖谬,于是回心转意,皈依佛门,隐居山谷,并修习头陀行。起初,菩提流志随耶舍瞿沙三藏学习诸经论,其后游历五印(当时天竺分为五个大国,称五天竺)各地,遍听法席。
唐高宗李治听闻菩提流志的盛誉,于永淳二年(公元684年)遣使迎他来中土;武后年间,菩提流志更受尊崇,敕住于洛阳福先寺,先后翻译《佛境界经》《宝雨经》《华严经》等十一部。当时实叉难陀来华译《华严经》,菩提流志停止译事,和义净一同帮助他,完成新译《华严》,又称《八十华严》,在三部《华严》译本中影响最为深远。
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菩提流志又移住西京(长安)崇福寺,翻译《大宝积经》。中宗去世,睿宗继位,敕于北苑白莲池、甘露亭续其译事。《大宝积经》翻译完成之后,皇帝亲自为之作序。此经新旧共有四十九会,总一百二十卷。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菩提流志随皇帝前往洛阳长寿寺;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十一月四日,菩提流志叮嘱告诫弟子五日斋时,又令侍者散去,右胁安卧,奄然而逝,世寿一百五十六岁。玄宗皇帝闻讯,深表哀悼,敕命“试鸿胪卿”,谥号“开元一切遍知三藏”,派内侍杜怀僧监护丧事,所需钱物都由内库供给,务令丧葬费用充足。出葬那天,旌旗幡幢,塞满道路。至十二月一日,迁葬于洛阳南面之龙门西北原野,起塔立碑,以资纪念。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