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汇地带,襟连沿海,背倚中原,承东启西,是安徽的北大门。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又有宿国、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秦汉设立。隋大业年间,通济渠(汴水)开通,古城宿州随着汴水漕运的兴盛逐步发展起来。唐宪宗元和四年始置宿州,千余年间,宿州一直是历代州府的治所。披揽前踪,历史似情有独钟,重笔浓墨,在这块土地上写下了许多悲壮激越的诗篇。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史称这里“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为“百战之道”。秦末,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这里揭竿而起。楚汉相争,垓下决战,霸王别姬的旷古悲剧在这里绝唱。唐代中叶,宿人庞勋率戎云南的淮北卒起义,回师故里,兵困宿城,鏖战数旬,史卷上留下斑斑血迹。南宋时期,这里又是张浚、韩世忠抵御外侮、抗击金兵的“戎马之郊”。清末张乐行的捻军起义,席卷宿州大地。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在这里拉据。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的抗日健儿又在这片土地上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刘、邓、陈、粟指挥的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这里开辟了淮海战役的主战场。
正因为如此,雄壮的历史赋予了这块土地灿烂的胜迹。
所谓地灵人杰。丰厚的文化底蕴,美丽的自然风光,必然会孕育出一代代叱咤风云的威王猛将和“峨冠博雅”的饱学之士。闵子骞、子张、赵孝、桓潭、陈胜及追随其起义的骁将葛婴、朱鸡石,“竹林七贤”中的两位文学家巨子刘伶、嵇康、勇贯三军“鹤立鸡群”的嵇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戴逵、戴禺页、薛综、恭莹等,五代后梁开国皇帝朱温、被唐明皇封为辟邪将军的钟馗、明朝开国贤后马秀英、段祺瑞的文胆智囊徐树诤、倾向革命坚持进步的国民党将领李明扬等各领一代风骚。今天的宿州市依然人才辈出,萧县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国画之乡”,砀山为“武术之乡”,宿州市被誉为“书法之乡”和“杂技之乡”。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