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让专家眼前一亮
这批石质莲花覆盆柱础一共12只,是在观音殿发现的。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副馆长徐学敏介绍说,为迎接千年大庆,今年保国寺正在进行古建筑博物馆陈列提升工程,在清代建筑观音殿中,专家们意外发现承重12根大柱的柱础形制很特别, 在去除上面的附着物后,露出了雕刻精美的莲花瓣状柱础,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初步判断这些柱础的年代应是早于清代的。
今年5月,著名古建筑专家、东南大学张十庆到保国寺考察,保国寺的工作人员就向他请教,张十庆很有心,拍摄照片后带回南京进一步研究。徐学敏介绍道: 张教授在研究后认为,这是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古建遗构,其形制与我国古代建筑史巨著、宋《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 宝状莲花柱础 图例如出一辙。 而《营造法式》一书被梁思成先生誉为 中国古籍中最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 。近日,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专家也对此进一步予以考证,确认了这些莲花覆盆柱础年代。
这12只石质莲花覆盆柱础呈对称分布,其覆盆高度和莲花瓣的弧度与宋代《营造法式》记载比例数据高度吻合,且部分柱础的莲花覆盆基座上出现 锯匠 、 花墩 等文字,这些术语均为在我国古代早期建筑中所使用。此外,十分巧合的是,这些石质莲花覆盆柱础的周径与保国寺大殿内现存的北宋檐柱的周径相一致。
提出了新课题
这个发现让保国寺工作人员很是欣喜,徐学敏说: 以前我们判断保国寺为北宋建筑,是基于史书记载,保国寺大殿内的昂、碑文《造石佛座记》,和对大殿内木材的碳14检测等几方面考证而来的,而这次发现为保国寺的建成年代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物证,而且发现于大殿之外,有重大意义。
至于这些柱础从何而来,徐学敏表示需要进一步研究。他表示根据史料记载,保国寺大殿内柱础系清康熙年间修缮时所替换,因此该批发现的石质莲花覆盆柱础有可能为当时存在的古建筑中所遗留,也有可能系保国寺大殿在清康熙年间维修时被替换的柱础移来所用,这也给专家们带来了崭新的研究课题。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