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们正在劳作(资料图)
腾讯佛学梵净山讯 农禅,既是中国古代佛教禅宗寺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禅宗僧侣所必修的一个“觉悟”法门。禅宗僧侣融禅于农、以农悟道的生活习惯和修行方式,促进了农禅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长期开垦荒地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农禅的最大特点。同时,具有一定规模的禅宗寺院的农业生产也对中国禅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形成了“农禅并重”文化传统。因此我们说:农禅文化是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禅,作为中国佛教禅宗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曾经是中国禅林(禅宗寺院)发展的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农禅并举”制度在大陆基本完全销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近几年有很多佛教禅宗僧侣都在为恢复“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而努力,上灵下普法师所驻贵州铜仁梵净山大金佛寺首开“禅农堂”,恢复了消失在历史中的“农禅”生活,为复兴禅宗文化中的农禅文化开辟了道路。
灵普法师和众法师一起开荒(资料图)
众法师一起开荒(资料图)
众法师一起开荒(资料图)
众法师一起开荒(资料图)
师父和居士前往养殖场获取农家肥,培育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蔬菜作物。(资料图)
禅农堂种植的萝卜、白菜等。萝卜已经成熟,成为餐桌上的佳肴。(资料图)
禅农堂种植的萝卜、白菜等。
萝卜已经成熟,成为餐桌上的佳肴。(资料图)禅农堂种植的萝卜、白菜等。萝卜已经成熟,成为餐桌上的佳肴。(资料图)
禅农堂种植的萝卜、白菜等。萝卜已经成熟,成为餐桌上的佳肴。(资料图)
禅农堂种植的萝卜、白菜等。萝卜已经成熟,成为餐桌上的佳肴。(资料图)
禅农堂种植的萝卜、白菜等。萝卜已经成熟,成为餐桌上的佳肴。(资料图)
天冷了,师父和居士们在为搭建蔬菜大棚做准备。(资料图)
天冷了,师父和居士们在为搭建蔬菜大棚做准备。(资料图)
搭建好的蔬菜大棚内景(资料图)
搭建好的蔬菜大棚内景(资料图)
搭建好的蔬菜大棚内景(资料图)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