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3年世界闽南文化节在福建省的泉州市举办,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组织包括洛阳晚报在内的全国14家晚报的20名采编人员到泉州采风。都说泉州和洛阳渊源深厚,洛阳晚报记者自然要在这里找找洛阳的痕迹。最浓重的洛阳痕迹在哪里?不是德化陶瓷上盛开的牡丹,而是泉州市东北郊洛阳镇洛阳江上的洛阳桥。
当地地方志记载: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不止,大批汉人士族南渡入闽避乱,部分辗转来到泉州,沿江安居。唐初和唐末,又有大量中原士族因战乱南迁至此。中原士族南迁于此后,因思念家乡而以 洛阳 命名此地,洛阳江、洛阳桥也因此得名。
怪不得,《泉州晚报》的同行见到晚报记者都亲切地说: 这是咱的老乡!
19日上午,在洛阳镇文史研究会会长陈德杉老人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洛阳街来到洛阳桥。一座巨大的蔡襄石像在桥东望江而立,守着蔡襄于公元1053年(宋皇佑五年)主持修建的洛阳桥。桥上石塔浮雕上有 月光菩萨 ,传说 月光菩萨 额上曾有夜明珠,能照亮整个洛阳江水面。
洛阳桥为石构平梁,南北走向,初建时桥长1200米、桥墩46座,如今桥长800多米、桥墩34座。它和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桥,也有 北赵州,南洛阳 之说。
正值退潮期,洛阳桥的船形桥墩露在水面上,嵌在石头里的牡蛎清晰可见。
当年,为将石块连成桥基,建桥者在石上种植牡蛎,这些繁殖能力极强且无孔不入的小生命很快就将桥基固定得坚不可摧。据说,这是世界上首次将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
而为防止退潮的力量损伤桥基,每一座桥墩下都有一艘头尖尾方的 石船 。
1933年,蔡廷锴率19路军入闽,将桥面筑以钢筋混凝土并拓宽以利汽车通行,对洛阳桥造成了不小的破坏。如今,洛阳桥禁止通车,桥上虽已重修了仿古的栏杆及石狮子,但相传江水拍打桥面产生的乐声已不复存在。
历经千年风浪侵袭,甚至明朝8级地震的破坏,洛阳桥依旧坚守着洛阳江,难怪泉州人自称 站起来是东西塔(泉州开元寺的千年石塔),躺下去是洛阳桥 。
关于这座洛阳桥,有很多传说,陈德杉说,这些传说已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非遗。(记者 杨文静 文/图)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