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段传奇,讲一场经典,欢迎来到台台说历史。
有一句话说得好,叫“生活需要仪式感”,这句最初听起来是不是觉得跟废话一样?毕竟没有仪式感了难道我们就不生活了?恰恰正因为如此,我们基本上过的都是没有仪式感的生活,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毫不规律,甚至也没有任何一点仪式感带给我们,那仪式感到底有什么用呢?小编个人觉得应该是和灵魂的对话,以及对这件事情的再约束。今天,我们不妨就看看佛教的仪式感。
佛家弟子礼赞图有人说佛教就是要“四大皆空”,既然都空了,自然也要“遁入空门”,从此青灯古佛,相伴一生,可入佛教可没这么简单,从心灵上来说,你要诚心诚意的信佛,这肯定是无可厚非的,然后就是皈依三宝,所谓的“三宝”就是佛法僧了,这个要解释的话会很长,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一下,但皈依“三宝”就是自身修持的开始。
佛家信众图按理来说,只要心诚,虔诚,并且有大毅力,这佛教也算是入了,但很奇怪的是在中国入佛教还没这么简单,当然,小编才学有限,这是佛家的哪个分支我也不太懂,所以再不赘述,就是入佛门光虔诚还不行,还要去掉你的“三千烦恼丝”,也就是所谓的“剃度”了,这个“剃度”很有意思,至起码得是一个“大德高僧”来主持,给你来一次全方位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理发行动,还要点个上几个戒疤,所以中国古代的和尚基本都是光头。
《武则天传奇》剧照:媚娘剃度然后还有早课、修持,还不能吃肉,不能近女色,等等一大堆戒律,看到这里想必你也大概看懂了,这些其实就是佛教的仪式感,可为什么要有仪式感呢?说穿了其实就是增加组织的向心力,组织和组织之间的差异就是通过这些仪式感来完成区分的,不然你一说光头,别人肯定联想到和尚而不是道士,一说不吃肉,别人联系到的肯定还是和尚不是道士。
《大唐玄奘》中国最出名僧人,可你要说“驱鬼避邪”、“桃木剑”等等别人联想到的肯定又是道士不是和尚了,基督教也有一个有意思的仪式,就是饭前要祈祷一下,什么时候电影里一看到饭前祈祷,你肯定想这应该是基督教徒,而不是和尚吧,这种区分来的仪式感也将自身融入到这个组织,从此产生了优越感,让组织长存于世,您觉得是这样吗?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