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星云大师讲演集》-回顾与前瞻

发布时间:2023-01-30 18:22:45作者:心经原文网

  ──佛光山开山十五年记

  至诚感谢诸佛菩萨的加被,至诚感谢护法檀那的护持,因为仰仗十方诸佛菩萨的加被,与所有善心人士的护持,使佛光山十五年来所创办的各种佛教教育、文化、慈善等事业,得以顺利的进行,今天佛光山所有的成就,如果是一份荣耀,我愿意至诚的奉献给伟大的佛陀,如果是一份功德,我愿至诚的回向给所有的护法信徒。

  自从民国五十六年五月十六日开山创建以来,不知多少虔诚信徒,都在盼望亲睹大雄宝殿的落成;更有许多热心人士,殷切期待眼见佛光普照的一天。有人认为这是复兴佛教的基地,有人赞歎这是只园精舍的重光,这些,确实给予我们莫大的鼓舞,也给予我们无限的安慰。虽然如此,细细回顾,考验我们信心的往事,就会一层一层的浮上脑海,值得我们欢喜的因缘,也会一件一件展现眼前,仅就记忆所及,综合略述如次:

  一.建筑方面

  记得最初买下佛光山的土地时,内心充满着希望与欢喜,从高雄带着一批信徒来到这里,沿途人烟稀少,泥土小路,到达山下,眼见满山刺竹,杂草丛生,所有信徒都坐在车上不肯下来,更有人说:「这个地方建寺,不会有人要来。」不得已,我只好一个人上山,双手排开杂草,穿过竹丛,走完东山又越过西山,满身大汗,皮肤也被刺竹划破许多伤痕,但是我仍然很欢喜的回到车上,告诉信徒们,这里将来准备兴建佛教大学、文化事业……。

  十年前,屏东里港的韦赞水居士夫妇,梦见一座辉煌庄严的佛殿,菩萨并指示他们要来此朝拜,经过了十八天的时间,遍访台湾各地名山道场,都没有一座像梦中的佛殿,最后一天来到佛光山下,已近黄昏,虽然知道此地最近也盖了佛寺,但两人仍颇感失望而打算过河回里港,此时韦太太建议不妨上去看看最后的这一站。结果当他们爬上坡台,进入到大悲殿时,竟然发现这就是他们梦中的胜境。十几年来,大悲殿的观音菩萨,每天都接引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来广结佛缘,内心感到无限的欢喜,而回想当初在大悲殿屋顶,冒着倾盆大雨,与学生徒众们抢着推动单轮水泥车灌混凝土的情景,内心更是感到安慰。

  有人站在大悲殿丹墀,远眺东山大佛城,也看到了龙亭,都觉得这座像西方船形状的亭子,屋顶斜度特别陡,当然他们不会知道这个亭子的屋顶确实是和着血和汗建起来的,当时东山还没有电源,为了想连夜将屋顶的水泥打好,就借用工人的摩托车灯光照射,工人在地面提接水泥,屋顶上的徒众们将水泥倒下,因为太陡,水泥黏不住,只好用双手去涂平,最后是皮肤受到水泥的侵蚀而皮破血流,今天,看到信徒的笑容,就是我们最满意的代价。

  台湾南部一到雨季,几乎天天下雨,而佛光山上的地质也很特殊,干旱时候坚硬如铁,遇到雨水时,就成泥浆,随水而流。已经建好的挡土墙,虽然只有一小指头的漏洞,如在夜间碰到大雨冲击,第二天早晨,很可能就要全部崩溃,所以每逢雨季,经常都要全山巡视,而自然界的力量,有时凶猛难防,有许多次的夜晚,走到东山,还在填土,观音放生池畔又有人求救支援,保护即将崩溃的堤防水坝,装沙包、搬石头,大地一片黑暗,雨水如倾盆而下,夹杂电光雷声,好像世界末日的到来。有时抢救得及,损失较轻,有时虽尽全力,亦难维护,只好拖着冰冷而又疲惫不堪的身躯,收拾着铁锹、畚箕等工具,耳朵旁边,隐约又听到大悲殿方向传来的板声,那就是起床的号令,十年多来,这种情况已经不算稀奇了。

  每当雨过天晴,信徒游客上山朝拜,目睹仍未恢复现状的环境和损失的情形,就会说些他们的看法,例如:「这都是排水系统没有做好」,「这都是地基没打牢」,「这都是没经过专家设计」,「这都是……」。为了建设完成一座人间净土的模型──佛教城──这许许多多的批评与建议,我听了以后都愿意接受。

  为了节省金钱,不轻易浪费十方施主的功德善款,常常将发包给工人的工程,将我们能做的部份重包回来自己做。例如灵山胜境的水泥地,佛教文物陈列馆的屋顶,净土洞窟佛陀说法台背后暗沟的大水坝,大雄宝殿前面成佛之道的水泥砖划线,佛教历史公园周围的防水墙等等,那是因为明知某一部份工程费估价偏高,但又不能不整体发包,一旦签约以后,又请包商将某部份让本山徒众来做,说是节约费用,实际上是经济经常都在困难重重之中,所谓日日难过日日过,所以又要特别感谢诸佛菩萨的加被,每当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总会引导我们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得本就订好的二十年的建设计划,十五年下来,能如期完成到四分之三。

  二.教育方面

  这是本山一直不断努力的最大目标之一,也是本山开山最大的宗旨,因为本山不只是在教育方面,有实际的教育机构,以及对信徒的教育活动,最大的目标是将佛光山建设成为学校化的十方丛林。如同极乐世界,微风吹动,鸟鸣水声,都在宣说法语一样。目前比较显著的就是净土洞窟,那是将一部阿弥陀经,用艺术、美术、灯光、雕刻及音响来为信徒游客解说。即将完成的佛教文物陈列馆,也会将佛教的历史、文化、分布现况等等,一一让信徒游客对佛教获得很具体的认识与了解。「不二门」,吸引多少人的研究;「灵山胜境」,引起多少信徒的怀念;「大佛城」,开展数不尽的游客的心胸;「观音放生池」,激发了多少的慈悲心;「大悲殿」,给予多少信徒心灵的安慰;「东方佛教学院」,给予佛教有心人士无限的希望;「大雄宝殿」的落成,更是十方施主佛性道德的精神堡垒。

  本山的教育事业是多方面的,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与实际的状况,也在不断的改进,研究与发展。例如东方佛教学院,原来也有分初级班、高级班,但目前社会教育普及,知识程度提高,因此废除了初级班,另外又创设中国佛教研究院,专供高级班毕业生或大专程度青年研读。

  在台湾创办佛教学院,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招收学生不易,聘请教授更是困难,人才奇缺,有时为了礼请教授,必须顶礼奉上聘书,既蒙首肯,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向学生宣布某知名法师为大家教授某课,才一讲完,便接到一通长途电话,说是明天某法师有事不能来上课。

  除此之外,办理佛教学院也有经济上的困难,因为信徒对建寺院,供养佛像求福德比较热心,对于培养续佛慧命人才的重要性,仍不很了解。而对于管理学生方面,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有人说,宁带一团兵,不带一堂僧。更有人说:「如果你想让某某人增加烦恼,你就劝他创办佛学院。」根据将近二十年来,个人创办佛教学院的经验,还有遇到比纸上所写的更为辛酸难过的事,好几年前,当东方佛教学院声望逐渐升高时,就曾经有某长老,指示办事人员说:「想办法,打倒它(东院)!」办事人员反而说:「何必呢?基督教、天主教的学院,我们都不去打倒它,为什么佛教办的学院就要打倒它呢?」

  今天,要使佛教兴隆,要使佛法常住,第一大事便是不断的培育人才,造就后进,本着担当如来家业的重任,一切困难,都阻止不了我们兴办教育事业的心愿。

  为了指引大专知识青年学佛,本山开山第三年起,就开始创办大专佛学夏令营,以后又增加冬令营,或各大学佛学社团特别举办的社团学佛活动,不久,全国五、六十所大专院校,都相继成立了佛学社团,同时也经常邀请法师大德到学校专题讲演,非常庆幸的能看到佛教教义,已能普遍受到大专青年研究的兴趣,更有不少大专青年皈依佛门,奉献三宝。回想最初创办大专佛学夏令营时,学员报到的前一天,真的连菜钱都没有着落,就勇敢的办起来,幸亏有两位不知名的乡下老婆婆,送来两万块钱解除了困难,否则将不知如何是好,如果说是灵感,那两位老婆婆应该就是菩萨化身了。

  大概是民国六十五年那一期的大专佛学夏令营,学员三百多人都已报到了,当天的抽水马达临时故障,我指示当家师找人修理,一直到深夜近一点仍未修好,工人说:「我回去凤山找一个零件再来。」我在旁告诉当家师说:「你陪他一起去拿。」等到他们回来,我继续看着他们将马达修好,开始打水,我才沿着东山(当时未建大佛,一片荒草竹林),走到水塔边,耳朵好像听到有流水的声音,但仍然不放心,仍然紧贴着垂直的水塔往上爬到顶端,伸手一摸确实是水,这才放心。我心里想,假如仍然没有水,愿以我身体的血液化成清水,从手指间流出来,让学员得有清水漱洗饮用。

  当我从水塔回到地面时,刚好响起了起床板,而当家师也跟上来对我说:「刚才工人只是想借故回去睡觉的。」

  目前不只大专院校学生研读佛学,我除了每周在东海大学授课以外,经常应中兴、交通、中央、文化、成大、师院等校前去演讲。就是军中也有所需要,所以近几年,本山社教处也接受了政战学校、中正预校等军事学校之邀请,派人前往讲演佛学。

  不只是为佛光山的发展,而是为提高整个佛教在社会上的地位,所以创办普门高级中学,为社会国家造就人才。不只是为度化众生,净化社会人心,更要提升佛教受到社会的重视,所以每年在台北市举行大规模的佛学讲座,从国立艺术馆到中山堂,从中山堂又到国父纪念馆。非常感谢佛教界,尤其是北部地区各寺院长老大德的护持,使得我们佛教每次的讲座法会,都能顺利圆满。

  目前最感谢十方善心人士的护持,使得佛教电视弘法的工作,更为理想,对社会作更大的贡献。

  对于电视弘法,确实经过相当困难的过程,有经费方面的,也有人事方面的,但从六十九年的甘露影集,到目前中视的信心门,已使我对电视弘法的工作更具信心,因此只希望说明目前的效果:现在信心门每次在中视星期四晚间十点十五分起播出,半个小时内分为四个单元:一、行脚见闻。介绍大陆的名山大刹及现在台湾的名刹,佛教的各种文物法器及弘法活动等。二、佛教信箱。解答观众的种种佛学上的问题,或有关生活上遭遇的问题。三、每周一偈。解释祖师大德的诗偈,都可作为为人处世的座佑铭。四、佛教圣歌。每周播放一首佛教的圣歌或梵呗。自从信心门改变这种形态与风格后,观众日增,尤其信徒反应良好,根据电视公司调查结果,每次收看信心门的观众,估计有五百万人之多,这是改变社会人士一向误解佛教观念最好的机会,也是最好的社会教育节目,所收到的弘法效果是每花三毛钱,就有一人听闻佛法,这是以每次十五万元经费对每次五百万人收看作比率的算法。所以每次赞助本节目的护法信徒,不论出资多少,就已经和这五百万人结上法缘,功德无量,为了征信,凡出资一万元以上者,均将其功德芳名播出。

\

  为了培养佛教学术与国际弘法人才,本山于民国六十九年起,与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博士合办印度研究所,正式招生研究,目前已有两期研究员二十四名,将来可继续进入博士班深造。

  另外本山也一直研究发展适应年龄身份的佛学教育,如幼稚园、儿童夏令营、妈妈夏令营、老年夏令营等等,都很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以此广泛接引信众。

  三.文化方面

  佛光山与佛教文化的因缘最深,从购买这一片山地的经费,就是以佛教文化服务处办事的一座房屋卖掉的钱来购置的,不足的地方,又集合心平、慈庄、慈惠、慈容等几位法师,当时在三重市文化服务处工作的积蓄凑足。以后佛光山的建设与发展情形,也是靠文化事业的宣传与推动。例如觉世旬刊,可以说是本山建设最大的功臣,当然它也曾发挥更大的功能,例如为各寺院的法会、弘法活动发表通启;为各佛教学院发表招生简章,为教界报导国内外佛教消息,为美国东方大学、法国法华寺、国内外的慈善机构代为劝募,为维护佛教之权益与生存,发表义正词严之社论,为初机学者发表浅显的佛学文章等等,数十年如一日。

  为了对佛学作更广泛的宏扬,从觉世旬刊又增加一份觉世月刊杂志版,那是五年前的事,后来又申请各自独立,将杂志版更名为普门杂志,与觉世旬刊分别发行。除此之外,更有学术研究的年刊,即佛光学报。目前为了本山各单位各分院连络的需要,发行佛光通讯的对内刊物。

  以上所列的定期刊物,大多数是经过我阅读后才发行,因此有时为了审稿,改稿都需熬夜,因为白天必须教书、会客、工程及忙于其它法务,如果有一时疏忽,就会在文字上得罪人,所有的不是就全部由我来担当,但这些又有什么值得计较呢?因为阅读这些杂志刊物而皈依佛门的,已不可计量,总是值得安慰的。

  不论外界对我个人如何的批评与指责,几十年来,我一直守住一个原则,就是「非佛不做」,从最初的佛教梵呗唱片,包括佛教歌曲的录制,到现在的录音带,从小型法轮、小木鱼、小钟的锁匙链,到佛像的项链,都是尽可能的配合社会人士在衣食住行的需要,而制造不同的法器法物,这是本山推动人间佛教的方式之一。

  为了端正历史的记载,本山佛光出版社,倡印中华文化历史系统图,在年代中加印佛教大事纪。另外,为使佛教界彼此联络,并宣扬各寺院道场而编印了台湾佛教寺庙庵堂总录,都是希望能对佛教文化的保留工作,尽一分心力。

  佛法宏扬,如果能顺利用社会心理的需要,实在是符合大乘菩萨的善巧方便,因此两三年前,本山就将佛教的灵感故事、祖师求法、佛陀慈悲的精神与事迹,用电动花灯表达出来,曾经也轰动一时,但也遭受不少的诽议。但是佛法要普遍化、大众化,只要能令众生欢喜,我觉得电动花灯也是一种善巧方便。现在每年都在山上悬挂新春平安灯,为信徒、为国家祈求光明、平安,这种燃灯供佛的事迹,大乘佛教的药师经记载很详细,原始佛教记载更多,最少也可以庄严道场,这也是佛弟子应该做的,何况这些都是根据佛经而利用文化艺术来推动,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

  四.慈善方面

  十多年来,本山所给予人较注目的是建设、教育和文化事业,而事实上,本山的慈善事业,自开始以来,就不停的在努力。

  佛陀未出家之前,出游四城门,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等现象,了解世间充满种种的痛苦,因此发愿出家修行,探究人生痛苦的根源,并思考解除众生痛苦的方法,这就是佛陀大慈大悲的精神。本山秉承伟大佛陀的慈悲心,在慈善事业方面,即分为生老病死的不同机构。

  大慈育幼院、托儿所、以及成立于各地分院的幼稚园、托儿所,就是为了照顾幼儿的生活,以及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这是解除生方面的痛苦。

  本山对于育幼院的慈善工作,一直保持着几个原则,一、不叫穷。不以几个院童为号召而获得社会金钱赞助,尽可能预防儿童的心理创伤,而实际的经费都是由几位真正慈悲热心而又不计名义的护法居士,按月赞助。二、不给人认养。让每一位幼童很安心的将育幼院当做自己的家,否则一人被认养,其它必受刺激。三、穿着要讲究。上学读书,甚至在院内,尽量给小孩新衣新鞋穿,最少不可穿破旧衣物,让他们觉得很荣耀。这些小孩能念书的可直到大学,能办事的可以依其能力分配职务。

  虽然事事为院童打算,但常常也会有困扰,例如非其直系亲属,过年过节,要来带回去,不让他带回去,他会到处恶宣传,甚至投书说虐待小孩。其实他们又不能为整体的幼儿设想,有些人被带回去,剩下来的又将增加多少倍的力量来安抚。总之,会有许多令人觉得善事难做的感歎!但如今也有幼童上军事学校或专科学校,也有执教于幼稚园者。总之,看到小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所有外来的是非,都将消失于无形。

  佛光精舍、兰阳仁爱之家,这是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对于老年人的服务,比对青年人服务要倍加辛苦。饮食的口味、个性的了解,都是相当辛苦的事,必须要具备有菩萨精神的人,才能长久服务。例如服务于兰阳仁爱之家的依融、绍觉两位法师,今年才被中视信心门制作人周小姐,发现到他们伟大慈悲的精神,照顾老人家的衣食住行的善行,深受感动,报请政府以好人好事来表扬他们。

  佛光诊所,为佛光慈悲基金会所属,是本山四年前于高雄寿山寺创办,二年前才迁到山上,除了本山常住大众、普门中学师生,如有病患,都在此医疗,同时也经常在山下为村民举办义诊。

  如意寮及万寿公墓,这是为将死或往生者作最后安排之场所。

  以上是说明本山慈善事业是依据解除生老病死目标来兴办的,当然,其它如观音放生池、冬令救济、施棺救急等,每年都不停的举办。

  五.本山未来的展望

  对于本山的徒众们,我也很感到欣慰的就是与我有共同的理想──兴隆佛教,也与我有共同的目标──净化人间,所以自从开山起,我就将佛光山的未来,预计成为一座大众化、学校化、国际化、福利化的十方丛林。为了达到此一目标,又订下了本山的宗旨,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宣扬教义,以慈善福利社会,以朝圣净化人心。

  任何善行,都要具备各种因缘,才能成就,所以,本山仍然需要仰仗三宝的加被,龙天护持,以及仰赖十方善心人士、信徒大众的支持与拥护。在建设上,依照计划的最后五年中,我们将完成佛教历史公园、地藏殿、峨嵋金顶、佛光墓园、藏法楼、法堂、戒坛、云水堂、关房、禅堂、念佛堂等。

  至于教育、文化、慈善及福利等方向,我们将依照既定的目标,在佛教界全体大众的鼓舞、冀望与护持之下,精进不懈地奋斗,不停地为复兴佛教而努力,不断的向造福人类的大道迈进!

  我愿至诚再次感谢并祈求十方三宝加被,也祈求十方护法信徒给予本山不断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