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 (Visuddhi Magga)
觉音 尊者 著 译者 叶均
第十二 说神变品
兹因于地遍等得证第四禅的瑜伽者,当修瑜伽,成就所说的「修定而有神通的功德」的世间的诸神通,由于他修习这样的定而得证功及更成坚固,且他既得具足那证得功德而成坚固的定的修习,则甚易成就于慧的修习,所以现在开始先论神通。即如世尊对证得第四禅的善男子,为示修定的功德及为了要说更微细的法,曾说(一)神变、(二)天耳界智、(三)他心智、(四)宿住随念智、(五)有情死生智的五种世间的神通。用这样的表示法:「当他的心如是得达等持遍净洁白无垢离诸烦恼柔软适于工作住立不动之时,则他引导其心倾向于神变。他得享受于种种的神变:即如一身而成多身等」。
一、神变论
(以十四行相调心)此中:欲求「一身而成多身」等神变行动的初学瑜伽者,于(地水火风青黄赤)而至白遍的八遍中,各各生起八种等至之后,当以此等十四行相调伏其心:(一)以顺遍,(二)以逆遍,(三)以顺逆遍,(四)以顺禅,(五)以逆禅,(六)以顺逆禅,(七)以跳禅,(八)以跳遍,(九)以跳禅与遍,(十)以超支,(十一)以超所缘,(十二)以超支与所缘,(十三)以支的确定,(十四)以所缘的确定。
怎样为「顺遍」?乃至怎么为「所缘的确定」呢?
(一)兹有比库,先于地遍入禅,次于水遍入禅,如是顺次于八遍中百回千回的入禅,故名「顺遍」。
(二)从白遍开始,与前同样的逆次入定,故名「逆遍」。
(三)从地遍开始而至白遍,从白遍开始而至地遍,如是以顺、以逆数数入定,故名「顺逆遍」。
(四)从初禅开始顺次而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数数入定,故名「顺禅」。
(五)从非想非非想处开始逆次而至初禅,数数入定,故名「逆禅」。
(六)从初禅开始而至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开始而至初禅,如是以顺以逆数数入定,故名「顺逆禅」。
(七)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同样的地遍而入第三禅定,自此除去地遍而入空无边处定,而后入无所有处定,如是不跳遍而仅于中间跳过一禅,故名「跳禅」。同样的对于水遍等的基本定,当可类推而知。
(八)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火遍中再入初禅定,后于青遍及于赤遍中亦然,像这样的不跳禅,仅于中间跳过一遍,故名「跳遍」。
(九)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火遍入第三禅定,而后除青遍而入空无边处定,后自赤遍而入无所有处定,像这样的跳过禅及遍,故名「跳禅与遍」。
(十)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亦于彼地遍而入其它(二禅三禅四禅)的定,故名「超支」。
(十一)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水遍乃至白遍亦同入初禅定,如是于一切遍中只入一禅定,故名「超所缘」。
(十二)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水遍入第二禅,于火遍入第三禅,于风遍入第四禅,除去青遍而入空无边处定,自黄遍而入识无边处定,自赤遍而入无所处定,自白遍而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如是一一地超越支与所缘,故名「超支与所缘」。
(十三)于初禅确定五支,第二禅三支,第三禅二支,同样的第四禅,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亦为二支),只是这样的确定禅支,故名「支的确定」。
(十四)同样的确定这是地遍,水遍,乃至白遍,如是只确定所缘,故名「所缘的确它」。
然亦有人主张:「支与所缘的确定」的,但在义疏中未曾述及,当然不成为修习之门。
若以此等十四行相,不能调伏其心,则于顶修的初学瑜伽者,实无成就神变之理。即为初学者得遍的遍作(准备定)亦困难,于百人千人之中,或有一人能得。作了遍准备定者,生起(似)相难,于百人千人之中,或有一人能得。生起了似相得以增大,而证安止定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证得安止者,以十四行相调伏其心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心能得。即以十四行相调伏其心者,得神变亦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得神变者,即刻现起神变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即刻现起神变。即如:
在三万具有神变的人来到长老芒果山看摩诃罗哈瞿多长老的病,其中仅有八岁法腊的(佛)护长老相似。关于他的威力已如地遍中说。(摩诃罗哈纳瞿多)长老看见了他的威力说道:「诸君!如果(佛)护不在这里的话,则我们都要被责难不能保护龙王了。所以当行净除(烦恼)垢秽,自执(神变的)武器而行」。彼等三万比库遵守长老的教训,都得成为即刻现起神变的人。
虽得即刻现起神变,但救护他人难,于百人千人中或大一人。犹如运物至山供养时恶魔骤降火雨,一长老即于空中,化作大地防止火雨。
但是曾于宿作有力的修行,如佛,辟支佛及诸大声闻等,则可不必经过上述的次第修习,当证得阿拉汉果时,可得成就神变的行动及其它的(四)碍解等的功德。
所以当如金匠,欲作某些装饰品,以吹火等动作令金柔软,然后作装饰品;亦如陶师,欲作某种陶器,捏诸粘土而令柔软后作诸陶器;初学者亦然,以此十四行相调伏其心,以欲为主,以心为主,以精进为主及以观慧为主而入定,以转向等的五自在,令心柔软适于工作,修诸神变之行。然而若具宿世之因的人,亦可仅于诸变而修第四禅得诸自在。
(神变修行的方法及引经的解释)世尊曾经指示神变修行的方法说:「彼如是心得等持,清净洁白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于作业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神变,及证得种种神变。即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显身,隐身,穿壁,穿墙,穿山无有障碍,如行空中,出没地上如在水中,涉水不沉如履地上,趺坐空中而复经行如鸟附翼,日之与月有大神力有大威德手能扪之,虽梵天界身能到达」。
依上面的圣典文句解释而抉择神变之论。此中:
「彼」──是彼证得第四禅的瑜伽者。「如是」──是指次第得此第四禅。即是说次第的得初禅第乃至第四禅。「等持」──是以第四禅而等持。「心」──是色界的心。
「清净」──等的文句中,以舍念而清净故为「清净」。因清净故即为「洁白」──光洁之义。
由于破了乐等诸缘而离贪等之秽故为「无秽」。无秽故「离随烦恼」。即彼心不为秽之染污。
心善修习,故为「柔软」。即心得自在之义。因以自在活动故说心得柔软。因柔软故「适于作业」──即可作业及合于作业之义。因为只有柔软之心才适于作业,犹如经过炉火的黄金相似。这(柔定和适于作业)二者都是依于心善修习之故,即所谓:「诸比库!我实未见有其它一法,像心这样的修习多作而成柔软适作业的」。
安立于此等清净性等故为「安住」。由于安住故「不动」──即不摇无动之义。或者自己以柔软及适于作业的状态而自在安住故「安住」;以信等摄护其心故「不动」,因为以信摄护之心不得为不信所动;以精进摄护之心不得为懈怠所动;以念摄护之心不得为放逸所动;以定摄护之心不得为掉举所动;以慧摄护之心不得为无明所动;以(智)光摄之心不得为烦恼的黑暗所动。以此六法摄护成为不动。如是具备这(等持、清净、洁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适于作业、安住不动)八支的心,则适合于以作证神通的诸法而证诸神通了。
亦可以另一种方法解说:即以第四禅定而「等持」;以远离诸盖而「清净」;以超越寻伺等而「洁白」;以没有为得禅的障碍的恶欲之行故「无秽」;以离诸贪欲等心的随烦恼故「离随烦恼」。而此(无秽及离随烦恼)两者,当知在『无秽经』及『布喻经』中说由于护得自在故「柔软」。由于近于神足的状态故「适于作业」。以完成修习而近于微妙的状态故「安住不动」。如成不动即是安住之义。如是具备这八支的心,则为(神通的)基础及足处(直接的原因)而适合于以作证神通的诸法而证诸神通。
「引导其心倾向于神变」,此中以成就为「神变」,即指成功之义及获得之义而说。因为由于完成及获得而称为成就。即所谓「有愿望者而成就他的愿望」。成就出离故为神变,因抗拒了敌对。成就阿拉汉道故为神通,因抗拒了敌对。
另一种解释:神变之意的成竟,与方便成就是同义语。因为方便成就而产生效果,故为(所愿)成就。即所谓:「质多居士是具有戒与善法的,如果他希望未来世为转轮王,可随愿而成。因为具戒者的心愿清净故」。
另一种解释:以诸有情的成就为「神变」。成就,即是说成长而证上位的意思。
(十种神变)彼有十种。即所谓「神变有十种神变」。更进一层的说:「什么是十种神变?(一)决意神变,(二)变化神变,(三)意所成神变,(四)智遍满神变,(五)定遍满神变,(六)圣神变,(七)业报生神变,(八)具福神变,(九)咒术所成神变,(十)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变。此中:
(一)(决意神变)本来是一(身)而意念多(身),或意念百(身),千(身)及百千(身),以智决意我成多(身)。如是分别而显示的神变,是由于决意而成就的,故名「决意神变」。
(二)(变化神变)他隐去本来的形态而显现童子的形态,或现是龙......乃至种种军队的形态,像这样所说的神变,是隐去本来的形态而变化起来的,故名「变化神变」。
(三)(意所成神变)「兹有比库,即从此身,化作另一个由意所成的有色之身」,像这样所说的神变,是由自己的内身而起另一个的意所成之身,故名「意所成神变」。
(四)(智遍满神变)在生起(阿拉汉道)智以前或以后或于同一剎那之间所起智力的殊胜妙用,名为「智遍满神变」。即如这样的说:由于无常观成舍断常想,故为智遍满神变......乃至于阿拉汉道成舍切烦恼,故为智遍神变。倒如(1)尊者薄拘罗的智遍满神变;(2)尊者僧结笈的智遍满神变;(3)尊者婆多波罗的智遍满神变。此中:
(1)尊者薄拘罗幼年时,于某一日吉日,在河中替他沐浴,由于乳母的不慎,使他落在河流中。一条鱼把他吞下去了。此鱼游到波罗奈城附近的渡头,为渔人所捕,并且卖给一长者的妻子。那妇人对此鱼起爱好心,说道:「我自己来煮」。当她剖开鱼时,忽见一幼遁在鱼腹中俨如金像,生大观喜道:「我得一子」!这位受最后有者的尊者薄拘罗,在鱼腹中能得无恙,因为他自身当得生起阿拉汉道智的力量之故,为「智遍满神变」。其故事(此处略说)自当详论。
(2)其次僧结笈长老当在母胎之时,他的母亲便死了,当用叉贯穿她的恐体放到薪堆去烧的时庚,因叉触及胎儿的眼窝而出哭声,于是人们说:「胎儿尚生存」!便取恐而剖其腹,出幼儿给与他的祖母。他由祖母养育成年而出家,得证与四无碍解共的阿拉汉果。这样于火葬堆中而得无恙,因与上述(尊者薄拘罗)同样的理由,是尊者僧结芟的「智遍满神变」。
(3)婆多波罗的父亲是生舍城的贫穷者。他为取薪而驱车至森林,集了薪束之后,晚上回到城门附近,当他卸下了牛的轭的时候,不料他的牛便闯入城内去了,他即令小儿坐于车足旁,自己入城去追牛。当他欲出城时,却已关了城门。城外有猛跨夜叉的横行,但小儿终夜在那里而得无恙。因与上述同样,名为他的「智遍满神变」。故事当另详述之。
(五)(定遍满神变)在生起(初禅等)定以前或以后或于同一剎那之间所起的定力的殊胜妙用,名为「定遍满神变」。即如这样说:「由于初禅而得舍断五盖之故......乃至由于非想非非想处定而得舍断无所有处想之故,为定遍满神变。例如(1)尊者舍利弗的定遍满神变,(2)尊者僧祗婆的,(3)尊者羯那憍陈如的,(4)郁多罗优婆夷的,(5)差摩婆帝优婆夷的定遍满神变。
(1)尊者舍利弗和大目犍连同住在边布德精舍,新剃了头发,于月夜中露地而坐,有一凶恶夜叉,不听他的夜叉友的劝阻,给予舍利弗当头一击,声如雷鸣。此时长老,即于夜叉所击之时,安止于三摩钵底(定)中,虽被一击,亦无任何痛恼。这是由于尊者的「定遍满神变」。这故事从『自说经』中来。
(2)僧祗婆长老入灭尽定,给牧牛的人们看见,以为他死了,便聚集草薪及牛粪等点火燃烧。然而甚至不能焚去长老的衣的一丝。这因为是依于他的(九)次第定而奢摩他(止)的力量之故,为定遍满神变。故事来自经中。
(3)羯那憍陈如长老,原是常常入禅定的。有一天夜里,他正坐在林野中入定,有五百盗贼盗了财物而起,他们想:「如今已无随后来追我们的人了」,并欲体息一回,看见长老以为是树椿,把盗之物都放在他的顶上。他们体息之后动身而去,当取下了最初他们所置的财物时,长老亦因入定的时限而出定。他们看见长老动起来的形态不觉恐怖而号叫。长老说:「诸优婆塞,你们不要怕!我是比库」。他们便来礼拜对长老而生净信并出家,证得了无碍解共的阿拉汉果。这里以五百束财物的积重亦无痛恼,是长老的「定遍满神变」。
(4)郁多罗优婆夷是富兰那迦长者的女儿,因为尸利摩妓女对她起了嫉妒心,同一锅煮开的油灌到她的头上。郁多罗即在那一剎那入慈定。撕热油竟如水滴自莲叶上滚落下去一样。这是她的定遍满神变。故事自当详述(今略)。
(5)差摩婆帝是优填王的王后。摩健提婆罗欲谋以自己的女儿为王后,令藏一毒于琵琶中,然后对国王说:「大王呀!差摩婆帝要谋杀陛下,曾藏一毒蛇于琵琶中」。王见毒蛇而大怒道:「我必杀了差摩婆帝」!即拿了他的弓及浸了毒箭。差摩婆帝和她的五百侍女同对国王修慈。国王既不能放箭亦不能把它放下,只是战栗地站着。王后说:「大王,你疲倦了吗」?「是的,我被倦了」。「那么你放下弓吧」。箭即落于国王的足下。于是王后教诫道:「大王,勿害无恶之人」!
(六)(圣神变)于厌恶等的事物作不厌恶想而住等为圣神变。即所谓:「什么为圣神变?兹有比库,若欲『我要于厌恶的事物中作不厌恶想而住』,即能于彼作不厌恶想而住......乃至于彼舍、念、正知而住」。这只是心得自在的圣者才能可能,故名「圣神变」。即是说圣变是具足漏尽的比库,对厌恶不悦的事物,以遍满慈心或以作意为而作不厌恶想而住。对不厌恶喜悦的事物,以遍满不净或作意为无常而作厌恶想而住。同样的,对厌恶不厌恶的事物,亦以遍满慈心或作意为而作不厌恶想而住;对不厌恶厌恶的事物,亦以遍满不净或作意无常厌恶想而住。其次如说「他以眼见色而不生喜悦」等而起六分舍,对厌恶及不厌恶两种都避去而以舍、念及正知而住。即如无碍解道如是分别其义说:「怎样对厌恶作不厌恶想而住?对不喜悦的事物以遍满慈心或念于界而住」等。这只是心得自在的圣者才有可能,故名「圣神变」。
(七)(业报生神变)如鸟等能于空中飞行,名为「业报生神变」。即所谓:「什么是业报生神变?即一切鸟类,一切天神,一部分人类及一部分堕恶趣者,是名业报生神变」。此中一切鸟类的飞行于空中,是没有禅那或毗釪舍那(观)的关系。同样的,一切天神及劫初的一部分人类亦能飞行。还有如毕陵伽母夜叉女、郁多罗母(夜叉女)、补沙蜜多(夜叉女)、云摩崛多(夜叉女)与一部分堕恶趣者,亦能于空中飞行,故为「业报生神变」。
(八)(具福神变)如转轮王等能于空中飞行,名为「具福神变」。即所谓:「什么是具福神变?如转轮王,能够统领他的(象马车步)四车乃至马卒牛卒等于空中飞行。(1)如殊提居士的具福神变。(2)阇提罗居士的具福神变。(3)瞿师多居士的具福神变。(4)文荼居士的具福神变。(5)五大福者的具福神变」。略而言之,即具有福因而至成熟之时的妙用,为具福神变。此中:
(1)殊提居士破了大地,涌出来宝珠的宫殿及六大四株劫波树(如意树),这是他的「具福神变」。(2)阇提罗居士生起八十肘高的黄金山(是他的具福神变)。(3)瞿师多居曾于七处被杀,都得无恙,是他的具福神变。(4)文荼居士仅于一锄之处,出现了七宝所制的山羊,是他的具福神变。(5)「五大福者」,即名为大荼长者,他的妻子旃陀波陀曼悉利,他的儿子达能吉耶,他的媳妇苏曼那特唯及他的工人富楼那。在他们里面:长者洗他的头,望空中时,降下一万二千五百仓库,充满赤米。他的妻子只取一难利的饭,供全阎浮洲的仕民也吃不完。他的儿子取一千袋的货币,散给全阎浮洲的生民,而钱币不尽。他的媳妇仅取一桶壳,施以全阎浮洲的住民,而壳也不尽。他的工人只用一犁,可耕左右七行,一次共耕十四行。这都是他们的具福神变。
(九)(咒术所成神变)咒术师等飞行空中等,为咒术所成神变。所谓:「什么是咒术所成神变?即咒术师念了咒语,于空中飞行,亦于虚空现起像(军)......乃至现起种种的军队」。
(十)(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变)由于某种正加行,而得某种业的成就,故名「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变」。即所谓:由出离而成舍断爱欲,故为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变......乃至由阿拉汉道而成舍断一切烦恼,故为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缘」。这里是说明正加行为行道。叙述圣典的文句与前面(定遍满神变)的圣典相似。但在义疏中则作如是解说:由于作诸车形阵(轮形阵、莲花阵的军阵)等等,任何的工巧业,任何的医业,学习三吠陀,学习三藏,乃至作耕耘播种等的种种业而生妙用,为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变。
于此等十种神变之中,(在长部沙门果经的)「神变」一句是说决意神变。但于此处(本书)亦应论及变化及意所成神变。
(一)决意神变
「于神变」──于和类神变或于各种神变。「引导其心倾向」──即如前述(以十四种调心等)的比库,他的心已得神通的基础之时,为了证得神变,即引导此曾作神变的准备的心离去遍的所缘,而向于神变。「倾向」──即倾向于应得的神变。「他」──即是这引导其心的比库。「种种」──为多种多类。「神变」──为神变类。「证得」──是经验接触作证完成之义。
(1)(一身成多身神变)现在为示种种的变化,故世尊说:「曾以一身」等。此中:「以一身」──在现神变之前原来是一身的。「为多身」──即欲就近于许多人经行、或欲读诵、或欲请问而成百千身。
然而如何得此神变?即具足神变的四地、八句、十六根本、以智决意(而得神变)。此中:
「四地」──当知为四禅。即如法将(舍利弗)说:「什么是神变的四地?即初禅离生地,二禅喜乐地,三禅舍乐地,四禅不苦不乐地。因这神变的四地,令得神通、证神变、变作诸神变、生诸神变的功德、神变的自在及神变的无畏」。
这里的前三禅之人,由于遍满喜及遍满乐而入乐想及轻想,成为轻乐及适于工作的身而获得神变,所以因此前三禅而至于获得神变之故,为(获得神变的)资粮地。但第四禅是获得神变的基本地。
「四足」──即四神足。所谓:「什么是神变的四足?兹有比库,(一)修习欲三摩地勤行具备神足,(二)修习精进(三摩地勤行具备神足),(三)修习心(三摩地勤行具备神足),(四)修习观三摩地勤行具备神足。由于此等神变的四足,令得神变......乃至神变的无畏」。
在上面的引文中:「欲三摩地」是以欲为因或以欲为主的定,即以欲作其所欲为主而得定是一同义语。精勤之行为「勤行」,即成为四作用的正勤精进是一同义语。「具备」即具定与动行。「神足」是以另一门的成就之义,或因有由此成功繁荣而至上位之义,故得神变的名称──即与神通心相应的欲定勤行之足的其余的心心所法所缘之义。即所谓:「神足即如是的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或以能行故为足,即到达(神变)之义。神变的足为神足,与欲等是同义语。所谓:「诸比库!若有比库,于欲依止,得三摩地,得心一境性,是名欲定。他勤行于未生诸恶而令不生......是勤行。诸比库!此欲,此欲三摩地及此勤行,是名欲三摩地勤行具备神足」。如是其余的(精进、心、观)神足之义可知。
「八句」──即欲等八句。所谓:「什么是神变的八句?诸比库!若有比库,(一~二)于欲依止,得定,得心一境性,欲非是定,定非是欲,欲定相异。若有比库,(三~四)于精进依止......若有比库,(五~六)于心依止......若有比库,(七~八)于观依止,得定,得心一境性,观非是定,定非是观,观定相异。于此等神变的八句而得神变......乃至神变的无畏」。此处欲是欲生神变,与定结合而神变。精进等句亦同样。是故当知说此八句。
「十六根本」──是以十六行相而心不动。所谓:「神变有几种根本?有十六种根本:(一)以不向下心于懈怠不动故不动,(二)以不向上心于掉举不动故不动,(三)以不不染着心于贪不动故不动,(四)以不抗拒心于瞋不动故不动,(五)以不依止心于见不动故不动,(六)以不结缚心于欲贪不动故不动,(七)以离脱心于爱贪不动故不动,(八)以不相应心于烦恼不动故不动,(九)以离界限心于烦恼的界限不动故不动,(十)以一境性心于种种性的烦恼不动故不动,(十一)以信摄护心于不信不动故不动,(十二)以精进摄护心于懈怠不动故不动,(十三)以念摄护心于放逸不动故不动,(十四)以定摄护心于掉举不动故不动,(十五)以慧摄护心于无明不动故不动,(十六)以光明心于无明黑暗不动故不动。有此等神变的十六根本而得神变......乃至神变的无畏」。
虽然此(不动之)义于前面的「如是于心等持」等句中已得成就(那里是指得第四禅为者说),但现在为示初禅等(前三禅)是神变的地、足、句、根本,所以再说(不动)。前者是来自经中,后者是依『无碍解道』中说的。如是为了两者的不惑乱,所以再说。
「以智决意」──比库业已成就此等神变的地、足、句、根本诸法(前三禅),入于神通的基础禅(第四禅),出定之后,若欲成百身,念「我成百身,我成百身」而作准备定已,再入神通的基础定,出定后,而决意,由决意之心便成百身。于千身处亦同样。
如果这样而未成(神变),再作准备定,再入禅定而出定后,即当决意。正如相应部(杂部)的义疏说:「当一回二回入定」。基础禅(第四禅)心有似相所缘,遍作(前三禅)心有百身所缘或千身所缘。彼(决意心)如前面(第四品地遍的解释)所说的安止心,于种姓心之后仅一剎那而生起,是属于色界第四禅。即如『无碍解道』说「本来是一身而念多身。念百身千身或百千身己,以智决意『我成多身』,即成多身。譬如尊者周利盘陀迦」。
这引文中的「念」是依遍作(准盒)说的。「念已以智决意」是依神通智说的。是故他念多身,然后于遍作之心末而入定,出定之后,更念「我成多身」,自此起了三或四的前分心之后,仅以生起一剎那的神通智而决意──以决定而得名为决意。如是当知这里的意义。
次说「譬如尊者周利盘陀迦」,是举示多身的实例。其故事说明如下:
据说,他们两兄弟因为是生于路边,所做得名为盘陀迦。他们之中的哥哥摩诃盘陀迦(大路边),出家之后,曾证得了具有无碍解的阿拉汉果。他证阿拉汉后,遂令其令弟周利盘陀迦(小路边)出家,教以此偈:
俱迦难陀紫金莲,
清早开花几芳鲜,
鸯耆罗婆(即佛)光普照,
犹如红日照空间。
然而他用了四个月工夫也不能念熟此偈。于是(摩诃盘陀迦)长老对他说:「你不能入教」,即逐他于精舍之外。当时长老是一位监食者(典座)。耆婆(医王)来对长老说:「尊师,明天请世尊带领五旦比库到我的家里应供」,长老说:「除了周利盘陀迦之外,其余的都得听许」。周利盘陀迦站在寺门外悲泣。世尊以天眼看见了,即走近他说:「为什么事悲泣」?他便告以始末之事。世尊说:「不能读诵者,不是不能入教的。比库,不要哭」!便携其臂进入精舍,并以神变化作一块小白布给他说:「比库,现在抹拭此布,并念『去尘、去尘』」。他便这样做,不料那布却变成黑色了。他想道:「这净白的布原无过失,污秽了布是自己的过失」,令他智察五蕴,增长毗钵舍那(观),于随顺(心)而达种姓心。这时世尊对他说此光明偈:
贪尘不名为微尘,
尘为贪的同义语,
彼等智者舍了尘,
得于离尘教中住。
瞋尘不名为彻尘,
尘为瞋的同样语,
彼等智者舍了尘,
得于离尘教中住。
痴尘不名为微尘,
尘为痴的同义语,
彼等智者舍了尘,
得于离尘教中住。
在说完此偈之后,他便获得了四无碍解与六神通为伴的九出世间法(四向四果及涅槃)。
在第二天,导师(佛)与比库众赴耆婆家。食前的供水已毕,当供粥时,世尊以自己的手遮钵。耆婆问:「何以故,尊师」?「因为寺内还有一位比库」。耆婆即遣一人道:「去!速请那位上人来」。世尊在出寺之时曾说此偈:
周利盘陀迦,自化作千身。
庵婆林间坐,直至来请时。
那人去了之后,看见满园的袈裟辉煌,回来说「尊师,满园都是比库,我不知道是那一位上人」?世尊对他说:「你去,看见最初的一位,便拉住他的衣角说,导师要你去」。他又去,拉住长老的衣角。其它一切变化之身,便立刻消失了。长老道:「你先去吧」!他做了洗脸及大小便等事,并早在那人之前到达坐于为他所设的座上了。与此有关,所以说「譬如尊者周利盘陀迦」。
此处所化的多身与能化的神变者是相似的,因为没有决定(各别的)化作之故。即于立坐或语默等的态度中,神变者怎样行,那(被化作者)也怎样行。如果神变者希望(其所变化者的)作不同的形态:有些是青年、有些中年、有些老年,或者有些长发的、半秃发的、全剃了的、斑白发的,半红衣的、黄衣的,或者诵句、说法、咏唱、质问、返答、染衣、缝濯等;或者希望化作其它各各种类,则由彼(神变者)自基础禅出定已,用「这些比库为青年」等的方法而遍作(准备),再入定而出定,便当决意。与决意心共,便如其所欲而作各各种类。
(2)(9多身成一身神变)上面的方法亦可用于「多身而成一身」等。其不同之处如下:由此比库化作多身已,更思「我成一身经行,我读诵,我质问」;或者此少欲者想:「此寺只有少数比库,如果有人来看到说:『那里来的这些相似的比库,这当然是长老的神力』,于是他们会知道我(是神变者)」,由于他希望于(此未达预定神变的期限)中便成为一身,故入基础禅而出定已,以「我成一身」而遍作(准备)之后,再入定而出定,当决意「我成一身」。与决意心共,便成一身。如果不这样做,则到了预定的期限而自成一身。
「显与隐」──是作显现及作隐匿之义,关于此义,正如『无碍解道』中说:「显,即无任何东西盖覆、无遮蔽、开显、明了。隐,即被什么东西盖覆、遮蔽、关、闭」。
(3)(显现神变)此(显与隐)中,具神变者,欲求显现,令黑暗为光明,令遮蔽为开朗,或令不见可见。他怎样做呢?即此人(神变者)希望自己或他人,虽然遮蔽着或站在远处亦可得见,于是他从基础禅出定已,忆念「此黑暗之处将光明」、或「此遮蔽将成开朗」或「此不可见的将成可见」而遍作(准备)、更以前述的同样的方法而决意。与决意共、便成如他的决意。他人站在远处可见,如果他希望自己亦可见。
然而谁曾行过这种神变?即由世尊。因世尊受小善贤女之请,乘毗首羯磨所化作的五百座高楼,从舍卫城出发,到距离七由旬以外的裟鸡帝城的时候,他决意那裟鸡帝城的住民得见舍卫城的住民,舍卫城的住民得见裟鸡帝城的住民。他于巿的中间下降,破大地为二分,直至阿鼻(地狱),并开虚空为二分,直至梵天界,使他们都看见。此义亦得以世尊自三十三天降来解释:
据说世尊曾作双神变,使八万四千生类解除结缚。他念「过去诸佛行过双神变后至于何处」?并知至三十三天。于是世尊以一足踏于地面,置另一足于持双山,又拔其前足踏到须弥山顶,于崩陀根跋罗宝石上作雨季安居,对聚集在那里的一万轮界的诸天,最初讲说阿毗达磨。当乞食的时候,他便化作另一化佛在那里对他们说法。而世尊则嚼龙蔓的齿木,到阿耨达池洗了脸,往北俱卢洲去乞食,又到阿耨达池之畔来吃。舍利弗长老到那里去礼拜世尊。世尊授长老以纲要说:「今天我对诸天说这么多的法」。他这样连续的说了三月的阿毗达磨,听法者有八亿诸天获得法现观。当世尊在三十三天现双神变时候,(地上)聚集了十二由旬长的群众,作帐篷而住说:「直至见到世尊之后才去」。他们都由小给弧独长者供给一切资具。群众为了要知道世尊究在何处,请求阿那律长老探望。长老增大光明,以天眼看见世尊在那里安居雨季,并告诉他们。他们为了要瞻礼世尊,又求大目犍连长老去请。长老即于群挑中潜入大地,贯穿须弥山,于如来足下之地出现,顶礼世尊说:「尊师,阎浮洲的住民欲见世尊,顶礼佛足」。世尊问:「目犍连,你的兄长法将(舍利弗)在什么地方」?「尊师,他在僧团施布」。「目犍连,要看我的人,叫他们明天到僧团施巿来。因为明天是满月大自恣的布萨日,我要下行于僧团施巿」。「唯然世尊」。长老拜过了十力(世尊),从原路回到群众的身边。长老在去与来时,都决意让群众看得到他。这是大目犍连长老初行显现神变。他回来将此消息告诉他们之后说:「你们不要以为僧团施巿太远,明天早餐后出发去那里」。
世尊对帝释天王说:「大王,明天我要回到人间了」。天王命令毗首羯磨道:「朋友,世尊欲明日去人间,你当造阶三行,一以黄金造,一以白银造,一以宝珠造」。他便依命建造。第二天世尊站在须山顶,眺望东方世界。多千的轮回世界,忽然开朗,如一广场。如是见西方、北方及南方,亦如见东方的一样开朗。他见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腻咤(色究竟)天。他们说那一天实为世间的开显日。人能见天,天亦见人。并不是说人向上望,诸天向下望,一切都是对面相见的。世尊由中央的宝珠所造之阶下来,六欲诸天在左侧的金阶,净居天与大梵天在右侧的银阶。帝释天主替他拿衣钵,大梵天拿三由旬大的白伞,须夜摩天持牦牛尾的拂,健闼婆之子五顶持三伽鸟多大的毗罗梵崩陀的琴,奏乐以供如来。那一天看见世尊的人,实无一人不希望成佛的。这便是世尊行显现神变。
还有在铜鍱洲,住在多楞迦罗的法授长老,坐在帝须大精舍的塔园,对诸比库讲『纯真经』:「诸比库!具备三法(守护根门,于食知量,警寤精勤)的比库,行纯真道者」,并以扇下指,直至阿鼻地狱成一广场,以扇上提,直至梵天界成一广场。长老警告以地狱的怖畏及导以诸天之乐,对他们说法。闻法者,有的得须陀洹,有的得斯陀阿那含及阿拉汉。
(4)(隐匿神变)欲隐匿者, 使光明为黑暗,使无遮蔽成遮蔽,使可见的成为不可见。怎样呢?即神变者欲求自己或他人,虽无遮蔽或近在身边亦不使不见,他从基础禅出定已,念「此光明之处将成黑暗」,或「此无遮蔽处将成遮蔽」或「此可见而成不可见」,遍作(准备)已,当依前述之法而决意。与决意心共,便得成他所决意的。使站近的他人不能见。如欲自秎不见,亦得不见。
然而谁曾行过这神变?即世尊。世尊曾使虽然坐得很近的耶舍善男子,他的父亲亦不能见他。
又世尊出迎自一百二十由旬来访的大劫宾那王,使他得位阿那含果,及令他的一千臣子得住须陀洹果之后,他的夫人阿那娇和一侍女亦于此时追踪而来,虽坐于国王附近,但使他们不见国王与从臣,故她问道:「尊师,你看见国王呢」?世尊说:「你寻国王为胜,或寻自己为胜」?「尊师,实寻自己为胜」。世尊便对坐在那里的她(及国王)说了同样的法。她和他的一千侍女得住须陀洹果,诸臣子得阿那含果,国王得阿拉汉果。
又摩哂陀长老,初来铜鍱洲(锡兰)之日,曾使国王不能见他及与他同来的人,行此隐匿神变。
一切明显的神,名显现神变;一切不明显的神变,名隐匿神变。此中,于明显的神变,则神变与神变者那显示,这可以双神变来说明。即如:「如来行双神变,非声闻所有,如来能于上身现火聚,而于下身现流水」,如是(神变与神变者)两者都显示。于不明显的神变,则仅显示神变,不显示神变者;这可以『达诃迦经』及『梵天请经』来说明。在那里尊摩诃迦与世尊,仅显示神变,不显示神变者,即所谓:「坐在一边的质多居士对摩诃迦说:『尊者,如果摩诃迦上人对我现上人法的神变,实为幸福』!『那末,居士,你于廊前铺设郁多罗僧(上衣),上面放些着聚吧』。『唯然尊师』。质多居士告应了摩诃迦之后,即于 廊前铺设有郁多罗僧,放上着聚。尊者摩语迦进入精舍,关上了门,而现如是的神变:从钥孔及门闩的孔隙发出火焰,烧了草聚,但不烧郁多罗僧」。
又所谓:「诸比库!我行这样的神变,使梵天、梵众及梵众眷属,可闻我声而不见我身,我今隐身而说此偈:
我见于有生恐怖,
亦见求有求无有,
我已于诸任何有,
不迎不乐不执着。」
(5)(不障碍神变)「穿壁、穿墙、穿山、无有障碍,如行空中」,此中「穿壁」为透壁──即透过壁的那一边。他句亦同样。「壁」──与屋的壁是同义语。「墙」──是家、寺、村落等周围的墙,「山」──是土山或石山。「无碍」──即无障。「如空中」──好象在空中。
欲这样无碍而行者,入虚空遍定而出定已,念壁或墙或须弥及轮围等的任何山而遍作(准备),当决意「成虚空」,便成虚空。欲下降或欲上升者便有坑,欲穿透而行者便有洞。他便可从那里无碍而行。关于此事,三藏小无畏长老说:「道友,什么要入虚空遍定?如果那样,若欲化作象马者,不是也要入象马等遍定吗?于诸遍中遍作(准备),已得八等至自在,岂非已够条件遂其所欲而行神变了吗」?诸比库说:「尊师,在圣典中只述虚空遍,所以必须这样说」!圣典之文如下:「本来已得虚空遍者,而念穿壁墙穿山,念已以智决意:『成为虚空』,便成虚空,穿壁穿墙穿山,无碍而行,正如普通的人,没有任何东西的遮隔,所行无碍,而此神变者,心得自在,穿壁穿墙穿山,无有障碍,如行空中」。
若比库业已决意,于所行途中,又现起山或树,不是再要入定而决意吗?无妨的。再入定而决意,正如取得邬波驮耶(和尚)听许依止一样。因此比库业已决定成为虚空,故有虚空,由于他先前的决意之力,于途中又现起任何山或树或气候所成的,实无此理。如果由别的神变者所化作的,则初化作的力强,其它的必须经下面或上面而行。
(6)(地中出没神变)于「地中出没」的句中,「出」为出现,「没」为潜没。出与没故名出没。欲求如是行者入水遍定而出定已,限定「于此处之去而成为水」而遍作(准备),当依所说而决意,与决意共,彼所限定之地便成为水,而他即在彼处出没。有关的圣典如下:「本已获得水遍定者,念于地,念已以智决它:『成为水』,便成为水。而他即于地中出没。譬如普通无神变的人在水中出没一样,如是此神变者,心得自在,于地中出没,如在水中」。
他不仅得 于地中出没而已,如他希望沐浴饮水洗脸洗衣等,彼亦可作。不但化地为水而已,如欲作酥油蜜糖水等,念「这些成为这样,这些成为那样」,遍作(准备)之后而决意,便得成为他所决意的。如从那里取出置于器皿中,则所化的酥俨然是酥,油俨然是油,水俨然是水。如他希那里面湿便为湿,希望不湿便不湿。只是对于他而那地成为水,对于别人则依然是地。人们依然在那上面步行,驱车而行及耕耘等。然而如果他希望亦为他们而化为水,便成为水。过了神变的期限之后,除了本来在瓮中及池内等的水之外,其余所限定的地方依然成为地。
(7)(水上不沉神变)于「水上不沉」的句中,如果涉水而过会沉没的名为沉,相反的为「不沉」。欲求如是行者,入地遍定而出定已,限定「这一处水而成为地」而遍作(准备)之后,当依所说决意,与决意共,即把那限定的水变为地,他便在那上面行走。有关的圣典如下:「本已获得地遍定者,念于水,念已以智决意:『成为地』,便成为地,他即行于那水上而不沉。譬如普通没有神变的人,行于地上不沉一样,如是那神变者,心得自在,行于水上不沉,如在地上」。
他不仅得于水上行走而已,如欲于水上作种种威仪,他亦能作。不但能把水作为地,如果欲变为宝珠、黄金、山、树等物,他依前述之法而念而决意,便成其所决意的。只对于他而变那水为地,对于他人则依然是水、鱼龟及水鸦(鹈鸪)等仍在那里面如意游泳。然而如果他希望亦为他人而化为地,便能化作。过了神变的期限之后,依然成为水。
(8)(飞行神变)「结跏经行」即以结跏而行。
「如鸟附翼」即如有翼之鸟。欲求如是而行者,于地遍入定之后而出定,如欲以坐而行,则限定结跏的座位那样大的处所而遍作(准备),然后当依前说而决意;若欲以卧而行,是床的面积;若欲步行,是道路的面积。如是限定了适合的处所,如前所说而决意:「成为地」,与决意共,便成为地。有关的圣典如下:「于空中结跏经行,如鸟之附习。本已获得地遍定者,念于空,念已以智决意『成为地』,便成为地,他于处空之中作行坐卧。譬如本无神变的人,在地上作行坐卧一样,如是此神变者,心得自在,于虚空之中作行住坐卧」。
欲于空中而行的比库,亦须获得天眼。何以故?在他的飞行途中,为了去观看因时节等所起的山与树等,或由龙与金翅鸟等的嫉妒而造的。他看见了这些后,应该怎样?于基础禅入定之后而出定,念「成为空」而遍作(准备),然后决意。(三藏小无畏)长老说:「道友,何必再入定?他的心岂非已得等持?若他决意『这里那里成为空』,便得成空」。虽然他这样说,但应依穿壁神变所说的方法而行道。同时为了要在适当的处所下降,神变者亦须获得天眼。如果他在浴场及村门口等不适当之处下降,则为许多人所见。所以当以天眼见之,避去不适当之处而于适当的地方下降。
(9)(手触日月神变)「手能触拭有大神力有大威德的日月」的句中:日月运行于四万二千由旬的上方,故「有大神力」;一剎那间,光照三洲,故「有大威德」。或者因为它们运行于上方及光照,故有大神力,有大神力故有大威德。「触」即扪握,或触其一部分。「拭」如遍拭镜面相似。而他的神变是由神通的基础禅所成;此处没有入遍定的决定。即如『无碍解道』所说:「手能触拭有大神力有大威德的日月,此神变者,心得自在,......念于日月,念已以智决芯:『来近我手』,即近于手。他或坐或卧,都能以手接触拂拭于日月。譬如原无神变的人,得能接触拂拭任何近手之物,如是此神变者......能以手拭日月」。
如果他希望行近日月而接触之,即可行而接触。假使他只坐或卧于而欲触摸日月,则决意「来近我手」,由于决意之力,即如多果从果蒂脱落相似,来近在手上可以触摸,或者增大其手去触摸。然而增大的手是原来的或非原来的?即依原来的增大为非原来的。但三藏小龙长老说:「诸君!原来的难道不能大能小的吗?如比库从钥孔等处出来时,岂非是原来的小?如大目犍连长老成大身时,岂非原来的大」?
据说:有一次给孤独居士听了世尊说法之后说:「世尊!明天请带五百比库,到我的家里来受供」,他这样请过之后便回去了。世尊听许了之后,度过了那一天的残日及夜分,早起时,观察一万世界。此时有一名难陀优波难陀龙王映入他的智眼内,世尊想道:「这龙王映入我的智眼,是否具有皈依三宝的因缘」?他察知那原是一个不信三宝的邪见者。又想道:「谁能使他脱离邪见」?他知道大目犍连长老可以去教化他。到了天亮,做了洗脸漱口等身体的工作之后,对尊者阿难陀说:「阿难陀,去叫五百比库,说如来要到天上去旅行」。
这一天,诸龙已经预备了为难陀优波难的宴会。他(龙王)坐在天宝的座上,有持天的白伞者、三种舞女及诸龙众围绕着,望着装在天器之内的各种饮食。那时世尊,使龙王看见他和五百比库经过他的宫殿之上,向三十三天界去。此时,难陀优波难陀便起了这样的恶见:「真的,这些秃头沙门,次第的经过我的上方世界,出入于三十三天,自今以后,不许他们走在我的上面,散布他的足尘」,便起来跑到须弥山之麓,舍了他的真相,盘绕须弥山七匝,展开他的头在上面,又把头从上面向下,遮住三十三天,令不能见。当时尊者护国对世尊说:「尊师,从前我站在这里,可以看见须弥山,看见须弥山腰,看见三十三天,看见最胜宫,看见最胜宫上面的旗。尊师,何因何缘,现在却不能见须弥山......乃至不能见最胜宫上面的旗」?「护国,因为难陀优波难陀龙王对你们发怒了,他盘绕了须弥山七匝,以他的头遮住上面,而成黑暗」。「那末,尊师,让我去降伏他吧」:?世尊没有允许。于是尊者拔提,尊者罗候罗及一切比库,都次第的起而请求,但世尊都没有允许。最后,大目犍长老说:「尊师,让我去降伏吧」。世尊听许道:「目犍连,去降伏他」。长老舍了自己的本相,化成龙王之形,盘绕须弥山十四匝,把自己的头放在他的头之上,把他和须弥山一起捆紧在里面。龙王即吐烟。长老说:「不只是你的身体有烟,我也有的」,亦吐烟。龙王的烟不能恼乱长老,但长老的烟却能恼乱龙王。于是龙王放火。长老亦放火说:「不只是你的身体有火,我也有的」。龙王的火焰不能热恼长老,但长老的火焰却使龙王热恼。龙王想:「此人能捆我和须弥山,又吐烟,又放火」,便问道:「你是谁」?「难陀,我是目犍连」。「尊师,请现你的比库相吧」。长老舍了火龙之身而作小身,从龙王的右边耳孔而入,从左边耳孔而出,从左边耳孔而入,从右边耳孔而出;又从右边鼻孔而入,从左边鼻孔而出,从左边鼻孔而入,从右边鼻孔而出。于是龙王张口,长老便从他的口入其腹中,自东至西自西至东的经行。世尊说:「目犍连,目犍连,你应该当心!此龙有大神变」。长老说:「尊师,我已修习多作及作为车乘作基础实行熟练而善精勤于四神足,尊师,随便难陀优波难陀对我怎样,我将降伏一百一千及百千像难陀优波难这样的龙王」。龙王想道:「他进去时,我没有看见,等他出来时,我要把他放在牙齿之间咬死他」,说道:「尊师,出来把,不要在我的腹内往来经行恼乱我」。长老便出来,站在外面。龙王看见了说:「这就是他」!马上自鼻喷气。长老即入第四禅定,龙的鼻气竟不能动他一毫毛。据说其余的比库,都可能行目犍连起初所行的一切神变变,但遇到这样的情形,如是迅速寂止入定则不可能。所以世尊不听许他们去降伏龙王。龙王想:「我的鼻气竟不能动这沙门一毫毛,沙门实在有大神变」。长老又舍其细小身体,化为金翅鸟,鼓其翼风来追逐龙王。龙王舍其大龙之身,化为童子之形,礼拜长老之足道:「尊师,我现皈依你了」。长老说:「难陀,导师来了,我们同去」。他降伏了龙王,使令无毒,捉到世尊的地方来。龙王顶礼世尊说:「尊师,我今皈依尊师」。世尊说:「龙王,祝你幸福」!世尊与诸比库众即来给孤独的家里。给孤独问道:「尊师,怎么来得这么迟」?「因为目犍连与难陀优波难陀作战」。「尊师,谁胜谁败」?「目犍连胜,难陀败」。给孤独说:「尊师,听许于七日间继续受我供食,使我得于七日之间恭敬长老」。便于七日间,对于以佛陀为首的五百比库,作大恭敬。
上面降伏难陀优波难陀之事,即是目犍连的大身,所以说:「如大目犍连长老成大身时,岂非原来的大」。虽然他这样说,但诸比库说:「依止原来的面增大为非原来的」。此处当以后说为妥。
有这样的神变者,不但只能触摸日月,如果他希望,亦可作足台放脚,作椅子坐,作床睡,或作长枕依凭。
如是一神变者及另一神变者,乃至许多百千比库同时而行神变,各各都能成就。日月亦得照常运行与发亮。譬如盛满了水的一千只碗,月轮同时映现于一切碗中,但月的运行和光亮依然如故,这神变也是这样。
(10)(身自在神变)「至于梵界」,是以梵(天)界为限。「身得自在到达」,是自己能够自在以身到达于梵天。依圣典可知其义。圣典如下:「至梵天界,身得自在到达。如果心得自在的神变者,欲至梵界,他决意远处而成为近,便成为近。他决意近处而成为远,便成为远。他决意多成为少,便成为少。他决意少成为多,便成为多。他以天眼见梵天之色;以天耳闻梵天之闻;以他心智知梵天之心。如果心得自在的神变者,欲以可见之身而去梵界,他以身变易其心,以身决定其心。以身变易了心及以身决定了心之后,他入于乐想与轻想,便以可见之身而去梵界。如果心得自在的神变者,欲以不可见之身而去梵界,他以心变易其身,以心决定其身,以心变易了身及以心决定了身之后,他入于乐想与轻想,便以不可见之身而去梵界。他在梵天之前,化作有四肢五体诸根完具的意所成的色身。如果神变者(在人间)步行,他所化作之身也在彼处(梵界)步行。若神变者立......坐......卧,被化作者亦在彼处......卧。若神变者出烟......发火......说法......答,被化作者亦在彼处......答。若神变者与梵天对立、谈论、会话、被化作者亦在彼处与梵天对立、谈论、会话。总之,神变者(在人间)怎样行,被化作者也怎样行」。在上面的引文中:「他决意远处而成为近」,即从入基础禅而出定之后,他念远处的天界或梵界「成为近」,念已遍作(准备),再入定后,以智决意:「成为近」!便成为近。其它的句子也同样。
谁曾令远而为近?世尊。即世尊行了双神变后而去天界,曾缩近持双山与须弥山,从地面出发,一足踏在持双山上,另一足便置于须弥山预。
还有别的人吗?有大目犍连长老。即长老吃了早餐,与十二由旬长的群众,从舍卫城出发,缩近僧团施有三十由旬的道路,即刻到达那里。
还有铜鍱洲的小海长老。据说:正在饥馑时期,一天早晨来了七百比库。长老想道:「这样的大比库众,到什么地方去乞食呢」?他知道在全铜鍱洲中实无可去的地方,只有在对岸(印度)的华氏城。于是令诸比库着衣持钵而后说:「道友,我们去乞食吧」。他便缩近其地而至华氏城。诸比库问:「尊师,这是什么城巿」,「道友,是华氏城」。「尊师,华氏城多么远啊」!「道友,大耆宿的长老,缩远方而成近」。「尊师,那里是大洋」?「道友,在路上不是经过一条青水沟吗」?「然而尊师,大洋多么大呀」!「道友,大耆宿的长老,令大为小」。
同样的,帝须达多长老亦曾这样做。他一天傍晚沐浴之后,穿了上衣,起了欲礼大菩提树之心,即得缩近(在印度摩竭陀国的大菩提树)。
谁曾使近处成为远?世尊。即世尊使鸯瞿利摩罗与自己的尺咫之间而成为远。
谁曾使多而为少?大迦叶长老。据说在王舍城一个祭星的节日,有五百童女,拿了月饼去祭星,虽然看见了佛陀,但没有供养他任何东西。然而她们看见了后来的长老说:「我们的长老来了,把饼子供养他」,便拿了一切饼子走近长老,长老取出他的钵,使她们所有的饼子,恰恰只装了一钵。当长老来的时候,世尊已在前面坐着等他。长老拿出饼来共养世尊。
其次在伊利率长老的故事中,大目犍连长老曾令少而为多。在迦伽跋利耶的故事中,世尊亦然。
据说:大迦叶长老,入(灭尽)定,过七日后(出定),欲使贫者得益,便去立在迦伽跋利耶贫者的门前。他的妻子看见了长老,便把原为丈夫所煮的无盐而酸的粥,倒在长老的钵中。长老拿了定它放在世尊的手中。世尊决意使大比库满足。如是仅取来一钵之粥,能使一切大众都得饱满。过了七日之后,迦伽跋利耶亦成为富翁长者。
不但能令少成为多,如果神变者希望把甜的成为不甜,不讧的成为甜,一切亦得随愿而成。即如摩诃阿那律长老,看见许多比库,乞食之后,仅得干食,使坐(锡兰的)竟伽河岸来吃。长老决意把竟伽的河水变为醍瑚,并示诸沙马内拉去取。他们用小碗取来给比库众。一切比库者当甜的醍瑚美味吃。
「以天眼」等,即在此人间,增大光明,而见梵天之色。亦在人间,闻梵天的语言之声,并知其心。
「以身变易其心」──以业生身之力而变易其心,即取基础禅心置于身内,令心随于身,慢慢地行,因身行是缓慢。
「入于乐想与轻想」,是入于以基础禅为所缘的神变心俱生乐想与轻想。「入」即进入、触、达成之意。「乐想」,即与舍相应之想,因舍而静故说为乐。并且此想,业已解脱了五及寻等的障敌,故为「轻想」。因他入于(乐想及轻想),所以他的业生身亦如兜罗绵一样的轻快,他便如是以可见之身而去梵,好象风吹兜罗绵一样的轻快。
这样去梵界的人,如果他希望步行,依地遍(定)而化一道于虚空,由步行至梵天。若希望飞行,依风遍(定)而决意起风,乘风而上梵天,如兜罗绵相似。此处则只以欲去为主要条件。因有欲去之时,他便如是决意,由决意之力而投之,其可见之身而上梵界,如射手放箭一样。
「以心而变易其身」,是取其身而置于心,令随于心,速速地行,因心行是急速的。「入于乐想与轻想」,是入于以色身为所缘的神变心俱生的乐想与轻想。余者如前述可知。此处只是心行为主。
然而如是以不可见之身而行者,是在他的决意心生起的剎那而行?或在住的剎那,或在灭的剎那而行呢?(诸义疏师中的)一长老说:「他在三剎那共同中而行」。然而他自己行呢?或遣其所化的?可以随意而行。但此处是说他自己行。
「意所成」,由于决意而化作,故为意所成。「诸根完具」,是就眼耳等的形态说。然而所化的色身是没有净色根的。
「如果神变者经行」,则所化的亦在彼处经行」等,是指一切声闻所化的说。假使是佛陀所化的,则依世尊的所行而行。但依照世尊的意欲亦能作其它的事情。然而这里,神者虽然在这人间,能以天眼见(梵天之)色,以天耳闻其声,以他心智而知其心,但依然未得由身而自在的。同时他虽在此界,能与梵天对立,谈论与会话,亦非由身而自在的。虽然他决意令远而为近等,亦非由身而自在的。他虽以可见或不可见之身而去梵天,亦非由身而自在的。但他计划「在梵天之前变化色身」等的说法,是由身而得自在的。至于这里的其余的(天眼乃至远近神变等),是为示身自在神变的前分神变而说的。上面为「决意神变」。
下面是「变化神变」及「意所成神变」(与决意神变)不同的地方。
(二)变化神变
先说行变化神变的人,于童子的形状中,他希望那一种,便应决意那一种,即所谓:「他舍了本来的面目而现童子的形状,或现龙形,或现金翅鸟形、阿修罗形、帝释形、天形、梵天形、海形、山形、狮子形、虎形、豹形,或现象兵、马兵、车兵、步兵,及现种种的军队」。要这样决意的人,他从于地遍等中无论以那一种为所缘的神通基础禅出定,当念自童子的形状,念已而遍作(准备)之后,再入定而出定,即决意「我成这样的童子」,与决意心共,便成童子,如提婆达多。其它各句是是同样的方法。对于「亦现象兵」等,是指现自己以外的象兵等而说,所以这里不应作「我成象兵」的决意,应作「将成象兵」的决意。其它马马兵等的地方也是一样。上面是「变化神变」。
(三)意所成神变
欲作意成成神变的人,从基础禅出定之后,先念(自己的业生)身,依前述之法而决意「将成空洞」,便(于自身)成空洞。于是念他的内部的(意所成)身而遍作(准备定),依前述之法而决意「在他的内部而成他身」(便成他身)。他即可取出(意所成身),如从蔓吉草中抽出芦苇,如从剑鞘引剑,如蛇蜕皮一样。所以说:「兹有比库,从此身而化作有四肢五体诸根完具的意所成的有色的他身。譬如有人,从蔓吉草中抽出芦苇,他这样的思考:这是蔓吉,这是芦苇,蔓吉是一样东西,芦苇是另一样东西,然而芦苇是从蔓吉抽出的」。这里如芦苇等与蔓吉等相似,为示意所成色(身)与神变者相似,故说此譬喻。这是「意所成神变」。
为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完成了第十二品,定名为神变的解释。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