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十八
四八九、本经连续有三十一经,内容皆是外道阎浮车向舍利弗的问法,南传相对经文为「阎浮车相应」。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一、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摩竭提国的那罗聚落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也住在这儿。
当时,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阎浮车,是舍利弗旧识的一位善知识。他来拜访舍利弗,彼此问讯,互相慰劳后,退坐一边,请问舍利弗说:「在贤圣的正法、戒律中,什么事是最困难的呢?」
舍利弗告诉阎浮车说:「只有出家是最困难的事。」
「为什么出家是最困难的事呢?」
答说:「因为爱乐出家生活是一件难事。」
「为什么爱乐出家生活是一件难事呢?」
答说:「因为爱乐常修善法是一件难事。」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使人常修善法使它增长的吗?」
答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所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就是了。」
阎浮车说:「舍利弗啊!您说的八正道确实是善道,确实是善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对于一切善法,就能使人因经常修习而使之增长。舍利弗啊!出家人如果经常修习这八正道的话,不久就能很快地尽除一切烦恼。」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就像「阎浮车所问」相类的经文,可序列为四十经。
二、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怎样叫善说法的人呢?怎样叫世间的正向(正确指向)呢?怎样叫世间的善逝呢?」
舍利弗说:「如果所说法能调伏欲贪、调伏瞋恚、调伏愚痴的话,就叫做世间善于说法的人。如果是趋向调伏欲贪,趋向调伏瞋恚,趋向调伏愚痴的话,就叫做正向。如果贪欲已灭尽,如实知道断除无余;瞋恚、愚痴也已灭尽,如实知道断除无余的话,就叫做善逝。」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生起善逝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三、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涅槃,怎样叫涅槃呢?」
舍利弗说:「所谓涅槃,就是贪欲永远灭尽,瞋恚永远灭尽,愚痴永远灭尽,一切烦恼全部永远灭尽,这就叫做涅槃。」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后,就能得到涅槃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四、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您是为了什么缘故,所以在沙门瞿昙处出家修习梵行呢?」
舍利弗说:「我是为了断除贪欲,为了断除瞋恚,为了断除愚痴,所以才在沙门瞿昙处出家修习梵行的。」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贪欲、瞋恚、愚痴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五、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有漏(烦恼)灭尽,怎样叫有漏灭尽呢?」
舍利弗说:「有漏有三种,就是欲有漏(欲界烦恼)、有有漏(色界、无色界烦恼),无明有漏(三界痴烦恼)。这三种有漏的欲愿灭尽无余的话,就叫做有漏灭尽。」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把有漏灭尽的吗?」
舍利弗答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六、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阿罗汉,怎样叫阿罗汉呢?」
舍利弗说:「就是贪欲已断灭无余,瞋恚、愚痴也已断灭无余,这就叫做阿罗汉。」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得到阿罗汉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七、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阿罗汉,怎样叫阿罗汉呢?」
舍利弗说:「把贪欲永远灭尽无余,把瞋恚、愚痴也永远灭尽无余的话,这就叫做阿罗汉。」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得到阿罗汉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八、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无明,怎样叫无明呢?」
舍利弗说:「所谓无明,就是对前世不知道,对未来世不知道,对前世、未来世、现在世三世都不知道,对佛、法、僧三宝不知道,对苦、集、灭、道四圣谛不知道,对于善、不善、无记(非善非恶,无可记别)不知道,对于内(自己或精神)不知道、对于外(外境或色身)不知道;如果对于每件事情愚暗无知,这就叫无明。」
阎浮车告诉舍利弗说:「这真是大昏暗的积聚。」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无明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九、阎浮车又问舍利弗尊者说:「所谓有漏,怎样叫有漏呢?」所答就如前面经文说法一样。
一O、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有(因缘果报),怎样叫有呢?」
舍利弗说:「所谓的有有三种│欲有(欲界的果报)、色有(色界的果报)、无色有(无色界的果报)。」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这有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一一、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因缘假有的身体,怎样叫因缘假有的身体呢?」
舍利弗说:「因缘假有的身体,就是指五受阴。什么是五受阴呢?就是色受阴,以及受、想、行、识受阴。」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而能断灭这因缘假有的身体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一二、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苦,怎样叫苦呢?」
舍利弗说:「所谓苦,就是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简略地说就是五受阴苦,这就叫苦。」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而能断灭这个苦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一三、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流,怎样叫流呢?」
舍利弗说:「所谓流,就是指欲流(欲界贪、瞋、慢、思惑)、有流(色界、无色界贪、慢、思惑)、见流(三界见惑)、无明流(三界思惑中之痴惑)。」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断灭这个流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一四、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扼(马颈上曲木,用来曳车者),怎样叫扼呢?」对「扼」的解说经文就如「流」一样。
一五、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取,怎样叫取呢?」
舍利弗说:「所谓取有四种,就是欲取(对色等五境贪欲取着)、我语取(执着种种我见我慢之言语)、见取(妄计取着五蕴之法为我见边见等)、戒取(取着执行非理之禁戒)。」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断灭这个取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一六、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缚(系缚,烦恼的别名),怎样叫缚呢?」
舍利弗说:「所谓缚有四种,就是贪欲缚、瞋恚缚、戒取缚、我见缚。」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这个缚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一七、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结(结缚,烦恼的别名),怎样叫结呢?」
舍利弗说:「所谓结有九种,就是爱结(贪爱)、恚结(瞋恚)、慢结(骄慢)、无明结(愚痴)、见结(身见边见邪见等)、他取结(见取见及戒禁取戒)、疑结(疑正法)、嫉结(嫉妒他人)、悭结(悭惜财物)。」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这个结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一八、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使(随眠,是潜伏的烦恼种子),怎样叫使呢?」
舍利弗说:「所谓使有七种,就是贪欲使、瞋恚使、有爱使(对存在的渴爱)、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这个使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一九、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欲(贪欲),怎样叫欲呢?」
舍利弗说:「所谓欲,就是说眼睛对所识取的色境生起喜爱、欢乐、顾念的心理,而贪着于色境;耳识取声境、鼻识取香境、舌识取味境,乃至身体对所识取的触境也是生起喜爱、欢乐、顾念的心理,而贪着于触境。阎浮车啊!这色等五境的性质并不就是欲,只有对它产生觉想思惟的意念才是欲。」这时,舍利弗就唱诵诗偈:
「世间有种种的色境,并非那色境就是爱欲的烦恼。
只有那对它觉想的意念,这才是我们人的欲。
那一切种种的色境,都常存在于世间之中;
能调伏爱欲的心,这才是一位聪慧的人。」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这个欲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二O、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盖(覆盖,烦恼之异名。覆行者之心,使善心不得开发。),怎样叫盖呢?」
舍利弗说:「所谓盖有五种,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掉举与后悔)、疑盖。」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这个五盖的吗?」
舍利弗答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二一、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稣息(安养休息),怎样叫稣息呢?」
舍利弗说:「所谓稣息,就是断除三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这个三结的吗?」
舍利弗答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二二、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得到稣息(安养休息),怎样叫得到稣息呢?」
舍利弗答说:「所谓得到稣息,就是说三结已灭尽,而且又已如实知道了。」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这三结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二三、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得到上稣息,怎样叫得到上稣息呢?」
舍利弗说:「所谓得到上稣息,就是说贪欲永远灭尽了,瞋恚、愚痴也永远灭尽了,这就叫得到上稣息了。」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得到上稣息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二四、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得到上稣息之处(最好安养休息之处),怎样叫得到上稣息之处呢?」
舍利弗说:「所谓得到上稣息之处,就是说贪欲已断除、已知道,永远灭尽无余;瞋恚、愚痴也已断除、已知道,永远灭尽无余,这就叫得到了上稣息之处。」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得到上稣息之处的吗?」
舍利弗答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二五、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清凉,怎样叫清凉呢?」
舍利弗说:「所谓清凉,就是欲界的五下分结灭尽了,五下分结就是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这五下分结,而得到清凉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二六、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得到清凉,怎样叫得到清凉呢?」
舍利弗说:「就是对五下分结已灭尽、已知道,这就叫得到清凉。」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经常修习,多多修习的话,就能得到清凉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二七、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上清凉,怎样叫上清凉呢?」
舍利弗说:「所谓上清凉,就是贪欲永远灭尽无余,瞋恚、愚痴也永远灭尽无余,一切烦恼都永远灭尽无余了,这就叫上清凉。」
又问:「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使能得到这种上清凉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二八、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得到上清凉,怎样叫得到上清凉?」
舍利弗说:「所谓得到上清凉,就是说贪欲永远灭尽无余,已断除、已知道;瞋恚、愚痴也永远灭尽无余,已断除、已知道,这就叫得到了上清凉。」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使能得到这种上清凉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二九、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爱,怎样叫爱呢?」
舍利弗说:「有三种爱,就是欲界的爱,色界的爱,无色界的爱。」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使能断除这三种爱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三O、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业迹,怎样叫业迹呢?」
舍利弗说:「所谓业迹,有十不善业迹,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使能断除这十种业迹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三一、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秽,怎样叫秽呢?」
舍利弗说:「所谓秽有三种│贪欲秽、瞋恚秽、愚痴秽。」
又问:「舍利弗啊!有一种正道或正确的指向,使能断除这三秽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就如「秽」的经文所述,像这垢、腻、刺、恋、缚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第四八九经注释:
1、那罗聚落:摩竭提国之一村名,舍利弗之出生地。
2、阎浮车:外道之名,巴利本注释指阎浮车是长老舍利弗之甥,故经中说他是舍利弗之旧善知识。
3、爱乐:指善爱出家生活而言。
4、世间善逝:「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世之善到者」,言善修正道,能入涅槃,向好的去处而去,故叫善逝。
5、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流而不返,谓之流,因众生由三惑之所流转,漂泊三界,而不能返于涅槃彼岸。一、欲流:欲,即欲界思惑,谓五根贪爱五尘,故名为思惑,即贪、瞋、慢。因此思惑,流转欲界,不能出离,故名欲流。二、有流:有,即因果不亡为有,谓色界、无色界思惑,即贪、慢,因此思惑,流转色、无色界,不能出离,故名有流。三、见流:见,即三界见惑,谓意根对于法尘,起分别见,因此见惑,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名见流。四、无明流: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三界思惑中之痴。由此无明,流转生死,不能出离,故名无明流。
四九O、本经叙说如阎浮车所问经,沙门出家所问的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四九一、本经叙说舍利弗尊者告诉众比丘,若已得无量三昧,身作证具足住,但对于有身灭涅槃,心欲不爱乐,反而顾念此身,则不能得解脱;反之则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舍利弗尊者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比丘已得到无量的三昧(正定),能圆满地以身作证; 可是他对于这因缘假有色身的息灭涅槃,心里却不爱乐,顾念着这个身体。这样就譬如有一个人以胶水来涂着于手,而去执持树枝一样,手就会粘着于树枝上,不能脱离。为什么呢?因为胶水粘着于手的缘故。比丘啊!虽然得到了无量的三昧,而能以身作证,可是却不爱乐这因缘假有身体的息灭涅槃,顾念着这个身体,那么终究不能出离,不能在现世中随顺正法的教示,乃至到了命终,也无所得,便又会回来此世界受生,始终不能破除愚痴无明。譬如村落旁有一泥池,泥水虽深溺,可是久旱不雨 ,池水干消了,这泥地就破裂了。同样地,比丘啊!如果不能在现世中随顺正法的教示,乃至命终,也是无所得,来生当又会堕生到这个世界来。
如果有比丘已得到了无量的三昧,能圆满地以身作证,对于这个因缘假有身体的息灭涅槃,心生信乐,而不顾念这个身体。就譬如有一个人,他用干净的手去执持树枝,手就不会粘着于树枝上。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手很干净的缘故。同样地,如果比丘已得到了无量的三昧,能圆满地以身作证,对于这因缘假有身体的息灭涅槃,心生信乐,而不顾念这个身体,能在现世中随顺正法的教示,乃至到命终之时,他就不会再来受生此界。所以,比丘应当运用方法勤奋努力 ,破坏愚痴无明。譬如村落旁有一泥池,四方的流水以及数天的下雨,水经常流入池中,池水满溢,把污秽骯脏的东西流出去,池水就会很清净;同样地,如果在现世中都能随顺正法的教示,乃至到命终之时,就不会再还生于这个世界了。所以,比丘应当要运用方法勤奋努力 ,破坏愚痴无明。」
舍利弗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尊者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九二、本经叙说比丘若疏于省察,则会生起爱欲,不得远离五欲;若能严于省察,则能远离五欲,得到解脱。本经亦见于玄奘译「本事经」卷第二「一法品」第一之二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告诉众比丘说:「住于阿练若(闲静处)的比丘,他或在于空地、或在林中、或是在树下时,应当这样地去修学:要从内心自我观察思惟,心中自觉是否有爱欲的贪想生起呢?如果不这样觉察的话,当面对境界,或面对令人喜爱的境相之时,就会生起爱欲,而背于远离之道了。譬如有一个人用力划船,要逆流而上,只要他稍有疲怠的话,船就会倒退而回,顺着水流而趋下了。同样地,如果比丘思惟令人可爱的境相时,还会生起爱欲的话,就会背于远离之道了;那是因为这位比丘在修学时,修习低下的方便法,行持不够淳净,所以才会被爱欲所漂荡,不能得到法的效用,心不寂静,也不能定,对于那些可爱的境相随生爱欲,随顺趋入,而背于远离之道。当知这位比丘,他是不敢自己记说:已经远离对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妙欲的贪欲而得到解脱了。
如果比丘或在于空地、或在林中、或是在树下时,能这样地思惟:我内心是否离欲了呢?这样的比丘当他面对境界,或摄取可爱的境相时,就能觉悟他的心而远离那些境相,就会随顺而趋入于远离之道。譬如鸟的羽毛,一入火中就会卷缩,不能舒展。同样地,比丘当摄取可爱的境相时,若即能随顺远离,就会趋入于远离之道。比丘应当要如此地知道这种方便的行持,心不懈怠,使能得到正法,心灵寂静,寂止、休息而又安乐,行持淳净而且内心有定。也就是说当我思惟后,对于可爱的境相若能随顺远离,随顺修道的话,那么就能自我记说:我已经远离对色、声、香、味、触等五妙欲的贪欲,而得到解脱了。」
舍利弗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尊者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九二经注释:
1、阿练若比丘:阿练若,指闲静处,也是寺院的总名,比丘之住处。比丘选择园林寂静之处修行,故称阿练若比丘,又名林住比丘。
2、净相:即令人喜爱的境相。
3、「如是,比丘思惟净想,还生爱欲,违于远离」:根据玄奘所译「本事经」卷第二之第二十六经此处作「如是汝等,思惟随一可爱相时,若心随顺趋向喜乐可爱境相,当知此心,随顺诸欲,违背出离。」可知本经「思惟净想」之「想」,应作「相」字才对。
四九三、本经叙说若比丘修习禅思,得神通力,则可使枯树为地、水、火 、风、金、银等物,故比丘当勤修禅思,学诸神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而舍利弗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那时,舍利弗尊者在早晨穿好法衣手拿着钵盂,走出耆阇崛山,要进入王舍城里乞食。他看见路边有一棵大枯树,就在树下铺好座具,端身正坐,然后告诉比丘们说:「如果有比丘修习禅思,得到神通力,他的心就能自在如意,想要使这棵枯树成为地(土)的话,它就会即时成为地。为什么呢?因为这棵枯树中本有地界(地的元素),所以,当比丘得到了神通力时,只要他的心做地解,它就会成为地而不会变成他物。
如果有比丘得到了神通力,他的心就能自在如意,想使这棵枯树成为水、火、风、金、银等物的话,也全部都能变成那些东西而不会有差异。为什么呢?因为这颗枯树本就含有水界等元素的缘故。所以比丘修习禅思,得到神通力,就能自在如意,想要使枯树变成金,就会立即变成金而不会有差异;以及变成其余的种种东西,也都能成就而不会有差异。为什么呢?因为那棵枯树本就具有种种界(元素)的缘故。所以比丘修习禅思,得到神通力,就能自在如意,想要随意变化种种物类,都能成就而不会有差异。比丘啊!应当知道比丘修习禅思,所得神通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比丘们应当勤修禅思,学得各种神通。」
舍利弗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他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九三经注释:
1、「欲令此枯树成地,即时为地」:「佛光阿含藏注」云:巴利本作「当得胜解此木聚即是『地』。」南传英译本此处作An adept monk, reverend sirs, won to mind-control, Can, if he wish, view it as earth.(一位具神通,得心自在的比丘,他能随意见此木柴为地。)南传说法与北传有很大差异。
四九四、本经叙说犯戒者,则失解脱,永不得无余涅槃,如树根坏,枝叶华果悉不成就;
持戒者,则能得解脱,疾得无余涅槃,如树根不坏,枝叶花果悉得成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当时,舍利弗尊者告诉众比丘说:「犯戒的人,因为破戒的缘故,就会退减所依的戒法,心不乐于依住;不乐于依住后,心便不得欢喜、不得息止、不得安乐、不得寂静三昧(静定)、不得如实知见、不得厌离、不得离欲、不得解脱,永远不能得到无余涅槃了。就如树根坏烂,那么枝叶花果便全都不能长成了。犯罪的比丘也像这样,功德退减,心不乐住于戒法;不信乐戒法后,心便不得欢喜、不得息止、不得安乐、不得寂静三昧、不得如实知见、不得厌离、不得离欲、不得解脱;不得解脱后,就永远不能得到无余涅槃了。
持戒的比丘根本戒行具足,所依戒法具足,心得信乐;能得信乐后,就能心得欢喜、息止、安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解脱;能得解脱后,就能很快地得到无余涅槃了。就譬如树根没有坏烂,那么枝叶花果便全都能长成了。持戒的比丘也就像这样,根本戒行具足,所依戒法成就,心得信乐;得信乐后,就能心得欢喜、息止、安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解脱,很快地得到无余涅槃。」
舍利弗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尊者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九五、本经叙说若犯罪比丘、举罪比丘,俱依正思惟自省察克责,则不会起诤讼,相违反,增结恨,于所起之罪,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利弗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们彼此生起言语诤讼时,必有犯罪的比丘、有举发罪过的比丘。他们如果不依正确的思惟去自我省察的话,当知那些比丘就会长夜地刚强横暴,诤讼转增,彼此相违逆,结恨愈深,对于自己所生起的罪过,不能以正法、戒律去制止使它停息。如果比丘虽有这种已生起的诤讼,然而这犯罪比丘或举发罪过的比丘,他们都能依照正确地思惟作自我的省察或去督责别人的话,当知那些比丘就不会长夜地刚强横暴,彼此相违逆,结恨转增了,他们对于所生起的罪过,也都能以正法、戒律去制止使它停息。
怎样叫(犯罪)比丘能以正确地思惟自我省察呢?就是(犯罪)比丘应这样去作思惟:我不对,是我不善,我不应犯下这种罪行,使他看见我的错。如果我不去犯下这种罪行,他就不会看见;因为他看见了我的罪过,不喜欢而厌恶责备我,所以才把它举发出来。其他的比丘如果听到的话,也应当会厌恶责备我。因此而长夜地诤讼,越加地刚强横暴,互相诤讼后,对于所生起的罪,便不能以正法、戒律去制止,使它停息。我现在已自知罪过,应当要像自己输税一样地捐弃它。这就叫比丘对于所生起的罪过,能自己去作观察。
怎样叫举发罪过的比丘能自我省察呢?就是举发罪过的比丘应作这样的想法:那位长老比丘犯下不善的罪行,让我看见了;如果他不去造作这不善行的话,我就不会看见了。我看见他的罪过,心不欢喜,所以把它举发出来;如果是其他的比丘看见了,也应当会不欢喜而把它举发出来。因此就长夜地诤讼,越加地激烈而不能停止,不能以正法、戒律去制止所生起的罪过,使它停息。我从今日起,应当自己如输税一样地捐弃自己的诤论。像这样的举罪比丘,就叫能依照正确的思惟,内心自我作观察了。
所以,众比丘啊!凡是有犯下罪过及举发罪过的人,就应当要依照正确的思惟,而作自我的观察,不使长夜地增长刚强横暴。比丘们!你们不要起诤讼;而所起之诤讼,也要能用正法、戒律制止,使它停息。」
舍利弗尊者说完这段经文,众比丘听闻之后,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九五经注释:
1、强梁:刚强横暴。
2、诤讼:竞辩是非。
四九六、本经叙说欲举他罪、被实举罪、不实举罪、被不实举罪……等比丘,皆应以五法自安或饶益其心,使其悔改,或不会变成追悔。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走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如果举罪比丘想要举发他人罪过时,应使自心安住于几法,才可以去举发他人的罪过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如果比丘能使自心安住于五法,才可以去举发他人的罪。是那五法呢?就是所说为真实语,不是不真实;是应时而语,不是非时;是有所义利而谏说,不是没有利益;是柔软而语,不是粗暴语;是慈心而语,不是心怀瞋怒。舍利弗啊!举罪比丘如果具备这五法,就可以去举发他人的罪过了。」
舍利弗又问佛陀说:「世尊啊!那被举罪的比丘又应以几法来安住己心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被举罪的比丘也应当以五法来安住己心 。自己要念说:他是在何处得知我的罪过呢?他所谏说的皆真实,不是不真实;他是应时而谏说,不是非时而谏说;他是有所义利而谏说,不是没有利益;他是以柔软语劝谏我,不是以粗暴语;他是以慈心劝谏我,不是瞋怒的心。舍利弗啊!那被举罪的比丘,应当具备这五法,来安住自心。」
舍利弗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看到一种举发他人罪过的比丘 ,所说不真实,不是以真实语劝谏人;所说不应时,不是应时劝谏人;所谏说的话没有义利,不是有利益的谏说;以粗暴话劝人而不用柔软语;以瞋怒谏说而无慈悲心。世尊啊!对这种不真实举发他人罪过的比丘,应当以几法来利益他,使他知道悔改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对这不真实举发他人罪过的比丘,应当以五法来利益他,而使他悔改过来。应当告诉他:『长老啊!您现在所举发的罪,是不真实而非真实,您应当悔改;您是非时谏说,不是应时谏说;您的谏说没有义利,不是有利益的谏说;您是以粗暴语谏说,不是以柔软语谏说;您是怀着瞋怒谏说,不是以慈悲心谏说,您应该悔改。』舍利弗啊!对这不真实举发他人罪过的比丘,应当以这五法来利益他,使他悔改,也使未来世的比丘,不会以不真实的事来举发他人的罪过。」
舍利弗又问佛陀说:「世尊啊!那被不实举罪的比丘,又应以几法来使自己不追悔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那被不实举罪的比丘,应当以五法来使自己不追悔。他应如此念说:那位比丘对我的举罪是不真实的,而不是真实的;是非时谏说,不是应时谏说;所谏说的话没有义利,不是有利益;是以粗暴语谏说,不是用柔软语谏说;心怀瞋怒而谏说,不是怀有慈悲心,我真的是不会追悔的。那位被不实举罪的比丘,应当用这五法来使自己安心,让自己不会追悔。」
舍利弗问佛陀说:「世尊啊!如果有位比丘举发别人的罪过,是真实而非不实,是应时而不是非时,是有义利而不是没有利益、是用柔软语而不是粗暴语、是以慈悲心而不是瞋怒心,对于这种真实举发别人罪过的比丘,应当以几法来利益他,使他不会追悔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对于真实举发他人罪过的比丘,应当以五法来利益他,使他不会追悔。应当如此对他说:『长老啊!您是真实地举发罪过,不是不真实;是应时而谏说,不是非时;是有义利的谏说,不是没有利益;是以柔软语谏说,不是用粗暴语,是以慈悲心而谏说,不是心怀着瞋怒。』舍利弗啊!对于真实举罪的比丘,应当以这五法来利益他,使他不会追悔,也使未来世真实举罪的比丘不会追悔。」
舍利弗问佛陀说:「世尊啊!对于被真实举罪的比丘,应当以几法来利益他,使他不会追悔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对于被举发罪过的比丘,应当以五法来利益他,使他不会追悔。应当这样对他说:『那位比丘是真实地举发你的罪过,不是不真实,你不必追悔;是应时而谏说,不是非时;所谏说的是有所义利,不是没有利益;是以柔软语谏说,不是用粗暴语;是以慈悲心谏说,不是心怀瞋怒,你不必追悔。』」
舍利弗问佛陀说:「世尊啊!我见过被真实举发罪过而心怀瞋恨的比丘。世尊啊!对这被真实举罪而心怀瞋恨的比丘,应当以几法来使他觉悟而开解他的瞋恨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对这被真实举罪而心怀瞋恨的比丘,应当以五法来使他自己觉悟而得开解。应当告诉他说:『长老啊!那位比丘是真实地举发您的罪过,不是不真实,您不必瞋恨……乃至是以慈悲心谏说,不是心怀瞋怒,您不必瞋恨。』舍利弗啊!对这被真实举罪而心怀瞋恨的比丘,应当以这五法来使他觉悟而开解他的瞋恨。」
舍利弗告诉佛陀说:「世尊啊!如果有以真实或不真实的事举发我罪过的人,对于这二种人,我当会安住自己的内心。如果他所举发是真实的事,我应当要自知;如果是不真实的事,我应当要自我开解说:『这些举发是不真实的,我现在自己知道并无这些事。』世尊啊!我应当这样做,就如世尊您在『解材譬喻经』所说,教导众比丘:『如果有贼人来抓了你,用锯子锯你的身体,而你们对于这盗贼就生起恶念,说出恶言的话,自己反而会生起障碍。所以,比丘啊!如果贼人拿锯子来锯你的身体,你应当对他不生起恶心及恶言,而自作障碍。对于那个人,应当生起慈悲心,无怨无恨,对于四方境界,要圆满地安住于慈心正受(禅定)中,应当这样去修学!』所以,世尊啊!我应像这样,就如世尊所说的,被锯子解身之苦,自己都当安忍,更何况是那小苦、小谤,怎能不安忍呢?沙门的利益,或沙门的欲愿,在于要断除不善之法,要修习良善之法;对于这不善法应当断除,对于善法应当修习,要运用方法精勤努力,好好地防护自己,系念而思惟,行为不放逸,应当这样去学习!」
舍利弗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如果举发其他比丘的罪,所说是真实语,不是不真实;是应时谏说,不是非时;是有义利的谏说,不是没有利益;是以柔软语谏说,不是用粗暴话;是以慈悲心谏说,不是心怀瞋怒,然而那些被举罪的比丘却仍有心怀瞋恨的。」
佛陀问舍利弗说:「是像那一类的比丘听到别人举发他的罪过而生起瞋恨呢?」
舍利弗告诉佛陀说:「世尊啊!如果那比丘是谄佞邪曲、虚假、欺骗、没有正信、不知惭、不知愧、偷懒、失去正念、没有正定、邪慧、戒行松弛、背于远离、不敬戒律、不顾沙门之行、不勤修学、不自省察、是为活命而出家、不求涅槃,像这样的人,听到我举发他的罪过,他就会生起瞋恨心了。」
佛陀又问舍利弗说:「像那一类的比丘听你举发他的罪过而不会瞋恨呢?」
舍利弗告诉佛陀说:「世尊啊!如果有比丘不谄佞邪曲、不虚假、不欺骗、有正信、知惭愧、精进努力、有正念、有正定、有智慧、戒行不松弛、不舍远离、深敬戒律、顾念沙门之行、尊崇涅槃、为法出家、不为养活性命的话,像这样的比丘听到我举发他的罪过,就会欢喜的恭敬接受,就如喝饮甘露一般。譬如剎帝利或婆罗门的妇女,沐浴清净后,得到美丽的妙花,非常喜爱的把它插戴在头上一样;同样地,比丘如果能不谄佞邪曲、不虚假、不欺骗、有正信、知惭愧、精进努力、有正念、有正定、有智慧、戒行不松弛、心存远离、深敬戒律、顾念沙门之行、勤修自省、为法出家、志求涅槃的话,像这样的比丘听到我举发他的罪过,就会欢喜恭敬的接受,就如喝饮甘露一般。」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如果比丘谄佞邪曲、虚假、欺骗、没有正信、不知惭、不知愧、偷懒、失去正念、没有正定、邪慧、戒行松弛、背于远离、不敬戒律、不顾沙门之行、不求涅槃、是为活命而出家的话,像这样的比丘就不应教授他,跟他说话。为什么呢?因为这类比丘已破坏了清净梵行的缘故。如果那比丘不谄佞邪曲、不虚假、不欺骗、有正信之心、知惭愧、精进努力、有正念、有正定、有智慧、戒行不松弛、心存远离、深敬戒律、能顾沙门之行、志崇涅槃、是为法而出家的话,像这样的比丘就应当教授他。为什么呢?因为像这类的比丘他能修习清净梵行,也能自行建立梵行之故。」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舍利弗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四九六经注释:
1、五法:根据汉译南传大藏经律藏小品第九遮说戒犍度作:一、以时说而不以非时;二、以实说而不以非实;三、以柔软说而不以粗暴;四、以有利益说而不以无利益;五、有慈心而说,不以瞋心。
四九七、本经叙说舍利弗赞叹世尊菩提无人能及。以三世诸佛皆已断除五盖、善守四念处,修习七觉分,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那罗揵陀卖衣者的庵罗园里。
那时,舍利弗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深信世尊您无论在过去、未来或现在,众沙门、婆罗门的所有智慧,都没有能和世尊您的觉慧相等的,何况是要更高过您之上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真妙啊!真妙!舍利弗啊!你的说法真好,是第一殊胜的说法,能在大众中作狮子吼般的讲说,自己深信世尊,无论在过去、未来或现在世,众沙门、婆罗门的所有智慧,没有能与佛陀的觉慧相等的,何况是要更高过其上的呢?」佛陀问舍利弗说:「你能详细知道过去正等正觉者(佛陀)所有的增上戒法吗?」
舍利弗答说:「不知道,世尊!」
又问舍利弗说:「你知道正等正觉者如是之法、如是之慧、如是之明、如是之解脱、如是之住吗?」
舍利弗回答佛陀说:「不知道,世尊!」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你又能知道未来正等正觉者所有的增上戒法,及如是之法、如是之慧、如是之明、如是之解脱、如是之住吗?」
舍利弗回答佛陀说:「不知道,世尊!」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你又能知道现在世佛陀所有的增上戒法,及如是之法、如是之慧、如是之明、如是之解脱、如是之住吗?」
舍利弗回答佛陀说:「不知道,世尊!」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你如果不知道过去、未来、现在世诸佛世尊心中的所有一切法,为什么会如此的赞叹呢?你在大众中如狮子吼般的讲说:『我深信世尊,无论过去、未来一切的沙门、婆罗门所有的智慧,没有能与世尊的觉慧相等的,何况是要更高过其上呢?』」
舍利弗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虽然不能知道过去、未来或现在世诸佛世尊的一切心念,然而我却能知道诸佛世尊所教说的一切法。我听闻世尊的说法,转而愈深,转而愈胜,转而愈上,转而愈妙。我听闻了世尊的说法,知道一法,即断除一法;知道一法,即得证一法;知道一法,即修习一法,对于诸法究竟觉悟,在大师之处得到净信,心灵也得到了清净,世尊您就是正等正觉者了。
世尊啊!譬如国王有一座边城,城的四周既方正又平直,建得很牢固紧密,只有一个门,没有第个二门,又设立守门的人,人民出入城都是从这门进出,无论进城或出城,那守门的人虽不知人数的多少,却知道人民只能从此门出入,再无他处了。同样地,我知道过去诸佛、如来、应供、等正觉都已断除了五盖(贪、瞋、睡眠、掉悔、疑)的烦恼心 ,这五盖是会使人慧力羸弱,堕于种种障碍,而不能向于涅槃。他们都能守住四念处,修习七觉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未来世的诸佛世尊,也都已断除了五盖的烦恼心 ,这五盖是会使人慧力赢弱,堕于种种障碍,而不能向于涅槃。他们都能守住四念处,修习七觉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当今现在世的诸佛、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也都已断除了五盖的烦恼心,这五盖是会使人慧力羸弱,堕于种种障碍,而不能向于涅槃。他们都能守住四念处,修习七觉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是的!是的!舍利弗啊!过去、未来或现在世诸佛,他们都已断除了五盖的烦恼心,这五盖是会使人慧力羸弱,堕于种种障碍,不能向于涅槃。他们都能守住四念处,修习七觉分,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舍利弗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四九七经注释:
1、那罗揵陀:位于中印度的摩揭陀国。
2、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漏尽人的智慧。
3、「我不能知过去、未来、在诸佛世尊心之分齐,然我能知诸佛世尊法之分齐」:比今现对与本经相类的「长阿含第一八经」,此处作「我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心中所念,我不能知;佛总相法,我则能知。」佛总相法,指佛所教说的一切法。
4、五盖:盖即盖覆之义,也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不明正道,沉滞三界,不能出离。五盖即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
5、「我知过去诸佛、如来、应、供、等正觉悉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英国巴利协会英译本此处作Those ,lord, who in time past were Arahants, fully Enlightened Ones,│all ofthose Exalted Ones, by abandoning the five hindrances, those corruptions of the heart that weaken insight, being well established in the four stations of mindfulness, by cultivating in very truth the seven limbs of wisdom, did attain enlightenment in the unsurpassed perfect wisdom. (世尊啊!这些在过去世的应供、等正觉、一切诸佛,他们都能断除这会使心灵堕落、洞察力减弱的五盖,善于守住四念处,如实地修习七觉分,而达到无上正等正觉。)
四九八、本经以大石山、因陀铜铁及桐柱、石柱等被风吹不动为例,说明若比丘善修心者,则离贪、瞋、痴,而得正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当时,有位名叫月子的比丘,是提婆达多的弟子,他去到舍利弗尊者住处,彼此互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退坐一边后,舍利弗尊者问月子比丘说:「提婆达多比丘有为众比丘说法了吗?」
月子比丘答说:「说法了。」
舍利弗尊者问月子比丘说:「提婆达多是怎样说的呢?」月子比丘告诉舍利弗尊者说:「提婆达多是这样的说法:『如果比丘能对于心的现象而去修心,那么这位比丘就能自己记说:我已远离贪欲,解脱五妙欲(色、声、香、味、触)的束缚了。』」
舍利弗告诉月子比丘说:「你的老师提婆达多为何不这样说法:『如果比丘对于心灵的现象能完善地去修心,就能远离贪欲心、远离瞋恚心,远离愚痴心,得到无贪之法、无恚之法、无痴之法,不会转还欲有(欲界的果报)、色有(色界的果报)、无色有(无色界的果报)法,那么那位比丘他就能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呢?」
月子比丘说:「他无法这样说,舍利弗尊者!」
这时,舍利弗尊者告诉月子比丘说:「如果有比丘对于心的现象能完善地去修心的话,他就能远离贪欲心、瞋恚心、愚痴心,得到无贪之法、及无恚、无痴之法,这位比丘就能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譬如村落附近有座大石山,不能凿断、不能毁坏、不能穿透,非常的坚厚紧密,即使东方吹来大风,都不能使它倾动,而风也不能吹过到西方去;同样地,从南、西、北方及四隅吹来的大风,都不能使它倾动,而风也都不能吹过到另一方去。就像这样,如果比丘对于心的现象能完善地去修心的话,他就能远离贪欲心、远离瞋恚心、远离愚痴心,得到无贪之法、无恚之法、无痴之法,这位比丘就能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譬如因陀(天王)的铜铁及桐柱深入于地中,把它建造得很坚固紧密,四方吹来的风都不能使它倾动。同样地,如果比丘对于心的现象能完善地去修心后,他就能远离贪欲心、远离瞋恚心、远离愚痴心,得到无贪之法、无恚之法、无痴之法,这位比丘就能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譬如有石柱长十六肘,有八肘的长度插入地中,那么从四方吹来的风都不能使它倾动。同样地,如果比丘对于心的现象能完善地去修心后,他就能远离贪欲心、远离瞋恚心、远离愚痴心,得到无贪之法、无恚之法、无痴之法,而能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譬如火烧未烧之物,被火烧过之后,便不会再燃烧了。同样地,如果比丘能对于心的现象而去修心后,就能远离贪欲心、远离瞋恚心、远离愚痴心,得到无贪之法、无恚之法、无痴之法,而能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舍利弗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他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九八经注释:
1、提婆达多:为阿难之兄,佛陀之堂弟。出家前,曾与佛陀争执而结雠。佛陀成道后,为佛陀弟子。后背叛佛陀,搧动五百弟子住在伽耶山,怂恿阿阇世杀父继位。屡次欲害佛,曾先后犯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害莲华色比丘尼危及十爪毒手等五逆重罪。提婆达多为一极端禁欲主义者,唐玄奘赴印度时,据云仍有提婆达多之徒,即禁欲主义者存在。
2、「比丘心法修心,是比丘能自己记说」:「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积习时,此比丘能自记说:」而南传英译本此处作When, sirs, the mind of a monk is heaped around with thoughtfulness, it is proper for that monk to explain:(诸比丘!当比丘的心能精勤修习禅思之时,那么此比丘就宜于记说:)。
3、因陀:大正藏「翻梵语」卷第九云:「因陀,译曰天王。」
四九九、本经叙说舍利弗答净口外道出家尼,言其不以四种邪命而求食,但以法求食,净命而自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也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当时,舍利弗尊者在早晨穿好了法衣,手持着钵盂,进入王舍城里乞食。乞食后,就在一颗树下吃食。
这时,有位名叫净口的外道出家尼也从王舍城里出来,闲着没事,她看见舍利弗尊者正坐在一颗树下吃食。见后,她就问说:「沙门您在吃食吗?」
舍利弗尊者答说:「是的,我在吃食。」
又问:「如何呢?沙门您是口向下而食(意谓不托钵乞食而自耕作营生)的吗?」
答说:「不是的,姊妹!」
又问:「那么您是仰口而食(指以仰观星宿、日月、风雨之术,求取衣食而自活命)的吗?」
答说:「不是的,姊妹!」
又问:「如何呢?您是口向四方而食(指谄媚阿谀显贵,通使于四方,巧言令色而求取活命)的吗?」
答说:「不是的,姊妹!」
又问:「那么您是口向四维(四隅,四角落)而食(指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的吗?」
答说:「不是的,姊妹!」
又问:「我问沙门您在吃食吗?您答我说:『我在吃食。』我问您是仰口而食吗?您答我说:『不是。』问说是口向下而食吗?您也答我说:『不是。』问说是口向四方而食吗?您答我说:『不是。』问说是口向四维而食吗?您答我说:『不是。』您这样的说法,有什么涵意吗?」
舍利弗尊者说:「姊妹啊!所有一切的沙门、婆罗门如果他只是明白低级农作之事,知道一些不正之法,以这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的话,像这样的沙门、婆罗门就叫做口向下而食。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观察星象而占卜吉凶,以这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的话,像这样的沙门、婆罗门就叫做仰口而食。如果有沙门、婆罗门只是受托办理他人的私事,以这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的话,像这样的沙门、婆罗门就叫做口向四方而食。如果有沙门、婆罗门他只研究各种医术来治疗种种的疾病,以这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的话,像这样的沙门、婆罗门就叫做口向四隅而食。姊妹啊!我不会用这四种不正当手段来谋取生活。姊妹啊!我只会依正法去求食而养活自己,所以我说我不会用这四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
当时,名叫净口的外道出家尼听闻舍利弗尊者的说法,内心非常欢喜,告辞而去。
这时,净口外道出家尼就在王舍城里巷的交通要处赞叹说:「沙门释子以正当的方法营生,是以极正当的方法营生;所有想要布施的人,应当布施给沙门释种的弟子;如果有想要造福的人,也应当在沙门释子处去作福。」
那时,有许多外道的出家人听到净口外道出家尼赞叹沙门释子的话,由于心生嫉妒,就杀害了那位净口外道出家尼,她命终后往生到兜率天,是因她在舍利弗尊者处生起信仰心的缘故。
第四九九经注释:
1、净口外道出家尼:净口,为在外道出家尼师之名。
2、少有所营:即没有什么事可做。
3、下口食:佛光阿含藏注云:「口,此处转用为『脸』义。下口,即脸部朝下之意。下口食,四邪命食之一,指不托钵乞食而自耕作营生。」
4、仰口食:仰口,即仰脸、抬头。仰口食,四邪命食之一,以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术数之学求衣食,而自活命。
5、方口食:方口,即脸朝四方。方口食,四邪命食之一,指出家人曲媚显贵,通使于四方,借巧言令色而求活命。本经谓是「为他使命,邪命求食者。」
6、四维口食:四维口,即脸朝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张望。四维口食,四邪命食之一,即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本经谓是「为诸医方,种种治病,邪命求食者」,
说法有不同。
7、「明于事者,明于横法」:事,指耕作种植营生之事。横法,指不正之法。「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谓依事明、畜生明」,并附注说:「『事明』原注『事明』知葫芦、南瓜、萝卜等事之果、成、因的方便;又长部经典原注(一、九三页)云相『宅地、园地』等得失之明。」
8、邪命求食:指以不正当的方法谋取生活所需。
9、仰观星历:指仰观星宿,而帮人占卜吉凶之术。
1O、为他使命:即受托办理他人之私事。
11、「为诸医方,种种治病」:即研究各种医术,为人治疗种种疾病。
12、净命自活:以正当的方法营生。
五OO、本经叙说目揵连以所得禅、解脱、三昧、正受,归功于世尊之教导。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大目揵连尊者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当时,大目揵连尊者告诉众比丘说:「有一个时侯,世尊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而我就住在这耆阇崛山中,我独自在一僻静之处,这样地想着:怎样叫圣者的默然静定呢?我又这样的想着:如果有比丘他能息止扰乱定境的有觉有观心理,内心清净,定于一处,由无觉无观三昧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第二禅中,这就叫圣者的默然静定。我又这样地想着:我现在也应当要像圣者一样的默然静定,息止有觉有观的心理,内心清净,定于一处,由无觉无观三昧而生起喜乐,要圆满地安住于此境,多多地安住于此境;能多多地安住于此境后,我却又生起了有觉有观的心理。那时,世尊知道了我的心念,就从竹林精舍隐没,而在耆阇崛山中现身在我面前,告诉我说:『目揵连啊!你应当要像圣者的默然静定,不可生起放逸的心理!』我听闻世尊的教导后,立即就又远离了有觉有观的心理,使内心清净,定于一处,由无觉无观三昧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第二禅中。我像这样地再三生起有觉有观的心理,佛陀也一样再三地来教导我:『你应当要像圣者的默然静定,不可生起放逸的心理!』我立即便又息止了有觉有观的心理,使内心清净,定于一处,由无觉无观三昧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第二禅中。
如果正确说佛弟子都是由佛口而生,从佛法而化生,得到佛法遍智的话,那么我自身就是了。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佛弟子,所以是从佛口而生,从佛法而化生,得到了佛法的遍智,我只以少许的方便,就得到了四禅定、八解脱、三三昧、九次第正受。譬如转轮圣王的长太子,虽还未灌顶继位 ,但是已得到了圣王之法,就是不精勤努力,也能得到五妙欲(色、声、香、味、触)的享受。我也是像这样,做为佛的弟子,不精勤努力,却能得到了四禅定、八解脱、三三昧、九次第正受的福报。在一日之中,世尊运用神通力三次到我住处来,再三地教导我,以大人(如佛等有大能力之人)的处所来建立我。」
大目揵连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尊者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OO经注释:
1、大目揵连: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神通第一。
2、从佛口生:喻接受佛的言语教化,而成为佛弟子。
3、「得襌、解脱、三昧、正受」:此乃由不同观点谈「定」,即四襌定、八解脱、三三昧、九次第正受。四襌定│新云四静虑。修此四襌定,可生于色界的四襌。八解脱│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九次第正受│初襌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襌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襌天的根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以上是无色界四处的根本定)、灭受想次第定。
4、灌顶:古代天竺国王即位时,以四大海之水灌于顶而表祝意。后密教仿此世法,于其人加行成就,嗣阿阇梨位时,亦设坛而行灌顶之式。
5、大人:指如佛菩萨这样有大能力的人。
五O一、本经也是叙说目揵连感念世尊的殷勤教导,经意与前经相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大目揵连尊者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当时,大目揵连尊者告诉众比丘说:「有一个时侯,世尊住在王舍城里,而我住在耆暗崛山中,独自在一僻静之处,这样地想着:怎样叫圣住呢?我又这样的想着:如果有比丘不思惟一切形相,得到无相心正受(于一切相而离一切相所生起的正受),就能圆满地以身作证而安住,这样就叫做圣住了。我就这样地想着:我应当在此圣住里,不去思惟一切形相,得无相心正受,圆满地以自身作证而安住,多多地安住于此正受;多多地安住之后,却又生起了执取一切形相的心理。这时,世尊知道了我的心理,他就如一位大力的人屈伸手臂这样短暂的时间里,运用神通力,自竹园精舍隐没,而在耆阇崛山中显现在我面前,告诉我说:『目揵连啊!你应当要安住于圣住里,不可生起放逸的心理!』我听闻世尊的教导后,立即就又远离了一切的形相,得无相心正受,圆满地以自身作证而安住。我像这样地三次生起执取一切形相的心理,世尊也一样地三次前来教导我:『你应当要安住于圣住里,不可生起放逸的心理!』我听闻教导后,就又远离了一切的形相,得无相心正受,圆满地以自身作证而安住于此正受。
诸位大德啊!如果正确地说佛弟子的话,我自身就是了,我是由佛口而生,从佛法而化生,得到了佛法的遍智。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佛弟子,是从佛口而生,从佛法而化生,得到了佛法的遍智,我只以少许的方便,就得到了四禅定、八解脱、三三昧、九次第正受。譬如转轮圣王的太子,虽还未灌顶继位 ,但是却已得到了圣王之法,就是不精勤努力,也能得到五妙欲(色、声、香、味、触)的享受。我也是像这样,做为佛的弟子,不精勤努力,却能得到四禅定、八解脱、三三昧、九次第正受的福报。在一日之中,世尊运用神通力三次到我住处来,再三地教导我,以大人(如佛等有大能力之人)的处所来建立我。」
大目揵连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尊者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O一经注释:
1、一切相:相,是表现于外而能想象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一切相,即一切事物的相状。
2、无相心正受:即心离一切相而生之正受(襌定)。
五O二、本经叙说目揵连以神通力跟世尊遥隔共语,舍利弗尊者赞叹其具有大功德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大目揵连尊者与阿难尊者,三人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共住在一房子里。
当时,舍利弗尊者在后夜时分告诉目揵连尊者说:「真是奇妙!目揵连尊者啊!你在今夜曾安住于远离烦恼的寂灭正受里。」
目揵连尊者听了舍利弗尊者的话语后,目揵连尊者说: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