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
七二四、本经叙说无畏王子以沙门、婆罗门持说众生智、见有无皆无因无缘问佛,佛告以正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就如前面经文所说一样,差别的是:「有沙门、婆罗门做这样的见解、持这样的说法:『是无因、无缘而众生无智、无见,是无因、无缘而众生有智、有见。』」
就像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无畏王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离去。
七二五、本经叙说有众比丘访外道精舍,诸外道自谓所说断五盖、修七觉支之法与世尊同,比丘闻后不喜,具白世尊,世尊则答以所说五盖之十、七觉支之十四,非外道所知,并详说其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在早晨时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里乞食。此时,这些比丘这样的想着:今天时间还早,乞食的时间未到,我们且先去那些外道的精舍拜访。
这些比丘就走进外道的精舍里,和那些外道彼此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后,就坐于一边。那些外道就问比丘说:「沙门瞿昙为众弟子说法,要人断除会覆蔽心性的五盖,因为它会使人慧力减弱,是障碍之法,使人不能转趋涅槃之境,所以要人依住于四念处,修习七觉支。我们也是为众弟子讲说要断除覆蔽心性的五盖,因为它会使人慧力减弱,也要善住于四念处,修习七觉支。我们和沙门瞿昙有什么差异呢?同样都是善能说法的人。」
当时,这些比丘听闻了外道的说词,心里很不高兴,对外道呵责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他们进入舍卫城乞食后,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就把那些外道所说的话,详细的告诉世尊。
这时,世尊告诉这些比丘说:「那些外道说这种话的时候,你们应当反问说:『众外道们!所谓五盖,应有十类;所谓七觉支,应有十四类。什么是五盖的十类、七觉支的十四类呢?』如此问他们的话,那些外道自会感到骇异迷惑,讲说各种外道之法,生起瞋恚、骄慢、诋毁呵责、嫌恨、无忍之心,或者默默地低着头,失去了辩才,而暗自沉思。为什么呢?因为我不曾看见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天、人大众中,听闻我的说法,能欢喜随顺的,只除了如来及在此听闻的声闻大众外。
众比丘啊!什么是五盖的十类呢?就是有对自身的贪欲,也有对外界的贪欲。那对自身的贪欲就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对外界的贪欲也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所谓的瞋恚,有瞋恚之相,这瞋恚及瞋恚之相即是盖,是非智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有睡也有眠,那睡与眠就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有掉也有悔,那掉与悔就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有疑惑于善法,有疑惑于不善法,那种对于善法的疑惑与对不善法的疑惑就是盖,是非智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这样就叫做五盖说为十类。
什么是七觉分说为十四类呢?有将心念住于内法(自身),也有将心念住于外法(外境),将心念住于内法就是念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将心念住于外法也是念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简择善法与简择不善之法。那种对善法的简择,就是择法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对不善法的简择,也是择法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精进断除不善法,也有精进长养善法。那种为断除不善法的精进,就是精进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为长养善法的精进,也是精进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喜,也有所喜之处。那喜悦,就是喜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所喜之处,也是喜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身体的轻安,也有心灵的安止。那身体的轻安,就是猗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心灵的轻安,也是猗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专心于一境之定,也有专心于一境之定相。那种专心于一境之定,就是定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专心于一境之定相,也是定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对于善法而内心保持平稳,也有对于不善法而内心仍保持平稳。那种对善法而内心保持平稳,就是舍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对于不善法而内心仍保持平稳,也是舍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这样就叫做七觉分说为十四类。」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二五经注释:
1、七觉意:即七觉分、七觉支。
2、五盖之十:南传与北传说法有所不同,左表所示,上为北传说法,下为南传说法。
1、贪欲盖││内贪欲││内之贪欲
外贪欲││外之贪欲
2、瞋恚盖││瞋 恚││内之瞋恚
瞋恚相││外之瞋恚
3、睡眠盖││睡││惛沉
眠││睡眠
4、掉悔盖││掉││掉举
悔││追悔
5、疑 盖││疑善法││内法之疑惑
疑不善法││外法之疑惑
注:内,指自身;外,指外境。
3七觉分说十四:南传与北传说法有所不同,左表所示,上为北传说法,下为南传说法。
一、念觉分:内法念住││内法之念
外法念住││外法之念
二、择法觉分:择善法││于内法以慧抉择、伺察、思虑
择不善法││于外法以慧抉择、伺察、思虑
三、精进觉分:精进断不善法││身之精进
精进长养善法││心之精进
四、喜觉分:有喜││有寻、有伺之喜
有喜处││无寻、无伺之喜
五、猗觉分:身猗息││身之轻安
心猗息││心之轻安
六、定觉分:有定││有寻、有伺之定
有定相││无寻、无伺之定
七、舍觉分:有舍善法││内法之舍
有舍不善法││外法之舍
注:内法,指自身;外法,指外境。
七二六、本经叙说若心微劣犹豫,则不应修习猗、定、舍觉分,而应修习择法、精进、喜觉分;若掉心犹豫,则不应修习择法、精进、喜觉分,而应修习猗、定、舍觉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就如前面经文所说一样,差别的是:「有各种外道出家人持如此说法的话,就应该再问他:『如果内心萎靡退缩,迟疑不决的话,这时应该修习那些觉分呢?而那些觉分此时不宜修习呢?如果是内心掉举散乱,或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的话,这时又当修习那些觉分呢?而那些觉分此时不宜修习呢?』这样问他的话,那些外道就会内心感到骇异迷惑,讲说各种外道之法,生起瞋恚、骄慢、诋毁呵责、嫌恨、无忍之心,或者默默地低着头,失去了辩才而暗自沉思。为什么呢?因为我不曾看见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天、人大众中,听闻我的说法后而欢喜不已的人,只除了如来以及在此听闻的声闻大众。
众比丘啊!如果那时内心萎靡退缩,迟疑不决的话,就不应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为什么呢?因为内心萎靡退缩,迟疑不决之时,这些觉分会增长他内心萎靡的缘故。譬如小火,要使它燃起,却增放很多的炭灰。怎样呢?比丘啊!不就会因增放太多的炭灰而致小火息灭了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同样地,比丘啊!当内心萎靡退缩迟疑不决之时,如果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的话,这样是不合宜的,因为会增长懈怠的缘故。如果是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的话,这时就不应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为什么呢?因为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之时,这些觉分会使他增长掉举之心的缘故。譬如炽烈的大火,想要将它扑灭,却用干柴去充足它。你们意见怎样呢?这样做法岂不是会使大火更加炽烈地燃烧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同样地,当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时,如果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的话,就会增长他的掉举散乱之心了。众比丘啊!如果内心萎靡退缩,萎靡退缩而迟疑不决的话,这时就应该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内心萎靡退缩,萎靡退缩而迟疑不决的话,就要用这些觉分来给予示教照喜(讲说佛法)。譬如小火,想要使它炽烈燃烧的话,就要用干柴去充足它。怎样呢?比丘啊!这样做法是否能使小火炽烈燃烧起来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同样地,当内心萎靡退缩,萎靡退缩而迟疑不决时,就应当在这个时候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用这些觉分来给予示教照喜。如果是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时,就应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为什么呢?因为当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时,这些觉分能使他摄持内心而住于一处。譬如燃烧的火,想要将它扑灭的话,投以充足的炭灰,就能把火扑灭。就像这样,比丘啊!当内心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时,如果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这样修习是不合宜的;如果是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的话,这样才是适时合宜的,因为修习这些觉分,能使他摄持内心而住于一处。而修习念觉分,则能兼助一切。」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二六经注释:
1、心微劣犹豫:心微劣,言心退缩、沉滞、萎靡不振。犹豫,迟疑不决。
2、掉心:心掉举散乱,摇动不定。
3、增以燋炭:燋,宋、元、明本均作「焦」。焦炭,依经意应指已燃烧完的炭灰,与今所言由煤炭化而得到之燃料不同。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投以牛草,投以湿牛粪,投以湿薪,加水、风,撒尘介」,文意较清楚明白。
4、足其燋炭:注同前。
七二七、本经叙说五盖与七觉分之食与不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盖与七觉分之法,也有食与无食的因素,我现在即将宣说,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会为你们解说。譬如身体要依靠食才能生长,不是不用依食;同样地,五盖也是要依靠食(喻能长养的因缘)才能生长,不是不用依食。贪欲盖是以什么为食呢(即贪欲盖生起的因缘是什么呢)?就是所触之事物,由于对所触之事物不能作正确的思惟,以致还未生起的贪欲就会生起,已生起的贪欲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贪欲盖之食。
什么是瞋恚盖之食呢?就是会障碍身心的各种事物,由于对会引起障碍的各种事物不能作正确的思惟,以致还未生起的瞋恚盖就会生起,已生起瞋恚盖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瞋恚盖之食。
什么是睡眠盖之食呢?有五种现象。是那五种呢?就是心退缩、不欣喜、呵欠、饱食、懈怠,由于对这五种现象不能作正确的思惟,以致还未生起的睡眠盖就会生起,已生起的睡眠盖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睡眠盖之食。
什么是掉悔盖之食呢?有四种觉受,是那四种呢?就是对亲属的觉受、对人众的觉受、对天的觉受、对自己所经历娱乐的觉受。这些都是由自己忆念,或由他人使己忆念而生起的觉受,由于对这些觉受不能作正确的思惟,以致还未生起的掉悔盖就会生起,已生起的掉悔盖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掉悔盖之食。
什么是疑盖之食呢?有三种世代。是那三种呢?就是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对过去世迷惑、对未来世迷惑、对现在世迷惑,由于对这三世生起不正确的思惟,以致还未生起的疑盖就会生起,已生起的疑盖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疑盖之食。
譬如身体要依靠食才能长养,不是不用依食;同样地,七觉分也是要依靠食而维持,依靠食而长养,不是不用依食。
什么是念觉分之不食(念觉分不能生起的因缘)呢?就是不思惟四念处,以致于未生起的念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念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念觉分之不食。
什么是择法觉分之不食呢?有对于善法的简择,或对于不善法的简择,由于对这二法的简择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择法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择法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择法觉分之不食。
什么是精进觉分之不食呢?就是对于四正断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精进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精进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精进觉分之不食。
什么是喜觉分之不食呢?有喜悦,也有喜悦之处,由于对这二者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喜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喜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喜觉分之不食。
什么是猗觉分之不食呢?有身体的轻安与心灵的轻安,由于对这二者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猗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猗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猗觉分之不食。
什么是定觉分之不食呢?有四种禅定,由于对这四种禅定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定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定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定觉分之不食。
什么是舍觉分之不食呢?有三种境界,就是断界、无欲界、灭界,由于对这三种境界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舍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舍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舍觉分之不食。
什么是贪欲盖之不食呢?就是对于不净观能作思惟,使未生起的贪欲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贪欲盖又使它断灭,这就是贪欲盖之不食。
什么是瞋恚盖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慈心,使未生起的瞋恚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瞋恚盖又使它息灭,这就是瞋恚盖之不食。
什么是睡眠盖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光明照耀,使未生起的睡眠盖不会生起,已生的睡眠盖又使它息灭,这就是睡眠盖之不食。
什么是掉悔盖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寂止,使未生起的掉悔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掉悔盖又使它息灭,这就是掉悔盖之不食。
什么是疑盖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缘起法,使未生起的疑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疑盖又使它息灭,这就是疑盖之不食。譬如身体要依靠食而维持,依靠食而成长;同样地,七觉分也是要依靠食而维持,依靠食而成立。
什么是念觉分之食呢?就是对四念处思惟后,未生起的念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念觉分转而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念觉分之食。
什么是择法觉分之食呢?有对善法的简择,也有对不善法的简择,对这二者思惟后,未生起的择法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择法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择法觉分之食。
什么是精进觉分之食呢?就是能思惟四正断,未生起的精进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精进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精进觉分之食。
什么是喜觉分之食呢?有喜悦,也有喜悦之处,能对这二者思惟,未生起的喜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喜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喜觉分之食。
什么是猗觉分之食呢?有身体的轻安,也有心灵的轻安,能对这二者思惟,未生起的猗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猗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猗觉分之食。
什么是定觉分之食呢?就是能思惟四种禅定,未生起的定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定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定觉分之食。
什么是舍觉分之食呢?有三种境界。是那三种呢?就是断界(见道所断)、无欲界(修道所断)、灭界(一切依灭),能思惟这三种境界,未生起的舍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舍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舍觉分之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二七经注释:
1、食:梵文中「食」有牵引、长养、任持等义,已不仅是中文之饮食意义之所指,而是能长养、维持、培育有情身心及圣者法身之精神或物质条件。
七二八、本经叙说若不正思惟,则不起四正勤,会增长五盖,退失七觉分;若正思惟,则能断除五盖,生起七觉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自身诸法中,我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还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邪恶不善法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善法使它不会生起,已生起的善法就会使它退失,这一种法就是所谓的不正思惟。众比丘啊!不能正确思惟的话,就会使未生起的贪欲盖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也会使未生起的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使未生起的念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退失。也会使未生起的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退失。
我也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能使它断除。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这一种法就是所谓的正思惟。比丘啊!能正确思惟的话,未生起的贪欲盖就能使它不生起,已生起的话就能使它断除;未生起的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也能使它不生起,已生起的话也能使它断除。未生起的念觉分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二九、本经叙说恶知识、恶伴党会使人生起五盖,退失七觉分;善知识、善伴党则会使人生起七觉分,断除五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外境诸法中,我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善法使它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使它退失,这一种法就是恶知识、恶伴党。恶知识、恶伴党会使未生起的贪欲盖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也会使未生起的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念觉分使它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退失;未生起的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会使它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退失。
众比丘啊!我也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能使它断除;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这一种法就是所谓的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如果是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的话,就能使未生起的贪欲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能使它断除;也能使未生起的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能使它断除。未生起的念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三○、本经叙说舍利弗对于七觉分可随欲自在,入于觉分正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告诉众比丘说:「有七种觉分。是那七种呢?就是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对于这七种觉分,我决定任一觉分,就能得到;不必费力,就能得到,我可随心所欲地得到觉分的正受。无论是早晨之时,或日中之时,或日暮之时,如果我想要正受的话,都能随心所欲地入于正受中。譬如国王与大臣,有各种的衣服,放置于箱箧中,随他所需││日中所需、日暮所需,都能随心所欲,自在取得。就像这样,比丘啊!对于这七种觉分,我决定任一觉分,就能得到,不必费力,就能得到,可随意地入于觉分正受中。我这念觉分,很清净纯白,它生起时,就知道它的生起;它息灭时,就知道它的息灭;它隐没时,就知道它的隐没。已生起时,知道它已生起;已息灭时,知道它已息灭。像这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是同样的说法。」
舍利弗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尊者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三一、本经叙说修习七觉分时,若能善调伏五盖,则能得平等正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这儿。那时,优波摩尊者与阿提目多尊者也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中。
当时,阿提目多尊者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他去到优波摩尊者的住处,彼此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向优波摩尊者问说:「尊者啊!您能知道对七觉分运用方法修习,就能如是而乐住于觉分正受,如是而苦住于觉分正受吗?」
优波摩答说:「阿提目多尊者啊!如果比丘善于知道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的话,就能如是而乐住于觉分正受,如是而苦住于觉分正受了。」
又问:「怎样叫做比丘善于知道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呢?」
优波摩答说:「如果比丘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时,知道思惟而明白:他的心并不善于解脱,睡眠盖没有减损,也不善于调伏掉悔盖。如此的话,就是依照我念觉分的方法去做思惟,运用方法,精进修习,也是不能得到平等的正觉。像这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是同样地说法。如果比丘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时,能先思惟明白:他的心善于解脱,正确地减损了睡眠盖、也调伏了掉悔盖。如此的话,依照我这念觉分的方法思惟后,就是不运用方法精勤修习,仍可得到平等的正觉。就像这样,阿提目多啊!比丘知道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就能如是而乐住于觉分正受,如是而不乐住于觉分正受。」
当时,这二位正士一起论议后,就各自从座席起来离去。
七三二、本经叙说修习七觉分,若能善调伏五盖,则能一心正受,意与前经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阿那律尊者也住在舍卫国的杉林精舍中。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去到阿那律住处,彼此见面,互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向阿那律尊者问说:「尊者您知道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时,会生起安乐吗?」
阿那律尊者告诉众比丘说:「我知道比丘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时,会生起安乐。」
众比丘又问阿那律尊者说:「您如何知道比丘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时,会生起安乐呢?」
阿那律尊者告诉众比丘说:「因为比丘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时,如能善知思惟而明白:我心善于解脱,善于减损睡眠盖、也善于调伏掉悔盖。那么依照这念觉分的方法思惟后,就能运用方法,精勤修习,精神不懈怠,身得安止不乱动,系心使安住,不起杂念,一心于正受中。像这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是同样地说法,这样就叫做知道比丘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时,会生起安乐。」
当时,众多的比丘听闻阿那律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七三三、本经叙说譬如转轮圣王出世时,有七宝现于世间;如是,如来出世,也有七觉分宝现于世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当转轮圣王出世的时候,会有七种珍宝出现于世间,就是││金轮宝、象宝、马宝、神珠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同样地,当如来出现于世间的时候,也会有七种觉分宝的出现。
圣王斋戒沐浴,敬慎地处于楼观之上,大臣围绕着他,自会有金轮宝从东方出现,金轮有千支辐,齐整的车毂,浑圆轮辋,具足轮相。圣王想着:『有如此吉瑞的兆应,我一定是位转轮圣王,我现在就决定成为转轮圣王。』于是就以两手承接金轮宝,交左手拿着,以右手旋转金轮,然后如此道:『如果这是转轮圣王的金轮宝,就应当回复转轮圣王的古道而去。』于是金轮宝立即发动,圣王与随从向前跟随,而于东方乘空而逝,奔向东方,游走于古圣王正直之道。圣王跟随着轮宝,四种军队,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也追随着,凡所到之处,轮宝停住之时,那么圣王就在那儿停住,四种军队也跟着停住。东方各国各处的小王,看见圣王来到,全都归服。
如来出现于世间的时候,也有七觉分显现于世间,就是所谓的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三四、本经详细说明转轮圣王之七宝盛况。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会有七种珍宝显现于世间。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金轮宝显现的情况怎样呢?这时,剎帝利灌顶圣王,在当月的十五日,沐浴清净,受持斋戒,居处于楼阁之上,众大臣围绕在旁。自有金轮宝从东方出现,金轮有千支辐,齐整的车毂,浑圆的轮辋,具足轮相,是天上神祗的金宝。圣王这样地想着:古代曾有传闻,当剎帝利灌顶圣王于月十五日行布萨(说戒忏过)时,沐浴清净,受持福善,会有轮宝出现,今天既然如同古代传说一样,有这样吉瑞的兆应,当知我必是转轮圣王了。于是就以两手承接金轮宝,然后交付左手拿着,用右手来旋转金轮,这样地说着:『如果这是转轮圣王的金轮宝,就应当要回复到转轮圣王的古道去。』说完这样的话后,于是金轮宝立即从圣王之前乘空而逝,奔向东方,游走于古圣王正直之道上,圣王及他的四种军队就随着轮宝行走或停住。东方各国各处的小王看见圣王来到,都称赞着说:『真好啊!欢迎您!大王!这是一个王国,这个国家很安稳,人民丰乐,希望圣王能住在这儿,教化国人,我们都是圣王您的部属。』圣王就答说:『众聚落主们!你们现在要好好地教化国人,如有不顺从的人,就应当来告诉我。你们应当依照正法来教化,莫作非法之事,也要使国人善化非法之事;如能遵照这样去做,就是归从我的教化了。』于是圣王就从东海度越,循着古圣王的大道,到达南海;又循着古圣王的大道,度越南海,到达西海;再循着古圣王的大道,度越西海,到达北海。南、西、北方各个小国王都来奉迎启请,详细情形也像东方一样。于是金轮宝,及圣王的随从,便度越北海,回到王宫的正治殿上,止住于虚空之中。这就是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金轮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
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白象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如果是剎帝利灌顶圣王的纯白大象,它的色泽鲜好,七处肢体(四脚、两牙、鼻)拄着地上,圣王见后,内心欣悦地说:『现在这只宝象,来应现我前,我应告诉优秀的调象师,要他赶快调伏这只宝象,调伏好后再送来。』调象师受命之后,不到一天,宝象就已调伏,一切调伏之相全都具足,就有如其它经过一年调伏过的大象一样,现在这只宝象一日被调伏的相状,也像这样。宝象调伏好后,送到圣王处,禀告圣王说:『这只宝象已经调伏好了,唯愿大王自知时宜。』这时,圣王观察这只宝象,调伏之相皆已具备,立即乘坐宝象,于晨朝时遍行四海之处,到了日中时分,便又还归王宫来。这就是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如此象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
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马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转轮圣王所有的宝马马身都是纯一的青色,头部黑色,尾部朱红,圣王见马后,内心欣悦地说:『现在这匹神马来应现于我前,我应交付给调马师,要他赶快调伏这匹神马,调伏好后再送来。』调马师奉命,不到一天,就调好这匹神马,就有如其它经一年调伏过的马一样,现在这匹马宝被调伏的相状,也是像这样。知道马已经调伏好后,就送回给圣王,禀告说:『大王啊!这匹马已经调伏好了。』这时,圣王观察这匹宝马所有调伏之相皆已具备,于是就在晨朝时乘骑这匹宝马遍行四海之处,到了日中时分,便又还归王宫来。这就是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马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
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摩尼珠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转轮圣王所有的宝珠,它的形状有八个棱角,光泽明照,没有各种瑕疵,置于王宫内,常如灯光一样的明亮。转轮圣王察试宝珠,在阴雨的夜晚,率领四种军队进入园林中,圣王拿着宝珠前导,光明照耀,有一由旬之广。这就是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摩尼宝珠显现于世间的情况。
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贤淑玉女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转轮圣王所有的玉女,肤色不黑不白,身材不高不矮,肤质不粗不细,体态不肥不瘦,肢体端正。天气寒冷时,她的身体会温暖;天气炎热时,她的身体会清凉。身体柔软,有如迦陵伽衣(细滑衣),身上一切毛孔,会散发出栴檀的芳香,从口鼻呼出的气息,会散发出优钵罗(青莲花)的香气。做事勤劳,都是后卧睡而先起床,能迎合圣王的心意,观察他的脸色,而随顺合宜地行事,声音柔软,常出爱语,端心正念,以启导圣王的道意,她的心都能不违越,更何况是她的身与口呢?这就是转轮圣王的宝女显现于世间的情况。
转轮圣王的主藏臣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转轮圣王的主藏大臣,由于他宿世行布施的缘故,所以生得天眼。他能看见潜藏的宝藏,无论是有主或无主的,无论在水中或陆地上,无论是在远处或近处,他都能看见。转轮圣王如果要珍宝,便即告诉他,他就随王所需,随时奉上。圣王有时要试验那位大臣,观察他的能力,就乘船游海,告诉那位大臣说:『我现在需要宝物。』大臣就禀告圣王说:『稍停岸边一会儿,我将会奉上宝物。』圣王又告诉那位大臣说:『我现在不要岸边的宝物,而要现在就给我。』于是那位大臣就自水中取出四个金瓮,里头装满了金宝,就奉给圣王,圣王就取用他所需要的,如果取足了,其余的就又把它放回水中。当圣王出世时,那么就有如此主藏的大臣显现于世间。
圣王出现于世间时,主兵之臣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就是说有主兵的大臣,聪明睿智,有辩才,就比如世间已有成就而善思量的人一样。圣王所宜之事,他都能随从,无论是宜去或宜住,宜出或宜入。圣王的四种军队,行经一定里程,就立即停军休息,不使军士太过疲倦。他详知圣王所应做之事,会以现世及后世功德之事,向圣王禀告。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就会有如此的主兵大臣显现。
同样地,当如来、应供、等正觉出现于世间时,也会有七种觉分显现于世间。是那七种呢?就是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三五、本经叙说年少比丘奉事长老,则能时闻妙法,成就身正及心正,并得随修七觉分满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要努力啊!比丘要依人而得闻法,所以众年少比丘应供养奉事诸位尊贵的长老。为什么呢?因为年少比丘供养奉事长老比丘的话,就时时能听闻到深妙的佛法。听闻深妙的佛法后,就能成就二种正事││身正及心正。这时就要修习念觉分,修习念觉分后念觉分就得满足;念觉分满足后,就能对法做选择,分别于法,思量于法;这时,就要运用方法修习择法觉分,……乃至舍觉分修习满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三六、本经叙说若亲近奉事成就真实法之比丘则能成就身正、心正,乃至七觉分修习满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能够持戒、修德、有惭、有愧,而成就真实之法的话,那么来参见这位比丘的人,就能多得果报。如果又能听闻他说法,或随时忆念其法,或跟随他出家的话,就能得到很大的功德,更何况是去亲近恭敬奉事他!为什么呢?因为亲近奉事如此成就真实之法的人,时时都能听闻到深妙的正法;能听闻到深妙的正法后,就能成就二种正事││身正及心正,知道运用方法去修习定觉分;定觉分修习后,就得到修习满足,……乃至舍觉分修习满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三七、本经叙说五盖为不善积聚;七觉分为善积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说由不善所积聚之法,就是五盖,这是正确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纯粹是不善所聚之法,就是五盖的缘故。是那五种呢?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说由善所积聚之法,就是七觉分,这是正确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纯一圆满清净之法,就是七觉分的缘故。是那七种呢?就是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三八、本经叙说阿难以为半梵行者是善知识,佛告之半梵者非善知识;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者,乃为善知识。而佛即为善知识,众生于佛处所取之七觉分,得依远离、依灭,而向于舍。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夹谷精舍里。那时,阿难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阿难尊者独自在僻静之处禅思思惟,他这样地想着;受持一半梵行的人,就是所谓的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而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了。
这时,阿难尊者从禅定中出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僻静之处禅思思惟的时候,这样地想着:受持一半梵行的人,就是所谓的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而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了。」
佛陀告诉阿难说:「你不要这样说:『受持一半梵行的人,就是所谓的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而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为什么呢?因为修行纯一圆满清净,梵行清白的人,才是真正所谓的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而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由于我就是善知识的缘故,所以有众生在我这儿摄取念觉分修习的话,就能依止于远离,依止于无欲,依止于寂灭,而向于舍。同样地,如有众生在我这儿摄取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修习的话,也都能依止于远离,依止于无欲,依止于寂灭,而向于舍。因此,阿难啊!当知修行纯一圆满清净,梵行清白的人,才是真正所谓的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而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三八经注释:
1、舍:佛光阿含藏注云:「向最完全的舍,意即至于涅槃。」有关舍的意义,大、小乘论书有些差异,但能综合其说,而深得旨意的是「维摩经义记卷三本」的「七种舍」││一、心性平等,情无存着。二、于众生舍离一切怨亲等碍。三、舍一切贪瞋等过。四、见生得脱,不复忧念。五、证空平等离相。六、自舍己乐,施与他人。七、益众生无所希望。
七三九、本经叙说佛陀卧病中,令阿难说七觉分,并告阿难多修习七觉分,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有一比丘即说偈勉人应多闻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力士聚落的人间游行教化,就住在拘夷那竭城与希连河之间。他就在这聚落之旁告诉阿难尊者说:「你就将我的郁多罗僧(上衣)褶叠成四重,然后铺好,我现在背部正病痛,想要小卧休息一下。」
阿难尊者立即接受教示,把郁多罗褶叠成四重铺好后,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已经把您的郁多罗僧褶叠成四重,并且铺好了,是世尊您躺卧休息的时候了。」
这时,世尊把僧伽梨(大衣)褶成厚厚的当作枕头,向右胁侧卧,两脚相叠,系念于光明之相,有正念正智,常作起床之想。他告诉阿难尊者说:「你就说说七觉分吧!」
当时,阿难尊者就回答佛陀说:「世尊啊!有所谓的念觉分,这是世尊您自己觉悟成等正觉所说之法,依它能远离,依它得无欲,依它能寂灭,而向于舍。还有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这些也都是世尊您自己觉悟成等正觉所说之法,依它能远离,依它能无欲,依它能寂灭,而向于舍。」
佛陀问阿难说:「对于所说的这七种觉分,你说要精进修习吗?」
阿难回答佛陀说:「我说要精进修习,世尊!我说应精进修习,善逝!」
佛陀告诉阿难说:「只要精进努力,修习多修习七觉分,就能得到无上的正等正觉。」说完这段话后,世尊就端身正坐,专心系念。
这时,有一位比丘即唱诵诗偈说:
「世尊欢喜听闻自己曾说过的美妙之法,忍着疾痛叫人为他讲说;
比丘阿难听令就为他说法,转起七觉分的*轮。
真妙啊!阿难尊者!能以方便善巧作详明的解说,
他说有一种殊胜白净之法,是远离烦恼尘垢的微妙善说。
就是:念、择法、精进、喜、猗、定、舍七种觉分,
这就是七觉分,是微妙的善说。
佛陀听闻阿难讲说七觉分,深达于正觉的法味,
此时虽身遭大病苦,仍忍着病痛端坐倾听。
看身为正法王的佛陀,虽常为人演说正法,
可是却仍然乐于听闻自己已说过的法,更何况其余未曾闻法的人呢?
第一大智慧,具有大力,为人所礼敬的佛陀,
他也顺应其疾病,来听说正法。
而那些博学多闻,能通达契经、阿毗昙(论典),
善通解正法、戒律的人,也都来听法,更何况是其余的人呢?
闻说如实之法,专心黠慧的听闻,
于佛陀所说的正法,自己就能离欲而得欢喜。
由于欢喜而身体得到了轻安,内心自会如此安乐;
内心安乐就能得到正受(禅定),可正确观察一切果报之事的业行。
厌恶三恶道的话,就会离欲而心得解脱,
厌恶六道果报的话,就不会再结聚因缘而生于人天了;
就犹如灯灭一样地寂灭无余,彻底地入于般涅槃。
闻法有很大的福利,这是最胜者的说法;
所以应当专一心思,听闻大师的说法。」
这一位比丘说完此段诗偈后,就从座席起离来去。
第七三九经注释:
1、「世尊!所谓念觉分,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大德!修习多修习世尊所正说之七觉支,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
2、十力:佛陀所成就是十种智力,见第六九六经。
3、契经、阿毗昙:契经,即经文。阿毗昙,新译曰阿毗达磨,论部之总名。
4、有事行:有,果报。意谓一切果报之事的业行。
5、三趣:指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
6、诸有趣:指六道而言。
七四○、本经略说有七觉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七种觉分。是那七种呢?就是念觉分,……乃至舍觉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四一、本经叙说修七觉分,则能依远离,依无欲,而向于舍。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修习七觉分。什么是所应修习的七觉分呢?就是念觉分,……乃至舍觉分。如果比丘修习念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同样地,如果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都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四二、本经叙说三世皆应修习七觉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众比丘啊!过去已经如此地修习七觉分,未来也应该如此地修习七觉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四三、本经叙说修习七觉分清净鲜白,则能离诸烦恼,不起恶法而生善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修习念觉分而至清净鲜白的话,就不会有其它支节,远离一切的烦恼,未生起的不善法不会生起,除了佛所调伏教授的善法之外,……乃至舍觉分,也是这样地说法。众比丘啊!修习念觉分而至清净鲜白的话,就不会有其它支节,远离一切的烦恼,使未生起的善法生起,这都是由佛陀所调伏教授,而非其余之人。……乃至舍觉分,也是这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四四、本经意同前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未生起的不善法不会生起,除了善逝所调伏教授的善法之外;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这是善逝所调伏教授,而非其余之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四五、本经叙说七觉分乃依四念住而渐次生起,修习满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说有觉分之法。世尊啊!什么是觉分之法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所说的觉分,就是七种道品之法。然而诸比丘们!这七种觉分乃是渐次而生起,修习至于满足。」
这一位比丘又问佛陀说:「世尊啊!这觉分是怎样渐次生起,修习而至满足的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如果比丘能系心于对自身的观察,当他系心于对自身的观察时,就能摄心系念而不忘失,正当这个时候,他就可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后,就可修习满足。念觉分修习满足后,就能对法做选择,去分别思量,正当这个时候,就可运用方法修习择法觉分;运用方法修习后,就可修习满足。……就像这样地修习,乃至舍觉分修习满足。就如要系心于对自身的观察所述说的一样,像这对外身、内外身,乃至是系心于对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的观察,当他系心于对各念处观察时,就能专心系念而不忘失,……乃至修习舍觉分,也是同样地说法。如此保持修习的话,就能使觉分渐次生起;渐次生起后,就能修习而至满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四六、本经叙说修七觉分者得二种果报〡〡现法涅槃或阿那含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如果比丘如此地修习七觉分后,将会得到二种果报〡〡在现世中得到烦恼尽除的无余涅槃,或者得到阿那含果(三果)。」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四七、本经叙说修习七觉分者有四种果报〡〡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所说的话,就如前经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就像这样,比丘已修习七觉分,又重复多修习之后,可得到四种果报,四种褔利。是那四种呢?就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这一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七四八、本经叙说修习七觉分可得七种果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所说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如果比丘修习七觉分,多多地修习后,将可得到七种果报,七种褔利。是那七种呢?就是比丘在现世中可得到觉证智慧的安乐;如果不能在现世中得到觉证智慧的安乐,在命终之时就可以得到;等到命终之时,能灭尽五下分结(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就可得到中般涅槃;如果不能得到中般涅槃,也可得到生般涅槃;如果不能得到生般涅槃,也可得到无行般涅槃;如果不能得到无行般涅槃,也可得到有行般涅槃;如果不能得到有行般涅槃,也可得到上流般涅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四八经注释:
1、「若命终时,若不得现法智证乐」:此二句文意不完足,必有遗漏。根据前后经文此处应作「若不得现法智证乐,及命终时,必得现法智证乐。」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若于现法中,未得开悟者,则于命终时亦得开悟。」
2、中般涅槃:本经各种涅槃内容请查阅第五八一经注释。
七四九、本经叙说若修习四念处已,当方便渐次修习七觉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所谓觉分,到底什么是觉分?」
众比丘告诉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我们解说,众比丘闻法之后,将会接受奉行。」
佛陀告诉众比丘及比丘尼说:「所谓七觉分,就是七种道品之法。众比丘啊!这七觉分是渐次而生起的;渐次生起后,就能修习而至满足。」
众比丘向佛陀问说:「七觉分是怎样渐次生起;渐次生起后,修习而至满足的呢?」
「如果比丘系心于对自身的观察,当他系心于对自身的观察后,就能专心系念而不忘失,当于此时,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后,就能修习而至满足。修习念觉分后,就能对法做选择,当于此时,运用方法修习择法觉分;运用方法修习择法觉分后,就能修习而至满足。像这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是同样的说法。就如系心于对自身的观察所说的一样,像这系心于观察外身、内外身,乃至系心于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之后,也都是能够专心系念而不忘失,当于此时,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后,就能修习而至满足。……乃至修习舍觉分,也是同样地说法。这样就叫做比丘渐次生起七觉分;渐次生起之后,就能修习而至满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五○、本经叙说修习七觉分可得二种果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对这七觉分修习又多重复修习后,将可得到二种果报〡〡得到现世智慧的有余涅槃,以及阿那含果。」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五一、本经叙说修习七觉分可得四种果报。经文与第七四七经同,请参阅,译文略。
七五二、本经叙说修习七觉分可得七种果报。经文与第七四八经同,请参阅,译文略。
七五三、本经叙说修习不净观,可得大果、大褔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修习不净观,不断重复地修习后,将可得到大果报、大褔利。为什么修习不净观,不断重复地修习后,就可得到大果报、大褔利呢?因为这位比丘修习不净观也会一同修习念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如果也一同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是都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五三经注释:
1、不净观:四念处第一即观身不净。贪欲盛者,当多修习此观,观通身内外不净,使之减少贪欲之生起。
七五四、本经叙说若修习随死念,可得大果、大褔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修习随死念,重复多修习后,将可得到大果报、大褔利。为什么比丘修习随死念,重复多修习后,就可得到大果报、大褔利呢?因为这位比丘修习随死念也会一同修习念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乃至俱修舍觉分,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五四经注释:
1、随死念:根据增一阿含第三品第十经说法:「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死。所谓死者,此没生彼,往来诸趣,命逝不停,诸根散坏如腐败木,命根断绝,宗族分离,无形无响,亦无相貌,如是诸比丘,名曰念死。」
七五五、本经叙说外道出家告诸比丘,其与世尊俱能说法,诸比丘听后不悦,告之于世尊,世尊乃教之以反问之法,并告知解答。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释氏的黄枕邑里。那时,有众多的比丘于晨朝穿上法衣,拿着钵盂,进入黄枕邑中乞食。
当时,这些比丘如此地想着:今天为时还早,乞食时间未到,我们可到外道的精舍去拜访。此时,这些比丘就进入外道精舍里,和那些外道出家人互相问讯慰劳后,坐于一边。
那时外道出家人说:「沙门瞿昙为众弟子们讲说这样的法:『如果不断除恼心的五盖,就会使人慧力衰弱,成为障碍,使人不得趋向涅槃。要完善地摄护内心,安住于四念处,心地仁慈,没有怨恨,不生嫉妒,也没有瞋恚,广大无量,完善地修习慈心使它充满;无论四方、四维、上、下,十方一切世间,都能心怀仁慈,没有怨恨,不生嫉妒,也没有瞋恚,广大无量,完善地修习慈心,使它充满。就像这样,要同时修习悲心、喜心、舍心,也是同样地说法。』我们对众弟子也是这样地说法,我们和沙门瞿昙又有什么差异呢?都是所谓善能说法的人。」
当时,这些比丘听闻外道出家人的说法,心不欢喜,保持静默,也不呵责,就从座席起来离去。进入黄枕邑中乞食后,返回精舍,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就将那些外道出家人所说的话,详细地说给世尊听。
当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那些外道出家人如果是那样说的话,你们就应该问他:『修习慈心,有什么胜处呢?修习悲心、喜心、舍心,又有什么胜处呢?』如此问他的话,那些外道出家人,内心就会骇异迷惑,或者说些外道的奇异之事;或者生起瞋恚、骄慢、诋毁呵责、违背、不能安忍;或者就静默丧气,低着头不能言辩,暗自沉思着。为什么呢?因为我不曾看见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天、人大众中,听闻我的说法后而能随顺喜乐的人,只除了如来以及他的声闻弟子之外。比丘啊!多修习慈心,舍念清净地是他的最胜处;修习悲心,又重复多修习,空无边处地是他的最胜处;修习喜心,又重复多修习,识无边处地是他的最胜处;修习舍心,又重复多修习,无所有处地是他的最胜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五五经注释:
1、净:指色界禅天「舍念清净地。」
2、空入处:指无色界第一天「空无边处地」。
3、识入处:指无色界第二天「识无边处地」。
4、无所有入处:指无色界第三天「无所有处地」。
七五六本经叙说心与慈俱,修习七觉分,则能得大果、大褔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修习慈心,重复多修习后,就能得到大果报,大褔利。为什么修习慈心,能得到大果报、大褔利呢?因为这位比丘心怀仁慈,修习念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也都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五七、本经叙说心与空入处俱,修习七觉分,则能得大果、大褔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修习空无边处地定,重复多修习后,就能得到大果报、大褔利。为什么比丘修习虚空处的禅定,重复多修习后,能得到大果报、大褔利呢?因为这位比丘心入于虚空处的禅定中,修习念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也都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五七经注释:
1、空入处:指虚空处禅定,是入于无色界第一层天的禅定。
七五八、本经叙说心与安那般那念俱,修习七觉分,则能得大果、大褔利。
我听到这样的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观),重复多修习后,就能得到大果报、大褔利。为什么修习安那般那念,重复多修习后,能得到大果报、大褔利呢?因为这位比丘的心住于安那般那念中,修习念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也都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五八经注释:
1、安那般那念:又作「出入息念」。以心念入、出息(呼吸),对治散乱,安止行者之心,以便入定。
七五九、本经叙说若心与无常想俱,修习七觉分,则能得大果、大褔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修习诸行皆无常的观想,重复多修习后,就能得到大果报、大褔利。为什么比丘修习无常的观想,重复多修习后,能得到大果报、大褔利呢?因为这位比丘的心常做无常的观想,修习念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也都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趋向于舍。」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本篇「无常想」经文的叙述,像这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尽想、断想、无欲想、灭想、患想、不净想、青瘀想、脓溃想、膖胀想、坏想、食不尽想、血想、分离想、骨想、空想等经文,每一经都如前面经文的内容一样。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终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