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一章 故事背景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谘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实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在乔答摩悉达多舍弃王子的权势和享受,自剃须发出家修行成佛,号释迦牟尼之后,基本上都和大多数当时出家的其他类型的修行人一样,到处行走,随缘讲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一固定的居所和经堂。
但是后来追随他学习的弟子越来越多,整天那么一大群人浩浩荡荡地四处游荡乞食,就显得不方便了。恰好,有一个商人须达多(又名给孤独),非常仰慕佛的证悟和操守,当他亲眼看到这么一大群修行人的现况之后,就发愿要给佛以及这些弟子们一个相对固定的住所,以便让大众更好地听佛讲法。
须达多经过四处的打探和勘查,终于发现波斯匿王所在的室罗筏城(又名舍卫城)有一处非常好的园林,就打算购买。可是谁知道这个园林是波斯匿王王子祗陀的,这个王子要求须达多用黄金铺地,用这么多的黄金作为购买园林的价格,王子以为在这样的看似非常苛刻的条件下,是不会有人出手购买的。可是这个须达多可是铁了心了,他还真的拉来了许多的黄金来铺地,这下子让王子也非常惊讶和好奇。
当王子了解到原来须达多花这么大的代价购买这个园林,并不是自己享乐使用,而是打算供养给释迦牟尼佛,以便佛和弟子们能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讲经和修行的地方,一下子震惊了。当下决定连同园中的花草树木作为自己的供养,一起配合须达多对佛进行供养,并且还重修了园林的围墙和大门,须达多则在园林中修建了精舍。
从此之后,佛陀和随行弟子们就常常以这个祗桓精舍(又名祗树给孤独园、祗园)为基地,进行着弘法利生的事业。
日常伴随佛陀左右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五大比丘,这里面包括佛最初成佛后所度的桥陈如等五人、接着度化的三迦叶兄弟连同徒众一千人、接着度化的舍利弗、目犍连连同徒众各一百人。这些人出家苦修外道,一直都没有什么成果,但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给他们一讲法,他们当下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为了报答佛度化的恩德,他们就一直跟随在佛的身边,协助佛进行度化众生的工作。所以大家可以经常在经典中见到“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样的说法。
他们这些人,都是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大成就者,都已经属于没有世间诸漏之人。所谓的无漏,也就是没有烦恼的意思。为什么把烦恼称作是漏呢?因为我们所有的烦恼,全部来源于眼耳鼻舌身意,我们时时刻刻都被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根门所影响,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因为这些根门而关注在外面,被色声香味触法所左右,让我们欢喜,令我们忧愁,这些都是烦恼,可是我们却从来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就好像我们身心全部都是精华,只是在我们并不知道的情况下,随时随地从这些根门漏洞不停地漏失一样。因此,要想没有烦恼,要想彻底拥有自家的精华珍宝,不要有丝毫的漏失,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些根门漏洞,要回光返照内在的身心真谛。但是这绝对不是要大家放弃所欲的见闻觉知,变得和土木顽石一般。具体的内容我们可以在后面详细谈论。
好笑的是,有些人不知道为什么,把无漏,说成是不漏失精液,说男精和女精,是人体最重要的精华,如果漏精了,就是漏失了精华;要想证得无漏的果位,就是要想法不要射精。因此就整天进行各种身体、气脉、性功能的锻炼。更为好笑的是,这样的说法,还真有一大群人跟随。如果说无漏就真的是不漏失丝毫的精液,那是不是把每一个人都结扎了,大家就都可以轻松成就阿罗汉果了?!真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太危险了!
他们这些大比丘,作为大阿罗汉,已经没有了烦恼,但是他们并不是自了汉,并不是自己成就就算完了,而是要帮助佛进行救度更多众生的事业,如此广大的发心,已经属于真正的佛子,真正的大菩萨的心境了。而且他们还通过严格守持佛所教授的戒律,通过行、住、坐、卧等各方面的行为,来展现佛所教导的修行的真谛,成为当时各种不同的出家团体中最为庄严的一群,最有行为举止威仪的一群。他们都能够严格按照佛所嘱托的教授,精进修行,引领他人,自利利他。
在这些大比丘阿罗汉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能够统领大众的,就是舍利弗、目犍连、拘晞罗、富楼那、须菩提、优波尼沙陀这几个了。
舍利弗,又称舍利子,其母亲因为眼睛黑白分明、转动灵活、犹如秋鹭之眼而被称为“舍利”,舍利子,则是因母而得名。甚至还在母胎之中的时候,就已经能通过母亲之口,展现出不可思议的辩才。在舍利子还没有皈依佛门之前,一直在修行外道,后来他的外道师傅死去之后,他就带领着很多的徒众,苦苦修行,但是始终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后来在见到佛弟子马胜比丘充满威仪安详地样子,就上前询问马胜比丘跟谁学法?都学些什么法?马胜比丘就给舍利子讲了非常著名的因缘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令舍利子非常信服,因此就率领徒众皈依了释迦牟尼佛,见佛之后,一听佛讲法,立刻就证果了。舍利子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弟子中智慧第一之人,我们大家所非常熟悉的《心经》中,就有以舍利子为对机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究竟的佛理阐述。
目犍连,又称大目犍连,目连,大采菽氏,上古有仙人采豆而食,后来母犍连母亲家族就以此为姓,而目犍连也是从母得名。目犍连和舍利子一样,都是一直修行外道法门的,但是一直感觉心中无法安乐,他曾经和舍利子有一个约定:双方不论谁,只要发现有好的导师,一定要通知对方。当舍利子告诉目犍连自己已经皈依释迦牟尼佛之后,目犍连也率领自己的徒众一起皈依了释迦牟尼佛。并且后来成为了释迦牟尼佛出家弟子中神通第一之人。能够遍游十方世界,但是他却救不了堕入地狱的母亲,后来在释迦牟尼佛的指点之下,才利益了母亲。因此才有了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俗称鬼节)的佛教节日,也有了《目连救母》的戏曲曲目。
拘晞罗,是舍利子的舅舅,平时和姐姐,也就是舍利子的母亲辩论的时候,从来没有失利过。可是在姐姐怀孕之后,却从来没有辩论赢过,拘晞罗就认为这是姐姐胎中的孩子经过大人之口表现出的辩才智慧,在母胎里就已经这样了,出生后还了得!就决定南下南天竺进修外道的十八种经论。别人嘲笑说:“很多人无数生都不能学完那些经论,你怎么能在一生的时间里学完呢?”拘晞罗就苦下决心,不眠不休,精进求学,就连修剪指甲的时间都挤不出来,最后爪甲极长,被人们称作长爪梵志。终于学成归来之后,却发现外甥舍利子皈依了释迦牟尼佛,就很不服气地找佛辩论,可是当佛令他立出一个辩题的时候,三下两下就把他辩得哑口无言,因此他也就皈依佛了。后来拘晞罗也成为释迦牟尼佛出家弟子中辩才第一之人。
富楼那,是从父而得名,意思是满,父亲在向天神祈祷求子的时候正值江水满溢,而且母亲也是梦到装满了各种珍宝的宝器后怀得孕,因此仍旧以满为名。富楼那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弟子中说法第一之人。
须菩提,又名空生、善现,传说在他出生的时候,全家所有的器皿全部都空空如也,过了几天,又都满满当当。请占卜者观察后,占卜者说,这是非常吉祥的事情,家中所有器皿皆空而生,表示此子未来空成就,应当起名叫做空生。须菩提,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弟子中解空第一之人。也是《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了义空的对机者。
优波尼沙陀,是近少、微细的意思,是观察思维尘性直至最极微细层次,从而真正明了“色性就是空,空色本无二”的道理而悟道的,从而被佛印证后赐的这个名字。
除了这些大比丘,作为出家僧众的首座之外,当然还有三迦叶等大弟子,但是因为本经对机的缘故,只说这几个上首弟子。
另外还有因为明白了十二因缘相附相生、如环轮转的道理而成就,被佛印证后的缘觉,也叫辟支佛;如果是在没有佛降世,自己独自觉悟因缘而悟道者,因为没有佛来印证,就只能称为独觉了。这些缘觉,也是成就了阿罗汉果位,一般而言,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已经达到了没有什么可以需要再学习的地步了,因此也称之为证得了无学位者。这并不是现在我们有些大学生因为英语不能过关,只能拿到大学毕业的学历证书,而不能拿到学位证书的无学位者。这些缘觉、独觉,以及更多的无学果者,还有一些刚开始发心进入佛门的修行人,和十方各处的菩萨众,都是来聚集听法的。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除了常伴随佛左右的千二百五十人之外,平常都在其他地方乞食、经行、修行,只是到了佛所制的结夏安居的时候,才聚集到一起,一来是因为夏天三月之内,虫蚁最为活跃,如果继续经行乞食的话,会增加杀生害命的机会,结夏安居不出门,则能大大减少对虫蚁的伤害;二是,在一段时间内大家聚集在一起,还可以通过相互探讨佛理而对各自的思悟进行检验和锤炼,相互督促和进步;三是可以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不符合正法的行为举止和内在思想进行检讨,从而加强修行的正确性,维护僧团的整体形象。大家都因为到了结夏安居的时间,而聚集到祗园,都希望能够在这段时间里,经过佛的讲法和大众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在修学上更进一步。都希望能够解决心中的疑惑,并且听到佛所讲授的更加深奥的密意。
如大众所愿,在这个结夏安居的过程中,释迦牟尼佛在大众中,开讲了非常清净玄奥的正法,每个人都解决了自己心中的疑惑,结夏安居的大众都非常欢喜赞叹。佛的法音,和雅悦耳,犹如迦陵伽鸟的仙音,遍布十方。迦陵伽鸟,是雪山的一种仙鸟,还在卵中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发出鸣叫的声音,等到破壳而出之后,叫声更加悠扬悦耳,比天人美妙的声音更加每秒,其他鸟的声音就更加难以相提并论了。佛的法音,也是出类拔萃,无人能及,因此用此仙鸟的鸣叫之声来形容。
在所有这些出家的大阿罗汉、缘觉、独觉等无学位者、初发心学习佛法者,还未到无学位,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者,以及从十方佛土赶来的菩萨众人之中,以文殊菩萨为上首首座。文殊,又称为曼殊室利,是妙吉祥的意思,表示遍证一切佛的功德,并且法音柔和悦耳之义。代表智慧,和代表行理的普贤菩萨为佛的菩萨弟子中最为上首者。甚至佛还说:“文殊乃诸佛之母,诸佛之师。”就连释迦牟尼佛自己以前也是文殊的弟子,现在文殊示现为释迦牟尼的弟子,而帮助佛教化众生。文殊菩萨的道场,就在山西的五台山,据说有缘者现在去往五台山朝拜的话,还可以见到文殊菩萨呢!不过也许是个老头,也许是个孩童,也许是证得虹身的贝玛拉米扎,菩萨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时,又有几个人能够认识的呢?!
文殊菩萨是一切佛的随学弟子中的上首,真正的含义其实也就是说,学佛的人,应当具有智慧,智慧能够出生一切佛的功德,智慧能够破除一切魔障,智慧才是学佛者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如果没有了真正的智慧,就算能够足蹈虚空、口出莲花、入火不焚、入水不溺,也都是邪门歪道,都不是正理。
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学佛的目的都是追求奇异,如果有特殊感应,特殊体会,就非常开心;反而平平淡淡的日子却没有一个佛学的人愿意过了,甚至有意识地不过日子了,还美名其曰发出离心。真是诚可怜者!
有些人因为没有智慧,学佛越学越苦恼,越学越迷糊,越学越感觉自己苦大罪深,越学越感觉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障碍,所有的工作和学习等事业都是魔障,烧香应当烧几根,看香烟的形状来判断最近的福祸吉凶,磕头的姿势应当怎么,买了笼养的鸟儿放到山林中,等等,天天把佛字挂在嘴上,整天要做这个佛事那个佛事,闹得周围所有的人都感觉这个人越来越神经兮兮,怎么看都已经不正常了,甚至还因此而让别人对佛教产生了不好的看法,真是愚痴之至!
就像下文中的阿难一样,虽然这么多年跟随在佛的身边,佛所讲的了义不了义的很多法门经文他都能出口成诵,但是却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其中所包含的深刻理义,也从来没有把这些理论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过,不但这次搞得自己狼狈不堪。甚至在佛涅槃之后,大家要集中整理佛一生中所讲过的法的时候,因为他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迦叶尊者都不让他参加会议!简直太丢人了!
因此说,学佛,不是模仿各种行为就可以的,也不是学舌各种经文咒语就可以的,更不是过一种符合某种标签的佛化生活就可以的,而是要用心思悟其理义,深刻领会里面的为什么,还不能随便做出一个答案就了结,而是应当深深的追究下去,并且把自己的所悟所得,要在实际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开发自己本来的智慧,才能真正具足吃饭喝水的大神通,才能真正明白佛的苦心。
现在就有这样一个机会,就如同下文中,佛苦口婆心地根据每一次阿难地回答,一次又一次地纠正和引导,逐渐地揭示佛法的秘密一样,大家只要紧紧跟着这个揭示秘密的过程,就一定可以明白佛义。
准备好,开始了!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