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同修之嘱谈慈悲喜舍
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
现今许多学佛者不易证果,勿论即身成就大觉位的法身成就,既便是不断惑业的净宗下品往生,也是很难获得的。其实,这不仅是现代学佛者的问题,也正是古往以来历代人的共通问题,正如俗语有云“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
是佛法只能有一部分人才能获益,还是另有说法呢?有一些人询问过我,但因我近来有很多事务缠身,一直未有正面地回复过。今遇因缘,正巧突遇现主编《妙莲华》杂志的郭同修,她与我早于《菩提心》刊时便相识,现主办这一慈善杂志。她请我抽闲谈一下慈悲喜舍,考虑这与答案正相符合,可借机答复一下,故爽口应允了,这便是我写出此文之缘起。
那么,不易证果又与这个慈悲喜舍有什么关系呢?下边我就来分析一下。我们学佛就是由人成佛,由烦恼至菩提,而由此岸苦海到彼岸乐土有六波罗密(六度),这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波罗密。
诚然,我们是要证般若智为目的,佛智即是般若智的体现,因此我的师公能海上师说:“我们是学般若的,以般若为宗。”但是,这个般若智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一些前行基础是很难证到的,因前五度修福,称方便度;第六度修慧,为智慧度。
第六度为前五方便度的导首,称“般若如目,五度如足。”因此,学佛应福慧双修,六度俱作,不可只修慧不修福,那么这个般若如万仞山头而无阶梯可循升上;亦不可只修福不修慧,那么这个五度如只有船和水而无终点,你将永远在苦海中漂泊。
藏地噶当派的祖师阿底峡,在其名著《菩提道灯论》中指出:“大菩提资粮,福智为自性,资粮圆满因,一切佛共许。”又云“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我们具般若正见如有目,自能看清了行动的方向才可走,但走路要有脚,般若如目,五度如足,如无这个前五度的“足”,是无法走的,更不可能走到般若智的彼岸。
然而有人也许会问,这个六度又与慈悲喜舍有什么关系?其实这里边关系可大了,因为慈悲喜舍就在六度中,如布施就是大慈、大悲、欢喜及施舍,简言之,前五度都包含了一定的慈悲喜舍,而般若度则是慈悲喜舍的证果。
佛教界有一句话,是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意思就是说对人慈爱不要讲缘份,不要说我喜欢这个人才关心他,不喜爱则去嗔他,这是不对的,布施不要讲缘份,要大心去关爱一切应关爱之人。假如你有能力,而你喜爱的人又都不需要帮助,嗔他的人却正要等你来帮助,你会因无缘而不去管他吗?看着他受苦而置之不理。
我们是学佛,那么佛他会怎么做呢?如歌利王昔日伤害释迦佛的时候(那时是释迦佛的过去生名忍辱仙人),佛不仅未曾动怒,且发愿成佛后先去度化他,正因为他无知才犯错故。又如佛昔日割肉喂鹰,以身饲虎,又何尝计较过有缘无缘呢!那为什么会要“无缘大慈”呢?正是因下一句“同体大悲”故。你如果以自身去感受对方的痛苦,你就不愿再加痛苦于他人身上了,“谁肯将刀割自身”耶!有了同体大悲,你便能无缘大慈。
说到这里,想到阿底峡尊者的一位师父,是传他菩提心修法的一位上师,有一次正在座上讲法,有一人追狗而打,狗无事而尊者的上师却应声从法座上跌下来,有人以为上师太过夸张,然上师解衣给大众看时,却见在狗被打的相应之处,上师身上有一道重重的伤痕,这也许就是真正的同体大悲吧!在藏传佛教中,慈悲喜舍是含括在菩提心修法中的,在它之前是出离心,在它之后是中观空性见,这是三主要道,又称圣道三要,即学佛过程中的三个主要方法,三个心要。其中出离心是小乘成就,罗汉一心欲出离尘世,自我解脱,故是出离心境界。大乘成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其实就是菩萨心,菩萨发心利大众,舍己救人,所谓大小不在法上,而是在心量上。
中观空性见正是般若智的境界,是佛之正见,佛既要自度还要度他,并将两者都做得圆满,而不偏重一边,故是为中观。般若空性见在慈悲喜舍的菩提心之后,这一点上显密佛法皆同,也可知先发心后才能入大智。
那么,这里还要解释一下,不要认为我引用密宗的经句多就认为这只是密法的要求,要知道这是佛教各派共通的。弥勒是大慈,观音是大悲,喜舍是势至(此语出自《坛经》),请问他们三位是何宗派?因为我的根本上师是密宗的,故我引文时多谈密典,其实在我请教的老师中,还有专倡净宗的郑颂英老师和喜禅法的蔡惠明老师(他是太虚大师最后一位皈依弟子)。
以密法来讲,唐密的《大日经》上有“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藏密的发菩提心法,更是以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为前行,谓欲发菩提心,先具此四无量心。一切的仪轨上莫不有此四无量心,我每日都要念:
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是慈无量)
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是悲无量)
愿一切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是喜无量)
愿一切众生远离贪嗔之心,具平等舍(是舍无量)
为何说此是四无量心?因发了它你就具备了无量功德。菩提心为入大乘之境,而发四无愿心又是入菩提心之门。净土宗是不是也如是呢?有的人认为净土宗的人不必去布施培福,只专修净业,念一句佛号就可以了。其实这是大错的,佛在经中广宣布施、持戒等功德,你如不去做,而只专想以一句佛号就成就,那么你岂不是聪明过释迦佛了吗!既便净宗再是易行道,可净宗的大经中也明确指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我国”(见《阿弥陀经》)。你若少了福德都不可,更莫说舍之勿做了!如同我们诵的课颂里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施等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我以施等诸善根”即是说我以布施、持戒、忍辱等诸善根资粮,为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成佛的,并不是“我以无作无福报,自私自利而成佛”哉!
说到这里,我想可能还会有人问,谈慈悲喜舍与你开篇说证果不易有何关联呢?我认为上根之人应已明白了,为了说得更清楚,就再费些唇舌。按,学佛的人大都有一种所执,那就是好高骛远,贪多求大。于是,净宗信众每日只求往生这一果位上的事,而因地上的放生、布施等善行就不去做了;而密法的行人,更是舍加行于不顾,直求什么大威德、大手印、大圆满,他不知密法中早有云:“法是不是大圆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自己是不是大圆满的根器。”
禅宗学子更是学什么不该学的狂禅,什么五戒十善,老子家中无这些玩意,万法皆空!唉!唉!唉!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你已真能空得了一切吗?如果还有执,那还是要落入因果中的,为何不肯消罪积福从基础开始呢!
佛法里边讲“最初的就是最后的”,其实基本的才是成佛最坚实的必需,希望大家不要再忽视这些加行了。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坚固的地基,高楼筑的越高也就越危险!换句话说,若无一楼,就没有三楼、五楼,如果没有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何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没有菩萨心肠,更勿庸说成佛了!所以我的结论就是,大众学佛,只看高位,而却不肯去做力所能及当下该做的事,直如同太虚大师所说:“汉地是大乘佛法之地,但汉人多学大乘法,发的却是小乘心。”
原发表于河北慈善功德会会刊《妙莲华》2006年第4期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