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般若品》主要讲述顿教的见地及这一见地的殊胜。
见地是一个宗派的核心内容,也是体现此宗思想高度的标尺。禅宗之所以是至高无上的法门,原因就在于见地高超,直截了当。正是在这样的见地下,才有快捷的成就之道。其后的《疑问品》《定慧品》《坐禅品》等,主要介绍了顿教的修行。如果说见地是修行的指导,那么修行就是对见地的体证,最终还要落实到心行上。所以,这一品可谓重中之重。
顿教的见地究竟是什么?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众生本具菩提自性,在生命的某个层面,和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从现状来看,众生和佛有着天壤之别;而从根本来说,他们的分歧点就在于迷悟一念之间。迷失觉性,所以成为众生;体认觉性,当下就是觉者。
《般若品》主要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般若系的经典,有《放光般若》《文殊般若》《金刚般若》《大般若经》等,统称“摩诃般若波罗蜜”。
对于“摩诃般若波罗蜜”,中观学者和禅宗祖师的解释不太一样。《般若经》的核心思想为缘起性空,龙树菩萨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就是对这一思想的精辟总结。中观的修行理路,是通过对缘起无自性空的认识建立正见,依此修习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从而抵达彼岸,即“波罗蜜”。
而禅宗的修行,则是引导我们直接体认般若,体认觉性。因为觉性是现成的,本来具足的,只要见地够,方法对,就有机会“一超直入如来地”。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