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菩提心的共同功德:
3、满足愿望:
(1)能灭除三界轮回中的种种痛苦;
(2)能帮助他人,遣除如母众生内心的不安;
(3)欲享受世间的福报,也不能离开菩提心。
4、名义转移:在相续当中能生起菩提心,则名称上就可
以堪称一切如来之子;在意义上,则可以成为人天的应礼处。
5、以喻赞德:
(1)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
(2)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
(3)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
(4)以护送者之喻说明救脱罪业之果;
(5)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
(6)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庚三、满足愿望;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发菩提心能满足一切愿望。
“欲灭三有百般苦”:若是想灭除三界轮回中的种种痛苦。“三有”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分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人道、阿修罗、天道。六道中充满了痛苦,一处也没有安乐,包括在人间、在天界都没有丝毫的安乐,都不离三大根本苦——变苦、苦苦、行苦。所谓人天的这些福报,实际也是种痛苦。
变苦。一切有为法在刹那当中生灭,这种无常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若是你自己认识到了,就不会痛苦;若是没有认识到,就是痛苦。若是认识到了,有变化是正常的,一切有为法刹那变化、刹那生灭,生灭就是变化。无常有粗大相续之无常和细微刹那之无常。粗大相续之无常,比如一年四季的变化,比如生老病死等等。为什么有粗大相续之无常呢?因为一切法都不离细微刹那之无常。粗大相续的变化,我们能观察到;但是细微刹那的变化,我们一般人都观察不到。为什么会有这些粗大的变化呢?就是因为有细微刹那的变化。若是没有细微刹那的变化,就不会有粗大相续的变化。这种变化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和痛苦,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烦恼,其实变化是正常的。
为什么我们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安乐?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真正的安乐是恒常不变的,只要是无常的、迁变的,都是痛苦的。我们这些众生不知不觉都在遭受痛苦,有钱也痛苦,没钱更痛苦;有家痛苦,没家更痛苦,无论怎样都是痛苦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无常。一切都在变化,无论是在山上还是在山下,无论是有家还是没家,无论是有钱还是没钱,都一样不离迁变,所以我们不得安宁,不得解脱。
行苦。我们所做的或者所得到的,要么是痛苦的因,要么是痛苦的果,始终不离痛苦,这叫行苦。《前行引导文》里讲:我们吃一碗糌粑就相当于吃一碗昆虫。现在也可以这样说:我们吃一碗米饭就相当于吃一碗昆虫。为什么呢?因为生产大米的过程都是在造业。农民生产大米给谁吃?给我们吃。所以,现在我们吃一碗大米就相当于吃一碗昆虫,这都是痛苦的因。
以前讲过,若是有菩提心的摄持,行住坐卧都是在修福,吃喝玩乐都是在行善。然而,若是没有菩提心的摄持,那么行住坐卧、吃喝玩乐都是在造恶业。为什么叫行苦?就是这个原因,都不离痛苦的果,不离痛苦的因。
苦苦,即苦上加苦。
三界一切众生都不离三大根本苦。“百般”是形容三有轮回中的这些痛苦无量无边。若想消灭三界之苦,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出路就是发菩提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及除有情众不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愿,想帮助他人,想遣除众生内心的不安。如果你想帮助他人,想遣除这些如母众生内心的不安,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办法也是发菩提心,没有别的选择。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即使是想享受百种快乐——即世间这些名闻利养以及神通神变等种种安乐,也永远不要舍弃菩提心,不要离开菩提心。
有些注疏里则这样解释:“欲灭三有百般苦”,讲的是中士道的修行人,是求自我解脱者。“及除有情众不安”,讲的是上士道修行人,就是想利益众生、救度众生者。“欲享百种快乐者”,讲的是下士道的修行人,是求世间福报者。这三种根基的人都不能远离利他心、菩提心。无论你是想享受世间的福报,是想获得自我解脱,还是想成办众生的利益,都不离菩提心,都不离利他心。若是你离开了利他心,离开了菩提心,以上三种所愿均不能实现,也不能成功。
若是按前述这样的解释,也许有些人会有疑惑:“发菩提心是大乘一切修法的基础,是入大乘之门。而求人天安乐和求自我解脱者,不是都不用发菩提心吗?”
其实在此处讲的利他心、菩提心有很多种。若是没有利他心、菩提心,连世间的福报都很难获得,自我解脱也很难,更不用说要成佛、度化众生了。在此处强调的是利他心、菩提心的功德。如果没有一般的利他心,连世间的福报都得不到。小乘修行人也有慈悲心,但是与大乘的菩萨所具有的慈悲心不一样。小乘修行人想帮助众生、利益众生的心情,如同断臂的母亲想救落水的儿子一样,她没有手臂,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冲走了,她特别想救,却无能为力。小乘修行人也想帮助众生,也想度化众生,但是他没有这个能力,主要是他没有那种勇敢的心态,他不敢,他害怕轮回。他们并不是没有慈悲心,只是他们的心还不够勇敢,心力没有那么大。大乘修行者想帮助他人、度化众生的心情,就像一个英雄父亲亲赴战场解救自己的儿子一样。他的儿子沦陷在战场,英雄的父亲会不顾一切地冲进去解救自己的儿子,大乘修行人利益众生的心情也是如此。
总之,小乘修行人不是没有慈悲心,不是没有利他心,他们也有慈悲心,也有利他心。无论是求世间的利益、自我的解脱,还是要度化众生,都不离菩提心、利他心,都要有利他心和菩提心才能成办。由此可见,如果你想获得人天的福报,需要发菩提心;如果你想获得自我解脱,要发菩提心;如果你想获得圆满的佛果,去度化如母众生,还要发菩提心。这个偈颂也可以这样解释。
当你有了利他心,有了菩提心:第一,你能度化众生;第二,度化众生的同时也能获得自我解脱。在自我解脱的同时还能度化众生,这说明能自度度他,也可以说是在把握自己的同时还能帮助别人。
“能够把握自己,还能帮助别人”,这个话题听起来很普通,但是意义很深。什么是“把握自己”?就是具有出离心,自己不被世间八法所束缚。什么是“帮助他人”?度化众生,让众生从痛苦中获得解脱。所以,虽然我们现在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很重要,但是首先要把握自己,否则会让自己陷进去。有些人当时发心很好,说要度化众生、利益众生,可是下山以后,跟世人接触时间一长,就把自己陷进去了,这样还是不行。所以不要着急利益众生,先要把自己修好,披上出离心的盔甲,手持菩提心的宝剑,然后再去面对红尘,去接触世人,绝对没问题。否则很难啊!若没有出离心的盔甲,自己容易受伤,容易丧失慧命。
利他心的功德非常大,我们利益众生是必须的,但是大家首先要把自己修好,要有这个能力。否则不但度不了别人,甚至还会把自己的慧命都搭进去,到时候吃亏的是你自己,那时候你就完了!所以我说,利众的事业先放一放,先把自己修好,先把出离心修出来,把菩提心发出来,然后再去利益众生。生起出离心,发出菩提心,那是工具,那是兵器啊!若是没有这些,赤手空拳,你怎么去度化众生?怎么去面对一切?
真正把菩提心修出来了,真正能利益众生的时候,自我也就获得解脱了,世间的福报自然而然就有了。所以佛讲,世间的福报不用特意求,自然就有,不求才有。“求”本身是一种苦,不求是乐,知足才有常乐。
当你发出菩提心,真正能利益众生的时候,自我就解脱了,而且可以享受世间的福报,这时就没有三大根本苦了。这是发菩提心的功德。
庚四、名义转移;
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在轮回的牢狱中,被业与烦恼紧紧束缚的苦难众生,如果在相续当中能生起菩提心,那么一瞬间,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名称上就可以堪称“一切如来之子”。这是名称的变化,是从名义上来说的。从意义上来说,则成为人天的应礼处,即顶礼供养的对境。
“生死狱系苦有情”:生死轮回就像牢狱,那里有被业与烦恼紧紧束缚的可怜众生。可是,我们却没有感觉到自己有多么可怜,经常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在六道轮回的牢狱中,被业力、烦恼紧紧地束缚着。你为什么不得自在呢?为什么不得安乐呢?因为你始终在轮回的牢狱中,始终没有逃脱业力和烦恼的束缚。我们这些人在轮回里已经习惯了,所以很多时候觉察不到。
我们这些凡夫、这些众生,犹如困在小小的笼子里的鹦鹉等鸟类一样,还能自在吗?还能获得解脱吗?真的,我们很难觉察到啊!所以佛在第一转法轮时,首先讲的就是苦谛,告诉我们要认识苦。
因为我们认识不到啊!六道轮回里有什么好的?世间有什么可留恋的?一切都不离三大根本苦,要么行苦,要么变苦,要么苦苦,有什么可留恋的?一切行为,一切作法,要么不离痛苦的因,要么不离痛苦的果。一切都变化无常,那么虚假,这里有什么可留恋的?但是大家却不知道,不明真相、不明真理啊,这叫愚痴!所以,认识苦很重要!大家都争名夺利,不顾一切地赚钱,有了权力、地位,有了金银、财宝,却依旧烦恼、痛苦,真是大失所望。为什么呢?因为你始终在六道轮回的牢狱中,始终被业力和烦恼束缚着,因此,你始终是痛苦的,始终是烦恼的,想逃避是逃避不了的。在山下的时候,认为到山上就没有事儿了,但到了山上还是烦恼痛苦。到山上了,又觉得下山就好了,想着“家里多舒服啊,家人给我做的饭菜多好吃啊,和家人相聚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然后就迫不及待地下山了。下山当天也许还可以,从第二天开始就不行了,“哪有山上好啊!”又开始烦恼、痛苦。
想逃避、去逃避,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大家应该依佛法、依智慧去对治、去处理,才能解决问题。若是有佛法、有智慧的话,在山上、山下都一样。所以,大家应该好好修习佛法。为什么呢?因为若是不摆脱轮回,不摆脱业和烦恼的束缚,就不会有究竟、真正的安乐,在哪儿都不会自在的。所以,不要再去分别那么多,不要再去想那么多。真的,心态应该放下来,让心平静下来。什么叫“妄念”?妄念是愚痴的本性,它就是愚痴。如同刚才所讲:在山下想山上的好处,在山上又想山下的好处;有家的时候想没家的好处,没家的时候又想有家的好处。这都是妄念,都是愚痴的!
佛法里经常讲“黄金和牛粪等同”,这讲的是境界,是一个修行人、一个成就者的境界。如果有修行、有智慧,在哪里都一样,无论是在地狱还是在天堂,都是快乐的;如果没有修行、没有智慧,在哪里也都一样,无论是在地狱还是在天堂,都是痛苦的。
很多人都问过类似这样的问题:我应该在山上还是应该下山?我是继续留在这个单位还是换个单位?这些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随缘而做就行了。成家、不成家,找工作、不找工作,换工作、不换工作,换身边的众生、不换身边的众生,都一样,真的。
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如果真想获得解脱,想获得安乐,你现在就要想尽办法摆脱六道轮回的牢狱,你要想尽一切办法从中逃脱,摆脱业力和烦恼的束缚!你想轻易地逃脱轮回的牢狱,难啊!那怎么办?先解决业与烦恼。如果没有业和烦恼的束缚,就能很容易地逃脱轮回的牢狱。所以现在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业消掉,把烦恼断掉。自己从业和烦恼的束缚当中解脱出来,才能逃脱轮回的牢狱;你逃脱了轮回之牢狱,就可以获得自在,获得解脱。若想利用别的办法,统统都是徒劳无益,没有用!
“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在三有轮回的牢狱中,被业和烦恼紧紧束缚着的万分可怜的众生,如果能在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那么在一瞬间就变成了佛子,名称上可以堪称“一切如来之子”,这是名字上的变化。还有意义上的变化,那一刻就成为人天的顶礼处——供养的对境。
刚才没有发菩提心、没有生起菩提心的时候,还在轮回的牢狱里,被业和烦恼紧紧束缚着,地位特别卑微,饱受痛苦;而在生起菩提心的同时,却变成了佛子,成为了人天的供养处。人天的众生,包括国王、大臣以及天界的帝释王、梵天王等,都膜拜你,称呼你为菩萨、佛子。
这里说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主要是愿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愿菩提心的时候,你就成为了菩萨,你的称呼也变了,都叫你佛子。之前你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变成了佛子。还有,世间上这些人和天人都会膜拜你,顶礼你。
《入中论》里讲,生起胜义谛的菩提心,即证悟空性的智慧,现量见到诸法究竟实相的同时,称之为“佛子”。但是《入行论》中讲,生起愿菩提心的同时,称之为“佛子”,这二者并不矛盾,一个是胜义谛的菩萨,一个是世俗谛的菩萨。“佛子”就是菩萨。在现量见到诸法究竟实相的同时,你就成了菩萨,成了佛子了,这个是胜义谛的菩萨。而在这里讲,你发愿菩提心的同时就成为菩萨、佛子了,虽然还没有证悟诸法的实相,但是你成为世俗谛的菩萨了。成为了菩萨以后,相续当中有了菩提心,就能很顺利、很快速地证悟、成就,所以可以作为顶礼和供养的对境。
庚五(以喻赞德)分六:一、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二、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三、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四、以护送者之喻说明救脱罪业之果;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六、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
辛一、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犹如最胜冶金料”:一两点金剂,能使百千万两铁块变成黄金。
“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我们这个肉体由三十六种不净物构成,发菩提心的同时,就变成了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佛陀身。
犹如依靠冶金料使铁块变成了黄金一样,我们由三十六种不净物构成的这个躯壳依靠发菩提心就变成了圆满的佛陀身。
想改变命运,唯一的方法也是发菩提心,频繁打妄想没有用。谁都想当人上人,谁都想有所成就,但是你只想没有用,现在我们知道了方法——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立即就变成了菩萨,变成了佛,立即就变成了人天的供养处,圆满的佛陀身。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改变命运要靠自己,不是靠别人。有些人想靠佛,想靠上师,没有那么容易啊!佛讲了,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些外道说命运不能改变;有些外道说命运可以改变,但是要靠神。内道和外道不一样。成佛最终要成的是自性佛,回归自性了叫成佛。如果成了一个外在的他佛,那就是“成神”了,而不是“成佛”了。
怎样依靠自己来改变命运呢?就是改变心态。改变心态才能改变命运,在外境上改变不了命运。你掌握了心态,同时就掌握了命运;你改变了心态,同时就改变了命运。真的太殊胜了!所谓“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确实是这样。大家想学佛吗?想做一个智者吗?如果真心想学佛,真心想做一个智者,就要这样做,不要再到外境上找原因,不要再到外境上改变命运,这是没有用的。一个愚者永远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这是为什么?他去外境上找原因,在外境上解决问题,这是愚痴的做法!
在这里我们讲一个公案:有两个人都想解决一个问题,即避免走路的时候扎脚。其中一人想把整个大地都铺上牛皮,这样到处走就不会扎脚了。若是你能做到的话,确实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你能做到吗?到哪里弄那么多牛皮啊?即使弄到了,又怎样才能把整个大地都铺上牛皮?根本不现实。现在我们这些世人的想法就是这样,就想在外境上解决问题。另外一个人想到用牛皮给自己做一双鞋子穿上,一样能解决问题。一块牛皮很容易就能弄到,一双鞋很容易就能做出来,穿上它就可以到处走了,问题这么容易就解决了,这就是智者。愚者和智者的差别就是如此。
如果大家真的想改变命运,就去改变自己的心态;大家真的想掌握命运的话,就去掌握自己的心态。佛现在教给我们的就是这个方法:怎样去改变心态,怎样去掌握心态。只有拥有智慧,才能改变心态,才能掌握心态,之前不能!若没有智慧,你掌握不了自己的心态,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心态。佛法是这个时候用的,智慧是这个时候用的。若是有佛法、有智慧,你就可以改变心态,你就可以掌握心态。改变心态的同时,就改变了命运;掌握心态的同时,也就掌握了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就自在了!
可见,一个人若想改变命运、掌握命运,就去观察自己的心、改变自己的心就行了,太容易了。若是以智慧观察,自己的内心自己能知道;若是有智慧、有定力,自己的心自己能掌握。所以,无论在地狱或天堂都一样,在哪里都一样。
希望大家都能明白真正的佛法,希望大家都有真正的修行。在学佛的行列中,在学佛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是三心二意地学,所学的说是佛法不是佛法,说不是佛法又像佛法,若说他没修行又像是在修行,若说他在修行又不是真修行,就是这种情况。我们要杜绝这样的现象!
“故应坚持菩提心”:应该好好发菩提心,应该以坚定的信念去受持菩提心。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无论在何种心情下,解脱的心、利益众生的心永远都不能改变,这叫坚定。
我经常给大家讲,心情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环境有好的时候,也会有不好的时候,但是自己的理想不能舍弃,自己的愿望不能改变,不能随环境、随心情改变。有些人心情好了就学,心情不好了就不学;环境比较有优势的时候想利益众生,环境不好、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就不想利益众生。不能这样啊!环境随时都会变,心情、感觉随时都会变。感觉好是暂时的,感觉不好也是暂时的,好的环境会变,不好的环境也会变,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大家不能舍弃自己的愿望,不能舍弃菩提心,这就是“坚持菩提心”。
辛二、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众生导师以慧观”:“众生导师”指佛陀。佛陀以圆满的智慧,在无数劫当中观察。
“彻见彼心极珍贵”:佛通过圆满的智慧去观察,最终发现了这样一个道理:所有的珠宝里面,如意宝是最珍贵的、最稀有的、最难得的;在所有的善法当中,菩提心是最珍贵的、最稀有的、最难得的。这是谁了知的?佛了知的。佛是以什么方式了知的?以其圆满的智慧了知的。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若是想脱离轮回,超出三界,就应该利用一切方便来恒时修持菩提心。只有以菩提心才能摆脱轮回,只有以菩提心才可以逃出三界,这不是通过神通,而是通过究竟的智慧所发现、了知的。
若是真正获得了如意宝,就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如意宝可以赐予你吃的、喝的、用的等世间的一切受用,所以它是一切珠宝里最珍贵的。若是有菩提心,就能很容易地消业积福,能摆脱轮回,获得安乐,所以它是一切善法中最珍贵、最稀有、最难得的。大家应该好好地修菩提心,发菩提心。
这几天都在讲菩提心的功德,大家有没有什么感触?有没有想尽一切办法去发菩提心,去修菩提心?没有吧!得过且过,一切错过。过两天菩提心的功德就讲完了,你又错过了。
辛三、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树一般,生果以后自然穷尽。但是菩提心之妙树恒常都会生长果实,非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蒸蒸日上。没有菩提心摄持的一切善根,只产生一次异熟果就会穷尽。若是有菩提心的摄持,这个善法的异熟果直到成佛都没有穷尽的时候,非但不会穷尽,反而还增长。真的,谁能明白啊?
我们法语中有这么一句:“在逆境中消业,在顺境中积福。”若是有利他心、菩提心,享受福报的同时也是在积累福报,福报没有穷尽的时候。否则,你享受一世的果报后就穷尽了。现在世上有些人,有钱了、有名气了、有地位了,暂时很得意,但是这个果报很快就会穷尽的,这不是享受福报,而是浪费福报。大家可以享受福报,但是不能浪费福报。享受福报的同时若是能积累福报,那就是没有浪费福报。吃、喝、睡的时候都要发心,这样就不会浪费福报。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你的行住坐卧其实都是修行,都可以积累福报。
辛四、以护送者之喻说明罪业之果;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即便是造了危害三宝等不堪设想的弥天大罪,以及杀人、放火等重罪,若是有个勇士护送,也许你就能逃脱,就能消除心灵上的畏惧。即便你触犯了法律,但是通过一些方法,就可以解决,可以不坐牢,可以不惩罚。同样,如果你造恶业了,甚至造五无间罪这样的决定罪了,若是有菩提心,也可以不遭受痛苦。
显宗里有决定罪,密宗里没有决定罪,我们现在修除障法、念百字明可以遣除一切罪业,包括五无间罪、舍法罪等。在显宗里,五无间罪是决定罪,即通过忏悔也无法消除罪业,这个果报在将来一定要产生的。但是在此处讲,若是生起了菩提心,决定罪也能消除,可以不遭受果报。对此有很多说法,其中最终、最合理的说法是:决定罪的果报是要承受的,但是果报的成熟是一瞬间,就和没有成熟一样。若是你发菩提心了,即使是下地狱,但是一瞬间就可以出来,根本不用感受地狱的痛苦。所以,也有决定罪,但是通过发菩提心,也可以不遭受这个果报。
类似这样的公案有很多。比如,提婆达多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至少造了两个无间罪,他是活着下地狱的。当时他抱着佛陀的脚求忏悔、发菩提心,他是下地狱了,但是一瞬间就摆脱了。还有很多这样的公案,大家可以参看《百业经》等。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即使像五无间罪、舍法罪等这样的决定罪,依菩提心尚且可以消除,那么其他的罪就更不用说了。因此,为什么不依靠菩提心呢?为什么不发菩提心呢?
辛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末劫火”,外器世界将要隐没的时候,通过火大、水大、风大来毁灭,这个火大就是末劫火。它的力量特别强大,色界第一禅天以下的一切外器世界一瞬间就会被烧尽,以此来比喻发菩提心后,能立即消除一切业障。
还有一些解释:末劫火特别旺,力量特别强大,若是在里面放一把干草,一瞬间就烧光了,在我们根本觉察不到时就烧尽了。同样,如果能发菩提心,即使罪障再大也很容易就能消尽。
辛六、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讲,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无有限量,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
善财童子依止文殊师利而发菩提心,然后到处寻找善知识学修菩提心。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说法,但是依藏传佛教中的说法,他一共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最后遇到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当着众弟子的面赞叹了善财童子。善财童子请问弥勒菩萨怎样去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于是弥勒菩萨就给他讲发菩提心的方法,讲菩提心的功德。“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一切有情赖以生存,故如大地;能真正杜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子;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万无量无边利益……”用了一百三十多种比喻讲菩提心的功德,最后讲“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万无量无边利益。”
今天讲的都是菩提心的功德,大家真的要了解这些。你看,发菩提心多么重要,修菩萨道多么重要啊!今天我给大家讲得非常清楚,如果想解决烦恼,想解决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发菩提心,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方法。真的,大家能不能实在一点,能不能做个确定:现在别的方法都是徒劳无益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发菩提心,唯一要做的就是发菩提心、修菩萨道。
你们总是今天有这个事,明天有那个事,今天因为这个烦恼,明天因为那个烦恼,一个接着一个,现在若是真正想解决烦恼,想解决痛苦,想解决各种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发菩提心。所以,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发菩提心,大家能不能明白啊!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