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思考题
1.佛经分为哪几种?
2.佛经是谁结集的?
3.对于“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各个经中有哪些不同说法?你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说法?
4.请介绍三迦叶兄弟。
5.请介绍文殊菩萨。
6.请解释十二相。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在上一节课,我大概介绍了《无量寿经》的不同译本,依靠唐译本进行传讲的原因以及对会集本的看法。从这节课开始,我向各位简单地解释《无量寿经》。
其实对我来说,解释这部经典并不是很容易,在座诸位母语是汉语,也许解释得比我更好,所以这次就算我们共同学习吧。虽然我有慧远法师的《无量寿经义疏》等几个讲义,但我没时间细看,另外,在和藏文译本对照时,有时候能对得上,有时候对不上,所以我讲的不一定都对,但不管怎么样,从字面上解释可能不会有太大困难。佛经有外义、内义、密义等不同的意义,一般人以分别念去讲解不一定完全对,有时候看起来讲经典确实很难,讲论典要稍微好一点,所以这次的讲解只是给大家做个参考。
就我本人而言,这次能够学习《无量寿经》,确实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寿命是无常、短暂的,能遇到如此加持无量、功德无量的甚深法门,确实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当一个人离开世间的时候,非佛教徒当然没有什么方向,而大多数佛教徒的心愿就是回归极乐世界。但光有心愿是不够的,还要有实际行动,所以我们要精进闻思修行净土法门,与阿弥陀佛的净土结上善缘,这样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而做其它的一些行为,比如做一些供养钱财等世间善事,想依之往生净土恐怕有一定困难。
既然值遇了《无量寿经》这么殊胜的法门,而且又是法王亲自传授的,所以我一直有传讲这部经典的想法。可是自从法王1993年为我们传讲此经以来,到现在接近二十年了,这个心愿一直没有实现。因缘是很奇妙的,在它该具足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自然具足,而在它不具足的时候,再怎么想也没办法实现。直到最近以来,各方面的因缘终于凑合了,才有了给大家传讲此经的机会。
在此次传讲的过程中,有人在现场听闻,有人在外面通过网络听闻,这些应该没有什么区别,《极乐愿文》中说阿弥陀佛的加持没有远近之别,所以每位听法者都能得到利益。如果阿弥陀佛的加持有远近之别,那极乐世界如是遥远,远远超出了太阳系和银河系,念阿弥陀佛怎么会有感应呢?因此大家无需多虑,要相信:在西方无数个世界以外有一位阿弥陀佛,他昼夜六时观照着五浊恶世的众生,不管我在现场还是通过网络听《无量寿经》,都能得到他的无偏加持。
虽然我讲的不一定都对,但和经义应该不会有太大出入,所以大家还是要认真对待。我没有时间详细看很多讲义,否则有些道理也说得来。现在我每天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前一段时间有一个领导说:“我每天要陪别人喝酒,总是处于迷迷糊糊中,所以建学校的事情就委托你们了,你们想怎么建都可以。”我倒没有喝酒,但每天处于这样那样的琐事中,所以也是迷迷糊糊的。这些琐事不完全算是世间法,我认为可能与众生的解脱间接有关,所以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不过这也许是我的执著。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甚至小蚂蚁也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只要太阳一出来就开始“上班”。其实我们跟这些小虫没什么差别,生前一直忙忙碌碌,当离开人间时才醒悟:噢,原来我活着时再怎么操劳,现在色身还是要留在人间,只有心识独自前往后世!
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今天下午吃一大碗饭,明天下午已经变成尸体,放在殡仪馆里冻僵了,后天可能变成另一种众生,这些都是很难说的。因此,以犹如水泡般脆弱的身心,听受能带来无边利益的净土法门,我觉得这的确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如果没有以闻法来约束自己,没有以佛法来“充电”,许多人很可能被灯红酒绿、五欲六尘所诱惑,身陷尔虞我诈的名利场,被烦恼牢牢捆缚着,始终没有办法自拔,一直苦不堪言,这样就特别可怜了。所以我们要强迫自己与佛法结上善缘。哪怕一年当中短短几个月或者一天当中短短几个小时用在闻法上,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当你闻法的时候,也许会打妄想,甚至会打瞌睡,但从总体上讲,来闻法还是很好的,毕竟自己不像其它人那样没完没了地忙于无义之事。
在听课的时候,各位对佛法要有欢喜心,对诸佛菩萨要有恭敬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世间,唯有佛法的甘露妙药才能带来暂时和究竟的快乐,所以我们对佛法要有欢喜心,而佛法是依靠诸佛菩萨的发心才得到的,所以对诸佛菩萨要有恭敬心。如果对佛法有欢喜心,对诸佛菩萨有恭敬心,时刻祈祷诸佛菩萨——愿佛法融入自心,愿临终时轻而易举往生极乐世界,那诸佛菩萨绝不会欺惑我们,自己必定能往生净土。
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要从两方面下工夫:具体而言,在学这部《无量寿经》时,要认真听每一句、每一字,看我是怎样解释的,你自己又是如何理解的;总体而言,这部经讲完以后,整个情节和内容要能在心中浮现出来,而且不仅知道《无量寿经》是怎么讲的,还要会联系其它经典,看《阿弥陀经》是怎么讲的,《观经》又是怎样讲的。
经题:《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这部经典实际上是《大宝积经》中的一会。藏文译名为《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与宋代法贤的译本名称相同。如果按藏文译名来理解,所谓“无量寿”,即经中所讲的阿弥陀佛及其四十八愿,所谓“庄严”,即经中所讲的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所谓“大乘经”是指描述上述内容的大乘经典。
译者:大唐三藏菩提流志
菩提流志昨天简单介绍过了,这部经是他奉皇帝之诏翻译的。在汉地,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很多皇帝不仅信佛学佛,对佛教的弘扬也非常重视。像菩提流志活了一百五十六岁,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皇帝对他的译经事业都很支持。
一般来讲,佛经共分七种:一是佛陀亲口说的经典,如去年我们学习的《般若摄颂》。二是佛陀用身体加持的经典,如佛陀加持金刚藏菩萨宣说的《十地经》。三是佛陀用语言加持的经典,如佛陀加持文殊菩萨宣说的《未生怨王忏悔经》。四是佛陀用意加持的经典,如佛陀加持观音菩萨和舍利子宣说的《心经》。五、六是佛陀的功德和事业加持的经典,包括佛陀加持凡夫、声缘宣说的经典,树林传出的法音以及天鼓传出的四法印等法音。(佛陀的加持不可思议,有些人原来不太懂佛法,但通过佛陀的加持,后来慢慢会讲经说法了。甚至动物也是如此,有些小鸟叽叽喳喳叫,我们不知道它们在叫什么,但很可能是诸佛菩萨加持它们在说法。在有些高僧大德的境界中,甚至空调也发出法音。)七是佛陀开许的经典,即佛陀开许弟子在结集佛经时增加的字句。如佛经前面的“如是我闻”、中间的“舍利子白佛”、最后的“人非人诸天大众欢喜赞叹”等。这部《无量寿经》就是佛陀当年亲口宣说,后来由弟子们结集而成的。
关于佛经的结集者,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公认是三位结集者: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结集经藏,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结集律藏,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结集论藏。三藏主要是由他们三位结集的。此外,也有很多具足不忘陀罗尼的阿罗汉辅助他们结集。
下面看经典正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我是这样听佛说的,在某一个时候,佛陀住于王舍城附近的耆阇崛山中。
“如是我闻”意为我是这样听佛说的,这是结集者后来加的。为什么佛经前面有“如是我闻”呢?这表明结集者对于当时佛陀怎么说、眷属怎么说等过程一清二楚,以证明经文的真实可靠。
如果写一篇世间的记叙文,一般要涉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佛经也是如此。下面对这些依次介绍:
“一时”,在某个时候。此处并没有说某年的一月三十号等固定的时间,为什么不这样说呢?因为每个众生听闻此经的时间不是一定的,所以要确定一个时间是不合理的。有些众生可能是夏天听到这部经,有些众生可能是春天听到,因为佛陀的加持不可思议,所以每个众生前显现的说法时间也不尽相同。表面上看,佛陀说法有个固定的时间似乎很好,但实际上不一定很好,有一定的灵活性反而更好。
如果按照大圆满来讲,此处的“一时”可以解释为三时无时的本来清净时,或者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其意义非常深广。
“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佛陀安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阇崛山中。“耆阇崛山”指的是灵鹫山,《大唐西域记》中对此山有详细描述。为什么这座山叫灵鹫山呢?一种说法认为,在这座山顶有一块大石头,它的形状特别像秃鹫,所以这座山叫灵鹫山;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时王舍城的人死后送往附近的尸陀林中,经常有秃鹫从这座山上飞下来吃尸体,吃完后又飞回山上(就像我们学院附近栖息秃鹫的护法神山),因为这座山上有很多秃鹫,所以人们称其为灵鹫山。灵鹫山是释迦牟尼佛宣讲《妙法莲华经》、《无量寿经》等很多大乘经典的地方。不过个别小乘宗信徒对此不承认,他们去印度时只去鹿野苑、金刚座等地,不去朝拜灵鹫山。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与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俱会一处。
对于此处的人数,各个版本的说法略有不同:支谦和康僧铠的译本也是一万二千,而藏文译本和法贤的译本中则是三万二千。这些差别的原因我在前面讲过,可能跟每个众生的因缘有关。
众生的业缘各不相同。我们学院举办首届极乐法会时, 有些人说参加者有二十万人,有些则说有七十万人,差别很大。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说的准确,但实际上也许确实存在不同的数量。有时候我在外地讲课,有人统计说听课者有一千五百人,有人说有三千人,还有人说有一千人,差别也特别大,也很难说到底哪个数字是对的。所以面对佛经的不同说法,我们也不能轻率下结论,认为一个是正确的、另一个是错误的。
《无量寿经》有四个会集本,我不知道每个会集本对此处的数量是怎么定的,但不管怎么样,想定一个“准确”的数字的确很困难。由此我也想到,会集佛经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几位会集者对佛教应该是出于好心,不可能怀有恶心,但这样会集佛经到底有利有弊真的很难说。很可能像有些法师说的那样,会导致别人认为佛经是后人伪造的。所以我们对佛经要尊重,不允许随意添加很多字,甚至一个字都不能更改。即使看到明明是错别字,也要想:这是不是有密意?我印法本就是这样,即使在原本中看到明显的错别字,也不敢随便改。佛教的经论与世间的书籍不同,希望大家在这方面要引起注意。
皆是诸大声闻,众所知识。
这些比丘都是远离一切烦恼、获得漏尽智慧的声闻圣者,为大众所知所识。
下面对这些圣者作代表性介绍。在举行成千上万人的大会时,主持人不可能提到所有人的名字,只介绍主要的领导。佛陀转*轮时,与会者也特别多,所以也只能对主要人物加以介绍。
这里没有从大乘菩萨开始介绍,而是从小乘比丘开始介绍,否则小乘行者可能会生气,开玩笑。现在国际上发奖时,往往先发第五名,然后发第四名、第三名、第二名,最后发第一名。这里也差不多,先从小乘开始介绍,然后再介绍大乘。
说到大小乘,现在有些人说不应该提小乘、大乘,应该提声闻乘、菩萨乘。为了各宗派之间的和谐,现在有些国际会议上已经不提大小乘了。但我想,提大小乘应该没什么问题,小乘行者不至于那么小气吧。
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陈如、马胜、大名、有贤、无垢、须跋陀罗、善称、圆满、憍梵钵提、优楼频蠡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摩诃迦叶、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旃延、摩诃劫宾那、摩诃注那、满慈子、阿尼楼驮、离波多、上首王、住彼岸、摩俱罗、难陀、有光、善来、罗睺罗、阿难陀等而为上首。
他们的名字是:尊者阿若憍陈如、马胜、大名、有贤、无垢、须跋陀罗、善称、圆满、憍梵钵提、优楼频蠡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摩诃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摩诃劫宾那、摩诃注那、满慈子、阿尼楼驮、离波多、上首王、住彼岸、摩俱罗、难陀、有光、善来、罗睺罗、阿难陀,以这些人为上首。
阿若憍陈如是最初追随佛陀的五比丘之一,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他是第一个证悟者。
马胜也是五比丘之一,他的行为非常寂静如法,在佛陀的教法中是威仪第一。当年舍利子看到他的威仪,以此因缘才皈依佛门。
憍梵钵提即牛主尊者或者牛呞尊者,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是受天供第一。
优楼频蠡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是三兄弟,迦叶是他们的姓氏,这三个人在皈依佛门以前是外道。“优楼频蠡”是一种树,因为老大经常在这种树下搭茅棚修行,于是人们称他为优楼频蠡迦叶,他有五百个弟子。“那提”意为河,因为老二经常在河边居住,于是人们称他为那提迦叶,他有三百个弟子。此人修行非常精进,在佛陀教法中是精进第一。“伽耶”意为城,因为老三居住在王舍城南,故人们称他为伽耶迦叶,他有二百个弟子,在佛陀的教法中是教化众生第一[1]。他们三位后来发现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才有解脱道,便和弟子们一起皈入佛门。
摩诃迦叶即我们经常说的大迦叶,也就是在鸡足山入定的那位迦叶尊者,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是头陀第一。
舍利弗、目犍连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他们分别是佛陀教法中智慧第一与神通第一的弟子。
摩诃迦旃延善能分别佛经的甚深意义,他经常到饿鬼和地狱界度化众生,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是论议第一。
摩诃劫宾那经常说软语,为众人所爱乐,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是软语第一。
满慈子就是富楼那尊者,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是说法第一。
阿尼楼驮就是阿那律尊者。他原来很爱睡觉,后来佛陀严厉呵斥他,他心生大惭愧,便一直精进不睡觉,以致眼睛都瞎了。佛陀哀悯他,为他传授金刚照明三昧,他通过修持开了天眼,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是天眼第一。《楞严经》云:“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意为,阿那律以天眼能无碍彻见整个南瞻部洲,就像看手中的庵摩罗果一样清楚。(以后大家瞌睡时也不要睡,一直睁着眼睛,到一定的时候肉眼瞎了,然后通过修行开天眼,那时什么东西都能看见,晚上出门也不用拿着一个大大的手电筒了,开玩笑。)
离波多是禅定第一,难陀是护根第一,罗睺罗是密行第一,阿难是多闻第一。
除了这些上座比丘以外,在场的还有无量比丘、比丘尼。这些都是声闻乘眷属。
复有菩萨摩诃萨众,所谓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诸菩萨摩诃萨众前后围绕。
还有菩萨摩诃萨众,所谓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在贤劫中成佛的诸菩萨众前后围绕。
普贤菩萨在菩萨中是大愿第一,他发了著名的十大愿王。
文殊师利菩萨是三世诸佛之母,十方如来都依靠文殊菩萨教化而发菩提心,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文殊菩萨也是一切诸佛智慧的总集,所以大家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要经常念文殊心咒,随时不离文殊菩萨像。
法王如意宝特别重视祈祷文殊菩萨。我记得去五台山前一年,法王要求我们学院每个人念一亿遍文殊心咒。他老人家给别人加持时,基本上都是念文殊心咒。很多老道友也清楚,在上师面前得加持时,上师经常是拿着经书或者佛像搁在弟子头上,然后口中念“嗡阿 巴匝那德”。
很多授记中都说,法王如意宝就是文殊菩萨的化现。通过多年闻思和依止上师,我对此深信不疑,自己也经常想:上师一定是大菩萨的化现,只不过我们这些末法众生业力深重,所以看不到上师的相好庄严,只能看到人的形象。
不管在藏地还是汉地,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弟子在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方面都有不共的能力,这应该是得到文殊菩萨加持所致。1987年,法王带领众眷属朝拜五台山,回到学院后法王常说:“我的眷属们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后,智慧之火突然炽燃起来,不管显宗还是密宗的智慧都极其炽盛。”我并不是自赞毁他,从方方面面来看,上师跟文殊菩萨的确有特殊的因缘。
有些人闻思的能力比较差,背诵一部论典后很快就忘了,佛法的道理一直搞不清楚。这也许是被前世的业力所覆,所以本具的智慧一直体现不出来。如果这些人精进忏悔,虔诚祈祷文殊菩萨,未来生生世世都不会离开智慧的明灯。因此大家要经常祈祷文殊菩萨。
弥勒菩萨是生生世世修持慈心的大菩萨,佛经中说,弥勒菩萨从最初发心开始就不害众生、不食众生肉。在梵文中,“弥勒”就是“慈氏”的意思。
又与贤护等十六丈夫众俱。所谓善思惟义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善化神通菩萨、光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慧愿菩萨、香象菩萨、宝幢菩萨等而为上首。
又与贤护等十六位在家菩萨众俱,所谓善思惟义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善化神通菩萨、光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慧愿菩萨、香象菩萨、宝幢菩萨等为上首。
总之,佛陀说这部经的时候,有成千上万的声闻、菩萨眷属在场,其它人、非人等众生应该也有,但此处代表性地介绍了这些圣者。
下面介绍这些大乘菩萨的功德。这段文字在康僧铠的译本中有,而在藏文译本和法贤译本中都没有。当然这不可能是译者随便加的。既然经中有这样的内容,我们也从字面上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咸共遵修普贤之道,满足菩萨一切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到诸佛法究竟彼岸,愿于一切世界之中成等正觉。
(这些菩萨)都遵修普贤之道,满足菩萨的一切行愿,安住于菩萨的一切功德法中,已经到达了佛法的究竟彼岸,并且发愿于一切世界之中成正等觉[2]。
下面讲这些菩萨发愿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在不同的世界以十二相[3]成就佛果。
第一、第二、第三相:从兜率天下降人间、入胎以及出生。
又愿生彼兜率陀天,于彼寿终,降生右胁,见行七步,放大光明,普佛世界,六种震动,而自唱言:我于一切世间最为尊贵。释梵诸天咸来亲奉。
(这些菩萨)发愿转生到兜率天,在兜率天命终后下降人间,入于母胎中安住,然后从母亲右胁降生,示现向四方各行七步,放出光明普照整个世界,大地出现六种震动,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释梵诸天都前来亲近供奉。
六种震动是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佛经中说,一般的人觉察不到这六种震动,只有天人或者有天眼通的人才知道。这六种震动不是世间的地震,如果释迦牟尼佛降生时出现大地震,那所有的人都会非常害怕,但这是不可能的。昨天日本又发生了七点几级的地震,佛陀降生的震动不可能是这样。
第四相:精通工巧。
又见习学书计、历数、声明、伎巧、医方、养生、符印及余博戏,擅美过人。
又示现学习文字、算术、历算、文学、工巧、医学、养生、符咒、武功,在这些领域独享美名,所有的人都没办法相比。
“博戏”可能是指武功,义成王子在家时,经常跟释迦族人比赛箭术、摔跤,当时没有一个人能胜得过他。
第五相:受用后妃。
身处王宫,厌诸欲境。 身处王宫享受五欲,后来对欲妙产生厌恶心。
第六相:舍国位出家。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捐舍国位,踰城学道,解诸缨络及迦尸迦[4]。
出游时见到老病死的现象,由此体悟到世间无常,于是舍弃王位,半夜骑马出城前往寂静处学道。解下珍宝璎珞和迦尸迦质地的妙衣,交给马夫带回王宫。
第七相:六年苦行。
被服袈裟,六年苦行,能于五浊刹中作斯示见。
出家后披上袈裟,在尼连禅河边苦行六年,能在五浊世界作如是示现。
第八相:前往菩提道场。
顺世间故,浴尼连河,行趣道场。龙王迎赞,诸菩萨众右绕称扬。菩萨尔时受草,自敷菩提树下,结加趺坐。
为了避免众人讥毁,随顺世间在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牛女供养的饮食,享用后恢复了金色的身相,之后前往金刚座。到达金刚座后,受到龙王、天人和诸菩萨的迎接赞叹供养。菩萨接受卖草人供养的吉祥草,亲自敷草为座,然后金刚跏趺坐于座上,发下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第九相:降魔。
又见魔众合围,将加危害,菩萨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又示现被魔众合围,将要加以危害,菩萨以禅定和智慧力降伏了一切魔众。
魔众首先用美女引诱菩萨,但无法损害菩萨的禅定和智慧,后来他们又用武力进行攻击,菩萨又以禅定和智慧的力量将魔众投来的兵器化为朵朵莲花。
第十相:成正等觉。
成无上觉。
最后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果位。
第十一相:转*轮。
梵王劝请转于*轮,勇猛无畏,佛音震吼,击法鼓,吹法螺,建大法幢,然正法炬,摄受正法,及诸禅定,雨大法雨,泽润含生,震大法雷,开悟一切。
大梵天王劝请世尊为众生转*轮,世尊接受了劝请,勇猛无畏地发出佛音的震吼:击大法鼓,吹大法螺,立大法幢,点燃正法的火炬,摄受正法以及诸禅定[5],降大法雨泽润一切众生,震大法雷醒悟一切众生。
释迦牟尼佛刚成佛时并没有说法,后来梵天和帝释天供养千辐金轮和右旋海螺并反复祈请转*轮,世尊才应允说法。自从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说法度化五比丘开始,这个世间才有了佛法和解脱者,众生才有了光明的前途。
诸佛刹土,普照大光,世界之中,地皆震动,魔宫摧毁,惊怖波旬,破烦恼城,堕诸见网。
转*轮时放出大光明,普照无量诸佛的刹土,一切世界普皆六种震动,摧毁了魔王的宫殿,使波旬恐怖无比,破除了一切烦恼城,摧毁了一切恶见之网。
远离黑法,生诸白法,于佛施食,能受能消。
因为已经大彻大悟,远离了一切黑法,出生一切白法,所以堪能接受、消化人们的供养。
为调众生,宣扬妙理。或见微笑,放百千光。升灌顶阶,受菩提记,或成佛道。
为了调化不同的众生,宣说初转四谛*轮、二转无相*轮、三转善分别*轮等显宗法门以及《时轮金刚》、《文殊真实名经》等密宗法门。为了度化众生,或者示现破颜微笑,或者身体放百千光明。令无量菩萨升至十地灌顶位[6],为根性成熟的菩萨授记成佛,最终令其成佛。
第十二相:入涅槃。
见入涅槃。
最后示现入于涅槃。
虽然释迦牟尼佛八十一岁时色身入于涅槃,但就像《法华经》里说的那样,实际上佛陀的法身是永远不会涅槃的,佛陀的正法也不会隐没。
使无量有情皆得漏尽,成熟菩萨无边善根。如是诸佛刹中皆能示见。
使无量有情都获得漏尽果位,成熟菩萨的无边善根,在各个佛刹中都能示现如是十二相。
总之,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以上述十二相广利一切人天大众,这就是上述诸大菩萨的发愿。
我认为这段经文这样解释可能比较好,方便的话你们跟康僧铠的译本对照一下,看这样解释怎么样。汉地大德对《无量寿经》历来解释得不多,道友们以后要发愿宣讲《无量寿经》。当然,自己首先对这部经典从头到尾要明白,否则自己都不懂,给别人宣讲是很困难的。从这个时代开始,大家要大力弘扬《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
学习《无量寿经》后,我们的心要跟佛法相应,经中的这些道理是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悲心和智慧的流露,如果自己经常处于这样的悲心和智慧中,邪见会一天天摧毁,正见会一天天增上,这样往生极乐世界就不困难了。
如果自己的心没有和佛法相应,即使你口中说“我一定要往生,我现在就想往生”,手中拿着转经轮往西方拼命跑,这也不一定能往生。有些人一边生嗔恨心一边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念佛也不是个办法。大家应该通过佛法摧毁相续中的烦恼,对阿弥陀佛生起清净的信心,将所有众生都观为佛菩萨, 把他们当作修布施、持戒、安忍的对境。要知道六波罗蜜多全部是依靠众生而成就的,如果有这样清净的境界,往生极乐世界应该不会很困难。总之,净土宗的修行人应该将闻思和修行相结合、修行和生活相结合,这一点非常重要。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 此说出自《三藏法数》,《阿弥陀经要解》中说迦留陀夷是教化众生第一。
[2] 不仅这些菩萨如是发愿,其实舍利子、目犍连等在场的很多声闻圣者也如是发愿,他们表面上虽然现为小乘圣者,但有些大乘经典中说他们实际上也是大乘菩萨。
[3] 藏地经常讲十二相,汉地则经常讲八相,其实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只是开合不同而已。按照《宝性论》的说法,释迦牟尼佛于此娑婆世界示现了从兜率天降到人间、入胎、降生、学习乃至涅槃等十二相。
[4] 迦尸迦:一种上好布料。
[5] 即具足教法和证法的功德。
[6] 菩萨在十地末时,佛陀会发光为其灌顶。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