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宏圆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第四讲

发布时间:2024-02-13 01:42:52作者:心经原文网
宏圆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第四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四讲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家请打开经本,请看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上一节课,我们讲了能修之人观自在菩萨,下面,我们接着讲所修之法,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行,是修行。般若,按照证悟程度的浅深,分为深般若和浅般若。浅般若也叫人空般若,只破我执未破法执;只见空,没见不空、没见妙有;断见思烦恼,灭分段生死;证有余涅槃;这是小乘圣人所证。深般若又叫法空般若,既破我执又破法执;三惑圆断;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证得究竟涅槃;这是大乘菩萨所独修的,所以这才称为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么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观自在菩萨,用无上般若妙智,照破无明,消尽我执、法执,了却分段、变易二死,到达了生死苦海的彼岸,真正的大自在了。时,是指菩萨修行甚深般若功夫的得力之时,也就是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得实相般若之时。观自在菩萨证得实相般若,彻见了自己的佛性,一见永见,时时刻刻都见。就像古人说的,千年暗室一灯能明。就是说,这个房间虽然关闭着、黑暗了很长的时间,一千年或者一万年,一旦打开,见到光明,我们今天说,打开开关,电灯立刻就亮了,并且不是慢慢的亮起来,一亮,一破,永破,千年暗室立刻见到光明。明朝的弘赞大师说:“时者,证入真空体,在一刹那时”。而且一旦觉悟了,见到了我们的本来,见到了我们自身的佛性,那么这个性,就时时刻刻显现在我们的面前,时时刻刻在我们的作用当中,无时不见、无处不见。时时刻刻都能够彻见,时时刻刻都在这个性海当中显露出来起作用,绝不是一时见、一时不见。一位禅师曾经这样形容性的作用:夹岸桃花风雨后,马蹄何处避残红。意思是,大路两边的桃花树,经过一场大雨之后,落下来的桃花遍地都是,如果骑马从这里走过,那什么地方才能避开这个残红呢?残红就是落地的桃花残片,什么地方能踏不着这个桃花残片呢?这就是说,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切都是性的作用,一切现象都是性的显现,你就在这个性海当中,怎么能够离开这个性的作用呢?离不开我们自性的作用,它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六根门头放光,都在起着作用,都在显现。不管你认识到,或者还是没有认识到这个自性,你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它,也避不开这个自性的作用,没有这个性,那我们就根本起不了任何的作用。像师父今天也不能在这里讲经,你们也不能在这里听经,总之,一切事离开性都不能做。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所见所做的种种的事情,都是梦幻,一旦梦醒了,一切都不可得。见性,也是假名,方便说,梦时说见性,一旦醒来,再说这个醒,就是多余的了。

我们再来看第三句,照见五蕴皆空。什么是五蕴呢?蕴就是积聚的意思,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蕴也叫五阴,因为这五种妄想蕴集不散,像阴影一样,遮蔽住了我们智慧的光明,使本来具有无上妙智的大用发挥不出来。色蕴就是一切色法,世上一切的事物都是色相,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色、声、香、味、触五尘,都属于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心法,所以五蕴中有色法和心法两种。但是心法离不开色法,因为心是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就是世间所说的,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心本来是没有的,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于不觉,受到种种色法的染污,才生起了种种的心念。我们大家都执着自己的身体是我,连小孩子一懂事,就知道他的这个身体是我,这就是分别我执,已经具足了色蕴,称为色蕴现具,这是粗分的。随着这个小孩子慢慢的长大,就生起了受、想、行、识四蕴,这四蕴是出生以来就具有的,称为俱生我执,这是微细的。

因为有了这个身体,就需要衣食住行来维持生活,来养活这个身体,所以对境就会生起受蕴,对衣食住行就会接受、领纳了。受,有苦受、乐受和舍受,苦受就是没有满足自己的心愿,不合自己的习气、习惯,就觉得苦了;适合自己的习惯就感到非常的快乐、高兴,这叫乐受;而平常既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就是舍受。这就是受蕴的三种类别,苦、乐、舍这是三种类别。前面的乐受就会生起贪心来,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我们说欲壑难平,欲望深得像大海一样,没有底线,永远也填不满,为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这种享受,就不停的想怎样活的更快乐,活的更好,怎样有更好的享受,这就是想蕴。由受,就产生了想了。那光想还不行,必须还要借助行为,这就是行蕴。想买好车、想买好的房子,就要有计划去实行,这个行也有迁流不息之意,在付出行动的过程当中,思想一直不会停止,总是围绕这个问题来转个不停,这就是迁流不息。在计划实行的过程当中,继而积累了好多的经验,就成为了知识,这就是识蕴,转化为了识蕴。比如想买一套好的房子,心里就领受了境界,就产生了买房的想法,然后想办法去筹集资金,并且通过种种的途径,了解这个房子的情况,我们说是通透的,还是南北朝阳的,对这个房间的知识就产生了。总之,我们众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无时无刻不被这个五蕴所困扰,五蕴就像乌云一样,笼罩着我们的身心,使我们迷惑不觉、妄堕苦轮,它正是我们六道轮回中生死的根本。

我们再来看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照,是无上般若妙智之观照,这个能照之智,并不是说我们的肉眼观察的能力,也不是六识起用的妄照。见,是真心朗然之悟见,不是一时思维之妄见。这里的照见,是般若妙智无分别、无所得之照见。因为没有分别,则生实相,而实相非相,诸法皆空,所以无一可见之相而见其相;因为无所得,能照的般若真智是空,所照的五蕴妄境也是空。能照、所照皆空,所以说照见五蕴皆空。

有人说,我观照这一刹那,心里清净的很,那这就是取相。清净无相,你怎么知道是清净的?你要是知道是清净的时候,那你已经着了相了,你又着了一个清净的相了。师父举个例子,师父对这个特别有深刻的体会,曾经我在念佛的时候,出现过这么几种境界,在念佛的时候,念大悲咒的时候,突然静了,山河大地、外面的声音,突然就像一幅画一样,特别的平静,我们说特别的平等了,没有任何的分别心了,山河大地,清清在目,但是心里没有一点这种感觉了,没有一点去着相的感觉了,特别静了,就像一个画面一样,成一个平面的了,这个时候,心里突然感觉怎么这么清净,心里这么好受,坏了,又回到这种三维空间立体分别的状态当中来了,又回到这种状态当中来了。所以只要你一感觉到了清净了,你一有心里上的感觉了,你就已经着了相了,这就是五蕴,你就已经着了相了,这个就不是照见五蕴皆空,因为你已经着了这个五蕴了,你已经着到上面来了。我们要明白,不能执着在空上,也不能执着在照上,空也不可得,这个照也不可得,这才称得上皆空。就是都不去执着,不起第二个念,唯有保持当下一念。就像我们念佛,好多老菩萨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念,你只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这么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静了,如果你念着念着静了,突然又出第二念,怎么这么清净?或者说,你又落在这个清净里面去了,你特别享受这种清净,这个就是执着了。

我们说照破五蕴,就是说这五蕴根本不可得,不要执着它是实有,不要执着在这种色相上面;但是又不能执着空,认为五蕴都是坏东西,全都要空掉。我们还要去念佛,还要净念相继,还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果你要全都空了,那就是小乘圣人,那就起不了妙用了。我们无论是做事、还是修道成佛、度众生,都要用这五蕴来为我们服务,把五蕴变成为我所用的好东西。因为佛法是非空非有,非有非空的圆教,而不是偏面教。我们说,佛法的中道,就是非空非有、非有非空,和其他教派说的中道不一样,不是说左右我取个中间,要是左右取个中间的话,那你又会有左和右了。我们的这个空是不着一物的圆满,空也要空掉,也不能执着空,执着空又是一种执着,连空你都不能执着的。有不能执着,同时也不能执着空,它有大用,所以它才非常圆满。

说到空,我们具体了解一下。有五种空,第一、顽虚空,就是我们平常人说的有、无之空,东西得到了就有,得不到就是空,没有就是空,这个空是相对于有来说的空,“有”之“空”;第二、断灭空,有些初修行的人对佛法的误解,认为佛法是消极的,要想修行就是要把一切的东西都空掉,放下万缘。错误地理解为:空掉一切东西,什么都不要,什么事也都不要做。这是未开悟者和世上某些人对佛法的一种偏解。他们认为,人活着时是有的,人一旦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白忙一场,所以活着也不用追求了,这是对物质的所谓空,这是断灭空;第三、析法空,这种空是小乘罗汉所修,就是把万事万物分析到最后全都没有了,空了。就像我们今天的讲堂,分析来分析去,讲堂是由砖、水泥、木头种种的建筑物所组成的相貌,那再分析砖,砖也是分子,分子怎么来的?也是原子,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分子也不存在,那原子怎么来的呢?原子是电子所组合成的,分析到最后,它完全什么都没有了,全部都没有了,空了。这种认识虽然悟到了空,但是,是属于偏空,不能起作用。以为色就是色,空就是空,色和空是二不是一,这是析法真空,落在偏空里面了;第四、体法真空,是大乘初门的菩萨所修,他们虽然知道当体即空,但是却不知,色相本身就是本性的显现,把性、相分离了,所以仍是偏于空的一边;第五、妙有真空,是大乘佛法所主张的,虽然认为万事万物的本质是空,实不可得,但是妙用无穷。故曰:有而不有,空而不空,妙有非有,真空非空,谓之妙有真空。彻悟到本性的“体”与万物的“相”,是一不是二。万事万物的相正因为它内含着真空本体,故实不可得;而真空之体正是通过万事万物的作用,才证实有真空本性的存在。那这个见性在什么地方?就是在这个作用上见,既然有作用,当然就是有相,有相才能有作用,所以体不离相。相、体如水和波的关系,水就是波,波就是水,水和波是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只不过水性是湿性,波性是动,但是又互不相同,所以见性不能离开相,但是又不能执着于相。

为了理解性和相的关系,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性,我们用镜子来做比喻,性就好比是镜子,只要是镜子,就能照出物体的形像出来。把镜子面向天空,镜子里面就会出现蓝天白云;把镜子面对着师父,就可以照到师父;把镜子面对着我们的桌子,它就可以照到这个桌子上,镜子里面就会有这个桌子的形像。如果我们把镜子包裹住了,我们说,现在镜子还有没有作用?照样有作用,它照到它所包裹的布的一面,不是说镜子没有起作用。你把镜子放到黑暗的房间里面,它照到的就是黑暗,它照样是起作用的。如果你让镜子不起作用,不可能的,你用手把镜子蒙住,它所照到的就是你的手,蒙住它的这个手。放到漆黑的房间里面,不是镜子没有照,它照样有它的照性,一点都没有变,它照的是黑暗了。

我们的佛性也是这样,只要有性的存在,就不可能不显相、不显现这个相出来。正如镜子和影子一样,它是不可分的;性和相也是一体的,不可分的。虽然不可分,但是又不是一回事,这个非常关键,如果我们听明白了,你就会知道,即使是妄念也是你性的显现,即使镜子照的是漆黑一片,它也能照,你是妄念也是你镜子的显现。小乘圣人对于这个问题总是搞不清,他认为镜子就是镜子,不能有影子,有影子就不好了,所以堕到偏空里面,这个镜子的作用他给否定掉了,他只去追逐镜子的空了,那镜子所照的影相他不去承认了,就是镜子的作用他不肯承认了,那这个妙用怎么现前?他堕落到偏空里面。那大乘初门的菩萨则认为,镜子是镜子,影子是影子,分开了,他就不知道,我们所有一举一动、山河大地,都是我们性德的显现,我们自性的显现。他们分开了,性是性,相是相,影子是影子,镜子是镜子,他就不知道镜子所照的万物还是镜子,它是镜子的作用,那他们不明白镜子就是影子,影子就是镜子,镜子和影子是不能分的。性,就是在作用当中见,体、相、用是一体的。

所以照见五蕴皆空的空,既不是析法真空,也不是体法真空,更不是顽虚空和断灭空,而是妙有真空。大家能听明白这个吧,它是妙有真空。所以你要知道,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我们性德的显现,我们不要去执着相上的东西去,通过相上的东西,反应到我们的性,这是我们清净本性的显现,还有什么可以执着的?

所谓妙有,就不是实有,妙有非有,真空非空。这个能听、能见、能尝、能觉、能活动、能思维的性体,虽然无相,好像是无,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它是有,是生命的根本,我们说是维持我们生命体的能量,是我们体内的动力。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我们之所以能活动、能思维,全是因为有这个性的存在,它是根本,是真的。它虽然没有相,却时时处处都在起着作用。我们为什么要说,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它时时刻刻都在起着作用,就是因为他有这个能量在,才能随缘起用。而随缘起用就要显相,不显相怎么能起作用呢?就像我们没有这个身体,怎么能讲话?怎么能工作?这个相是因性而生,是性起的作用。我们都执着在什么?我们都执着在它起作用的现象上面,我们前面讲了,认仆人而不认主人了,认妄为真,真是什么?真正起作用的就是我们的性德。它处处都存在,处处都起作用,只不过我们不知,被五蕴所覆盖住了,我们认为五蕴是真的,这个就错了,这个是最麻烦的地方,所以不要执着于这个相,五蕴皆空。

《金刚经》中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说,我们要明白这些相都是假的,而生起这些相的体性是真实不虚的,永恒不坏的,只有透过诸相而见性,见到无形无相的性,才是见如来,这是透过现象见本质。所谓见如来,不是见到身外的某一尊佛,而是见到我们本来的自性佛。但是世上的凡夫迷染的很深,执着五蕴色身为真我,把自己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动、所思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的尘境,误认为是实有,因而产生了受、想、行、识的错误心法,以至于迷到境界上、迷到现象上,不停的去追逐、占有,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造种种的恶业,使原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佛性,被重重的业障所困扰,冤枉地受生死轮回之苦。如果我们这一段要是听明白了,真的感觉到非常的幸福、非常的自在,我们不受任何事物所左右。

但是我们今天迷惑了,被五蕴障碍住了,我们的这个清净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我们本来的面目,被它障碍住了,枉受生死、枉受苦恼。我们世间不是有一句话嘛,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所以佛给我们说了,可怜悯者,我们这些人都是可怜受苦。

我们有衣里明珠,我们明明有这种宝贝,我们还要去乞讨、还要去受苦、还要去受穷,我们的清净本性明明不生不灭,我们还要生死轮回,多么可惜,听了这个我们一定要对照、一定要熏修、一定要观照。

那么佛法讲的妙有真空,是怎样认识和照破五蕴的呢?我们来详细的介绍一下。首先是色蕴,就是所有一切的色法。在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这就是说,色蕴含有四大种及四大种组合而成的色。那什么是四大种呢?就是指我们说的地、水、火、风这四物,也就是指坚、湿、暖、动这四种性。四大,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所以称为大。地、水、火、风,不是我们误认为的大地、河流、阳光还有风力,这几种事物这是用的一种归纳法,把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归纳为坚、湿、暖、动四性,就像我们中国的古人,把宇宙万有都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性。

我们举个例子,就像植物,我们看到的植物,植物的树干坚固,属于坚性,就把它列为地,地属坚性,因为它具有坚性,所以属地;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湿性,属于水;植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而发育,这是暖性,属于火;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它是动性,属于风;也就是说,植物是由这四大性组合而成,我们这么来理解。

我们再看我们的身体,也是四大组合而成,《大方广佛了义经》上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液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气归风。这是《大方广佛了义经》上给我们说的,我们人身是由这四大组合而成,由此可见,一切事物都是四大和合而成的,是众缘和合的假相,没有自体,也就是说根本没有这个东西。比如说,我们的茶杯、我们的佛像,他也是四大和合的因缘而成的。我们看我们这个佛像,如果我们这个佛像是用木头组合雕刻的,就是木头的因缘,木头是什么呢?也是分子、电子、原子这些东西所组合的,他本来没有本体,没有他的自性,这就叫没有本体,就是没有他的自性。也就是说这个佛像不是真实存在的,是种种的因缘和合就形成了,那如果因缘不在了,他也就不存在了,他也就散了。我们今天说的缘聚缘散,法不孤起,他是由种种的因缘和合而成,因缘尽了,他也就尽了,所以没有自性。

我们来讲一个公案,我们都知道,日本有个高僧,叫一休,我们好多三十多岁的居士,都看过这个动画片,一休哥。一休是日本的一个高僧,从小就非常的聪明,非常有根基,根基非常利的,在他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师父出门了,他的师兄哭着跑来找一休说,我把师父最喜爱的瓷器给摔了,师父回来我要受责罚的,怎么办?一休听了就笑了,说不要紧,你就说是我摔掉的,和你没有关系。等他师父回来的时候,就问一休法师,你在干什么呢,这一天做没做功课。一休就给师父说了,我在参:一切都是无常,究竟有没有一个人能够长生不死呢?师父就笑着说了,你糊涂呀,都是无常,没有例外,哪有一个人能够老活着呢,绝对不可能的。一休又问他师父,人是这样,那如果东西呢?师父说,东西也不能常在,法是一样的,都是无常,没有一样东西是常在的。那一休又问他师父,是这样的话,咱们最心爱、最喜欢的东西,如果要是坏了呢?师父说,那也没有办法,一切都是不能常在的,时节因缘到了,它就要坏了,缘聚缘散,没有任何的办法。这个时候,一休就交出了摔碎的瓷器,给他师父说,这个东西的时节因缘到了,所以就坏了,他师父看到这个,也只能一笑了之,无话可说了。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没有实体,根本不可得。在这个色相上,不去执着、不去贪取,就是照破。佛法讲的照破,就是认识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使自己的身口意都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所以佛法是科学的,完全是真理。

照破了色蕴,进而就照破了其余的四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既然知道,一切色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可得的,就不会被境所粘住了。知道不可取了,那我们就不会再去执着,而刻意地去领受了,从而,就破了这个受蕴;既然不在领受这个境界,也就一切都放下了,不会再胡思乱想了,想蕴也就破了;既然没有妄想,没有迁流不息的妄念,哪还会付诸于行动?既然不去行动,那么这个行蕴也就破了;识蕴,是因为妄心分别而形成迷妄的知识,是所知,既然一切事的本来都是假相,那谁还会去分别?就不会再去分别了。本来没有东西,却去分别,这是妄想、妄心,所以这个识蕴是妄识,就是我们说的识神。识神本来就是真如佛性,只是因为真如不守自性,对所见的境界妄起分别,动乱不已,才转为识神的。就像水,因为风的吹动而起了波浪,波浪是因为动而起的,但是它的本质仍然是水。所以说息下狂心就是菩提。《楞严经》上说的非常清楚:狂心若歇,歇即菩提。那现在我们既然明白了,这个识蕴本来不是真实的,因为妄动而起,那这个识蕴不过就是个假相,只要我们一觉,就把他照破转过来,一转之后,识蕴就变成我们本来的面目了。就像这个波浪,波浪停下来就是水,转识成智,我们说转烦恼为菩提。你歇下来,你就见到你的性德了。这个波浪只要风一住,它就是水;你的狂心只要歇下来,就是菩提。

永嘉禅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我们做梦,以梦为真,并不知道自己是在梦中,一旦醒悟才恍然大悟。我们好多居士找我,师父,我昨天做梦我中大奖了,师父说“做梦”。因为我们都在梦中,我们醒来以后知道,梦中之境都是虚妄的,是假相,这一宿是一小梦,人生是一大梦,醒则梦灭。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人一旦觉悟了,证得实相,就会真正体会到,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真理。

我们讲了为什么要把五蕴照破,以及怎样把五蕴照破,那么五蕴被照破以后,就不会被外境所迷,不被五蕴所左右,这样,我们可以反过来,利用五蕴来为我们服务,来为我们护法。那有人不理解了,觉得照破也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利用它呢?这就是佛法讲的真空妙有。

真空,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妙有,是有而不有,不有而有。既不能着空,也不能着有。我们看这个男女老少、飞禽走兽、山河大地、草木森林、日月星辰,这些事物都宛然现前,这些事物还都是有的,但是它没有一个自体,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我们刚才讲了,一切的现象,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这叫妙有。有而不有,虽然有假相,但是它没有实体,所以我们要知道不可取,这些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法,没有自体,这叫做真空。真空是不空而空,但是真空不同于顽空,顽空是不能应缘显相起作用的。顽空,像顽虚空,没有任何的作用,像顽石,没有任何的作用。而我们的佛性不同于顽空,虽然佛性无形无相,但是它是个万能体,能够随缘显相,能够起万法,能够起万用,能够起种种的妙用。如果不能起妙用的话,那我们都是顽石。我们的身体行为,外界环境,都是我们的性德所起的作用,都是这种妙用。

五蕴就是自性的显现,不是实有,都是假相,真正实有的,是我们的自性。如果被五蕴所迷,它就会成为我们堕入六道轮回的毒素,我们执着外相了,被外相所转;如果不被五蕴所迷,我们的佛性能做得了主,佛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你的自性做得了主,五蕴就可以成为我们修行成佛的工具和资粮。师父刚才加了一个我们的护法,可以做我们的护法,就这个意思,我们利用他作为我们的工具和资粮。我们修行要通过看经书、听经、听法来了解佛教,我们所看的经书的文字,我们所听的佛法,这个声音,这些都是色相,这叫色蕴;我们看经,听经后接受了佛经的妙理,这就是信受奉行,信受奉行了,这叫受蕴;接受以后,经过大脑的分析,从理上明白了佛教的教义、真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为什么要修行?怎样去修行?这就是想蕴;然后付诸于行动,闻、思、修,这就是修,修就是修行,这就是行蕴;经过修行、修证打开了智慧,转识成智,这就触及到了识蕴;我们世间的知识是分别、是执着,而智慧是无分别、无执着的。

所以,我们修行离不开五蕴,而且要利用这个五蕴来起作用,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个五蕴,我们的性德,要在这个方面来显现出来,来完成我们成佛的大愿;不仅是修行,我们还要度众生,就要接触各种不同根基的人,领受他们各种各样的习气和烦恼,然后就要想种种的办法,善巧方便的引导和启迪众生的智慧,这一切都离不开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妙用。《心经》的妙旨,就是要我们学习观自在菩萨,明白真空妙有的真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