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家请看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这里是断第三种疑。上文中佛讲到法与非法都不应取,但是释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在菩提树下证果,而且世尊现在正广开般若之谈,正在说法度众生,以此来看,明明有佛明明有法,为何世尊还要教众生法与非法都不应取呢?佛担心须菩提心中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了让他断这种疑惑就提出两个问题:如来有菩提可得吗?如来有法可说吗?我们看须菩提是如何的见解。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须菩提虽然示现的是未证佛道,但是他已得无诤三昧,我们前面说过,他在诸弟子中是解空第一,他深悟中道妙理,明白修因要离相无住,证果也是离相无住,所以他回答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的无有定法是什么意思?《大般若经》中说:“佛得无上正觉时,所证佛法,依世俗故,说名为得,不依胜义,若依胜义,能得所得,俱不可得”,意思是说,说菩提法可得是为了随顺世间故而说,如果从第一义谛上来说本无菩提可得,所以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这是须菩提回答佛的第二个问题,如来有法可说吗?回答这个问题。《维摩诘经》中说:“乎说法者,无法可说,众生见佛成道说法,不过是佛的方便罢了”,是佛的善巧方便。在《大涅槃经》婴儿品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在婴儿啼哭的时候,他的父母拿着黄色的叶子对这个婴儿说,你不要哭了我给你黄金,婴儿见了,听到以后他就停止了啼哭。然而黄金并不是真正的黄金,只是父母的方便。佛所说的法就像这个黄色的叶子,是佛为了度众生成佛,是为了度众生入诸法实相的方便之说。就像我们要建楼房,建楼房先画图纸,图纸是为了建好楼房的方便,图纸决定不是楼房,它是为了方便用的。大家一定要明白,佛说法是为了让众生恢复自己本具的佛性,就像我们建房子是一样的,说法就像图纸,它只是图纸,是为了方便恢复我们的诸法实相,为了恢复我们的本性,而佛法本身并不是佛性,就像图纸的本身不是房子,不是建筑物,佛法是让众生莫作诸恶、精进修行佛道的方便。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为了不让婴儿啼哭的黄叶,就像这个图纸,都是方便,为了让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文字上面。所以佛说嘛,我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一字未曾说就是表示诸法实相是当体即空,自性本如,一切了不可得,它是方便的,所以须菩提回答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这是须菩提对上文的解释。如果说有定法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有法可说,这是执着有,未出凡情。如果说无菩提可得,无佛法可说,这是执着空,又落圣解。执着空或者是执着有都不是实相,因为妙有非有真空非空。我们凡夫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空,我们总是把有和空对立起来,就像这个杯子放在这里,大家认为就是有了,把杯子拿走,没有了,这就是空了,总是执着有和没有。杯子里有水了就说明有,杯子里的水喝完了,空了。人活着就是有,人死了就是空。我们总是执着现象上的空和有,总是对立的,而诸法实相是妙有真空,它是妙有,妙有,是因为清净本性所显的相,这个相又是因缘和合的相,所以说是妙有真空。妙有非有,指的是世间的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我们刚才说了,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当体即空。而真空不空,指的是一切的色相之所以形成,都是法身实相的妙用。法身无相,但是它能显一切的相,所以说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是一体的。你如果执着空,或者你是执着有,就不能见性。执着了,不是执着空就是执着有,不是诸法的实相,只有空有两边不着,才是中道、才是实相。所以如果心中执取有菩提可得或者无菩提可得,一动念就落入两边了,同样,你如果说有佛法可说或者说无佛法可说,一开口不是着空就是着有,菩提无相不可取,般若无言不可说,所以须菩提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如果执着有菩提可证,有法可说,这就错了,所以说非法。如果执着无菩提可证,无法可说,这也错了,所以又说非非法。就像经文所说:“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无论是执着法相还是执着非法相,其实都是我执,都是错的。所以既不能执着法相也不能执着无法相,不能执着有法相也不能执着无法相,皆不可取。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上文中说,两边都不能执着,既不能执着佛法也不能执着无佛法,这里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一切的贤圣都是依照此法而修行而证果,只不过他们所修的程度的浅深不同的差别罢了,这里说所以者何,提问为什么两边都不能执着呢?所以者何,因为一切贤圣都是依此法而成。十住十行十回向这称为贤,初地到等觉称为圣,佛称为极圣,这里说一切贤圣都包括在内了。无为法指的就是真如,真如本无差别的,所有的众生真如都无差别,一切的贤圣依真如无为之理的修证,由于根机的不同,根机利钝的不同,他所修证的功夫有浅有深,所证果位就有贤位、就有圣位的差别,就是这个意思。就像经中举的例子,兔子、马和大象这三种动物要渡过恒河,兔子它是浮在恒河的水面上入水很浅的,马的四肢足都是在水里的,入的深一些,但是还没有到河底,而大象是四足都没入到水底了。虽说它们入水的位置不同,但是恒河水底是一样的深浅的,就是它的深度都是一样的。这里的河水就是比喻真如,众生的真如本性都是一样的,就像这里的恒河的水都是一样深浅的,只不过三种动物的腿有长有短,所以入水的位置各不相同,这里是比喻不同根机的人所证的果位的差别,这是修行所证根机的问题,但是真如本性都是一样的,不管你是贤位还是圣位,但是都是必须是依此法而成,这个是绝对无谬的。
一说到根机,我们看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修行人的根机说真的越来越劣了,现在我们每天也读《金刚经》,但是你说修无为法叫他无住,很难的很难的。每天功德箱里放钱多了都要给我说一下,师父我往功德箱里放了多少钱,你们布施多少都要给师父说的,都是在着相,不是修无为。所以我们看现在众生的根机劣,每天读多少经都要给师父来汇报,师父今天我又读了几部经了,都不是用无为法而修行。现在根机劣,众生修证越来越难,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师父讲净土法门的时候,经常用智者大师和蕅益大师的教导来给我们做对比,真的,没有对比你们就不知道自己的程度,我们用智者大师来做对比,智者大师在临终的时候,他的弟子就问他所证果位,智者大师回答说:“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智者大师说,如果我不是建造塔寺,不是讲经说法,领众修行利益众生的话,必定能达到清净六根的果位,所谓清净六根,就是圆教十信位。还有一次智者大师在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的时候,他入定了,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还没有散,他还亲见释迦如来在灵山说法,他入这个定,他的师父慧思禅师给他的印证说,“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就是说他所入的定是法华三昧的前方便,他入这个定。还有一次,智者大师在华顶修苦行的时候降伏魔王波旬,这都是非常厉害的,非常厉害的功夫的,所以后人称他为东土小释迦。我们看,以智者大师这样的修持到临终的时候还没有证入十信位,可见修行有多难,修行有多难。幸好我们今天遇到净土法门了,《弥陀经》中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讲到这师父就有精神,特别有精神的,哪怕你是带业往生,你也阿鞞跋致三不退的菩萨。我们现在一有人说,师父我是菩萨再来,阿弥陀佛,师父往生也是菩萨,那是真菩萨,你这是错觉,不懂佛理,往生皆是阿鞞跋致。我们再回来说这个高兴的事情,前两天有个居士往生了,师父八年前来的时候她对佛法还没有深刻的认识,真的没有深刻的认识,是个女众,最后出家了,最后经过自己对净土法门的信愿往生了,据她的家人说瑞相非常好的,见光了,见莲花了,她的家人说的在场的都见光了,见到莲花了。这就是我们修行净土法门的方便之处,哪怕你带业往生都是即得阿鞞跋致,皆是阿鞞跋致三不退的菩萨。第一是位不退,入圣流,不会再退到凡夫位了,不会再退到凡夫地了,入圣流了,这是圆教七信位的菩萨。第二是行不退,恒度众生,不会再堕到二乘地,不会再堕二乘了,这是圆教八到十信位的菩萨。第三是念不退,这个就非常高的了,心心流入如来果海,他的念念都是与一切种智相应。我们念念都是执着都是分别,而念不退的菩萨念念都是与一切种智相应,念念都是如来果海,这是圆教初住位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证得念不退,就是说最低是圆教初住位的菩萨,已经破无明证法身了,他已经见佛性,就好比见佛性的程度一样,但是他已经见到佛性了,所以说心心流入如来果海,就是这样。我们现在通过学习《金刚经》,知道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的相都是虚妄相,都是妙有真空,不是实有的,它是妙有真空的,这样帮助我们看破一切有为法都是生灭的,都是梦幻泡影。我们是要回归到我们的真如本性里面,就是回归到我们的诸法实相当中去的。所以我们三归依嘛,自归依佛,觉;自归依法,正;自归依僧,净。
要回归到我们清净本性当中,不染着。我们现在根机陋劣、依靠自力修证果位,说真的非常难的,但是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你深信切愿,一心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将来往生到极乐世界,一生到极乐世界,你就是阿鞞跋致,圆证三不退,相当于初住位的菩萨。到了极乐世界可以亲闻弥陀说法,并与观音势至诸大菩萨一起修行,经中说了嘛,与诸上善人,上善人什么,大菩萨们,一起修行,这样成佛是快速的。好,我们再接着看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世尊担心大众听闻前面所说,对于如来所说的法不可取不可说,那样会废弃佛的言教,甘堕无为坑,所以在此以事相上的有为福德与般若智慧相比较,为了让大众受持本经,欢喜流通。
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也经常解释,这是一尊佛的教化区。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所照之处,称为一个世界,有一千个这样的世界,就是有千日千月、千须弥山、千个四大部洲、千个四天王天、一千个三十三天、一千个夜摩天、一千个兜率天、一千个化乐天、一千个他化自在天、一千个梵世天,这种千位的进升,有一千个,这样称为小千世界,这是一个小千世界,有这么一千个小世界的话,这是一千个世界,小千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就是小千世界。那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称为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它有三次千的进位,一千个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它有三次千的进位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好,我们来看经文,就是说以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用三千大千世界这样多的七宝来布施,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这么多来用以布施,世尊就问须菩提了,如果有人,用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等七宝去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这句话挺有意味的,所以师父读的慢,非常有层次感的,须菩提回答说,甚多。须菩提知道佛问这个问题,是为了校量有相布施和我们的般若智慧哪种殊胜,所以须菩提自己提问,自己来解释这个回答的原因,答案的原因,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佛在前面问,问的是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这个福德指的是福德之相,要是从事相上来说,确实是有大小多少之分的,如果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的话,布施的财物这么多,那所修的福德当然很多了。六祖说:“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修布施的人以大千世界的七宝来施,心里他有能施所施,能施所施就是有相了嘛,那他虽然布施这么多的七宝,所修的福德还是有限的,可以说是甚多,再多也是有相的,所以可以说是甚多。而如果能所心灭,那么就是福德性,福德性它是性,我们说性海,性是无相的,它是量周法界心包太虚,犹如虚空,性是量周法界,是不可以用大小多少来说的了,这是福德性。所以在这里佛问的是有相的布施和所修福德的多少,须菩提也就从福德之相上来回答的是甚多。
我们再看下面。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佛听到须菩提的回答,知道他已经领会到佛的本意了,于是说,如果有人受持本经,乃至只是受持四句偈,就是四句偈,并且能为他人演说,那么所得的福德,超过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修的福德。我们刚才把福德性来给大家讲了,对不对,就是超过的,它是心包太虚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受持《金刚经》,给大家说受持不只是读诵,受持就是领纳于心,就是真正能领会经义而得受用,受又比解更进一层,因为用心领会经义得受用,这是受;持就是行持,对于经的义理,领纳于心以后,还要照理去行,这叫做受持。如果我们每天只是读诵《金刚经》,放下经本以后,你该怎样的执着还是怎样的执着,该怎样的着相还是怎样的着相,这就不能称为受持。因为你心里的执着没有丝毫的减少,还是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与经里讲的义理所违背的,那就不能说是受持《金刚经》,只能说读诵罢了,口里有心里没有。
乃至四句偈等,意思是说,不只是读诵整部的《金刚经》,所得的福德超过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之福,你就是只受持四句偈,所超过得福德,也是超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得之福,有点绕口。这里说的是四句偈,有的说这个四句偈指的说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说是这四句;也有的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有的说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是大家对四句偈种种的认识,其实这里的四句偈不必拘泥于哪四句,不但是四句,而且三句两句,一句都可以,我们看,六祖就是听了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听到这一句就开悟了。弥勒菩萨说:“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不离身就是不离法身,意思是说,如果见法身就是受持四句偈。什么是见法身?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见色身而不是见法身,能听明白吧。只要你能见法身就是受持四句偈,就是离四相,无论是受持整部《金刚经》还是受持四句偈,给大家说,乃至受持一句,你只要领悟到这个般若真空的妙理,能做到心无所住,不取于相,那都是叫做见法身,和福德性是一样的。就像在大海中你取一滴水,那这一滴水的味道也是海水的味道,和海水的味道是一样的。就像我们念佛法门净土法门,往生是皆在信愿之有无,对不对,我们临欲命终的时候,只要信愿具足,乃至十念,其实临欲命终一念就足够了,那我们现在的一千念一万念到最后的十念,其实就是为最后的一念来做准备的。这里也是这样,你受持一句,你只要是不离法身是一个道理的。受持是自利自度,为他人说是利他度人,如果能以金刚般若自度度人,功德广大无有边际,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太多太多。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为什么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所获的福报如此殊胜呢?佛在这里解释说,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般若是诸佛之母,《心经》中也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可见,受持此经能够成佛。俗话说母凭子贵,金刚般若能出生一切诸佛以及无上正等正觉之法,所以受持此经,为他人演说此经,所修福德当然不是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所能比的。
据《金刚经持验录》中记载,唐朝的时候有位比丘尼叫做净真,她住在长安的积善寺中,平时靠乞食度日,一生中从不嗔怒,深得忍辱波罗蜜。她诵持《金刚经》达十万遍,又专精念佛法门,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在显庆五年,就是公元六百六十年七月的时候,她染上微疾,她就对她的弟子们说,我在五个月内,在这五个月内,十次见到阿弥陀佛,也有两次见到极乐世界的七宝莲花上面有童子在游戏,并且还曾经有位圣僧为我授记说,你来世当得成佛,尼师就对她的弟子们说了,我已得极乐世界上品往生,然后她就结跏趺坐,命终。经过这样一夜的时候这个净真尼师又醒过来,告诉她的弟子说,我已得菩萨位,遍历十方供养诸佛。和我们弥陀经中说的一样,遍历十方供养诸佛,说完就往生了,此时光明遍照寺院。这位尼师往生之前就被授记作佛,由此可见受持《金刚经》的殊胜。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世尊担心初发心的菩萨,听闻到一切诸佛和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执着了有佛有法了,所以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里的佛指的是一切诸佛,法是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佛上面所说的诸佛和菩提法,是随顺世间从名相上说佛与法都从此经出,从性上来说,诸佛所证的菩提法,远离诸相,不可取不可说,不应执着。如果执着有佛道可成,有菩提法可得,那又是取相了,又已经取相了,那就不是真正的佛,不是真正的法了,所以说即非佛法。经文里面处处给我们显真,所以我们要明白,一切诸佛因地修行时都能离相无住,与实相相应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能证得,但是诸佛的心中并不认为有佛道可成,有菩提法可得。正如《圆觉经》中说:“一切如来圆觉妙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只不过是从世间的名相上来说有佛法而已的。我们依照佛所说的法修行,但是心中不能执着有佛可成,有法可得,这样才能真的领悟到佛的本义,这样修行才能与实相相应。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