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同学:今天是我们第十届冬令大专讲座的开始,这一次在时间上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七天当中要跟诸位介绍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首先要跟诸位介绍的是这一部经的来源,也就是它的出处。诸位有些对佛法是涉猎了一些,但是也有几位是初学的同修。学佛,我们首先对佛法要有一个概略的认识,第一要明了的就是佛教是什么?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搞清楚,那我们的修学就从头错到底,一直就错下去了;所以必须先正名,名是名词。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如果把它看成宗教,这错了。宗教可以信,也可以不信,这个世间不信宗教的人很多。如果是教育,诸位想一想,如果我们跟人家说,我没有受过教育,这个很难为情;我不信宗教,不觉得怎么难为情,教育必定要接受的。
何以晓得佛教不是宗教呢?如果我以宗教的定义来观察佛法,的确佛法没有宗教里面所说的特质。譬如宗教里头最重要的,一定要崇拜一个真神;佛教里头没有,佛教里头没有崇拜神的,佛与菩萨都不是神,要把佛跟菩萨当神来看待,那你完全误会了。要知道佛这个意思怎么讲法?什么叫做菩萨?这些定义,名词的定义要搞清楚。佛是从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智慧的人,觉悟的人,捡别我们一般是愚痴、迷惑,愚痴、迷惑的反面,就是智慧,就是觉悟。一个与具有圆满智慧觉悟的人,印度的言语名词就叫做佛陀;那么在我们中国古时候也称之为圣人,称为圣人,称为贤人,很有我们中国圣人这个意思。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佛是人不是神,菩萨是正在修学的人,正在求智慧求觉悟的人,所以菩萨翻作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称菩萨。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搞清楚,不能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来供奉,那就错误了。
那么既然佛是一个智慧觉悟的人,他教给我们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包括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我们与佛的关系,所以我们称佛为本师,刚才在讲经之前,我们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也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是恭敬的意思,或者是敬礼。本师,他是我们根本的老师,就是建立这个教育,最初的创始人,他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为三宝弟子。那么我们跟佛的关系,非常明显是师生关系。
所以跟那个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主、奴的关系,是父、子的关系,它不是师生关系,这是我们首先要辨别清楚的。菩萨跟我们是同一个老师,同门的关系;他学习在我们之前,我们在后,等于是我们的前期的学长。像观音、势至,是我们的学长,我们对他礼敬,是他已经有了成就了,我们才初学;所以我们对菩萨,往往也把他当作佛一样地恭敬。他是我们的老学长,前期学长,可以代佛教化。那么对于现前的这些出家人,我们称他作法师,在中国习惯,习惯上称法师,称和尚。其实这些称呼都是很普通的通呼,也是教育界里面的称呼。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亲教师;主持这个教育、这个教学的职称上的一个称呼,翻成中国叫亲教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主持教育政策的人。
所以在一个寺院,只有住持才能称和尚,只有一个和尚。好比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校长,这个教育政策是校长来主持的,那么所有这些教职员都是执行的人,执行这个政策的。那么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主持政策的人,他要负完全责任。所以教育成功了,那是校长的功劳,校长从来没上过一堂课,功劳是他的,为什么呢?那些教职员都是听他命令,执行他的政策的;所以校长是亲教师,印度人称和尚。那么教员呢?称阿阇黎,阿阇黎也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他是我们的老师,他的言行都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做我们的模范,有这个意思,就是我们中国人习惯,普通称之为老师。所以从这些称呼上看起来呢,佛法确确实实是教育,而不是宗教。既是教育,任何人都应该修学,乃至于这些宗教徒们也应该修学。
所以我常常劝这些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师,都应该皈依三宝,好好地来学佛法,与信仰他的教没有冲突,这是诸位必须要晓得。譬如你做学生,你在学校做学生,你求学;同时你也信仰宗教,有没有冲突?没有冲突。如果说我信了基督教,再去信天主教,这个有冲突;教育教育冲突,宗教与教育没冲突。我在美国现在有一批基督教的这些牧师,他们对于佛法很有兴趣,我劝他们认真来学习,因为现在在国外讲经,翻译的工作很困难。所以现在就是我的计划当中,是每一个月与他们举行一次研究讨论会,就是座谈会。这个座谈会可以举行一次,我们一次有三、四个小时来讨论,来沟通,使他们对于佛法有正确的理解,来接受佛陀的教育,对他那个宗教有很大很大的帮助,这是他们非常乐意接受的。
如果把佛教看作宗教呢?宗教与宗教就对立了,彼此不能相容了。所以在台湾,宗教界的排斥,互不相容,都是对于佛法误会,不知道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那么佛教本身也称宗教,但是称宗教是说佛教教学的性质,与一般宗教定义完全不相同。佛教称宗,专门讲禅宗;宗门教下,合起来称为宗教,是这个意思。所以与今天一般宗教界里面这个名词,完全不相干,这是讲佛教教学两个大糸统不相同。宗门的教学,著重在悟,著重在开悟,著重在启发,那么它少用经典,所以禅宗里头,讲经少,非常非常之少,是只讲开示。这个开示呢?著重各各人的根性的启发。可是悟了之后呢?一定要读经,经是最主要的教学教科书,教学的课本,他是悟后再读经,这是走这个路子。
那么教下呢?除了禅宗之外,其余的九个宗派;在我们中国一共是十个宗派,小乘两宗,大乘是八个宗,除禅宗以外,都叫做教下。教下是从渐修,就是从教科书,经典就是佛教的教科书,由浅而深,那么由小而大,逐渐逐渐地来修学。正如同我们世间学校一样,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有研究所,所以它是属于渐修,按步就班地来修学。它跟宗门不一样,宗门是不按步就班地,所以叫顿修、顿悟、顿修、顿证。毕竟在禅宗里面成就的人是少数,所以那是,这是上根利智,这一门有用处,中下根性的人都不行。今天虽然海内外讲禅宗的人很多,那些禅都是口头禅,不管用的。换一句话说,他修一生,他也不能开悟,这个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
那么中下根性的人,从教下手,一定有收获,所以我们对于教,决定不能够疏忽。从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我们来看,他老人家一生从事于教学的工作,所谓是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他在世,像我们中国孔子一样,到处教学。由此可知,佛教最根本最主要的,还是从教科书,用正规的方法来教导,这是我们首先要明了佛教的性质。但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无论在国内在国外,诸位所看到的佛教有三种不同的型态出现在世间。第一个所看到的就是宗教的佛教,佛教变质了,变成宗教了。你看寺院里头,每一天经忏佛事,超度死人,这是宗教,做这些法会,这是宗教,变质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一生教学当中,你们查遍大藏经,释迦牟尼佛没有作过现在这种法会,没有。释迦牟尼佛的法会是教学,像讲经,是这种法会,而不是这些经忏佛事的法会,没有,这个东西在那时候没有;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也没有,所以这个是后期的,这个是把佛法变成了宗教,很大的不幸;变成宗教,佛法就灭亡了,变质了。
那么另外一种就是学术的佛法,也错误了,把佛法这个教材,就是经典,当作世间一种学术来研究,这个也错误了。佛法的教育不是不可以把它当作学术来研究;当作学术来研究,与我们生活脱节了,不相干了。所以佛法的教学,是生活教育,与我们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穿衣吃饭,息息相关。换一句话说,它确确实实能给我们最圆满、最美满、最丰富、最踏实、最幸福地人生生活,这个是佛教的本质。所以佛法不可以不学,你希望能够得到最幸福、最圆满的人生,那么你一定要学佛,否则的话,你得不到。这个是佛教教育的特色,我们要把它认清楚,所以佛法不是玄谈,不是空谈。
那么这个开头介绍,我只跟诸位说到此地。那么再讲今天我们所研究的这一部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一部经在佛法,诸位要翻到后面,后面是我们这一次要讲的这一部份,就是普贤行愿品辑要疏,翻到这个后半部,这一本里头是有两篇,实际上是两章,不能算篇,算两章。这一部经是释迦牟尼佛,就是示现成佛的时候,第一次讲的经。那么这有很奇特的一个现象,这一部经是佛在定中讲的。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打坐,那一边有一张画像,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可是那个座呢?我们现在上面画了一个台,金刚台,其实释迦牟尼佛不是在那个台上,地下铺的是草,是铺的草,这个草座上打坐的,没有这么好的这个台。
这种台呢?是菩萨眼睛里面看到有台,我们凡夫肉眼看释迦牟尼佛铺的是草坐,铺的草。是在定中所说的。时间呢?在我们看起来不长,是两个星期,叫二七日中,定中所说的。给什么人说的呢?就是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大菩萨们,为他们所讲的。权教菩萨,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跟我们凡夫,不见亦不闻,我们也没见到这个法会,也没有听说,是佛在定中所说的。那么说完之后,当然要结集,就是纪录,保存下来。保存下来就是被大龙菩萨收藏在龙宫里面,并没有流传在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流传在世间。
那么到以后,佛灭度九百年间,我们这个世间出现了一位菩萨,叫龙树菩萨,这个人聪明绝顶,实实在在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他读书不只一目十行,真正是过目不忘,这个世间所有的典籍,他读尽了,连这个佛的经典也读尽了。读尽了以后,贡高我慢,认为这个世间他是第一了,再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过他了,傲慢心就生起来了,今日之话就是值得骄傲,其实骄傲是大病,骄傲是大毛病。那么大龙菩萨看到了,所以就特别接引他到龙宫里面去,他说你固然是很了不起,世出世间学问你都通达了,可是还有好的东西,你还没见到,我那里有收藏的。那么龙树菩萨就跟到他一块到龙宫,一到龙宫,看到他所收藏的经藏,龙树菩萨这个傲慢心马上就息掉了,为什么呢?才晓得自己读的东西太渺少了,看看华严经,完全的华严经有多少份量呢?他老人家回来之后告诉我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
我们中国人计算一本书是算字数,这一本书份量多少,算字数。像通常讲的,老子五千言,就是五千字,算字数的。印度人,他不是用字数为单位,他是用偈,偈就是四句,不管长短,长行文都一样,只要是四句就叫做一偈,就是一个单位,那么这一部书份量多小呢?看它有多少偈。那么换句话,成四句就晓得多少偈就是了,一偈是四句,像我们现在所讲这个华严经是十万偈,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长短不一样的四十万句,以这个为单位。那么完全的华严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个就数量就太多太多了;不但不是我们这个世间人所能够接受的,龙树菩萨本身也没法子接受。大千世界,什么叫大千世界?我看在此地不必多浪费时间,你们去查参考书去吧,那真是天文数字啊!有多少品呢?一个四天下微尘数品。
我们常讲恒河沙数,恒河沙不能比呀!那是大巫见小巫,没法子比呀!这是他看到完整的经;是释迦牟尼佛在定中,二七日中所说的,真正不可思议。这个上本太大了,再看看中本;中本等于说是节录的了,也是完全的,节录的,也不得了,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那真的也少太多了。这个呢,龙树菩萨可以接受了,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有一千二百品,他行,但是一想,世间一般人不行,一般人还是接受不了。于是再看什么,再看下本,下本就是更减少了,好像提纲,纲要了,等于说是大本的纲要,纲目,有多少呢?有十万偈,有四十八品,龙树菩萨觉得,这很适合,我们这个世间人可以能接受,所以就把这一部经带出龙宫来,流传在我们世间。
于是后来有一些学者,对于华严经提出异议,说华严经不是佛说的;说华严经、说龙宫,现在科学发达了,潜水艇到海底去了,没有发现龙宫。所以就有人有疑,疑问多端在猜测龙宫,大概是皇宫。从前皇帝都称为真龙天子,那个皇宫也可以称为龙宫,这个话讲不通的。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