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略释华严经题

发布时间:2023-02-08 16:17:12作者:心经原文网

  略释华严经题

  上梦下参老和尚

  倒过来讲,经、严、华、佛、赝、方、大,经是教义;“严”是总说,庄严佛的果德;“华”是因,因为有这个因,才有如是果,“华”是形容词,因能严佛的果德:“佛”是成就的人。

  “经”、“严”、“华”这三种是约法说的。“广”是用,是佛的大用,是化身佛。用就是利益众生的事业。“方”是相,相就是“大”的相,“大”的本性所具足的相。这个相不是象我们想的有形状,它是没有形状的,我们再回来说,大、方、广就是佛的自体相用。佛在因地所惨的因华,成就了佛果的依报庄严。依这个教义来摄化一切众生,这七个字都有两种义,我们先解释大的两种义:大具足了常义、遍义。大是广博,无边无际的。拿虚宝来形容,虚空遍切虞。遍到一切众生。这个众生不只是人类,包括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即六道,六道众生都具足有法性,在一切诸法叫法性,在一切有情叫佛性,它无穷无尽,没有形相可得,不论遇去现在,常如是。大者不是相对的,相对的就有大有小。这个大是指性体,性体不变。虚空不被所染,永远常时清净。形容佛的境界、体性的境界,是没有染污的,说有不可以,说无也不可以,渊深莫测,说非有非无不可以,说亦有亦无不可以,这叫离四句绝百非。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只能用意会来体会,用言语表达不出来,无言说相,无思让相,永远寂静如是,所以说佛的境界不可量,因为要让众生领悟、让众生进入,所以才有法可说,但是这个有法可说,让众生体会到说即无说,不要执着说。

  “方”是相。诸佛所修证的。 利益众生的、无量的功德相。功德相是无相之相,是体性本具,不偏、不违,正大光明,即正法。不偏 、不违,不断、不常,不一、不异,叫正。能使众生生起觉悟,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就是法凡夫没有觉悟,不能解,佛才令正法住世,读他生起觉悟。一切诸法无所住,不可执有、不可执无。悟到此,能见到自己的本身,法身。这是“大”、“方”。

  “广”是用,即体之用,离开体没有用,用还归于体。所以说它周遍,能够包容一切、能够遍满于一切。所以拿虚空来比喻,譬如虚空,含着一切相,它没有分别,也不为诸相所转,遍于一切国土,平等进入。这个相是成体之相,无所不包,随着性遍故,广和用也就遍了。刹那际, 一念间,它包容无尽。这就是体、相、用。这部经总的大、方、广、谁的体、相、用呢,咱们每个人都具足的,不过还没有修成;佛是已经证得。证得的也不多分:咱们虽然没证得,咱们也不少一分。证得是原来的。开示大、方、广,就显示佛。佛是觉,具足说是佛陀耶,翻觉、明,能觉悟的是佛,所觉悟的就是大方广。但是,约三谛来说,就是三种道理,谛就是理。总的说来,大、方、广就是佛的体、相、用;分开来说,觉者就是用,觉悟了,用它利益众生,这个觉是指世间法说的。觉悟世间,就是觉上的用,觉悟世间就是度众生,这是世谛法。世间的真谛。世间的真谛不是真谛,是显示世间随缘的。体是真谛,用是俗谛,真谛、俗谛这是二边,二道不契于中。相呢,中道义,觉上的相是觉中道义。三谛兼容,三谛无碍,三觉也无碍,达到进入妙觉,大、方、广、佛,华呢,因感果,华是因,果是果德。因为在修行之中,利益众生,修得成就了,修因契果。因与果契了,成就果了,修困的时候,修咸了,契台于果了。因一般是用蓬花来形容的。举例说,莲花是莲果同时、因果同时,桃花、李花不行,“桃三李四”,桃树得经过三年,李树得经过四年才能结果,有的先因后果。成就佛果之后,他有无量性功德,除了性功德外,还有修成的功德:报身千丈卢舍那、化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种种的神通妙用。

  严是庄严的意思,象我们人身上庄严、用金属庄严、用花蔓庄严 ,用衣服庄严,这都是形容万行的,佛修成了,用万行庄严。庄严什么呢?庄严体、相、用、庄严大方、腐、所以修得万行功德,成就佛果庄严的本体。佛成就了,不是世俗相的庄严,而是福德 、智能的庄严,他度 一切众生是万行的功德,成就了无上的智能,光明遍照。经字,“大、方、广、佛、华、严、经”,经是贯穿意。贯穿因果的妙理,摄受法界一切众生,因果同时,因华严佛的果德,再加上利益一切众生、摄受法界一切众生。

  平等因果与成行因果

  上梦下参老和尚

  “平等因果”是说普贤行、如来出现。人人都具足了普贤行,人人都可以修;人人都具足如来果,但是还没有显现。所以从你开始信,这个信坚固了,不退了,登了位。初住位的菩萨叫发心住,发什么心呢?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跟我们现在发的菩提心,含义不同。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修到登地了,分证佛的法身,初地菩萨也要发菩提心。乃至于成佛,像善财童子参等觉菩萨之后,又发菩提心。菩提心是重重无尽的发,不是一发心就圆满,这是不可能的。最后还是我们现前这一念心,这一念心经过千锤百炼,像真金似的,越炼光明越大,越么越光。

  前面说普贤行的时候,就说“因该果海”:一发心,登了初住,就能示现八相成道,跟佛一样。这个因,还是在因位之中,但是把佛的果德都“该”到了,“该”是摄的意思,一发心即成正觉。《华严经》讲初发心的这个心,跟成了果德的毗卢遮那佛心,如是二心,初心难啊!发菩提心难。为什么呢?你发了心一定能成就,但是没发心,永远也没机会,所以发心难。你一旦发心了,顺着这个心修行起来,就能成道。我们入了佛门,跟没入佛门,两者有天渊之别。入了佛门,下管我懈怠也好。不管尔后有多少障碍,业障有多重,定能成佛,这是佛说的,因为你入到佛门就是你的苦根种下去了,这个种子定要发芽。不过,还是精进点好,懈怠太久,时间拖得太长,受的苦难就太多,精进一点,缩短苦难的历程。这叫“因该果海”。

  成佛了,为什么还要发心?“果彻因源”,就是成佛了又回去重头学。这就是第二个生解分,生起这种智慧,才能够平等,才能知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从初住就“该”了,所以你一行普贤行,就是“因该果海”。如来出现,就是一切众生跟他平等平等,不然怎么叫平等。“果彻因源”,释迦牟尼佛看众生平等平等,跟他一样。

  差别、平等。这两个都叫“修因契果生解分”,这两分合成一分,这两周合成一分,五周四分。

  第四分,“成行因果周”,“托法进修成行分”。托法,寄托在法上。什么法呢?圆融之法,法界之法。什么是法界呢?一真法界。《楞严经》讲的是“妙明真心”,《占察苦恶业报经》说“实际理体”、“理实世界”,通通都是这个心,名词不同,道理一个,就是圆满的圆融之心,一心即一切心,那是观想的。

  所以依《华严经》修行,能立地成佛的原因就在此,看你的心力有多大,不讲福报,而是让你自己去做。《行愿品》跟你说功德,诵《普贤行愿品》一定能生极乐世界,而且是上品上生,但是有个条件,去了就得回来度众生,“蒙彼如来授记已”、”不违赡养入娑婆”。

  “位位交罗”,“罗”是相交叉、普迢的意巴。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你随便说哪一位都可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度众生,他自己是众生位,他示现跟我们一样,生老病死都有,这是示现的,但是“位位交罗”,一位就具足一切位,具足一切位就没有“位”的名字、就是圆融的修行法。

  《地藏经》说:“是人既发大悲心”,“一切请愿速成就”你的心要是与地藏菩萨的心相通了,当然就满愿了。满谁的愿?满你自己的愿。这是圆融的修行法,念一个咒就是念一切咒了。我们不同,我们要念很多咒,这个咒是这个咒的功德,那个咒是那个咒的功德,这部经是小乘,那部经是大乘。我要念圆满的,我也是这样子,心里头起分别。但如果把这些所念的融入法界,就圆满了。“托法”就托这个法。“进修”,就是精进的修行,这样就成普贤行了。

  所信因果与差别因果

  上梦下参老和尚

  五周四分的第一个就是“所信因果周”。信什么呢?信因果。不是善恶因果。是毗卢遮那佛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成佛的因果。华藏世界是依报的因,修的时候要先修因,成就了华藏世界就是果。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华藏世界的一部份,在这里,是化身佛在度化众生,不是佛本身的因果,是众生因缘成熟,感佛示现化度的因果。在这一周里。把毗卢遮那佛果位的功德、福德、体、相、用,举出来,是让我们生一种欣乐心。你想成佛,就信吧。立起信心来,信因果,信《华严经》中佛讲的都是真实的。从《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六品经。前五品说如来依正的果,成就了华藏世界的因,成就毗卢遮那佛的果,依正的果德。后一品明佛的本因,劝一切众生发人心,生起欣乐、欣求,得到乐果。

  这个时候要生清净信,清净信不是我们现在的这个信。什么叫清净信?信自己是毗卢遮那佛,信自己的依报是华藏世界,不是娑婆世界。要生起自己的现前这一念心,跟佛所证得的果德、所证得的究竟心。无二无别。《净行品》就是念念当愿众生,念念都是清净信,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幸福,这样的心就是信心,就是大悲心,就是菩提心。《华严经》的信心,讲十信,能够觉知自己起了不好的念头,马上就止住了。觉知前念超恶,能止其后念不起者:觉知前念起的善。念念相续,增长这个善,就入信了。六品经说的都是生这个信心。《菩萨问明品》是讲怎样有智慧,怎样让一切众生有智慧,这都是生信。这是所信的因果周,“举果劝乐生信分”。

  第二是差别因果周。“差别因果”是学了,要开智慧。但是因果是怎样来的呢?得“修因契果生解分”。解就是开智慧,修就是学,学也是修。

  差别因生解,生到这种智慧,必须修因。修因要从什么修起呢?从信修超,“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你要是有了信心,修因的时候,就可以生出智慧。慧解,不是山智辨聪,不是三乘的信心,不是三乘的悟得,而是圆顿大教的信解,才能生起这个智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说《华严经》的时候,二乘人不能进入,阿罗汉也在座,他不知道佛说什么,因为他的心跟《华严经》结合不起来,权乘的菩萨也不能信入,所以佛就嘱托给大心菩萨。人心菩萨生起的慧解,是圆顿的智慧,专信圆顿大法。信圆顿大法的人,他可以晓得的,他就信了,圆了。圆满的意巴就是一切都不疑,你有一点儿缺陷就不圆了。

  从第二会的普光明殿起,到了忉利灭、夜摩天、兜率天、他化自在天,都是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由重会普光明殿十定至菩萨住处六品经,包括的是差别的因缘,《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三品经,是“明差别果满”,叫因果周。

  十定以下,十忍、十通、十定,都是普贤菩萨说的。十定品以下的,一直到等觉,都是差别的果满。《佛不思议法品》以下的三品,就是“明妙觉位”,就是佛位所做的事情。

  华严悬谈(第二会)

  上梦下参老和尚

  我们要学《华严经》,为什么要讲悬谈?讲导读呢?因为《华严经》意义很深。先讲前方便,就是把这部经的大意,它的轮廓,先画一张素描,使你听正文不至于茫然。整个《大方广佛华严经》明示的是处,会、品。若分科判教,依小、始、终、顿、圆五教来判,《华严经》属于圆教。

  清凉国师的《华严经疏钞》,分七处九会,三十九品,方山长者李通玄作的论,叫《华严合论》,分成十处十会。为什么要分成十处十会?他以十为主,十是圆满的意思。为什么疏钞分成七处九会?佛当初说法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

  第二会,处所是普光明殿,会主是文殊师利菩萨。说完果了,必须说因。文殊菩萨表因;普贤菩萨表果。文殊师利菩萨说的是什么呢?十信法门,佛法是很深很广,象大海一样深广难测。怎样入呢?唯信能入。《华严经》中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喂养一切诸善法。你要信,信毗卢遮那佛的因果。让你去学,信就是学,先学信心,等你信心学好了,再去修,才能证得毗卢遮那佛的果德。我们平常讲释迦牟尼佛,修成佛的时间是三大阿僧祇劫。劫是劫波,印度话,阿僧祇是无央数,三个无央数的劫波。时之量长者为劫;时之最短为刹那际,九百个生灭叫一刹那,说什么法的时间?说修行成佛的时间。在其它经论上讲,从凡夫地到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法华会不是,法华会上龙女即身成佛。但是她得把女身转化成男身,才能成佛。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人间看,到这参十几年,到那参二十几年,好象他是一生成办的,从文殊菩萨那里生起了信心,他一直参,参一位证一位。参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叫他还回去参文殊师利菩萨,他又回到菩提场,文殊菩萨才让他去参普贤菩萨,但这里参的普贤菩萨是果后的普贤菩萨,不是因地普贤菩萨,因为普贤菩萨属果法,果后普贤,成佛了之后修普贤行。善财童子是证到了等觉菩萨位,再去参普贤菩萨。果楼行因,成了佛之后,还要修行。这只是《华严经》有,其它经没有,这叫十一地。因为在普贤菩萨行门里头,一种是菩萨位的普贤行;一种是果后的普贤行,成了佛之后行的普贤行。《普贤行品》是果后普贤。经文是从十二卷至十五卷,六品:《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文殊菩萨作会主的这六品经文都是建立信心的。

  巍巍法幢 大震法雷 九十高龄演华严

  梦参老和尚

\

  编者按:公元2004年2月21日下午,上梦下参老和尚应院长上如下瑞法师之殷勤,经大众师父的隆重恭请供养,以九十高龄,于五台山普寿寺法堂,升高座,畅演华严甚深大法。因缘殊胜,法会空前。开讲前,院长上如下瑞请法词:弟子众等,乞请法师转*轮,广度群迷,慈愍故。(三说,最后一遍大慈悲愍故。)

  老和尚答:汝等已三请,可为汝等共同学习,演说华严。

  法不孤起仗缘方生

  诸位菩萨!在这末法时候,我们能够来共同学习《华严经》,真是不可思议!我在加拿大温哥华,居士请我讲《华严经》,我感觉年龄大了,又动过大手术,我感觉不可能,没这个力量,那时只说了华严大意,叫《疏论导读》,已经感觉不可思议。现在年满九十岁了,如瑞法师向我要求讲《华严经》我最初听了吓一跳,九十岁了,讲华严,我八十岁的时候,他们让我讲,都感觉太老了,讲个不来了。哪晓得隔了十年,现在又有人请我讲《华严经》,这次我又答应了,真是不可思议,我也不晓得是怎么答应的。十年前,我不答应,老了。又活了十年,答应了。法不孤起,仗缘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这次我来到五台山,如瑞法师没有请我讲《华严经》时,我来这儿就决定不走了。我本来是来这儿闭关、等死的。旧的习气很不容易改,我这个讲经也是个习气,这个习气很不容易故。人家三说两说,我又答应了,这个答应,可不是随便答应,必须把它圆满。我刚才称你们为诸位菩萨,我来给大家说,就是你们加持我了,大家共同把这个法圆满,诸佛菩萨加持,大家加持力大,你们加持我,我就带头领你们共同学习,这就是不可思议,不是意念所能想的。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大方广佛华严经》与其它经不大相同,这部经是昆卢遮那佛所说,不是释迦牟尼化身佛所说。而且在讲其它经也好、论也好,是先因后果,这部经是先果后因,这是不同点。这部经文字多、经头大,但佛请的时间却特别少。大家知道,佛说阿含说了十二年,方等说了八年,二十二年说般若、说涅槃,法华八年,《华严经》呢,佛一成道就说,说了三七二十一天,在我们看,是不可思议的事。佛说华严的地点,是在印度菩提伽耶,是菩提场,佛在这个地方开悟了,成道了。成道后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共七处九会,说的是什么呢?的果海因源——佛成道之后的境界。也即是成佛的境界。其它经先讲修行、发心。这部经不同,讲怎么成了佛?先讲果德,后讲因。果中有因,因中有果,因果同时。

  大家来学华严经,在这之前,我们就给打了基础,讲了《大乘起信论》,要想成佛,先得有信心,不像我们所说的信佛,烧柱香,或受个归依,受个五戒,或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再受菩萨戒,与这些不同,要相信你自己是昆卢遮那佛,果海是你自己本来具足的,我们是因注果海,昆卢遮那佛,是果彻因源。这部经是顿演的,三个七天就演完了。

  什么是顿演呢?就是七处九会同时说。七天说完。菩提场也说,普光明殿也说,忉利天也说,也在夜摩天说,也在他化自在天说,尘说,剎说,有情说、无情说,全都在说,这是佛的果海,这叫果海因源。不像我们在这讲,完了才到那儿讲,顿演不是。我们大家常念《阿弥陀经》,知道七宝行树也在说法,八功德水也在说法,有情无情在说法,这叫顿演。都属于果海。就像我们先前的一念心,我们经常说密宗的大圆满次第,大圆满次第究竟成就了,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心,这个心怎么样理解呢?就像华严的道场,现在我们讲《华严经》,那么,诸位菩萨有心来学,还是无心来学的呢?有心是安心,妄想执着,怎么能学华严呢?不能学。无心,心都没有了,还要来学习啊?想想看,这个问题。有心不可以,无心也不可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说要先建立信心呢?建立信心的含义,咱们起信论讲了那么多,信大乘,明白这个道理,说的时候。没有次第的次第。佛的果德没有次第,但是要先果必须有因,因就有次第了,因地之中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华严经彻底讲十一地,这个,在其它经典没有提过,只有华严经讲十一地。这部经,个人看法也不同,有两位过去的祖师着有解释《华严经》的注解,一部是《华严疏钞》,清凉国师作的:一部是《华殿合论》,方山长者李通玄作的,是在家居士。李通玄讲十处、十会;清凉国师讲七处九会。华严将十位圆满一至十,但是依世间上说。佛是七处说的,普光明殿说三次,两个合起来就是七处九会。但是要有什么信心呢?先说要有信心,不要用你的分别心去分别,分别就没有顿演了。顿演就不要分别。十住、十信、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才能成佛。但是,我们这个心是什么果德呢?从本具的果德上说,果彻因源,不但要有信心,还要行道、 证道、回向。因你今天听华严经的关系,就知道你将来必定成佛,这是本具的,不是从外得来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从文字上说,非常的多,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咱们意念不到的多。广到什么程度呢?咱们从龙树菩萨取《华严经》说,《华严经》有上、中、下三本, 上本有好多偈颂,有十个三干大干世界微尘数,把十个大干世界抹成微尘、一微尘一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像这样四句为一偈,就有十个三千大干世界的微尘数偈,把十个大千世界、把南阎浮提抹成微尘,谁能知道这个数?咱们这屋子里的微尘把它抹为微尘,谁能算得出来?所以说非常的广,这个我们没法学,娑婆世界的人没法接触,这是上本。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二百品,七处九会二十九品。下本《华严》,就是现在我们所学的经本,下本也没翻译全。有十万偈,四十八品,咱们所学的,只翻译到三十九品,现在我们学的《华严经》还是不完整的。

  梦参老和尚93岁寿诞法会开示

  2007年7月15日〈农历6月初二〉,适逢梦参老和尚寿诞,海内外四众弟子集聚中国五台山普寿寺举办寿诞法会,梦参老和尚特别假此因缘,作了一场简要的开示,梦老谈话内容如下:

  诸位菩萨,今天大家共同在这儿,修这么一个法。一切法是诸法因缘生,因缘生诸法。今天是个什么因缘呢?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我妈妈的苦日。但是我们这个生,大家在这个生,不是我妈妈生。诸佛,佛生万法。因为现在我们大家都是佛弟子,都是从佛生的。这个因缘就是我们今天能够在这儿共同的修习,感谢佛。从事实说呢?报母恩。因为大家大多数都是我的弟子,帮助我一同的报母恩,更重要的是报佛恩。我们用什么的意思来报佛恩呢?今天在会中所有表现的,都是报佛恩。佛恩难报。我们仅仅的是开始,我们大家都是初入佛门的,已经超度生死了。正好最近我们讲的是《法华经》,《如来授记品》,凡是能听到《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么一个名字,佛都给我们授记了。我们将来都能成佛。但是成佛的这个时间,时节因缘,那就未来的各人是各人的因缘,因缘不同的。应当这样来理解一切诸法,今天我们法会当中,有供养,供养诸佛。有赞叹,赞扬诸佛。我们以着这个法会的这个因缘,我们大家来共报佛恩。因为佛经过无量劫,修行,修法,乃至修道成道。为什么呢?为了度我们,度一切众生。当然我们这个是极少极少的,恒河沙中之一粒而已,佛度那无量无边的众生,那就包括我们在内。我们今天把法会所有的一切动,言语,行动,赞叹,供养,把他作为报佛恩。希望我们大家共同的来先念三声释迦牟尼佛,这是做报恩的表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那我们报佛恩应当做些什么事情?我今天跟我那个上殿,我那些个比丘的弟子们说,我说我们报佛恩应当念经,最少说我们常念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三品。或者念《法华经》的,大家都是念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法华经》的二十五品,同时在《华严经》的最后,普贤行愿。《法华经》的最后,二十八品,普贤行法。那我们大家应当是回去了之后,顶好念念《普贤行愿品》。如果大家没有这个时间,现在跟我念一念。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这是十大愿王。佛有一切的佛法在十大愿王摄之尽竟。如果你平时没有其它的修行,仅止十大愿王就够了。《普贤行愿品》你难得背诵的,就念这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乃至十者普皆回向。以此诵经的功德,来回向佛,报答佛恩,也是报答我们父母恩,也是报答三宝恩。如果你平日的修行,没有。能够念念十大愿王也就够了。以此功德来回向,回向呢?现在我们大家在此法会当中的,没有一个人在此世间不是信佛的。但是这个世界上六十五亿人口,现在在这儿水生火热当中的人口,起码有一半,没水吃的,受刀兵劫的,受瘟疫劫的,受灾害的,受水灾的,今年我们国家发生水灾很严重。有很多的水灾,一夜日间,一时之间,没房子住了,没饭吃了。我们在这个愈愉快高兴的时候,愈想到那些个苦难的人,这就是我们一切的佛弟子,应该如是想,应该如是观。在我们任何的喜欢的时候,最高兴的时候,回忆一下子,那些无量无数苦难之中的诸佛子,我们都把他看成是佛子。身体不能力行,去救度他们,我们可以给他诵经回向啊,这个是我们能做得到的。我们时间没有,念十声佛,念十句十大行愿王,以此恭敬回向,让他们消除苦难。

  那么今天呢?要假藉着,我这个生日的因缘,大家来共同的来修行,帮助我消灾,也消你自己的灾。帮助我求福,也是你自己的求福。但是在这个时间我们想到,佛,教化我们,度脱我们,报佛恩,报三宝恩,报父母恩。今天在这儿我也以此,代表大家,我们共同的在这个法会所做的一切事,来报答佛恩。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最初是讲十恶,用十善法对治十恶。现在开始讲修行,修行得有个方便。第一个方便是忏悔,如果不把过去的业忏悔掉,修行没办法成就的,你不知道你怎么造的业,它就是会有很多障碍。前半部跟你说,因为你起心动念,因此身口意造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是从十恶十善开始的。

  同时,你要修行得有个环境,就是你有个客观的现实,你得有个助道的因缘,不然你没办法修行,修行障碍很多的。不论四众弟子任何人,最起码都是想断烦恼,不想要烦烦恼恼,身心不得安静。

  为什么要忏悔呢?假使你身体不好,一天到晚病歪歪的,你苦的不得了,你的心能静下来修行吗?不能静下来修行,这是你内心、你自己的问题。你周围的人、周围的事,使你没办法安心修行,这就是外边客观的环境问题,障道因缘很多。

  在《地藏经》里,释迦牟尼佛跟观世音菩萨说,修地藏法门的念圣号就好了。一个是读经,一个是念圣号,这是《地藏经》修行最方便的法门。假使外头客观有很多障碍、很多的烦恼,使你没办法修行,你念念地藏菩萨该可以吧?一天抽一个小时念一部《地藏经》,不管是否你的心散乱也好,别的什么都没有,只要你念《地藏经》、念一千声地藏圣号,能念一万声更好,这是《地藏经》修行法门。

  《占察善恶业报经》则说你有业、有业障,因此定慧修习不成。乃至你周边人事的环境、所有的俗务,你都可以用占察轮来占察,这是特殊方便。修行什么呢?修行定慧──止观双运。二种观道,一实境界,修观就是定和慧,然后达到入法界,达到一实境界。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告诉你怎样修,前头跟你讲清楚了,怎么样忏悔,怎么样起修,就是修定。定依着什么呢?定就是观,观就是思惟修。这个经上跟你讲的是静虑,说你静下来好好思虑,虑就是观,静就是止。也是修定修慧,不修定成不了佛,乃至烦恼也断不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