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十五)

发布时间:2022-12-11 21:24:49作者:心经原文网

得柔软食 当愿众生 大悲所薰 心意柔软

得柔软食:吃的东西有很硬的,又有柔软的。那么不要说旁的,就说面包,有柔软的面包,一吃把人吃得很肥的;又有很硬的面包,把人吃得就很瘦。西方人现在有一个趋向,人人都怕肥,人人都愿意瘦,所以卖面包的就说明白:‘吃这个面包,保证不肥。’大约这不肥的面包,不会那么柔软。

那么柔软食,就是令人吃得很甜蜜、很香甜,很欢喜吃的。在这个时候,得到柔软的食物,又对这种境界来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大悲所薰,心意柔软:什么叫柔软?柔软就是忍辱,忍辱也就是柔软食。慈能拔苦,悲能予乐,大悲心就想给一切众生乐。给一切众生乐,就不和众生争;不和众生争,这就是忍辱,忍辱就是大悲心,所以叫‘大悲所薰’。心意柔软,心里没有嗔恨,很快乐的,这都是心意柔软。

得粗涩食 当愿众生 心无染著 绝世贪爱

得粗涩食:粗涩食就是很粗的,不容易吃的那种东西。可是不容易吃,你若能吃,这也就是一个忍,也就是修行‘食人所不能食的’。我记得,我在母亲坟上守孝的时候,有一个比丘送了一筐‘里二外八’来。什么叫‘里二外八’?这是赵州行脚的一个公案:

赵州和尚八十多岁时,有一天有个人问他:‘老和尚,你知道“里二外八”是什么?’这一问,把这个老和尚问住了。赵州和尚一看这是个吃的东西,但是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就说:‘你拿来给老僧吃了它。’那么这个人以为他懂了,虽然没有说出叫什么名字来,但是他说拿来给老僧吃了它,就以为他就认识这个‘里二外八’了;实际上呢,赵州和尚不知道这个叫什么名字?这人回去后,赵州和尚就生大惭愧心:‘啊!这东西叫什么名字,我都不认识,你说这修道修得连吃的东西名字都不知道,真是修的糊涂道,啊!还要出去当参学去。’

但是当参学,自己的眼睛也不帮忙了,牙也掉了很多,腿也要罢工了,就是腿也不帮忙,走路很困难,总想罢工。那怎么办?和侍者商量商量看看。他就把侍者找来说:‘我向你借一点东西,你可不可以借给我啊?’侍者一听,和尚要借东西,这怎么可以不借呢?就说:‘您借什么?可以的。’‘你说可以就可以了,不要问我借什么?你回去睡觉。’那么这个侍者大约也莫名其‘吵’了。有人说:不是‘吵’,是‘妙’,莫名其妙。虽然莫名其妙,可是和尚叫他回去睡觉,就去睡啰!睡,这一觉醒了,照镜子一看自己:‘哦!我怎么有很长的白胡子,牙也掉了,变成一个老翁,成了赵州和尚了!’侍者吓坏了,啊!这一回可糟了!真糟糕:‘我怎么跑到和尚身上来了?’就去找和尚,一到和尚住的房里,他看见自己站在那儿,就打这人说:‘这是怎么一回事?’赵州和尚说:‘不要吵!不要吵!慢慢地我还给你,你不要怕;但是你现在替我做和尚,我出去参方。’

那么赵州和尚参方,从南方就到北方,到了北方一看,北方做窝窝头(用玉米粉做的馒头,中间是空心的)的时候,两根大拇手指头放在里边转,其余八根手指头放到外边守。就问:‘这叫什么?’那个人就告诉他:‘哦!你连这个都不知道,这叫窝窝头。’‘啊!原来这东西叫窝窝头。’那好了,知道这个名字,就回来了。回来把侍者这个年轻的身体又还给他,自己又回自己那个老态龙钟的身上去了。所以这叫里二外八。

那么当时就有人给我送了一筐这个东西,有五、六十个。送给我的这个比丘也是一天吃一餐的,他看我在那儿守孝,怕我饿坏了,给我去送一点供养。那我就慢慢吃,吃这个东西,吃到最后,大约有三个礼拜吧!才吃完了。最后那个窝窝头就长这么长的毛,差不多有一吋半长。因为我也没有管它,没有把它拿到外边去吹吹风,或者晒一晒就不会长毛了。我那时也很懒的,一天吃饱了,就坐著,什么也不管。结果最后天气热的时候,它长那么长的毛。那时我把毛都去了,把窝窝头也都吃了。这东西啊!那真难吃,那就叫粗涩食,太粗了,不容易吃。讲起来,那个味道甚至于比粪的味道还臭得不得了,吃到口里是很难吃,但是也把它咽了,没有糟蹋,这就等于粗涩食一样。所以说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心里没有这种染著,没有这种好味、不好的味道的思想。绝世贪爱:把贪好吃的思想都没有了。

\

若饭食时 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 法喜充满

不单比丘,所有修道的人,都应该在吃饭时,修三念五观。三念是:

第一念,愿断一切恶。正当吃饭的时候,先喝三瓢羹汤,喝第一调羹时,就这么观想:‘我愿断一切恶。’无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吃饭时,都应该先作这种观想,愿断一切恶。

第二瓢羹就说:‘愿修一切善。’那么愿断一切恶,我们就不应该常常说人的是非,说人的是非也就是恶。愿修一切善,就是要赞叹其他的人,要隐恶扬善。我常对人讲,隐恶不是隐自己的恶,要隐他人的恶;扬善不是扬自己的善,要扬其他人的善。所以切记不要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我怎么好怎么好,旁人怎么怎么不好。世界争战起来的原因,就因为人人都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他人。那么不知道有他人,和他人就生出来一种争贪的心。

喝第三瓢羹汤的时候,说:‘愿度一切众生。’我发愿度一切众生和我所有的亲戚朋友,我先度他们皈依三宝,然后再度他们受持五戒;再若进一步,令他们自己发心出家修道。

在出家修道这一层,各位愿意出家的人就要考虑清楚,不要贸贸然,出家然后又后悔了。要出家就像一个出家人,在家就像一个在家人,不要做一个四不像。出家人又做在家人的事情,身虽出家,心不染道,身好像个出家人,但是心里不修道,什么功课也不做,甚至于连早晚的功课都不做,懒得不得了!这样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说这三念是很要紧的,愿度一切众生。

在吃饭的时候,又要修五观,要有五种观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你算一算这一粒米需要有多少的功,才能成就这一粒米?古人有这几句偈颂说得很好: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在锄禾草的时候,就是在耕种的时候,太阳正当午时。‘汗滴禾下土’,身上的汗都滴到土地上,流很多汗,把土都弄湿了,所以‘谁知盘中餐’,谁知道碗里这一碗饭,‘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所以有这几句话说:

施主一粒米 重如须弥山

吃了不修道 披毛戴角还

你看!这说得很严重的!所以出家人、在家人,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趁这个好时候应该修道,不要把时间都空过去了。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够不够,是不是有资格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三要防备自己的贪心,要防备自己好吃好东西这种过错,吃够了就可以,不要吃得太多,所以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什么要吃饭?我们若不吃饭,身体就受不住,就会坏了。就好像机器,你若不给它上上一点油,就会摩擦坏了。我们人若不吃饭呢,就会饿死,身体这个活的机器也就会变成死的机器。所以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这是一种好的良药,来治理身体的枯槁。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们因为想要成就道业,所以才要吃饭,才要受供养。

所以说若饭食时:吃饭的时候,当愿众生:我愿意一切的众生。禅悦为食:都得到禅悦做为他的饮食。禅悦,是坐禅生一种轻安快乐。那么得到禅悦做自己的饮食,就是坐到那儿,不吃饭也不饿了,吃这个禅悦嘛!法喜充满:法是佛法。充满,就是自己得到这个法的快乐了;得到法的快乐,这叫法喜充满。

若受味时 当愿众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满足

若受味时:吃东西方面,各人欢喜吃各人的味道,酸甜苦辣碱,各有所好。所以普贤菩萨做行堂,身上带很多的瓶子,你欢喜什么味道,他就给你什么,但是一般人还认为他行的菩萨道不够。所以若受味时,得这个调味的味道的时候。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得佛这种禅悦的上味。甘露是一种不死的药,得到这种的甘露味。甘露味是甜的,由‘甘’字,你就应该知道它是甜的。满足,常常有一种甜的味道,很满足的。

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

前边是吃饭的时候,有好的味道,有粗涩的食;现在是饭食已讫:吃完饭了。在正吃饭的时候,方才说有五种的观想;那么吃完饭,也不是就没有观想了,所以说饭食已讫,吃完了饭又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说我愿意一切的众生,他们愿意做什么都成就,这叫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具足一切佛法。比丘吃完饭,给一切众生回向时,说:‘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所有供养三宝的人,一定会得到他的利益、他的好处。假设你因为想要得到快乐,得到永久安乐的缘故,来供养、来布施,将来一定会得到你所希望的这种安乐。

若说法时 当愿众生 得无尽辩 广宣法要

若说法时:就是讲经说法的时候。这时也发愿,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得没有穷尽的无碍辩才,所谓得大辩才: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第一义无碍辩。广宣法要:广,就是由少能说多,由多又可以入少,多和少不二。善说法要,把法要紧的地方都说明白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

加素念居士共修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