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学佛人都知道,我们想要学习佛法,就应该要多读诵佛经,多接收佛法的智慧,在经教里佛陀也教导我们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可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却提倡“不立文字”,这究竟是为何呢?
关于六祖惠能大师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他本是一个打柴的樵夫,因听闻《金刚经》而顿悟,最终成为一代祖师大德,他是不认识一个汉字的,常人很难想象一个一字不识的人如何能领悟到佛法的真谛,而大彻大悟呢?他所提倡的“不立文字”是否也是跟自己不识字有关呢?
其实这样的理解只是我们普通人的知见而已,惠能大师的本意在于让真正想要学佛悟道的人不要着相,不要执着于任何的佛经,佛典,也不要起任何的分别之心,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空”,达到彻底“无我”的状态,这便是得“道”了。
犹如《金刚经》中所说:“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意思就是佛陀告诉我们,他所说的所有法,就比如渡河所需要的木筏,目的是为了渡河,渡过去之后,还要木筏做什么呢?所以应该将“木筏”(佛法)丢弃,连佛法都要丢弃,又何况是一切不究竟的世间法呢?
国学大师南怀瑾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对于其中的学问和道理都有相当深厚的研究,并且他不执著于理论,还重在实修实证,在讲课中一再告诉大众,对于他所说的所有话,写的所有书籍,大家只是参考参考而已,不要深究,这绝对不是谦虚,而是告诉大家不要执着,修行悟道是自己一点点的去除内心的“贪嗔痴”,达到不对一切动心,不对一切执着的境地,如果有任何一丝毫的执着,都是不能证悟的。
佛陀当年入涅槃的时候,也对弟子们苦口婆心的说:你们在修行的时候,一定不要执着我说过的任何话语,要相信自己的实修体验,只有把一切都放下了,才能做到真正的“空”。因此六祖惠能大师主张“不立文字,彻究心源”,所谓“识自本心,见性成佛”,他认为修佛就是修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无二,心中有佛,当下即是,又何必还要再另外去追寻呢?
佛门有一首偈语:“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真正悟道的人会说,穿衣吃饭即是修行,只是我们没有用一颗修行得道的心去看待一切事物而已,平常人穿衣在乎外表的美和丑,吃饭在乎好不好吃,合不合胃口,这些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心在起作用,若真无分别,当吃饭就吃饭,好好吃饭,当穿衣就穿衣,好好穿衣,这就是所谓的“平常心是道”。
我们以为惠能大师强调的是“顿悟”之法,其实修学佛法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顿渐”之分,学佛悟道要想一下子就获得成就,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凡事都要一步一步来,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从理上来说有“顿悟”,从具体的事上来说,还是要渐修。渐渐去除自己的习气,逐渐放下贪着,这便离道不远了。
本文由“修善无上”原创独家发布。欢迎关注留言,文中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交流探讨!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