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译文
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芸芸众生,听到您所说的这些话,能够产生坚定的信仰心吗?
佛陀告诉须菩提:千万不要这样说。在我灭度的第五个五百年,会有持戒修福的人,对这些话产生信心,并以这些话作为真实的教法。这些人不只是在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处种下了善根前缘,而是在无限遥远的前世,在千万位佛处种下了善根。因此,一旦听到这些经文章句,就会在一念之间产生真正的信仰。须菩提,我完全知道,也完全能够看到,这些众生会获得无量的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已经不再有我、人、众生、寿者的分别心,也放下了有与无的分别心。为什么呢?这些众生的心如果感知并反映存在的形相,那么,就会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的区别;如果对于存在的形 相做出“有”的判断,那么,同样会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的区别;如果对于存在的形相做出“无”的判断,那么,也会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的区别。所以,不要执著于各种形相,也不要执着于空无。因为这个道理,如来常常说:你们应该知道,我讲佛法,就像用木筏把你们渡过河,到了彼岸就要舍弃木筏。连佛法都要舍弃,更何况那些虚妄的见解。
解读
这里的“灭度”也称为“涅槃”,现在叫“圆寂”,这三个词实际上是一个意思。狭隘的理解是身体上的死亡,但“涅槃”更是指一种超脱的感觉,或者说脱离了烦恼,出离生死,彻底解脱的境界,这种境界并不限于肉体的灭亡。
佛教中有一个时间概念,称为“劫”,指的是非常非常长的一段时间。而佛教认为,经历一劫会有一个佛出现在世间中。所以这里的“ 一佛、二佛、三佛......” 是形容非常难得。
佛陀在这里强调,佛法的修行就像是渡河的木筏,是手段不是目的。不仅不应该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连对佛法的执著也是不对的。因为,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涅槃寂静”的超脱。
感想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比如赚钱。
你我都知道,有了更多的钱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很多愿望,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这本身没什么错。比如,有了钱可以有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但是得到这些是为了什么呢?肯定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能够生活的平安幸福。但是,有的人为了赚钱却不惜铤而走险,做了犯法的事情,最后自己锒铛入狱,甚至赔上性命。
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的事情吗?或者说,我们把赚钱这件事当成了目的,而早就忘记了为什么要赚钱了。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