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二】译文
佛问:“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证得须陀洹的人会有‘我证得须陀洹果’的念头吗?”
须菩提回答:“不能的,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须陀洹果的含义是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不入色香声味触法,所以才叫须陀洹。”
佛问:“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证得斯陀含的人会有‘我已证得斯陀含果’的念头吗?”
须菩提回答:“不能的,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斯陀含果的含义是一往来,然而却实无往来,所以才叫斯陀含。”
佛问:“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证得阿那含的人会有‘我已证得阿那含果’的念头吗?”
须菩提回答:“不能的,世尊。为什么这么说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然而却实无不来,所以才叫阿那含。”
佛继续问:“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证得阿罗汉的人会有‘我已证得阿罗汉道’的念头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实际上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想法‘我已证得阿罗汉道’,那么就在著我、人、众生、寿者相。世尊,佛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会生起这样的心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如果生起这样的心念,我证得阿罗汉道,那么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阿兰那行者。因为须菩提实际无所修行,只是假名为须菩提,所以是阿兰那行者。
【三】解读
1、无所入流?
人都会存在着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常人的心识会入于它们,以它们为实。但是它们都只是从本性中生出来的,并非是永恒不变的存在。所以如果证得须陀洹果的人,也就是心识不会执入于眼耳鼻舌身意。
2、无所往来?
凡是存在的事物,总会存在着某种寿命,其来来往往,生生灭灭。常人的心识也会执迷在这种来往相中,所有来来往往的存在也都是从本性中生出来的,而本性是非来非往、非生非灭的。所以如果证得斯陀含果的人,也就不会执迷于这种存在的往来相中。
3、无所得、行?
佛与常人的区别在于,常人执迷于相,佛证悟实相而心不住相。如果个人已证得佛道,这样的人却不会有“我已证得佛道”的心念,因为如果有“我已证得佛道”的心念则是在著我、人、众生、寿者相。
也没有什么定法名为佛法,如果存在定法名为佛法,那也是在著佛法相。也没有什么固定的修行,如果存在固定的修行,那也是在著修行相。因为不执着于佛法,不执着于修行,所以才是真正的修行者。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