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 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缘;果,是果赧。譬如种谷,以一粒谷子为因,以日光风雨为缘,结实收获为果。若无因缘,决无结果也。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於明囚识果。明者,了解羲。识者,明白羲。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於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於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速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後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例如古人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首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债,其债主在中国,於是航海而来。到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境,忽靓面来一少年,身佩钢刀,速见法师,即怒气冲冲,近前未发一言,即拔刀杀之。法师死後,灵魂仍至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迨年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今世尚有命债未还,债主亦在洛阳。於是重来,至前生杀彼身伞者家中借宿。饭罢,问主人曰:“汝志识我否?一答曰:“不识。”又告曰:“我即为汝於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是也。”主人大鸯,念此事无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魂来索命,遂欲逃遁。僧曰:“勿惧,我非鬼也。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