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 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缘;果,是果赧。譬如种谷,以一粒谷子为因,以日光风雨为缘,结实收获为果。若无因缘,决无结果也。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於明囚识果。明者,了解羲。识者,明白羲。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於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於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速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後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例如古人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首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债,其债主在中国,於是航海而来。到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境,忽靓面来一少年,身佩钢刀,速见法师,即怒气冲冲,近前未发一言,即拔刀杀之。法师死後,灵魂仍至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迨年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今世尚有命债未还,债主亦在洛阳。於是重来,至前生杀彼身伞者家中借宿。饭罢,问主人曰:“汝志识我否?一答曰:“不识。”又告曰:“我即为汝於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是也。”主人大鸯,念此事无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魂来索命,遂欲逃遁。僧曰:“勿惧,我非鬼也。
”即告以故。谓:“我明日当被人打死,偿夙生命债,故特来相求,请汝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就是我应还他命债,请官不必治误杀者之罪。 一祝毕,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见僧之前,有一乡人挑柴,正行之间,前头之柴忽然堕地,後头之柴亦即坠下,扁担向後打来,适中僧之脑袋,立即毙命。乡人被擒送官,讯後,拟定罪。主人见此事与僧昨夜所说相符,遂将该僧遗言向官陈述。官闻言,相信因果不昧,遂赦乡人误杀之罪。其僧灵魂复至安息国,第三世又投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师也。因此可知虽是圣贤,因果不昧,曾种恶因,必感恶果。若明此义,则日常生活逢顺逢逆,苦乐悲欢,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爱,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么无明贡高习气毛病,都无障碍,自易入道了。(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