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变身记——从小裁缝到大作家

发布时间:2024-07-16 01:43:42作者:心经原文网
变身记——从小裁缝到大作家

这次,我们一行到浙江大学学习,我结识了一位学友,她是一位戏曲编剧。这位编剧跟我说起了她师傅的故事,让人感叹不已。她的师傅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在中国的戏曲编剧界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只是老先生为人低调,所以本文没有写出他的真名,我们暂且称呼他老人家为文老师吧。

文老师出生很苦,是个孤儿,没读过书。很小的时候,他就在一家裁缝铺里打杂做小工,但人长得可爱,聪明勤快,嘴巴又甜,裁缝铺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喜欢他。裁缝铺的公子少爷读书时,他也跟着学,慢慢的也学会了不少字。裁缝铺的师傅们经常忙不过来,小文就给他们打打下手。渐渐的,他学会裁衣服,而且手艺还蛮不错。解放战争时期,战火蔓延到了他家乡。一夜之间,街头的店铺都关门歇业,老板们都外出逃难去了。他的裁缝铺东家的也跑了,只留下了小文一个人。他望着空荡荡的铺子发呆,想起了自己没爹没妈,是东家收留了他,平日里东家对他那么好,又让他学会一技傍身。他觉得做人要知恩图报,如果丢下这个店跑了,东家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决定冒着生命危险留下来看店,给东家守住家业。

有一天来了一个军官,要小文把东家找回来,他要做一批军服。小文哪知道东家在哪里呀,街上所有裁缝店的人都跑光了,但是军服又要得很急。小文只好把活先接下来,自己没日没夜地赶工,终于在约定的时间内把那批军服做好了。军官一看,做得不错,命人送来了一担光洋——那时候还没有人民币,市面上流通的货币都是光洋。

后来,裁缝铺东家逃难回来了,他见自家的店铺还在,小文居然还在帮他开门做生意,真是百感交集。当小文兴奋地把那一担光洋搬出来交给东家的时候,东家更是感动得掉眼泪了。“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臣忠”,战乱之中,这样的忠义之人实在难得!东家也是个很讲义气的人,他坚持要把光洋分出一半给小文,要他自己独立地去置田置地、成家立业。

小文推脱不过,只好收下了。

收下的原因,也是想到了乡下的乡邻。他用那一筐光洋,回家买了田地。由于出身贫寒,小文打小就深知穷人的苦难。现在有钱了,终于有能力帮帮乡邻了,他把买下田地分给了乡邻们去种,田租一概不收,自己只留了一点口粮田,跟大家一样下地干活,挖田种地。

后来,农村搞土改,按照小文名下的田产,他应该被划为地主。但是所有的乡邻都为他作证,那些田不是他的,都是大伙儿的,所以他最终只被划了个富农,免去了被批斗之苦。小文的田地没收之后被分掉了,按理说他应该恨搞土改的毛主席,但没有,他觉得毛主席把田地土改给贫苦人,是自己的同路人。自己因缘凑巧才帮到身边少数乡邻,毛主席却打下江山,分田分地,惠及了全国大部分老百姓,所以他是打心眼里崇拜毛主席。

由于在裁缝店学会了识字断字,小文成了贫下中农中极为少见的知识分子,因此得以有机会接触些文字工作。在农闲时期,他开始写写东西,后来渐渐发展到写戏本。由于出身穷苦人家,笔下的穷苦人的生活,被他写得质朴而贴切,戏本很快就红火了。他特别崇拜毛主席,后来还专门写了一篇以毛主席为主人公的戏,获得了全国大奖。从初出茅庐到现在,文老师都是长盛不衰的戏剧名家。纵观文老师的一生,从裁缝店的小工,到文名满天下,不是没来由的。

祇树点评:

从裁缝铺打杂的小工到名作家,看似命运戏剧性的阴错阳差,细细分析下来,都是有前因后果的,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战乱时,他知恩图报,冒着生命危险为东家守店;守着一担光洋,却从没动过私心,因而意外得到东家重金报答,一下就变成了富人;有钱就想到苦难乡邻,买地分给贫苦人家;因此他没有被划成地主,免受批斗之苦,也为后来的前途留了后路;政府把自己的田地分了,他反而将分他田地的人引为知己、同路人,很质朴地崇拜有加。更写戏表达崇敬的心声,因此得到政府的重视,成一代名家。

文老师从来就没为自己打过小算盘,总是在想着别人、成就别人。老子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大意是,付出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反过来,有些人锱铢必较,一天到晚争来争去,完全不懂得付出,结果越算计越穷,什么都得不到。就算一时得到,也终有一天“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