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
持守戒律,不单能培养道德规范,同时也能为众生提供更高的服务。
每一个国家或社会都以一套自己的道德规范,而道德规范也和法律关系密切。一个正确的行为是不抵触任何法律的。这种人类自我缔造的法律,通过了长时间的验证和修订。法律是以社会和人文的标准而拟定的,法律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德规范。
相对来说,佛教的道德观并不是人类思维的发明,也不是以宗教的价值观取代人类的价值观,而是基于一种宇宙的自然法──「业力」,即所谓的「善行」与「恶行」的果报对自己或他人的影响。一切为人类带来「利益」的「行」,不一定就是「善行」,因为它可能为其他众生带来精神或肉体的痛苦。
佛陀曾提出一个简单而意义深长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鉴别善与恶行?」这问题对佛教徒来说,是太简单了。一切「行」的本质以正确的心念为出发点,不包含贪、嗔、痴的成份,就是善行。反过来说,不包含慈悲、施舍和智慧等的一切行,就是恶行。我们应该了解贪、嗔、痴就是邪恶的根源,慈悲、施舍和智慧就是三种善的根源。这两大类的根源,就是一切「行」的缘起。不管一个人如何忽视这些「行」的真性,都深深的受到这些「行」所带来的果报的影响。
「意」的行,是一切「身」和「语」的行的基础。身为佛教徒,首要的任务就是断除导致「意」行的贪、嗔、痴。这么做并不是奉承「神」的旨意,如果以这种思想,就是智慧还不圆满。这么做,就好像小孩子因顽皮而害怕被处罚。佛教徒必须拥有理解力和智慧,透过道德的增长,能开发心灵的基础,从而获得解脱。他清楚的理解到,一切喜乐和痛苦都是业力的作用,要减轻或消除一切「苦」,除了要「精进」外,还要防止一切「恶行」,他行善,因为他知道,唯有「善行」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安宁。每个人都向往过幸福的生活,因此必须为「幸福」制造条件,致力于「善行」遏止一切「恶行」。这种心灵的进展,遏止了一切「反社会」的行为,因此不单利益自己也利益了整个社会。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