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少林历史:少林寺,一座典型的北方丛林(三)

发布时间:2024-12-24 01:42:33作者:心经原文网
少林历史:少林寺,一座典型的北方丛林(三)

风卷云舒,惯看桑田变沧海;古往今来,多少故事笑谈中!朋友们,今天继续给你们讲一讲少林寺,一座典型的北方丛林。从明代正德七年(1512年)的《重修少林寺碑记》可知,这里原是“初祖殿”,是1512年重建。初建于何时,估计应在宋金时,因为宋时少林寺达摩崇拜已经极盛,故于山上建“初祖庵,寺内应同样有纪念建筑。初祖殿两侧为两亭,俱称立雪亭。清初东亭称立雪亭,西亭又称达摩亭或单传堂。至民国初,因东西立雪亭被毁,中间的初祖殿前又有一碑刻“立雪亭”,所以习惯上就以此为立雪亭了。1980年至1982年重修立雪亭,2003年前后又落架大修。殿内初祖达摩铜像,并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像,神龛后有紧那罗王手握烧火棍铁像,俨然一个护法神原像1928年毁,今又重妆。

神龛前有一铁铸长明灯,为清顺治十六年(659年)铸,有一钟,约500斤,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铸。从整体看,此殿仍然为初祖殿制样。立雪亭东为文殊殿,西为普贤殿,俱为1983年重建时改名。因为文殊殿北为白衣殿,普贤殿北为地藏殿,俱为旧制,重建时立文殊、普贤二殿,使四大菩萨在少林寺都设殿堂。菩萨,是印度梵语“菩提萨埵”的音译简称,意译为“觉有情”,是上求菩提佛道,下化众生的实践者。印度佛教中,菩萨的名称和数目很多,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了对“四大菩萨”的崇拜,而且形成了特有的道场,唐代中叶以后山西五合山形成了文殊菩萨道场。

东晋时开始,四川峨眉山逐渐形成普贤菩萨道场。唐末至五代时,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逐渐形成观音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的地藏菩萨道场也是唐代开始形成的。少林寺文殊殿处原是立雪亭,亦称达摩殿,128年被烧,1983年重建时改为文殊殿,1995年内塑文殊菩萨骑青狮像。殿内挂有100余幅“佛牌”,俱为民国年问遗物。文殊为印度梵语“文殊师利”的音译简称,意译为“妙德”、“妙吉祥”。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智慧的化身,机根深厚,智慧超常,人称“大智文殊”。文殊殿供有“达摩面壁石”,亦称“精影石”,传说达摩面壁九年,精影入石。原面壁石不知何时产生,明代开始有人吟诵。精影石原放于山后初祖庵中,1750年乾隆皇帝来时,为方便皇帝观赏,才抱了下来,后置于法堂,1928年火焚时被毁。

现在的精影石为1980年书画大家和佛学修养者谢瑞階先生复制。文殊殿对面为普贤殿,原址亦为立雪亭处1983年重建时更名。殿内供普贤菩萨骑白象像,为1995年塑。殿中北壁有白玉阿弥陀佛像一尊,为明代永乐七年(1409年)七月,开封周王生男孩后,为报佛恩,雕像三尊,其中一尊献少林寺,另两尊分别献给会善寺和法王寺普贤是印度梵语的意译。《大日经疏》曰:“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德,备具众德,故以为名。”所以,普贤菩萨是行愿广大,深不可测,人称“大行普贤菩萨”。千佛殿东侧为白衣殿,面阔三间,殿内神龛中供白衣大士铜像。大士两腿盘坐,二目眯合,双手合十,端庄而慈祥,两厢侍立财神和龙女。

观音全称“观世音”,有人认为简称是因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其实,在魏晋时已有此简称。观音“观自在”、“观世自在”,是意译,印度梵语原意是“照遍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观音种类和名号很多,有六观音、七观音、十五观音、三十三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白衣观音属三十三观音之一,原为印度佛教一菩萨名。因观音菩萨常穿白衣,又常坐于白莲中,故亦称:“白衣大士”。

原印度佛教中还有一个“白衣教派”,因为穿象征廉洁的白色衣服,故名。他们注重苦行,主张男女平等,允许教徒有一件白袍、一只体、一把掸子和一个口罩。

印度原称的白衣观音也是取其“洁白”之意,《大日径疏》卷五曰:“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处也”。此殿原建于清初,1750年、1919年都曾重修,是1928年火焚时未遭劫难的少数珍贵殿堂之一。白衣大士铜像,原在南院白衣殿内,外面被泥包着。“文革时,有人去打塑像,打落了外面的泥像,才发现里面是铜像,后移供于此殿。白衣殿内有清末壁画,极为珍贵。南北山墙的壁画,画的是清道光年间寺里著名武僧湛洛、湛举指导和尚们习武的场面,画面生动,可分十五组。和尚们或以拳对拳呈招式样子,或持有刀、枪、剑、戟、棍、达摩杖、鞭等武器,互相对练,基本反映了少林武术的面貌,所以寺里僧人俗称白衣殿为“锤谱殿”。

北墙还绘有清代大员麟庆于道光八年(1828年)巡视中岳来少林寺观武的场面。不仅画技精湛,而且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壁画中所绘的钟、鼓二楼、大雄宝殿与两厢殿堂,与现在少林寺的建筑和遗址基本相符。后壁的壁画,主要是两个故事,神龛之北绘的是唐代初年少林寺武僧志操、县宗等十三个和尚在洛阳城外大战王世充,并生擒其侄王仁则的故事,图中骑白马者是李世民,所以也叫“十三棍僧救秦王”。著名的电影《少林寺》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而成的这是少林寺引以为荣的历史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寺院的显著标志。任何人来到这里,不论是考察佛教文化,还是参观旅游,都要把少林武术作为重要的内容。

少林武术已经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一枝而独秀于世。神龛南侧绘的是紧那罗王抵御红巾军的神话。这两幅画和南北二山的练武场面合在一起,显示了少林武术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和传神动人的武神英雄是少林寺的光辉传统。地藏殿位于千佛殿西侧,与白衣殿对称。地藏是意译,音译为:“乞叉底婆”。佛经《地藏十轮经》中称其谓:“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地藏。并说他曾受释迦牟尼的嘱咐,在释迦死后,弥勒未生之前,自己发誓必需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他宜称:“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所以,他以“大愿”著称。

宋《高僧传》也说他曾降生在新罗国王族之家,姓金名乔觉,出家后。唐代来到中国入九华山,居数十年圆寂,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九华山现有月(肉)身殿,相传即为地藏成道处。地藏殿内供奉地藏菩萨,现在群众也俗称为地藏王。两边侍立一老(闵公)一少(道明),是完全中国化的神了原来此殿内亦有壁画,但早年此殿倒塌,壁画已毁。现殿为1979年重建墙上新绘“十殿阎君”的壁画。十殿阎君是中国佛教所传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即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五、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这种说法始于唐末,后来道教也沿用此说,所以许多道观里也有这十殿阎君的绘画或塑像。

后面正壁绘有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图,即宋代以来流传下来的二十四个孝敬父母的典型故事。这些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封建社会曾提出“以孝治天下”,可见“孝道”之重要。这二十四个故事分别为: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心痛、单衣顺亲、为亲负米、卖身葬父、鹿乳奉亲、行佣供亲、怀橘遣亲、乳姑不怠、恣蚊饱血卧冰求鲤、郭巨埋儿、扼虎救父、弃官寻母、尝粪忧心、斑衣弄彩、扇枕温衾、拾桑供亲、涌泉跃鲤、闻雷泣墓、刻木诤亲、哭竹生笋、涤亲溺器。这些故事,有些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更多的则是平民做出的感天动地的故事。此图由河南省社旗县的李魁忠画,俱饰彩绘。

立雪亭又北之中轴线上,便是少林寺最后也是最高处的一座大殿—千佛殿。这是明万历十六年(158年)慈圣宣文皇太后用拆伊王府殿材,凿山而造,用以贮藏他命工匠刻印的637函藏经。千佛殿原为重檐楼阁式建筑。明崇祯三年(1630年)与清乾隆四十年,进行过重修。清乾隆重修时,登封县侯选训导焦钦宠有《重修千佛殿疏》云:“大雄殿之后,为法堂,为方丈,方丈之后,凿山为阁,奉毗卢。千佛飞栋,连甍巍然,焕然迥出。林林烟云之外,最称雄丽。数十年狂飚之所震撼,灵雨之所飘击,遂使梵王法界,园珠林,檐摧鸟萃,晓风寂铃铎之响;瓦碎鸳鸯,夜月游鼯鼠之迹……善白缘公,惘然兴念,欲复旧观”说明了当时修复的情况。

二百余年的风雨侵蚀,已经有些破落,尤其是千佛殿内的明代壁画,急需保护。1979至1982年,又一次进行了落架大修,不仅整个殿堂保持完好,更重要的是满室的壁画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此殿面阔七间,长28米,进深三间八架,12.5米,高20米。殿内供一神,内供明万历年间建殿时铜铸莲花座毗卢佛像。毗卢即毗卢遮那佛,为梵文音译,亦译为“卢舍那”,“遮那”意译为“光明遍照”,“遍一切处”或称“大日如来”。佛龛上有乾隆帝亲笔御书四字“法印高提”匾额。两边有联云:“山色溪声涵静照,喜园乐树绕灵台殿外高悬“西方圣人”竖匾。

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各位看官大大,都看到这了,麻烦给小编点个大大的赞呗!!您的关注和点赞,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嗯~,360度各种姿势来求赞求关注!! (^o^)/动动您发财滴小手,举手之劳└(^o^)┘感谢各位看官们!!我们下篇文章见。是续集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